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昂  周毕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9,(19):3468-3471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直肠癌患者437例,均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法。分析影响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肠梗阻、Dukes分期、BMI、出血量、血管侵犯和神经侵犯。结果:老年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9例,发生率为6.64%。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ukes分期、BMI、出血量和神经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组术前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 h、吻合距肛缘距离≤7 cm、肠梗阻、血管侵犯人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 h、吻合距肛缘距离≤7 cm、肠梗阻和血管侵犯为影响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结论: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受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吻合距肛缘距离、肠梗阻和血管侵犯影响,为降低术后吻合口瘘,需按照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廖茂平 《实用癌症杂志》2014,(12):1631-1634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12例患者行直肠癌保肛术,必要的情况下行预防性肠造口。观察记录患者性别、年龄、BMI、ASA评分、糖尿病、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白蛋白、肿瘤位置、肿瘤与肛缘距离、新辅助化疗、肿瘤组织类型、T分期、病理分期、手术方式、预防性肠造口等情况。结果患者年龄、术前血清白蛋白浓度、肿瘤与肛缘距离、新辅助化疗史是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ASA评分、糖尿病史、术前血红蛋白浓度、肿瘤位置、肿瘤组织类型、T分期、病理分期、手术方式、预防性肠造口与吻合口漏发生无关(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血清白蛋白浓度、肿瘤与肛缘距离、新辅助化疗史是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临床需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确保手术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体脂率(body fat ratio,BFR)、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内脏脂肪密度(visceral fat density,VFD)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在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和生存状态评估中的可靠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癌手术治疗的402例患者。测量BFR、VFA、BMI和VFD,并记录基本资料、临床数据、并发症和生存状况。统计分析得到BFR最佳界值,以此分组并比较差异。结果:BFR与VFA和BMI呈正相关(R=0.784、R=0.731),与VFD呈负相关(R=-0.814),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BFR、VFA、BMI和VFD在胃癌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0.7,BFR最佳截断(cut-off)值为28.95。BFR-Low组术后并发症较少,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7年155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2例(7.7%).肿瘤距肛缘距离≤5cm者吻合口瘘发生率(16.67%)明显高于≤7cm者(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内脏肥胖指数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03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测定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分为高VFA组(VFA≥100 cm2)及低VFA组(VFA<100 cm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高VFA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高于低VFA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低VF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VF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高于低VFA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VFA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r=0.396、0.526,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FA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P<0.05)。高VFA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低VF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症、BMI、VFA水平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1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高VFA组及低VFA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3.489、1.747,P>0.05)。结论:高VFA可增加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难度,影响术后恢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患者36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结直肠癌术后无吻合口漏患者36例作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肿瘤距肛门位置、肿瘤分期等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距肛门位置、肿瘤分期Ⅲ、Ⅳ期、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低蛋白、吻合口方式、有无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距肛门位置<7cm、肿瘤Ⅲ、Ⅳ期、糖尿病、低蛋白、手工吻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距肛门位置<7cm、肿瘤Ⅲ、Ⅳ期、糖尿病、低蛋白、手工吻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实施干预措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赵广法  师英强  莫善兢 《肿瘤》2004,24(6):595-597
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607例距肛缘3~12 cm的中下段直肠癌行TME技术的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的病例同时行横结肠造瘘术.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8%,其中68.6%的病例通过单纯经双套管冲洗引流治愈,28.6%需行横结肠造瘘术,两组的治愈时间无差异.年龄、吻合技术和糖尿病与吻合口漏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或0.01),而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预防性造瘘和术前放疗与吻合口漏的发生无关.结论TME手术常规附加近端肠造瘘并无必要,对少数高危病例可能有价值.单纯经引流管冲洗可治愈大部分吻合口漏,少数病例需行剖腹探查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原因,探索预防性造瘘的指征。方法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4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16例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营养状态、吸烟史、酗酒史,结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口高度等资料,观察以上因素与术后吻合口漏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年龄≥65岁、糖尿病、酗酒、吻合口高度≤5cm、手术时间>3小时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的概率较其相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年龄、糖尿病、酗酒、低位吻合及手术时间等指标作为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对于评估术中行预防性造瘘的必要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脏肥胖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将男性≥ 134.6 cm2、女性≥ 91.1 cm作为定义内脏肥胖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内脏肥胖组和非内脏肥胖组。  结果  12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包括64位内脏肥胖患者和63位非内脏肥胖组患者。和非内脏肥胖组相比,内脏肥胖组的女性比例更高(P=0.001)、BMI更高(P < 0.001)、开腹的比例更高(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白蛋白、血红蛋白、ASA分级、NRS2002营养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肿瘤位置、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内脏肥胖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比非内脏肥胖组高(35.9% vs.19.0%,P=0.0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肥胖(OR=2.732,P=0.019)和NRS2002 ≥ 3(OR=2.574,P=0.042)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内脏肥胖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68例临床观察北京市二龙路医院(100032)吴金栋距肛缘5~8cm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1]。自1983年至今,共行保肛术68例,5年生存率60.7%,吻合口漏为16.2%,吻合口狭窄为13.2%,术后1年具有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Dixon)经肛加固吻合口对预防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08月至2022年05月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Dixon)患者共127例。根据指南,中低位直肠癌为肿瘤下缘距离肛门10 cm以内,根据吻合口加固方式不同分为三组:经肛连续缝合组(n=43);经肛间断缝合组(n=42);对照组(未经肛门缝合组)(n=42)。