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p53和hMSH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和错配修复基因hMSH2 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简称结甲)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21例癌旁结甲、14例单纯性结甲和7例甲状腺瘤组织中p53和 hMSH2 蛋白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率35.38%明显高于癌旁结甲9.52%和单纯结甲7.14%(P<0.05),但与甲状腺瘤42.86%无显著性差异; p53 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53.8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0.77%(P<0.05).hMSH2 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表达率72.31%明显高于癌旁结甲52.38%(P<0.05)、单纯结甲21.43%(P<0.01)和甲状腺瘤28.57%(P<0.01);hMSH2 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76.92%与无淋巴结转移组71.15%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 蛋白阳性组甲状腺乳头状癌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82.61%,阴性组66.67%,两种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甲状腺癌细胞的异常增生可能导致碱基错配的增多继而导致p53突变的积累,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原因之一,hMSH2 蛋白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癌发生的一个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不同剂量131 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1I清甲剂量>100 mCi)和对照组(131I清甲剂量≤100 mCi)各42例.观察组空腹一次性口服131 I 100~120 mCi,对照组空腹一次性口服131 I 30~40 mCi.清甲半年后行131 I甲状腺显像检查,对两组清甲成功率进行评价,并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旁腺素(PTH)和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以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清甲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清甲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甲前血清TSH浓度≥30 mIU/mL与血清TSH浓度﹤30 mIU/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甲前血清Tg值﹤30 ng/mL与血清Tg值≥30 ng/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甲6个月后,观察组TSH和PT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肠道反应及泪腺功能紊乱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唾液腺功能紊乱及颈部疼痛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应用131 I与剂量无太大关系,且低剂量的不良反应少于高剂量,低剂量131 I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后三角淋巴结隐匿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后三角(Ⅴ区)淋巴结隐匿转移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475例Ⅴ区临床阴性的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中275例临床颈部淋巴结阳性(cN+)患者颈清扫标本的病理资料,并按甲状腺乳头状癌危险度分为高危组(83例)、中危组(104例)和低危组(88例),分析Ⅴ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另对200例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颈部复发情况.结果 275例cN+患者的Ⅴ区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17.5%,其中低、中、高危组分别为9.1%、19.2%和24.1%,(P<0.05).按颈静脉链淋巴结(Ⅱ~Ⅳ区)阳性数目分为1枚、2~10枚和>10枚组,其Ⅴ区隐匿转移率分别为0、4.5%和24.6%.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转移的患者如临床未发现Ⅴ区有肿大淋巴结,需结合患者情况慎重决定是否清扫Ⅴ区,低危患者和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较少者可考虑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Fascin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病变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蛋白对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2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4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20例取自甲状腺良性病变旁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分析Fasc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Fasc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71.67%)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组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组,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较,Fasc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为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中,Fasc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1.3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9.4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cin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5.
龙斌  张丽军  叶挺 《肿瘤学杂志》2016,22(6):473-477
摘 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TSH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预测131I清甲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131I清甲治疗的1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03例,中位年龄(45.69±11.93)岁,分析基线STg水平对清甲成功(清甲后6~12个月STg<1ng/ml 、DxWBS未见甲状腺床摄碘、颈部超声未见甲状腺残留)的预测价值。[结果] 总清甲成功率为73.9%(102/138),清甲成功组与失败组基线STg值分别为(7.82±10.57)ng/ml、(57.97±97.56)ng/ml,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5.14,P<0.001),采用ROC曲线分析STg截断值为12.8ng/ml,当STg≤12.8ng/ml时,其预测清甲成功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89%、83.33%、91.56%、44.90%,结果显示86.6%(84/97)STg≤12.8ng/ml患者和43.9%(18/41)STg>12.8ng/ml患者清甲成功。[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131I治疗前TSH刺激下Tg水平是一个可靠的预测清甲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serum-thymidine kinase 1,S-TK1)和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联合检测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初治81例甲状腺恶性结节、62例甲状腺良性结节以及40例健康者血清。通过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S-TK1以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g的水平,比较二者在各组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价S-TK1和Tg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  结果  甲状腺恶性结节组S-TK1和Tg水平[(5.33±3.38)pmol/L和(61.86±24.80)ng/mL]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1.40±0.99)pmol/L和(45.13±15.80)ng/mL]及正常对照组[(1.35±0.41)pmol/L和(40.88±15.45)ng/mL](P < 0.05)。回归模型中的联合检测阳性预测值P与S-TK1、Tg单项检测的ROC曲线分析显示:S-TK1和Tg的Cut-off值分别为2.32 pmol/L、63.40 ng/mL;S-TK1在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总有效率高于Tg(P < 0.05)。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测值P的Cut-off值为0.372;在AUC、灵敏度和总有效率均高于S-TK1和Tg单项检测(P < 0.05)。  结论  单项S-TK1检测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优于Tg;S-TK1和Tg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和总有效率,故二者联合检测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5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A组)和7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B组)的患者,用免疫组化对其肿瘤组织及转移性的淋巴结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蛋白检测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A组总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69.1%)、右侧PTMC(78.3%)、双侧PTMC的突变率(83.3%)要分别高于B组(37.1%、26.7%、42.9%)(P值均<0.05),但强阳性率(23.6%)和左侧PTMC的突变率(50.0%)与B组(11.4%、46.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A组组内淋巴结转移灶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无论PTMC在左侧(72.2%)、右侧(92.0%)或双侧(91.7%)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30.9%)上与原发灶(50.0%、78.3%、83.3%、23.6%)均无差异(P>0.05),但总的突变率,前者(85.5%)要高于后者(69.1%)(P<0.05)。结论:BRAFV600E突变是导致PTMC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前或术后通过各种方法测得的BRAFV600E突变阳性预示着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8.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72例新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石蜡标本中CXCR4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R4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56/72)、76.6%(95/124),而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均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R4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成正相关关系(r=-0.7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XCR4的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但与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且CXCR4蛋白阳性表达组的预后显著差于CXCR4蛋白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CXCR4阳性表达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较高侵袭转移潜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CXCR4可作为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9.
