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见到一些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不能耐受喂养。表现为开奶后奶量不能完成或者出现呕吐腹胀、加奶困难等情况,鼻饲牛奶时发现胃潴留。上述现象有的如果不予干预,可持续较长时间,会使早产儿能量摄入不足,影响其体格智能发育。为探索普瑞搏思口服液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我们对1996年以来我院收治的34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成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13-271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经治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儿科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在治疗后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62±0.43)d、(2.21±0.41)d、(2.78±0.19)d、(8.68±2.43)d。而对照组分别为(4.32±0.73)d、(3.21±0.49)d、(3.93±0.37)d、(10.84±2.21)d,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促进胃肠蠕动,对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的消失及体重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开始经十二指肠管饲与传统管饲喂养早产儿的耐受情况及对早产儿营养情况的影响。方法:共32例早产儿,胎龄30~33周,随机分为经十二指肠组(观察组)18例,传统管饲组(对照组)14例,均在出生后12h开始管饲母乳,管饲过程中观察腹胀、呕吐、呼吸暂停等发生次数。分别于生后6、12天抽血测定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2例出现一过性呕吐、腹泻;对照组10例均有不同程度腹胀、呕吐、误吸及呼吸暂停。体重下降幅度两组相似,12天时体重平均增加,观察组为104g,对照组59g,两组血营养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早期经十二指肠喂养是较合理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SPSS21.0将入组患者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n=40)和常规护理干预组(n=40)两组,对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恢复出生体质量、鼻胃管留置、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护理干预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恢复出生体质量、鼻胃管留置、达全肠道营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干预组(P0.05),呕吐、便秘、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实施效果较常规护理干预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7年12月的42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时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静滴3~51μ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进行干预,对照组予少食多餐、体位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比较患儿在呕吐、体重增长及胃潴留量方面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呕吐,体重增长及减少胃潴留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85.7%、80.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4.3%、9.5%及9.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娜 《现代保健》2012,(23):110-110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喂养之后发生呕吐、胃潴留、腹胀等现象,容易发生在出生后1~2周,多见于早产儿,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胃肠功能尚不成熟,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较弱,胃肠道的激素分泌水平较低,动力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650例双胎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1 500~2 500 g、≥2 500 g三组,按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三组,比较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结局与其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双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5.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胎龄≤32周和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以感染(8.9%)、颅内出血(5.2%)、血糖异常(4.8%)、高胆红素血症(4.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2.9%)为主。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下降。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越高。34周后及出生体重≥2500 g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均维持在低水平。应加强双胎孕妇产前管理,减少早产尤其是32周以前早产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作为开奶喂养的早产儿相关营养状况。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首次以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开奶喂养的早产儿共157例,记录相关诊断、出生情况、营养摄入、生长发育等。根据有无喂养不耐受(不耐受组和耐受组)和出生体质量(<1 500 g、1 500~2 500 g和≥2 500 g组)进行分组,分析生长发育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共60例(38.2%)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出生体质量和胎龄越小,发生喂养不耐受越多,其中<1 500 g组喂养不耐受为71.1%。与耐受组比较,喂养不耐受组出生体质量[(1 620±440)g比(1 980±421)g,P=0.000]、胎龄[(31.3±2.6)周比(33.0±2.1)周,P=0.000]、出生头围[(28.9±2.2)cm比(30.4±1.9)cm,P=0.000]和出生身长[(41.1±3.9)cm比(43.2±3.4)cm,P=0.000]明显减小,转奶时间[(26.4±17.6)d比(7.9±5.3)d,P=0.000]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21.5±10.0)d比(13.8±6.2)d,P=0.000]明显延长。同时,开奶时间[<1 500 g组(6.1±5.1)d,1 500~2 500 g组(3.8±2.5)d,≥2 500 g组(3.3±1.2)d,P=0.002]、转奶时间[<1 500 g组(28.7±18.3)d,1 500~2 500 g组(9.7±8.1)d,≥2 500 g组(7.0±3.8)d,P=0.000]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1 500 g组(24.0±10.4)d,1 500~2 500 g组(14.3±6.0)d,≥2 500 g组(11.4±3.5)d,P=0.000]出生体质量越小组越晚。