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是否存在明显的触觉异常以及触觉异常与孤独症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孤独症触觉异常的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在黑龙江省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265例3.02~10.66岁ASD儿童作为病例组,并依据性别年龄匹配原则,在哈尔滨市幼儿园和小学招募223名3.15~10.99岁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评估儿童的触觉行为,同时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RS)等评估ASD儿童的临床表现,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触觉行为与孤独症症状之间的关联。  结果  ASD组儿童SSP触觉得分[33(33, 35)分]低于对照组[34(31, 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P<0.05);ASD组触觉异常等级(可能异常、明显异常)比例(19.6%)高于对照组(11.7%)(χ2=5.72,P<0.05)。两组男童SSP触觉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P<0.05)。ASD组SSP触觉得分与SRS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和量表总分,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ABC)、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临床量表非语言沟通水平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28,-0.28,-0.35,-0.17,-0.27,P值均<0.05)。  结论  孤独症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更为明显的触觉异常表现,且在男童中更为显著。触觉异常与孤独症社交障碍等临床表现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男童脑岛与感觉、社交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特征,为探索ASD男童感觉异常影响核心症状的中枢神经基础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收集在黑龙江省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进行训练的34例ASD男童与29例幼儿园健康对照(TD组)男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基于功能连接分析方法,以感觉相关脑区、脑岛、社交相关脑区为种子点,比较两组被试种子点间的功能连接(FC)水平的差异,结果经FDR校正。采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特质量表-儿童版(AQ-Child)评估ASD男童的核心表型。  结果  与TD组相比,ASD组男童触觉、嗅觉和听觉脑区与脑岛之间的FC水平升高;脑岛与双侧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之间的FC水平升高(P值均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SD组听觉脑区(BA42)与左侧脑岛FC值与ADOS的沟通(r=-0.44)、相互性社会互动(r=-0.43)、沟通和社会互动总分(r=-0.49)、AQ-Child的细节关注(r=-0.41)得分均呈负相关;右侧脑岛与右侧杏仁核FC值与AQ-Child的注意力转移得分均呈正相关(r=0.38),右侧脑岛与mPFC间的FC值与ADOS的刻板行为和局限兴趣(r=0.48)、AQ-Child的注意力转移(r=0.49)、AQ-Child总分(r=0.41)、CARS总分(r=0.41)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ASD儿童脑岛与感觉、社交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存在异常,且与临床症状相关,可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其中枢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感觉特征情况,并探索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ASD儿童早期诊断、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收集南通市康复机构训练的193名ASD儿童作为受试对象,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对患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93名ASD儿童中感觉特征总分异常的儿童有106名,异常率为54.9%,其中可能异常45名(23.3%),明显异常61名(31.6%),7个维度中听觉过滤异常率最高,达到85.0%,其余依次为力量低下/虚弱、运动敏感、味觉/嗅觉敏感、低反应/寻求感觉、视觉/听觉敏感、触觉敏感,感觉异常总发生率为93.3%。不同感觉异常程度ASD儿童PSQ得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8.89,38.90,19.53,46.34,34.54,54.90,P值均 < 0.01),并且随着ASD儿童感觉异常加重,PSQ各维度得分均提高;SSP总分与PSQ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维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3,-0.50,-0.32,-0.55,-0.43,-0.61,P值均 < 0.01)。  结论  ASD儿童普遍存在感觉异常,且随着感觉异常的加重行为问题表现越明显,ASD儿童感觉异常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要更多关注ASD儿童的感觉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异常特征,为ASD儿童早期诊断、科学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8月—2022年2月收集南通市康复机构训练的234名ASD儿童作为受试对象,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进行调查。结果 234名ASD儿童中有感觉特征总分异常的儿童有128名,异常率54.7%。其中可能异常58名(24.8%),明显异常70名(29.9%),7个维度中听觉过滤异常率最高,达到82.1%;其次依次为力量低下/虚弱、运动敏感、味觉/嗅觉敏感、低反应/寻求感觉、视觉/听觉敏感、触觉敏感,感觉异常总发生率为91.0%。不同性别、年龄ASD儿童SSP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0、1.124,P>0.05);男童感觉异常率为56.8%,高于女童(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2,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感觉异常特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05)。结论 感觉加工异常在ASD儿童中普遍存在,且在男性患儿中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静息态下初级听觉脑区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特征,并与其感觉行为进行关联性分析。方法 收集34例ASD男童和29例健康对照男童的功能磁共振(fMRI)数据,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MRI)分析方法,将初级听觉脑区BA41/42作为种子区域,计算该区域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水平,并比较两组差异。