李嵩  林晖  黄小靖 《现代肿瘤医学》2021,(13):2258-2260
目的:比较多灶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与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SPT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43例MPTC和78例SPT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分段、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微小癌比例、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MPTC组年龄、腺外浸润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低钙发生率均高于SP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TC年龄多较大,更易发生腺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瘦素(leptin)能通过与其受体OB-R结合,活化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在许多生物学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leptin可参与部分恶性肿瘤的发展.本研究探讨lept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及转移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已发生淋巴结转移为29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为29例)和26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leptin与CD105(标记血管密度)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leptin表达阳性率为91.38%,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7.70%,χ2=56.07,P<0.05)及癌旁组织(5.17%,χ2=88.94,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已转移组中leptin表达(93.10%)强于未转移组(89.66%,χ2=10.68,P<0.05).甲状腺腺瘤组织与癌旁组织lept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已转移组新生血管密度(59.92±18.54)高于未转移组(22.44±14.50,P=0.000)、甲状腺腺瘤组(4.18±2.14,P=0.000)及癌旁组(2.03±1.52,P=0.000);甲状腺乳头状癌未转移组新生血管密度高于甲状腺腺瘤组(P=0.005)及癌旁组(P=0.000);甲状腺腺瘤组与癌旁组间新生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9).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新生血管密度随leptin表达的强度增强而增加(r=0.88,P<0.05).结论:leptin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浆细胞瘤多样异位基因1(lncRNA PVT1)和miR-19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内分泌科及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20例PTC患者进行研究(PTC组),1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病变组,癌旁>4 cm以外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中PVT1和miR-195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分析二者表达相关性及对PTC诊断价值。结果:PTC组患者癌组织中PVT1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P<0.05),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患者癌组织中miR-195水平低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P<0.05),良性病变组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T1、miR-195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C患者组织中PVT1和miR-195表达呈负相关性(r=-0.840,P=0.000)。ROC曲线显示,PVT1的AUC为0.769,敏感性为60.00%,特异性为90.00%,miR-195的AUC为0.892,敏感性为81.67%,特异性为83.33%。结论:PTC患者组织中PVT1高表达,miR-195低表达,二者表达呈负相关性,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能参与PTC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行再次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与淋巴结转移、转移灶数目和直径的关系,并通过ROC曲线评估sTg及sTg/抑制性Tg(sup-Tg)比值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DTC术后再次131I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131I显像(whole body scan,WBS)等影像学结果以及转移癌灶数目、直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sTg的差异;分析转移灶数目、直径与sTg水平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获得sTg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值点,对sTg<最佳诊断界值点的患者进一步行sTg/sup-Tg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ROC曲线,获得预测淋巴结转移的sTg/sup-Tg最佳诊断界值点。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以及其中的颈侧加纵隔区、中央区转移各组中sTg水平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H=-6.100、-3.974、-5.865,均P<0.05)。淋巴结转移组sTg水平转移灶数目≥3处组高于2处组高于1处组(H=21.791、-16.457、-31.680、-15.223,均P<0.05);转移灶直径>2 cm组高于1.1~2 cm组高于≤1 cm组(H=36.127、-22.867、-46.326、-23.458,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灶数目、直径均与sTg水平呈正相关(r=0.581、0.527,均P=0.000)。再次131I治疗前sTg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最佳诊断界值点为4.615 ng/ml,约登指数为0.615,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4.80%、76.70%和82.57%。sTg<4.615 ng/ml的35例患者,其sTg/sup-Tg比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最佳诊断界值点为4.559,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0%、95.70%和94.29%。结论:sTg对DTC术后再次131I治疗前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灶数目、直径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sTg联合sTg/sup-Tg比值可提高对DTC患者转移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影响。方法:分析882例经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C合并HT和非合并H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功能,分析HT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C合并HT组239例(27.10%),非合并HT组643例(72.90%),两组间比较,合并HT组女性、癌灶多发、双侧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非合并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原发灶直径、远处转移、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非合并HT组相比,PTC合并HT组TPOAb、TGAb、TSH水平升高,FT4、FT3水平降低(均P<0.05)。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与女性、癌灶多发、淋巴结转移呈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690、1.491、1.514,均P<0.05);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与PTC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150、2.751、1.465,均P<0.05)。结论:合并HT的PTC患者女性、多灶及淋巴结转移多见,但不影响预后;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盆腔MRI、血清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行全面分期手术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EC的13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盆腔MRI、血清CA125、HE4值与不同病理特征的关系。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计算三者单项及联合检测时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绘制CA125、HE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MRI检测在肌层浸润方面一致性较高,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方面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766、0.636、0.450)。