不耐受组和<1 500 g组有更多患儿接受肠外营养支持(93.3%;97.8%),且肠外营养提供热量[<1 500 g组(325.9±59.4)kJ/(kg·d),1 500~2 500 g组(281.2±64.8)kJ/(kg·d),≥2 500 g组(269.9±43.9)kJ/(kg·d),P=0.001]和持续时间[<1 500 g组(27.1±14.5)d,1 500~2 500 g组(13.0±7.0)d,≥2 500 g组(8.7±3.4)d,P=0.000]更多。生长发育方面不耐受组头围增长较快[不耐受组(0.7±0.6) cm/周,耐受组(0.6±0.5) cm/周,P=0.045]。<1 500 g 组体质量增长[(21.8±9.5) g/d]和头围增长[(0.8±0.4) cm/周]均明显高于其他出生体质量组[体质量增长:1 500~2 500 g组(14.2±7.6)g/d,≥2 500 g组(4.9±11.9)g/d,P=0.000;头围增长:1 500~2 500 g组(0.5±0.4)cm/周,≥2 500 g组(0.6±0.8)cm/周,P=0.005]。对是否有喂养不耐受作变量控制后,偏相关分析显示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与胎龄(r=-0.666,P=0.035)、出生体质量(r=-0.700,P=0.024)、头围(r=-0.846,P=0.002)以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天数(r=-0.697,P=0.025)呈负相关,与头围增长(r=0.672,P=0.033)呈正相关,而与出生身长、开奶、转奶时间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肠外营养热量和持续天数,以及住院天数和一些并发症有无无相关性。结论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喂养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能获得类似于喂养耐受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与肠外营养的应用有关。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头围越低的早产儿更适于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作为开奶喂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早产儿胎龄30~31周52例和胎龄32~34周68例,分别在两个胎龄内各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2天常规给予红霉素3 mg/(kg·d),1次/d,共10 d;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3 ml/(kg·d).结果 在胎龄30~31周早产儿用药组和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胎龄32~34周早产儿用药组与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13.8±4.5)、(17.2±4.2)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10.5±1.6)、(13.8±1.5)d]、住院时间[分别为(28.5±6.8)、(35.5±7.2)d]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7.6%(6/34)、35.3%(1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胎龄32~34周的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但对胎龄30~31周的早产儿效果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运动等干预措施,同时按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实施经口喂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干预,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患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估后经口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奶量不增或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并帮助早产儿尽早安全的经口喂养,降低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5例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UGR分为发育迟缓组与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胎龄≤34周早产儿出院时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生后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的胎龄≤34周早产儿67例,在完全肠内喂养后开始口服维生素D,并随机分为维生素D低剂量组(n=32)和高剂量组(n=35),比较两组患儿出院时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比例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时脐带血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高剂量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t=2.872、χ2=4.189,P<0.05),但高剂量组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仍为28.6%。结论 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给予补充维生素D 800 U/d可明显改善患儿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但对于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胎龄<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138例,根据是否发生BP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与自然受孕双胎早产儿临床特征的差异,为母婴围生期保健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河南省17地市53家医院产科分娩的2 900例双胎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受孕方式不同分为ART受孕组(n=604)及自然受孕组(n=2 296),收集其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治疗和结局情况及其母亲妊娠期情况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RT组早产儿母亲平均年龄、高龄比例、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及剖宫产率高于自然受孕组(t=7.254,χ2=10.319、7.735、4.855,P<0.05),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受孕组(χ2=23.664、54.040,P<0.01);ART组早产儿平均胎龄低于自然受孕组,胎龄<34周比例及窒息率高于自然受孕组(t=-2.298,χ2=8.780、6.315,P<0.05),两组早产儿主要并发症、治疗及结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受孕双胎早产儿母亲平均年龄、高龄产妇比例及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自然受孕者高;ART未增加双胎早产儿近期不良结局的风险,但其出生胎龄较小,窒息率较高,因此围生期保健及管理时需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预后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脑损伤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诊断脑白质损伤,出院后在本院儿童健康发展中心随诊至矫正胎龄12月的131例早产儿的资料,分为母乳喂养组(n=69)和人工喂养组(n=62).