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结果 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CTA或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高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和/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应用支架和威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2例(28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10个;支架辅助栓塞20个,球囊辅助3个,支架和球囊辅助4个,单纯支架治疗1个)。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1个,次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恢复良好21例,重残1例;8例(11个动脉瘤)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5例行CT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和,或球囊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分别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以及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等方法 治疗18例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基本致密栓塞、2例非致密栓塞),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术后3例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善),3例经远外侧入路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其中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死亡、1例中残;I例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和偏侧肢体麻木,其余患者术后平稳.17例获得1个月至3年随访,无一例动脉瘤复发或进展.结论 用于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方法 有多种,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或引起脑梗死,以及动脉瘤形态(如局限性偏侧型)、是否位于优势侧、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等因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5例患者进行了DSA检查,3例患者进行了CT血管造影检查,5例进行了头部CT检查(4例经术中证实为动脉瘤,1例术后经DSA证实为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骈周动脉动脉瘤1例。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1例仅行血肿清除术,术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需尽早行DSA或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应首选开颅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8例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 10例非血流相关性破裂动脉瘤中,5例行动脉瘤夹闭+颞肌贴敷术,4例行动脉瘤栓塞术,1例行动脉瘤栓塞+二期单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分流术;3例烟雾血管破裂出血中,1例行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术,1例保守治疗,1例行STA-MCA分流术;5例未出血病人中,1例行STA-MCA分流+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STA-MCA分流术,2例行动脉瘤栓塞+STA-MCA分流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存活17位出院后随访1~5年,1例保守治疗2年因再出血死亡;1例发生颅内再出血。16例存活病人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0例,1分3例,2分2例,4分1例(再出血病人)。结论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病人,可以根据是否有出血症状及所合并的是否为血流相关性动脉瘤,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存在血流相关性动脉瘤,但没有颅内出血的病人,可以行单纯STA-MCA分流术,而不需要处理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采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意义。方法采用支架辅助技术对复杂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2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术中达到较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术后1例死亡,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仍呈浅昏迷状态,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漏诊、误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收治的11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基底节区出血中,4例穿刺引流术发现新鲜出血,CT示血肿扩大,急诊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CTA检查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行夹闭术,1例放弃治疗。5例外伤中,1例突发口鼻出血,DSA示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破裂,行动脉瘤栓塞;2例突发颅内出血、脑疝导致死亡;另2例复查头颅CT+CTA时发现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床突段各1例),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另1例家属拒绝手术保守观察。4例治愈,3例好转但遗留不同程度偏瘫及失语;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7例术后随访1~10年,未发生再次出血。结论 不典型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易被误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外伤时更易漏诊,诊治时需注意鉴别,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AXIUM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AXIUM微弹簧圈栓塞、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共6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53个,非完全致密栓塞8个,动脉瘤颈部有残留2个。58例破裂动脉瘤中,治愈57例;死亡1例,为术前Hunt—HessⅢ级,左前交通动脉窄颈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并存的患者,在支架辅助下进行了致密栓塞,术后90min因颅内再出血死亡。4例未破裂动脉瘤均临床治愈。结论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颅内动脉瘤,应用AXIUM微弹簧圈进行合理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脑缺血发作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以脑缺血发作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例行动脉瘤夹闭并载瘤动脉重建术,2例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4例均是血栓性巨大动脉瘤。术后4例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都是血栓性巨大动脉瘤,应在术前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或栓塞治疗,可明显改善脑缺血的发作,避免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118例,分析临床资料、栓塞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1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栓塞82例(69.5%),Ⅱ级栓塞29例(24.6%),Ⅲ级栓塞7例(5.9%)。术中LVIS支架完全打开116例(98.3%),未完全打开2例(1.7%)。术中形成脑血栓6例(5.1%),其中3例及时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后消失,3例用药后仍有脑血栓及脑梗死症状。术后发生血栓事件2例(1.7%),经过积极治疗后1例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术后随访6~12个月,动脉瘤复发6例(5.1%),支架内狭窄5例(4.2%),未发生再出血,疗效良好(mRS评分0~2分) 102例(86.4%)、疗效不良16例(13.6%)。