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和空间自相关性,为制定猩红热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模块获取2016—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疫情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累计报告病例2 08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67/10万;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呈双峰表现,4—6月的春季高峰(785例,37.70%)和11—次年1月(847例,40.68%)的冬季高峰;男性报告病例1 239例(59.1%),女性843例(40.49%),男女性别比1.47∶1;发病年龄中位数6岁,最大39岁,最小10个月,集中在3~<10岁儿童(占91.45%);职业分布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99.81%)。2016—2020年松江区猩红热病例数全局Moran’s I指数依次为0.538、0.546、0.540、0.416和0.597(均P<0.05),提示松江区猩红热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九亭镇,与累计报告病例分布一致;“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新浜镇、泖港镇和石湖荡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中国猩红热的时空聚集性特征,探讨猩红热高发聚集特征,为各省制定猩红热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2014—2018年中国猩红热报告发病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方法分析我国猩红热空间相关性和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猩红热发病率全年呈双峰分布,以春末夏初(5—6月)、秋末冬初(11—12月)为流行的高峰季节;2014—2018年中国猩红热存在空间正相关性(Moran I>0,P<0.05),“热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一类聚集区位于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 聚集时间为2018年11—12月。结论 2014—2018年中国猩红热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时空聚集性,应加强对猩红热重点防制区域的防控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乐山市2017—2022年流感时空流行特征,探讨流感发病的时空聚集点,识别潜在的聚集风险,为流感聚集风险研判、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和流感监测系统获取乐山市2017—2022年流感病例、流感样病例和流感暴发疫情,运用ArcGIS 10.8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使用SATSCAN 9.5进行时空扫描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7—2022年乐山市流感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人群,存在流感秋、冬季流行高峰,以市中区高发;流感病毒已转变为季节性H3型甲流和Victoria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县区共探测到5类时空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五通桥区、犍为县、夹江县和沐川县等区(县、市)。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17年乐山市各区县流感发病率空间有显著的聚类和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县区级沙湾区、井研县、沐川县和夹江县存在聚集性。结论 2017—2022年乐山市流感发病存在较明显的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和人群高发。且有时空聚集性,但是不同地区的聚集时段有差异,聚集时段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聚集区县集中在夹江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和临床症状与体征特点,为猩红热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疫情进行描述分析,采用季节指数法分析猩红热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7—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年均发病率18.59/10万,2017年发病率最高为34.83/10万,2020年发病率最低为4.46/10万;2017—2021年猩红热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季节指数分析显示猩红热在每年4—6月、11月至次年1月呈现2个发病高峰。年龄集中在3~10岁,占94.77%;职业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占94.83%。猩红热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发热及全身弥漫性红疹症状最多见,分别占73.44%、82.67%。结论 2017—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猩红热的防控应在流行季节重点关注人口密集的街道/镇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做好传染病监测与宣教,同时提高学校保健人员对猩红热常见症状的鉴别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描述性分析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与时空聚集性分析探索德阳市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累计报告22 872例,年均发病率108.64/10万,发病率逐年下降,每年4—6月、10—12月为发病高峰,易感人群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EV71疫苗年均估算接种率9.64%,病原学发现EV71检出占比逐年下降。空间自相关和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手足口病高发聚集区为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和绵竹市,聚集时间与发病高峰基本一致。结论 2017—2022年德阳市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4—6月、10—12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防控重点应关注0~6岁的婴幼儿人群,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和绵竹市是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6.