比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不同断脐方式下血红蛋白、胆红素及相关并发症差异,为早产分娩行挤压脐带断脐法(UCM)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经阴道分娩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根据断脐方式分为UCM组(n=59)和立即断脐(ICC)组(n=56),比较两组早产儿娩出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和输血量、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值及光疗时间以及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UCM组出生后1 h内、出生后1周左右和出院前血红蛋白显著高于ICC组(t=2.246、2.123、1.886,P<0.05),住院期间ICC组早产儿输血次数及每人次输血量显著多于UCM组(χ2=2.145,t=2.160,P<0.05)。两组经皮胆红素达峰时间均为3~6 d,UCM组经皮胆红素值显著高于ICC组(t=2.231、2.654、2.686、2.038,P<0.05),两组光疗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断脐相比,挤压脐带可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量,减少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及输血量,且不增加患儿病理性黄疸和并发症的风险,可作为胎龄<34周早产儿首选的断脐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在不同时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讨出更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减少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方法 使用便利抽样方法,共纳入2020年8月-2021年5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门诊就诊的0~3岁的早产儿1839例.调查其喂养情况,并收集其体重、身长指标,统计生后体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影响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全身运动(GMs)质量的相关围生期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0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随访的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病例。扭动运动阶段554例,不安运动阶段318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Ms结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扭动运动阶段,低出生体重(OR=7.653,95%CI:2.547~22.995)、呼吸暂停(OR=2.556,95%CI:1.254~5.209)、先心病(OR=4.394,95%CI:1.507~12.809)是异常GMs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安运动阶段,新生儿窒息(OR=3.802,95%CI:1.338~10.806)、呼吸窘迫(OR=4.507,95%CI:1.563~12.998)是异常GM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低出生体重、呼吸暂停、先心病、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是影响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GM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有高危因素的低龄早产儿进行及早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6月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诊断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患儿133例,均应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根据其应用的维持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高剂量组(n=83)及低剂量组(n=50)。两组患儿均使用枸橼酸咖啡因20 mg/(kg·d)为负荷量,24 h后予维持量,高剂量组维持量8~10 mg/(kg·d),低剂量组维持量5~7.9 mg/(kg·d)。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5 d后的治疗有效率、发作次数变化、严重程度变化及呼吸机使用率。结果 高剂量组治疗有效率(86.0%)高于低剂量组(72.0%),5 d后呼吸暂停平均发作次数、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上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儿按出生胎龄分成<32周和≥32周,同出生胎龄组内,高剂量组患儿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等剂量下,不同出生胎龄间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任何出生胎龄下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维持量8~10 mg/(kg·d)较维持量5~7.9 mg/(kg·d)均更有效,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出生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LBWI)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为开展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出生、在上海闵行完成2岁内随访的280名LBWI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28~33+6周,EPT)、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LPT)和足月儿组(胎龄37~41+6周,T),采用全身运动(GMs)评估及Gesell量表随访至2岁。结果 6月龄内GMs异常检出率:在“早产/扭动”阶段,胎龄越小组越高(χ2=7.36,P<0.05); “不安运动”阶段组间无差异(χ2=4.36,P>0.05);9、18和24月龄[(生后(9±1)月、(18±2)月、(24±3)月]3次Gesell监测显示: 除EPT 组的9月龄5个能区与18月龄“言语能和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均达正常水平(DQ≥86);除24月龄的“言语和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DQ在胎龄越小组越低(P<0.05);“发育落后”(DQ<86)检出率仅在9月龄的5个能区和18月龄的“精细动作、应人能和应物能”表现为胎龄越小组越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儿童、父母以及家庭的多个混杂因素后,除24月龄的“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与胎龄均呈显著正相关(β:0.612~2.382,P<0.01)。结论 出生胎龄是影响LBWI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胎龄越小组发育越差;早产儿在2岁内呈发育追赶趋势,至2岁时平均可达到正常水平,但在粗大与精细动作及应物能的发育仍落后于足月儿;应重视LBWI尤其合并有早产者早期系统保健,以实现发育落后儿的早发现、个性化早干预,促进其早期合理追赶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