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21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1 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术后复查CT、MRI评估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6例(7.4%),出血性并发症14例(6.5%)。术前血小板聚集率≤15%的病人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11.8%)较血小板聚集率>15%的病人(3.1%)明显增高(P<0.05)。而血小板聚集率与缺血性并发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降低了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缺血风险,并且使术前血小板聚集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术前血小板聚集率过低可能是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当血小板聚集率≤15%时,需警惕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与非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以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复查造影瘤腔填塞致密程度(Raymond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前术后改善程度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9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62个动脉瘤共置入支架64枚,其中Neuroform支架3枚,Solitaire支架8枚,LVIS支架10枚,Enterprise支架43枚;2个动脉瘤各置入2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3例(85.48%),Ⅱ级3例(4.84%),Ⅲ级6例(9.68%)。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3.23%),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2例(3.23%)。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50例(80.65%),3~5分10例,死亡2例。57例临床随访6~32个月,平均19.7个月,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或新发梗死;mRS评分0~2分48例(84.21%)分,3~5分9例。30例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9.3个月,1例(3.33%)出现少量瘤颈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安全的,术中需要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具体情况以及治疗策略决定选取合适的支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I级26例,II级8例,III级3例。28例患者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复发。36例患者临床随访9—48个月,平均21.3个月,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通过增加瘤颈周围的填塞密度和改善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DSA/CT三维影像融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后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1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将10例病人出血后6 h内首次头颅CT与3D-DSA的数据经Dicom接口输入Siemens System Syngo X-WP工作站进行CT/3D-DSA影像融合,获得CT/3D-DSA融合影像。根据融合影像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10例中,开颅夹闭术治疗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一期成功处理责任动脉瘤后,二期行开颅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治疗非责任动脉瘤。10例术后3~6个月DSA、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 3D-DSA/CT三维影像融技术对判断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责任动脉瘤具有客观、精准价值,具有科学性、开创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9例(40个动脉瘤)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单支架27例(单支架组),双支架12例(双支架组)。结果 39例共使用LVIS支架51枚,其中40枚支架释放时一次性完全打开,10枚释放支架后采用导管导丝按摩技术后完全打开,1枚支架打开不完全。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 vs. 11.1%)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有效栓塞率(92.6% vs. 91.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DSA复查: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7.7% vs. 75.0%)及复发率(7.4% vs. 8.3%)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9例,1分15例,2分2例,3分3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短期影像学随访显示双支架辅助栓塞结果并不优于单支架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 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 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收治的3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在急性期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释放前15 min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 h后持续静脉泵入,并维持12~18 h。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2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栓塞前后行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4例,替罗非班使用期间未见出血,后期穿刺道出血2例,未见大血肿。术后维持用药期间发生急性脑梗死4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29例,4分1例,3分5例,2分1例。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时,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策略。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2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共19个动脉瘤)患者资料。栓塞术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口服或肛门给药,术中常规体内肝素化。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栓塞效果。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日,持续6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持续3个月)。临床治疗效果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级属预后良好。结果 17例患者支架均完全释放,技术成功率100%。栓塞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完全填塞。在栓塞治疗中有2例(11.8%)患者发生颅内血管栓塞,经微导管注入替罗非班5~10 m L后血管再通。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因急性心梗死亡。存活患者预后mRS 0分5例,1分3例,2分6例,3分1例。预后良好率88.2%。无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可获得良好的栓塞效果,但围手术期风险及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共有动脉瘤22个,均应用支架辅助技术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其中采用支架前释放技术7例,支架后释放技术8例,支架半释放技术5例。结果支架释放均一次到位,成功率100%。动脉瘤致密栓塞16个,部分栓塞6个。术中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经动脉内溶栓后m管再通。16例术后3个月行CTA或MRA复查,动脉瘤无复发。12例术后6个月行DSA复查,9个动脉瘤致密栓塞者均无复发,3个部分栓塞者瘤颈残留部分已不显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提高动脉瘤腔栓塞密度,并发挥血流导向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