采用简易感觉(SSP)量表评估ASD儿童的感觉行为,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ASD儿童大脑rs-fcMRI功能连接强度与感觉行为之间的关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D儿童BA41/42与左侧后扣带回正连接减弱,与SSP量表中触觉敏感、味觉/嗅觉敏感以及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6、-0.420、-0.415,P<0.05);BA41/42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正连接增强,与SSP量表中触觉敏感、低反应/寻求刺激、听觉过滤以及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0.499、-0.447、-0.541,P<0.05),与SSP量表等级中触觉敏感、味觉/嗅觉敏感、运动敏感、低反应/寻求刺激、力量低下/虚弱以及总量表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3、0.527、0.467、0.471、0.470、0.642,P<0.05);BA41/42与左侧补充运动区正连接增强。结论 静息态下ASD儿童初级听觉脑区与全脑的功能连通性异于健康儿童,并与其异常的感觉行为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静息态下初级听觉脑区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特征,并与其感觉行为进行关联性分析。方法 收集34例ASD男童和29例健康对照男童的功能磁共振(fMRI)数据,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MRI)分析方法,将初级听觉脑区BA41/42作为种子区域,计算该区域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水平,并比较两组差异。采用简易感觉(SSP)量表评估ASD儿童的感觉行为,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ASD儿童大脑rs-fcMRI功能连接强度与感觉行为之间的关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D儿童BA41/42与左侧后扣带回正连接减弱,与SSP量表中触觉敏感、味觉/嗅觉敏感以及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6、-0.420、-0.415,P<0.05);BA41/42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正连接增强,与SSP量表中触觉敏感、低反应/寻求刺激、听觉过滤以及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0.499、-0.447、-0.541,P<0.05),与SSP量表等级中触觉敏感、味觉/嗅觉敏感、运动敏感、低反应/寻求刺激、力量低下/虚弱以及总量表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3、0.527、0.467、0.471、0.470、0.642,P<0.05);BA41/42与左侧补充运动区正连接增强。结论 静息态下ASD儿童初级听觉脑区与全脑的功能连通性异于健康儿童,并与其异常的感觉行为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大肌肉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运动及社交能力的影响,并分析运动与社交能力间的相关性,为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康复干预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通过微信公众号在南昌市招募23名确诊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13名)和对照组(10名),实验组进行6周的大肌肉运动干预,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状态,通过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GMD-3)量表检测运动能力的变化,社交反应量表(SRS)、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ASSS)检测社交能力的变化,并分析运动与社交能力的相互关系。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TGMD-3得分为(34.31±19.79)分,干预后为(59.77±1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8,P < 0.01)。干预前实验组SRS与ASSS得分分别为(96.77±15.79,97.31±29.22)分,干预后分别为(82.92±15.86,117.62±24.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5,-5.61,P值均 < 0.01)。干预后对照组TGMD-3、SRS与ASSS得分较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肌肉运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能力与SRS总分、ASSS总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SRS值分别为-0.49,-0.45;rASSS值分别为0.54,0.51,P值均 < 0.05)。  结论  大肌肉运动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与社交能力之间具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重复刻板行为检查量表(RBS-R)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的特点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发育水平和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12月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ASD儿童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RBS-R量表分析ASD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特点,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评估ASD儿童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ASD儿童的发育水平。结果 ASD儿童的RBS-R量表得分与CARS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324,P<0.05),RBS-R量表得分与ABC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538,P<0.01),且与ABC量表相关性更高;ASD儿童的RBS-R量表得分与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中应人能的发育商呈负相关(r=-0.400,P<0.01);ASD儿童的RBS-R量表得分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但>3岁组ASD儿童的仪式性行为得分显著高于≤3岁组(Z=-1.995,P<0.05)。结论 RBS-R量表对ASD儿童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ASD儿童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异常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ASD的临床诊断和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121例ASD儿童的孤独症诊断会谈量表(ADI-R)分析感觉异常情况;孤独症教育心理评核(第三版)(PEP-3)评估各方面能力;中国韦氏幼儿智力测试(简称智测)或Gesell量表评估智力或发育商,孤独症儿童进食行为量表(BAMBI)评估喂养问题;并分析感觉异常的相关临床特征的关联分析。