张巧英  陈雷  陆元英  朱祺  张晓 《华南预防医学》2023,(10):1335-1338+1342
目的 了解2017—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水痘流行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为水痘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日期在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及现住址为上海市松江区的水痘病例,对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GeoDa 1.20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7—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水痘累计报告7 030例,年均发病率为61.51/10万,历年发病率总体呈递减趋势(P<0.01);水痘发病呈现双峰分布特征,每年10—12月为发病主高峰,5—7月为发病次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9岁和10~19岁,各占发病总数的38.49%和23.00%,发病年龄中位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是高发人群,占总病例的61.88%;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水痘发病数空间自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高聚集主要出现在九里亭街道、九亭镇。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报告的水痘病例以儿童青少年为主,水痘高发区域为岳阳街道、方松街道、九里亭街道、九亭镇;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水痘高发区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市尘肺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情况进行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呈现该市尘肺病发病的时空聚集性和空间流行特点。
  结果  佛山市2011—2020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573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尘肺病发病人数在2012—2014年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南海区与周围区域尘肺病发病分布呈低-高相邻模式,高明区与周围区域尘肺病发病分布呈高-低相邻模式;趋势面分析显示,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禅城区、顺德区西北侧、南海区西南侧和高明区北侧。
  结论  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情况总体呈锯齿状上升趋势,尘肺病发病人数在佛山市各区分布呈离散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5—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上海市普陀区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猩红热病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上海市普陀区猩红热病例在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5—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8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7.39/10万,平均发病年龄为(6.2±1.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6∶1。2020年猩红热发病率出现明显的下降,比2015—2020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低5.44/10万。发病高峰在每年的4—6月、11—次年1月,呈春、冬两季高发特点;病例的年龄集中分布在4~9岁,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万里街道、长征镇、桃浦镇和长风新村街道。【结论】上海市普陀区猩红热发病高峰在每年的4—6月、11—次年1月,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发病的重点人群。应在猩红热高发季节前,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应疫情监测和防控指导,以有效预防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6-2016年上海市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空间聚集性和时空分布特征,为戊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戊肝发病数据和医疗机构诊疗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测绘院提供,地图比例为1∶750 000。采用ArcGIS 10.1软件对戊肝发病数据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4软件对戊肝发病数据的时空聚集性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06-2016年上海市累计报告戊肝病例6 048例,年均发病率为2.14/10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戊肝发病率存在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区域主要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特征。结论 掌握2006-2016年上海市戊肝发病数据的空间分布特点、时空聚集区域等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有效预防和控制戊肝,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济南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并对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为猩红热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济南市2014—2018年猩红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时空重排扫描统计方法分析猩红热病例的流行病学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14—2018年济南市累计报告猩红热7 297例,年均发病率20.46/10万。全年出现冬季和春季2个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1~9岁儿童,幼托儿童、学生及散居儿童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99.70%,男女性别比1.70∶1。市中区、历城区、槐荫区、天桥区、历下区是主要高发地区,占病例总数的83.50%。按年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每年均探测到3个时空聚集区,具有显著时空聚集性。结论 2014—2018年济南市猩红热处于上升趋势,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发病的高危场所,应根据时空分布及流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控制猩红热的发生和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13—2020年济南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中获取济南市2013—202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时空重排扫描统计方法分析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 2013—2020年济南市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72 033例,年均发病率119.19/10万。病例集中在<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2.74%。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占41.69%。男女性别比1.21∶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25,P<0.001)。全年出现夏季和冬季2个发病高峰。平阴县、天桥区、槐荫区、历下区和历城区是主要高发地区。全局自相关分析各年全局Moran’s I值均为正值,范围为0.039~0.235。时空聚集性分析共探测到5个时空聚集区(1个一类聚集区,4个二类聚集区),具有显著时空聚集性。 结论 2013—2020年济南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存在时空聚集性,根据时空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应加强病原学监测,在高发地区重点人群中开展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荆州市不同时期一二期梅毒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19年荆州市一二期梅毒疫情资料,根据发病率高低,将荆州市一二期梅毒疫情分为2011—2013年(高)、2014—2016年(中)、2017—2019年(低)3个时期,采取趋势面、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分析3个时期一二期梅毒在时空上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19年,荆州市累计报告一二期梅毒4 715例,年均发病率为9.19/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1)。