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了解mcr-1基因在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及其阳性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PCR法对1 617株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进行mcr-1基因的筛查,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cr-1基因阳性菌株对于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mcr-1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 617株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仅9株(0.6%)细菌mcr-1基因检测阳性,其中包括8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PFGE分析显示8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分属8个不同型别;9株mcr-1阳性菌株对多黏菌素E均耐药,MIC为4~8 mg/L;9株细菌对头孢美唑、碳青霉烯类药物及替加环素均敏感,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耐药,仅1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敏感;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结论 mcr-1基因在受试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率很低,mcr-1基因阳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多见,未发现克隆传播,其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水平也较低。mcr-1阳性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及喹诺酮类等药物耐率高,但对头霉素、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敏感,提示mcr-1阳性菌株感染仍有多种抗菌药物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株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及检测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并检测菌株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三维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AmpC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和同源性;接合试验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对菌株的质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株菌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黏菌素耐药,其中N408对头孢类药物耐药;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显示2株菌均携带mcr-1基因,且N408和N433分别携带blaCIT和blaTEM-1基因;2株菌质粒接合试验均成功,接合子均检测到mcr-1基因;MLST分析显示N408为ST453型,N433为ST8900型,PFGE显示为不同条带。S1-PFGE显示N408有2个质粒,N433有1个质粒。结论本地区已出现携带mcr-1基因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且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水平播散,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加强此类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质粒AmpC酶基因(DHA,ACT-1)存在状况和菌株的耐药性关系.方法 自临床分离60株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结果 60株大肠埃希菌中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0%,30.0%,产酶菌株对三代头孢药物耐药率较高,含酶抑制剂药物的敏感度尚可.结论 临床分离的不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能与细菌携带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在我国临床正式应用多黏菌素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CRE)多黏菌素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苏州、成都、北京3个地区临床分离的非重复CRE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Phoenix 100自动微生物系统进行药敏分析。对多黏菌素耐药菌株,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检测mcr-1~mcr-9以及多黏菌素耐药调控基因突变,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黏菌素耐药调控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共收集341株CRE菌株,检测出11株(占3.2%) CRE对多黏菌素耐药,包括8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mgr B插入序列,2株大肠埃希菌检出mcr-1基因,1株阴沟肠杆菌检出mcr-9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中pmr A、pmr C、pmr K和pho Q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即使没有使用多黏菌素治疗,也有部分CRE菌株对多黏菌素耐药,主要是染色体和质粒编码的耐药机制。提示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管理,避免多黏菌素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5.
蒋燕群  李轶  李卿  汤瑾 《检验医学》2007,22(6):672-676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同时产质粒型头孢菌素酶(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在242株大肠埃希菌中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质粒AmpC酶;对确认为产CIT群质粒AmpC酶的菌株进行PCR、克隆、测序;接合试验证实耐药基因的可传递性;PCR及测序确定ESBL的基因;等电聚焦电泳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等电点(PI);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2株产CIT群酶细菌所携带AmpC酶基因均为blaCMY-2(PI 9.0),且均携带blaTEM-1(PI 5.4),9株同时携带blaCTX-M-14(PI8.0),无菌株携带blaSHV-like;12株产CMY-质粒AmpC酶细菌有4株接合实验阳性,经PCR证实接合子均传递了blaCMY-2,并有1株同时传递了blaCTX-M-14;多数产CMY-2型酶的细菌呈多重耐药,并有1株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结论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产CMY-2型质粒AmpC酶及CTX-M-14型ESBL的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同时产质粒型头孢菌素酶(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在242株大肠埃希菌中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质粒AmpC酶;对确认为产CIT群质粒AmpC酶的菌株进行PCR、克隆、测序;接合试验证实耐药基因的可传递性;PCR及测序确定ESBL的基因;等电聚焦电泳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等电点(PI);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2株产CIT群酶细菌所携带AmpC酶基因均为blaCMY-2(PI 9.0),且均携带blaTEM-1(PI 5.4),9株同时携带blaCTX-M-14(PI8.0),无菌株携带blaSHV-like;12株产CMY-质粒AmpC酶细菌有4株接合实验阳性,经PCR证实接合子均传递了blaCMY-2,并有1株同时传递了blaCTX-M-14;多数产CMY-2型酶的细菌呈多重耐药,并有1株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结论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产CMY-2型质粒AmpC酶及CTX-M-14型ESBL的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临床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ce Escherichia coli , CREC)分布及耐药特征,检测其碳青霉烯酶合成基因及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 mcr)基因携带情况,为多重耐药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 年7 月~ 2021 年6 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临床标本分离非重复CREC 菌株,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及测序技术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及mcr 系列基因。多黏菌素诱导试验检测mcr-9 阳性菌株的诱导耐药特征,脉冲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共收集CREC 菌株33 株,主要分离自尿液标本(30.3%)、痰液标本(24.2%)、脓液/ 分泌物标本(18.2%)及血液标本(15.2%),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表型。PCR 检测结果显示,23 株CREC(69.7%)携带blaNDM 基因,8 株CREC(24.2%)携带blaKPC 基因。有3 株(9.1%)blaNDM 阳性CREC 菌株同时携带mcr-9 基因,PFGE 分析显示3 株细菌间无同源性。上述mcr-9 阳性菌株经过1/2 倍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多黏菌素B 药物诱导6h 后,对多黏菌素B 的MIC 值均升高。结论 临床CREC 呈现多重耐药,主要碳青霉烯酶基因为blaNDM 及blaKPC。部分菌株同时携带blaNDM 及mcr-9 基因,且呈现多黏菌素诱导耐药特征。实验室应加强监测,防控其流行播散。  相似文献   

8.