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肛周疼痛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经肛连续缝合组和经肛间断缝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流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感染、肛周疼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吻合口瘘方面,连续缝合组为4.65%,间断缝合组为4.76%,对照组为16.67%,三组间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P=0.079),但提示经肛缝合可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病,术后住院时间,间断缝合组为(8.17±1.52)d,连续缝合组为(8.15±1.69)d,对照组为(12.13±1.57)d,有统计学差异(P=0.035),经肛连续缝合组和经肛间断缝合组间比较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级吻合口瘘对照组例数为3例,多于经肛缝合组1例。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经肛连续吻合口加固和经肛间断吻合口加固能降低术后吻合口瘘,技术操作简单,并缩短住院时间,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概念普及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保肛手术越来越多。目前吻合口瘘依然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吻合口瘘的发生与代谢性疾病、术前新辅助治疗、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血供、张力等因素相关。大多数文献认为留置肛管对于预防吻合口瘘有积极作用,但因为纳入标准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差。目前公认的预防吻合口瘘的方法是留置肛管和保护性造口,但是二者比较研究尚存争议。因此,期待未来开展更多的前瞻性与回顾性实验来比较研究留置肛管与保护性造口对直肠癌特别是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结肠动脉保留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治疗的7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38例不保留。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评分、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TNM分期、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情况、体质指数、肿瘤距肛缘距离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术中止血困难或粘连松解困难而中转开腹病例,无术中及围术期院内死亡病例。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性造口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吻合口瘘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40例患者死亡10例,5年生存率为75.0%(30/40)。对照组38例患者死亡11例,5年生存率为71.1%(27/38),Log-rank统计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9)。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在改善近端肠管血运和减少吻合口瘘的基础上,取得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切断相同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吻合口瘘为直肠癌保肛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增加和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已经发展为主流术式,因此研究此术式下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吻合口瘘的防治办法,以期提高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综合效果,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5-06-30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行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性别、年龄、伴有糖尿病、体质量指数、肿瘤最大直径、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白蛋白、病理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离断血管水平、预防性造口、手术方式、肿瘤下极距齿状线距离和新辅助放化疗的情况,统计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吻合口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和效果。结果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75%(14/160)。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组与未发生瘘组在患者体质量指数(χ2=4.974,P =0.026)、术前白蛋白水平(χ2=5.749,P =0.016)、超低位保肛(χ2=8.270,P =0.004)、手术方式(χ2=10.27,P =0.001)和新辅助放化疗(χ2=7.540,P =0.006)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OR=22.156)、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OR=9.742)、手术方式(OR=6.161)和新辅助放化疗(OR=19.045)是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子。经采取充分引流、静脉使用生长抑素、双套管冲洗及回肠或横结肠造口等方法进行处理后,吻合口瘘均痊愈。结论体质量指数、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手术方式和新辅助放化疗等是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伴有独立危险因子病例采取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概率,减轻瘘的程度,缩短瘘的愈合时间。围手术期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pCR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2年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随后行根治性手术的116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接受盆腔调强放疗50 Gy分25次,同期氟尿嘧啶为基础化疗,完成治疗休息4~8周后行根治性手术。应用 Logistic法分析影响pCR和非pCR的临床因素。结果 共20例患者经新辅助放化疗后达pCR,pCR率为17.2%。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侵犯直肠管腔周径范围达75%以上(全周肿瘤)、治疗前血清CEA水平、T分期、N分期、肛缘距离、分化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pCR水平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周肿瘤、治疗前血清CEA水平和T分期是影响放化疗后肿瘤pCR预测因素。结论 非全周肿瘤、低CEA水平和早T分期等治疗前临床因素可能是获得pCR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cT3-4期和(或)N1-2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先行新辅助放化疗6~8周后行LAR术,所有肿瘤患者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根治性切除、低位保肛手术。根据收集的临床数据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全身一般情况、肿瘤特征、检查指标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结果:新辅助放化疗后的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整体吻合口漏发生率为 10.3%。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发现吻合口漏的发生在糖尿病、BMI、术前白蛋白、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侧方淋巴结清扫不同的分组中存在差异(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BMI(OR=1.172,95%CI:1.012~1.357,P=0.034),术前白蛋白(OR=1.883,95%CI:1.001~3.993,P=0.037),侧方淋巴结清扫(OR=10.353,95%CI:1.513~70.846,P=0.017)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与患者的血糖水平、BMI指数、白蛋白、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侧方淋巴结清扫等因素相关。对于肥胖、低蛋白血症、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言,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将增高;行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的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与Lap-ISR联合经肛下拉套入式吻合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06月至2021年01月符合纳入条件并完成Lap-ISR和Lap-ISR联合经肛下拉套入式吻合的低位直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指标、病理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功能 Wexner评分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52例纳入本研究并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0例完成Lap-ISR联合经肛下拉套入式吻合;32例完成Lap-ISR。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肿瘤远端切缘距离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5)。两组患者术后第3、6个月肛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1.86,95%CI:0.36~9.67,P=0.462)。结论:与Lap-ISR相比,Lap-ISR联合经肛下拉套入式吻合避免了预防性造口且不增加吻合口漏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导致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患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307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年龄≥60)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7例患者中,有3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9.8%),其中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及术中失血量为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主要与患者肿瘤TNM分期及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相关(P〈0.05),但并未增加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结论引起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性别、肿瘤位置及术中失血量,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不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