趋势面分析得出荆州市一二期梅毒的高发区域逐步从西北部(2011—2013年)向中部转移(2017—2019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荆州市一二期梅毒发病率在2011—2013年、2014—2016年呈正相关,且有空间聚集性(Moran’s I=0.333 6、0.210 5,均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一二期梅毒高值聚集区2011—2013年主要集中在公安县、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的部分乡镇(P<0.05),2014—2016年主要集中在荆州区、沙市区、监利县的部分乡镇(P<0.05),2017—2019年主要集中在监利县、沙市区的部分乡镇(P<0.05)。时空扫描结果显示,主聚集区在公安县、江陵县,共24个乡镇(街道),聚集时间为2011年4月11日至2011年8月15日(RR=4.14,LLR=93.55)。结论 3个时期荆州市一二期梅毒均存在空间聚集性,高发区域逐步缩小,2017—2019年监利县、沙市区的部分乡镇为疫情高发地区,应加强对该地区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猩红热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2011-2018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45 93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84/10万;经χ_趋势~2检验,逐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5 317.16,P<0.001)。4-6月和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发病率比为1.62∶1;3~9岁病例数最多,占88.94%;幼托儿童(42.42%)、学生(36.94%)和散居儿童(19.50%)占比例最高。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1-2018年山东省猩红热报告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74、0.452、0.411、0.439、0.437、0.418、0.478和0.465(均有P<0.001),提示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济南和青岛两市的主城区,与高发病率地区较为一致。"低-低"聚集区则主要位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结论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发病存在流行和空间聚集性,应加大对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和高聚集区域的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其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预测其发病趋势, 为猩红热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季节指数模型和季节ARIMA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结果   2010-2018年猩红热年均发病率为1.37/10万, 年发病率与年份存在正相关关系(rs=0.817, P=0.007);4-6月和11-12月为高发月份; 聚类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F=4795.30, P < 0.001), 高发地区为神农架林区、宜昌市、恩施州、武汉市; 报告病例集中在1~14岁, 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拟合的最优模型为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0, 1, 1)(0, 1, 0)12, 预测显示2019年月度发病特征与历年一致, 年发病率为10.22/10万(95% CI:2.33/10万~30.43/10万), 较2018年发病水平上升。   结论   2010-2018年湖北省猩红热发病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发病呈双峰特征, 以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 男性高于女性, 发病主要集中在鄂西南等山区和省会城市; ARIMA模型在猩红热发病趋势预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019年发病水平会持续上升, 需结合流行特征加强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北京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监测系统代表性,了解猩红热的流行规律,探讨发病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20年猩红热发病率、病例分类、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进行描述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2015-2020年哨点医院报告病例数、哨点医院报告病例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全市报告猩红热病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7-2020年北京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1 324例,2017年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最高(16.77/10万),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冬季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数高于春夏季发病高峰(4 298例vs.3 907例)。男性占比(60.65%)高于女性(39.35%),3-9岁年龄组占比最高(93.04%),病例主要为学生(46.55%)和幼托儿童(44.83%)。病例中城区占比(55.64%)高于郊区(39.61%),外省病例中67.78%为北京儿童医院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占比最高(95.90%)。北京市监测系统中哨点医院报告病例数变化趋势与全市猩红热病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r=0.882,P<0.001)。结论 2017-2020年北京市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季节已由春夏季向冬季转换。病例中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病例仍以托幼儿童、中小学生为主,北京市猩红热监测系统代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南京市1951—2020年猩红热发病率时间序列,了解其变化特征及趋势。方法 运用移动平均、滑动T检验和小波时频分析方法,对南京市1951—2020年猩红热年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 猩红热在南京市呈春夏季和冬季2个发病高峰,年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144 8(发病率/5年)。滑动t检验显示4个下降突变点和3个上升突变点。Morlet小波法时频分析呈现3个中心尺度和周期,分别在4、16和25尺度上,高低发病周期分别为4、8和13年;第1主周期在25尺度。周期分析2014年起猩红热发病呈上升势态。2020年初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一、二级时,发病明显下降,在三级响应时发病回升。结论 依据猩红热发病的周期性和趋势分析,应该加强对猩红热的监测,及时做好疫情处置,以控制其在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京市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病例报告系统收集的南京市2006-2018年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南京市猩红热月发病率ARIMA模型,并对2019年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2006-2018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463例,无死亡病例,无聚集性暴发疫情;年均发病率为1.50/10万。2006-2018 年猩红热发病率呈总体上升趋势(r=0.37,P<0. 001); 近年南京市猩红热发病时间曲线呈现双峰分布,集中于 4~6 月和11月~次年1 月。城区、近郊和远郊的发病率分别为0.52/10 万、4.19/10 万、0.85/10 万。病例主要集中在 4~8岁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72.11%。以幼托儿童和小学生为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7.59%(559/1463)和50.99%(746/1463);男女性别比为1.48:1;预测2019年南京市猩红热年发病数为343,在4~6月和11~12 月各有一个发病高峰。结论 南京市猩红热发病有逐年增高趋势,预测显示2019年猩红热发病率略高于2018年,应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来降低猩红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2005 - 2015年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 根据2005 - 2015年松江区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对该期间乙类传染病的动态、发病顺位、主要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 - 2015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22 794例,死亡48例,年均发病率156.33/10 万,年均死亡率0.33/10 万。11年间乙类传染病主要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近年来肠道传染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波动较小。发病数居前5位的乙类传染病依次为梅毒、肺结核、淋病、猩红热、病毒性肝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基数大和流动人口多的街道和乡镇。结论 2005 - 2015年松江区乙类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现阶段应根据梅毒、肺结核、猩红热、淋病、病毒性肝炎的不同流行特征采取监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