血清CA125、HE4水平与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宫颈受累程度无关(P>0.05)。预判淋巴结转移风险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比较:MRI+CA125+HE4最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比较:MRI最高。单项检测时三者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阳性预测值。淋巴结转移ROC曲线表明CA125、HE4最佳截断值为34.95 U/mL、78.9 pmol/L,曲线下面积比较:CA125+HE4>HE4>CA125。结论:MRI、CA125、HE4三者单项检测提示阴性结果时更为可靠,联合评价时阳性检出率最高。MRI总体诊断符合率最高。血清CA125≥34.95 U/mL、HE4≥78.9 pmol/L时可作为淋巴结切除参考,HE4预测转移价值优于CA12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 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 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miR-1301-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表达的变化,分析miR-1301-3p与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08月至2019年08月在我院诊断为“甲状腺肿瘤”的患者60例,其中PTC 30例。qRT-PCR检测miR-1301-3p在良、恶性肿瘤组织,及PTC术前、术后血清中的表达。分析miR-1301-3p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ROC曲线分析miR-1301-3p对甲状腺肿瘤、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miR-1301-3p在PTC组织中表达降低(P<0.000 1),在PTC患者术后血清中表达上升(P=0.045 5)。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效能为0.726(CI:0.627~0.810,P<0.001);miR-1301-3p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效能为0.788(CI:0.695~0.864,P<0.001);miR-1301-3p联合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效能为0.827(CI:0.738~0.895,P<0.001)。miR-1301-3p在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中表达降低。超声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效能为0.571(CI:0.410~0.723,P=0.033 9);miR-1301-3p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效能为0.813(CI:0.662~0.916,P<0.001);miR-1301-3p联合超声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效能为0.872(CI:0.733~0.955),P<0.001)。结论:miR-1301-3p在PTC组织中表达降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miR-1301-3p可提高超声对甲状腺肿瘤、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效能,可能为PTC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在甲状腺髓样癌(MT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MTC患者50例(MTC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50例(PTC组)、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外周血NLR、MLR、SII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三个指标及其联合检测在MTC中的诊断效能,进一步根据上述三个指标在诊断MTC中的最佳诊断界值分析其与M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比较各组间外周血NLR、MLR、SII水平示:MTC组NLR显著高于P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C组MLR、SII水平显著高于PTC组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 NLR、MLR、SII单独诊断MTC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0、0.681、0.634,NLR、MLR、SII三者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MLR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MTC的诊断效能高于NLR、SII单独检测(P<0.05)。MTC患者MLR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MLR、SII对MTC具有诊断价值,MLR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MTC的诊断效能高于NLR、SII单独检测。MLR与MT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元  李沁  白超 《现代肿瘤医学》2021,(15):2607-2611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癌患者术前血脂、尿酸水平与患者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完成手术治疗与随访的141例老年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甲状腺癌组,并收集同期我院体检证实为健康的138例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脂及尿酸水平,根据老年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有无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对比两组血脂及尿酸水平,分析血脂水平与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各自与老年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组与对照组H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TG、TC、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老年甲状腺癌患者转移80例;转移组与未转移组H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TG、TC、LDL-C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尿酸水平低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甲状腺癌血脂各主要指标与尿酸两两间均呈正相关(r>0,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G、TC、LDL-C高表达、尿酸低表达是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OR>1,P<0.05);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G、TC、LDL-C及尿酸水平预测老年甲状腺癌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预测价值较理想。结论:术前TG、TC、LDL-C、尿酸表达异常均可能是老年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检测患者术前TG、TC、LDL-C及尿酸水平预测术后颈淋巴结转移风险,为术后制定合理化康复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体检筛查是否会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 3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的疾病发现方式,将入组患者分为四组:体检组、颈部不适组、自检组、其他疾病意外发现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肿瘤病灶大小、是否侵犯包膜、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位置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分布以及病灶的数目无关(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颈部不适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26倍(OR=1.626,P=0.012),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2.245倍(OR=2.245,P<0.001);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侵犯包膜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9倍(OR=1.649,P<0.001);自检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2倍(OR=1.642,P<0.001);颈部不适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575倍(OR=0.575,P=0.044),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803倍(OR=1.803,P=0.038);自检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283倍(OR=0.283,P<0.001),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3.299倍(OR=3.299,P<0.001)。结论:健康体检有助于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病灶增大、包膜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值得继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