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选择共8 102名12~17岁青少年,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调查被试者的抑郁症状以及NSSI行为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NSSI总体检出率为24.6%,其中男生(23.1%)检出率低于女生(26.2%)(χ2=10.97,P<0.05),初中和高中总体检出率分别为24.7%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伴NSSI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49.7%,不伴NSSI组的检出率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0,P<0.01)。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中,伴NSSI组(男生:44.0%,女生:54... 相似文献
2.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地、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打伤、烫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1-2].自杀行为是因为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3].NSSI和自杀行为是青少年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两者紧密关联.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了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的统计学关联[4-5],但对于两者关联的理论解释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关联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 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5.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提升青少年健康,预防不良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黑龙江、湖北、安徽、广东、云南5个省15 538名初中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及心理状况等.结果 调查前1年,被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可疑网络成瘾的自我报告率分别为28.7%,3.3%和29.9%.有无自伤行为组间孤独感和情绪管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5,25.62,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有相关性(P<0.05);在控制性别、民族、年级、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管教方式、情绪管理、孤独感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各类型与网络成瘾各类型仍有相关性(OR=1.30~2.79),且网络成瘾者发生各类型NSSI风险均高于可疑网络成瘾者.结论 网络成瘾和可疑网络成瘾行为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子.加强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可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使得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关于欺凌(国内也称为欺负)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主题已有较多研究。欺凌作为一种负面行为,属于攻击行为的一种亚型,其形式包括欺凌他人、被欺凌、欺凌-被欺凌。NSSI在青少年中多发,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被欺凌与NSSI呈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中介或调节作用,但欺凌他人与NSSI的关系因研究较少尚不确定。本文拟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NSSI的防控提供线索或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以预防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的90例青少年MD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NSSI分为观察组(出现NSSI,63例)和对照组(未出现NSSI,27例)。采用本院自制的一般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级、是否寄宿、父母婚姻状态、自评学习成绩、是否感觉孤独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是否被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ASLEC评分均为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影响(P<0.05)。结论 影响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的因素有Barratt...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特征,为NSSI的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2)以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于2021年1月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和宝鸡市12所中学的7869名中学生进...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VIP、Wan Fang、Springer、Pub Med、Wiley Online library、Science Direct中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3篇文献,253 264名被试。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为[21.9%(95%CI:17.9%~26.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21.6%(95%CI:17.5%~25.6%)]、农村[20.5%(95%CI:13.7%~27.3%)]、独生子女[21.7%(95%CI:15.9%~27.5%)]、高中生[28.2%(95%CI:24.8%~31.7%)]、中部[23.5%(95%CI:17.7%~29.3%)]、2015年及之后调查[22.5%(95%CI:17.5%~27.4%)]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更高。测量工具的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相似文献
15.
Fornos LB Mika VS Bayles B Serrano AC Jimenez RL Villarreal R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5,75(5):162-170
Depressive disorders are present in a high percentage of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mong the US Mexican American population, suicide is the four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mong 10- to 19-year-olds. Little research, however, has focused on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knowledge and views about depression and seeking help for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 on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ttitudes about depression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Sixty-five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largely Mexican Americ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in San Antonio, Tex, participated in 9 semistructure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her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questions to elici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depression,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nd words used to describe it. Coding of salient words and themes from transcribed interviews were entered into Atlas. ti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Three themes emerged: (1) adolescents' definitions of depression, (2) beliefs about adolescent depression, and (3)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While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re common and recognized, resource and treatment knowledge is scarc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eliefs,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of these adolescents can provide cruc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a universal, school-based, peer-facilitated depression awareness program.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忽视及躯体虐待经历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广东、云南、黑龙江、湖北5个省份抽取14 16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忽视及躯体虐待与自伤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农村地区中学生在调查前1年,自伤行为的自我报告率为13.5%,偶有自伤行为的自我报告率为15.4%.单因素分析显示,忽视、躯体虐待种类与反复自伤行为、偶有自伤行为均相关(P值均<0.01);控制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学历因素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忽视、躯体虐待种类数均与反复自伤行为和偶有自伤行为呈正相关(OR=1.43~3.23,P值均<0.01),且随着躯体虐待种类的增加,自伤行为发生的风险呈上升趋势.结论 忽视及躯体虐待经历是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青少年忽视及虐待干预,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