结果 无感觉异常组23例(19.0%),轻度感觉异常组(简称轻度组)64例(52.9%),重度感觉异常组(简称重度组)34例(28.1%)。轻度组和重度组感觉异常种类显著多于无感觉异常组(χ2=88.042,P<0.01),重度组感觉异常种类显著多于轻度组(P<0.01)。在ADI-R中,无语言能力儿童重度感觉异常组A部分(社会互动异常)(19.59±4.67)和B部分(沟通异常)(12.36±1.76)均高于无感觉异常组(15.79±1.94、9.86±3.34,F=3.032、5.190,P<0.05),且重度组B部分(沟通异常)高于轻度组(10.79±2.32,P<0.05)。在PEP-3中,轻度组和重度组个人自理百分比得分均低于无感觉异常组(χ2=8.641,P<0.01)。三组间智力测试和Gesell量表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MBI评估显示,轻度组和重度组食物谱狭窄得分均高于无感觉异常组(χ2=6.806,P<0.05)。无语言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ADI-R的A部分及B部分得分呈正相关(rs=0.260、0.359,P<0.01),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个人自理百分比呈负相关(rs=-0.252,P=0.005),与食物谱狭窄得分呈正相关(rs=0.224,P=0.013)。结论 81.0%的ASD儿童有感觉异常,重度组感觉异常的种类较多。感觉异常程度严重的ASD儿童,社交能力较弱,饮食问题更多。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智力测试和Gesell量表评估结果不相关。感觉异常可能是ASD儿童社交能力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喷催产素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寻求儿童ASD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之间,来就诊的ASD儿童25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对治疗组儿童鼻喷催产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儿童不接受鼻喷催产素治疗。结果 1)催产素水平: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治疗第4周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2)行为数据: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社交回应量表(SRS)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第4周,两组儿童SR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入组时、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儿童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CPEP3)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D儿童进行鼻喷催产素治疗,能提高其血液中催产素水平,而且能降低其在社交回应量表上的分数。鼻喷催产素疗法在ASD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特征与脑灰质体积的潜在关联,为ASD儿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西安市ASD诊疗机构就诊或康复的40名ASD和在西安市多所幼儿园公开招募的16名正常发育(TD)儿童,采用感觉讯息处理及自我调节功能检查表评估感觉特征,采用3D TIWI采集脑结构图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分析脑灰质体积。将感觉特征和脑灰质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感觉特征与脑灰质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ASD组的听觉、视觉、触觉、感觉讯息处理功能及对感觉刺激的反应-不足得分均低于TD组(Z/t值分别为-2.63,-2.57,-3.11,-2.19,-3.83,P值均<0.05)。ASD组有左侧小脑后下叶、右侧小脑后下叶、右海马旁回、左岛叶、左额内侧回、左枕上回、右枕上回、右上顶叶及右中央后回脑灰质体积较TD组增大(t值分别为3.53,3.69,3.37,3.86,3.61,3.37,4.04,3.38,3.16,P值均<0.01)。ASD组视觉、前庭平衡觉、本体感觉、感觉讯息处理功能、对感觉刺激的寻求及对感觉刺激的反应-过度强烈得分与左枕上回灰质体积均呈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生命早期细颗粒物(PM2.5)暴露与学龄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风险的关联,为ASD的早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于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育研究中心招募ASD儿童165名,同期于广州市部分小学招募性别年龄匹配的典型发育(TD)儿童165名。采用问卷收集基本资料,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RS)评估儿童ASD的相关症状表现;采用中国大气成分近实时追踪数据集(TAP)估算生命早期PM2.5暴露(母亲孕前、孕期及儿童出生后2年)。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M2.5暴露与ASD患病风险的关联,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M2.5暴露与ASD相关症状的关联。结果 ASD儿童母亲孕前1年(55.08±9.34)μg/m3,孕期(50.44±8.71)μg/m3以及ASD儿童出生后1年(45.04±8.25)μg/m3、出生后2年(40.19±7.12)μg/m3的PM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阶段恢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康复恢复训练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泸州市儿童医院59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进行T1-T4 4个阶段恢复训练,干预Ⅰ组和干预Ⅱ组分别侧重运动类及补交类训练。训练前后,利用自闭症行为量表(ABC)筛查患儿的感觉、语言、动作、交往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3组儿童(ABC)总体评分在T1和T2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T3和T4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98,5.09,P值均<0.05),且表现为干预Ⅰ组、Ⅱ组低于对照组。分维度来看,3组儿童除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感觉、交往、动作、生活自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较于对照组,干预Ⅰ组和Ⅱ组儿童总体评分在T3和T4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较于T1阶段,对照组儿童总体评分在T2、T3和T4阶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干预Ⅰ组和Ⅱ组总体评分在T2~T4阶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静息态下视觉脑区与全脑功能连接特征,并与症状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揭示ASD儿童视觉异常行为背后的脑功能连接特征.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招募的2018-2019年间进行康复训练的ASD男童(34例)和在哈尔滨市多家幼儿园公开招募的健康对照男童(29例)的功能磁共振(fM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