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p53、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p53、ER和PR在56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4.6 %,66.1 %和64.3 %。p53的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的不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在组织分化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组织分化差的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p53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ER、PR的缺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p16、p27kip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6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表达检测,结合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p16、p27kip1在6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7.7 %和41.5 %。p16、p27kip1在6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均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在组织分化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组织分化差的阳性表达率(P<0.05,P<0.05)。结论 p16、p27kip1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16和p27kip1的缺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p53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期、预后及生存率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和辅助治疗的客观指标。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4例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分析p53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学分级等预后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肌层浸润及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检测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对分期、疗效预测、生存率判断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分析这些指标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Bio-dUTP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及HE染色,对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原位观察和相关性研究。结果 64例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细胞凋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及p53蛋白表达增强而降低。64例子宫内膜癌中30例(46.9%)p53蛋白呈阳性表达,阳性细胞含量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加,对照组均呈阴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高于对照组,并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及p53蛋白表达增强而增加。结论 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和功能异常与其细胞增殖及凋亡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召芬  程红英 《浙江肿瘤》2000,6(4):205-207
目的: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常规方法提取了36份子宫内膜癌新鲜冰冻组织和相应外周血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其分别位于5号、10号、12号、17号和18号染色体上的6个微卫星位点,包括5(D5S107)、10(D10S197)、12(D12S79、D12S95)、17(D17S513)和18(D18S58)。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者发生率为27.7%(10/36),其中3例乳头状浆液性子宫内膜癌均未表现MI。子宫内膜样癌的MI发生率为30.3%。MI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I是子宫内膜样癌较普遍的基因异常,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5 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期、预后及生存率的关系 ,建立有效的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和辅助治疗的客观指标。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10 4例子宫内膜癌p5 3蛋白表达 ,分析p5 3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学分级等预后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p5 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肌层浸润及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检测子宫内膜癌p5 3蛋白表达对分期、疗效预测、生存率判断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及其与 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常规方法提取了36份子宫内膜癌新鲜冰冻组织和相应外周血的DNA ,利用PCR技术扩增 ,其分别位于5号、10号、12号、17号和18号染色体上的6个微卫星位点 ,包括5(D5S107)、10(D10S197)、12(D12S79、D12S95)、17(D17S513)和18(D18S58)。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者发生率为27 7 %(10/36) ,其中3例乳头状浆液性子宫内膜癌均未表现MI。子宫内膜样癌的MI发生率为30 3 %。MI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I是子宫内膜样癌较普遍的基因异常 ,与p53基因的作用机理不同 ,是子宫内膜样癌发生、发展的又一分子生物学机制 ,对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分类、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丹  秦珍珠  梁运霞  张玉文 《癌症进展》2019,17(2):210-212,236
目的分析C-erbB-2、成红细胞特异性转化因子1(ETS1)、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12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同期100例妇科疾病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两组患者C-erbB-2、ETS1、p53的阳性表达情况,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C-erbB-2、ETS1、p5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FIGO病理分期Ⅲ~Ⅳ期、低分化程度和有淋巴结转移等的子宫内膜癌患者C-erbB-2、ETS1、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FIGO病理分期Ⅰ~Ⅱ期、高中分化程度及无淋巴结转移等的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erbB-2、ETS1、p53阳性表达与FIGO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ETS1、p53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并可促进肿瘤组织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bcl-2、Ki-67、survivin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2例NHL和18例良性淋巴结病变组织中突变型p53、bcl-2、Ki-67、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突变型p53、bcl-2、Ki-67、survivin蛋白在NHL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63%(79/142)、51.41%(73/142)、48.59%(69/142)和60.56%(86/14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同性别以及在不同细胞类别NHL中,突变型p53、bcl-2、Ki-67、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基本一致,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低年龄组、临床Ⅲ-Ⅳ期和高度恶性组突变型p53、bcl-2、Ki-67、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年龄组、临床Ⅰ-Ⅱ期和低度恶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突变型p53蛋白与Ki-67蛋白呈正相关(r=0.8769),survivin蛋白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846).结论:突变型p53、bcl-2、Ki-67、survivin蛋白在NHL组织中高表达,与NHL的发生与发展、细胞恶性程度和组织病理学等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LKB1基因缺失是引发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立由p53loxploxpLKB1loxploxp双缺失致子宫内膜腺癌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子宫内膜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6周龄p53和LKB1小鼠雌雄各2只.PCR鉴定拟诱导模型小鼠的基因型.显微镜下将Ad5-CMV-Cre(AdCre)腺病毒注射到p53loxploxpLKB1loxploxp基因型小鼠的一侧子宫内,诱导子宫内膜肿瘤形成.HE切片染色确定子宫肿瘤的类型.结果 成功获得基因型为p53loxploxpLKB1loxploxp的转基因小鼠.经PCR鉴定目的基因含有loxp位点.该小鼠子宫AdCre腺病毒注射后最早第2周出现不典型增生,4周时约25%HE切片染色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而未注射侧子宫正常;12周左右出瘤率为100%,荷瘤生存时间≤34周.LKB1loxploxp与p53loxp LKB1loxploxp基因型小鼠注射侧子宫20周出瘤率约为33%,荷瘤生存时间平均为52周.结论 小鼠模型病理学示,腺体不规则,腺管排列拥挤、紊乱,异型性细胞增多,可见核分裂像,符合子宫内膜腺癌特征.通过显微注射AdCre腺病毒于小鼠子宫内,成功敲除p53及LKB1基因,建立子宫内膜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成瘤时间短,出瘤率高,其病理表现与人类子宫内膜腺癌类同,是研究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理想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98.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17%),P均<0.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0%),P<0.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最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y test,ECT)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09月就诊于我院肿瘤妇科的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行细胞学检查的同时行诊断性刮宫术,另一组只行诊断性刮宫术。结果:以诊断性刮宫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为91.49%,特异度为96.43%,阳性预测值为97.73%,阴性预测值为87.10%,诊断符合率为93.33%,与诊断性刮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P>0.05)。结论: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结果与诊断性刮宫基本一致,且取材满意度高、痛苦小、出血少,可以作为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一线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中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的表达活性及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10月于我医院就诊的30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3组入选者血清PON-1对有机磷脂酶、芳香脂酶、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酶活性及Q192R表型,分析3组患者血清PON-1的表达活性差异、Q192R基因表达差异和子宫内膜癌组不同病理分级分期PON-1活性差异。探讨血清中PON-1活性、Q192R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差异。子宫内膜癌组患者血清中PON-1对有机磷脂酶、芳香脂酶及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酶的活性表达明显低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正常子宫内膜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ON-1活性的降低与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ON-1活性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及宫颈受累情况无关(P> 0.05)。正常子宫内膜组的Q19...  相似文献   

14.
罗明  陈旭杰 《现代肿瘤医学》2020,(13):2328-2332
目的:研究输出蛋白4(XPO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9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免疫组化法检测XPO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组织(78例)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XPO4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对患者预后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者预后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子宫内膜癌组XPO4 mRNA与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5);XPO4表达与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XPO4 AUC为0.843;Kaplan-Meier分析显示XPO4阳性表达组PFS、OS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与XPO4表达水平降低均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XPO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别检测Galectin-1及Galectin-9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两者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20 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51例,所有标本均在同一条件下,采用免疫组化法对Galectin-1及Galectin-9表达进行检测。结果:Galectin-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70.0%、90.2%;Galectin-9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75.0%、78.4%。Galectin-1及Galectin-9在子宫内膜腺癌组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子宫内膜腺癌组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lectin-1在子宫内膜腺癌不同组织分级、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间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Galectin-9 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腺癌不同组织分级、病理分期、是否伴淋巴结转移与肌层浸润程度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alectin-1及Galectin-9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过程相关,相对于Galectin-1,子宫内膜组织中Galectin-9的表达变化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更密切,可作为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的指标之一,对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玮  袁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9,(15):2752-2757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Q1(forkhead box Q1,FOXQ1)在宫颈鳞癌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宫颈鳞癌细胞系SiHa和CaSki及人宫颈永生化鳞状细胞系Ect1/E6E7中FOXQ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FOXQ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宫颈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并用Kaplan-Meier计算不同FOXQ1表达情况下患者的生存率曲线。结果:与Ect1/E6E7相比,SiHa和CaSki中FOXQ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FOXQ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配对癌旁组织(3.096±0.109 vs 0.902±0.040,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Q1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为68.33%,且FOXQ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浸润及FIGO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Kaplan-Meier 单因素分析显示,FOXQ1蛋白是宫颈鳞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P<0.05),进一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OXQ1蛋白是影响宫颈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2.703,95%CI:1.081~6.758,P<0.05)。结论:FOXQ1的高表达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有望成为评估宫颈鳞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Bmi-1、hTERT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05例子宫内膜癌、4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Bmi-1、hTERT的表达。结果: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Bmi-1、hTERT阳性率分别为86.7%、55%和25%,94.3%、72.5%和5%。Bmi-1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Bmi-1与浸润深度、血管浸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血管浸润相关(P<0.05)。Bmi-1和hTERT呈正相关(P<0.01)。结论:Bmi-1和hTERT共同参与子宫内膜病变的恶性转化,联合检测Bmi-1和hTERT对早期判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和血管内皮生长子(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Versican和VEGF的表达。结果:Versican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8.0%、57.5%和5.0%;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6.0%、55.0%和10.0%。Versican和VEGF分别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rsican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与肿瘤分级、浸润深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rsican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样腺癌间质中富于Versican和VEGF,其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增殖和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MTA1的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初诊无转移鼻咽癌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血清标本。利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MTA1浓度,以中位浓度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治疗前患者血清中MTA1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血清MTA1中位浓度为112 pg/ml(0~8 215 pg/ml),中位随访47个月,23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前MTA1水平与远处转移相关(P=0.031),但与性别、年龄、T、N分期及临床分期均无关。生存率分析显示,MTA1高表达组4年DMFS为73.2%,显著低于MTA1低表达组的86.7%(P=0.039);MTA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4年PFS分别为 70.8%和87.3%,趋向于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尽管MTA1高表达患者4年OS低于MTA1低表达患者,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82.1% vs 86.9%,P=0.091)。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前患者血清MTA1表达水平并不是鼻咽癌患者OS、PFS及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349、P=0.126、P=0.106)。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MTA1高表达与无转移生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