乔昀  张珏  迟令侃  范瑾 《检验医学》2008,23(3):220-224
目的了解本地区社区获得性和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分析和研究其耐药基因和耐消毒剂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收集从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95株,经ESBLs确证试验将其中38株阳性菌株分为医院与社区获得性感染2组,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CTX-M-1以及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l。结果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为30%,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为55%。17株社区获得性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TEM的检出率为71%,CTX-M-1的检出率为35%,SHV的检出率为6%,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l的检出率为53%。21株医院内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TEM的检出率为71%,CTX-M-1的检出率为43%,SHV的检出率为14%,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l的检出率为62%。结论本地区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社区获得性和医院内感染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均以TEM型为主,耐消毒剂基因的携带率2组没有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情况及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qnr基因进行筛选,用实验证明qnr基因可以通过质粒介导并在细菌之间传递。结果在145株大肠埃希菌和12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16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中12株为大肠埃希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16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为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菌株且呈多重耐药性。结论共检出16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阳性率为5.9%,大肠埃希菌阳性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qnr基因可以通过质粒介导,从供体菌接合转移至受体菌,且qnr在接合子中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丽水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的多黏菌素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为临床CRE抗感染治疗和防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2010—2018年临床分离的CRE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分析菌株的克隆群,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及其周围基因结构,并测序确认。以转化或接合试验分离纯化耐药质粒,利用复制起始子分析法鉴定质粒类型,纯化提取质粒并以二代测序(NGS)验证。结果 共分离CRE菌株223株,其中多黏菌素MIC≥4μg/mL的耐药菌11株,且均为blaNDM基因阳性。多黏菌素耐药菌中8株为mcr-1阳性且均呈低水平耐药(4μg/mL≤MIC≤8μg/mL)。4株菌获得mcr-1基因阳性的接合/转化子,其中IncⅠ2、IncⅩ4型质粒各2例,mcr-1基因分别位于ISApl1-mcr-1-PAP2和ParA-hyp-hyp-mcr-1-PAP2结构。结论 丽水地区CRE菌株对多黏菌素耐药主要呈mcr-1阳性并呈低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鉴定1 株 mcr-1 阳性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并对其耐药特征及机制进行分析。  方法  基于肠道病原监测平台收集的分离于2015年的沙门菌株使用生化检测试验和血清凝集试验进行病原体鉴定和血清型分型,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mcr-1基因;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质粒图谱和Southern-blot试验对菌株耐药基因mcr-1进行定位;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验证mcr-1质粒的水平转移能力;提取细菌的质粒进行质粒测序,并对质粒序列进行注释分析及图谱的绘制。  结果  鉴定出1株mcr-1阳性的韦太夫雷登沙门菌,该菌株对多粘菌素耐药。 质粒图谱和Southern-blot结果显示mcr-1基因定位在约30 kb质粒上,质粒接合转移实验结果显示该质粒可以在肠道菌株之间水平转移。 质粒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携带mcr-1基因的质粒pS68大小为32914 bp,类型为IncX4,该质粒同时携带有5个毒力基因。  结论  加强食源性病原菌监测和mcr-1耐药基因转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更好的遏制耐药菌株的流行扩散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分离的1株mcr-1阳性多重耐药宋内志贺菌进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生化和血清凝集试验进行病原体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对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和质粒图谱分析并进行Southern杂交试验;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验证mcr-1基因的水平转移能力。结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离出1株mcr-1阳性的多重耐药宋内志贺菌,对萘啶酸、阿奇霉素、多粘菌素有较高耐药性。 mcr-1基因、mph(A)和blaCTX-M-14基因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质粒上,且mcr-1基因能通过质粒介导水平转移。结论加强志贺菌尤其是宋内志贺菌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共同耐药的监测及mcr-1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痢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首次从健康人呼吸道分离到银色棒状杆菌,可进一步探究这一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获得此种细菌更加全面的信息。  方法  采用生化鉴定和16S rRNA全长基因序列分析法对2020年大学生健康体检中采集的咽拭子样本进行银色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对鉴定菌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基因组测序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分析。  结果  从717份健康大学生咽拭子分离到5株银色棒状杆菌。 药敏结果表明这5株菌均对青霉素、莫西沙星、庆大霉素耐药;4株菌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耐药,存在多重耐药情况。 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对克林霉素耐药的菌株均含有耐药基因erm(X),分离菌株携带有Sigma A、GroEL(Hsp60)/Cpn60.2、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K)、EF-Tu、 MprA/B、 DtxR以及Irp6和 HmuTUV等毒力因子,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5株银色棒状杆菌均携带glyA1、mihF、CarD等10个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密切相关的基因。  结论  首次从健康人咽部分离到银色棒状杆菌,其携带耐药及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14.
韩悦  韩影  刘敏琪  董晨  金辉 《疾病监测》2022,37(5):661-667
  目的  了解江苏省东台地区家畜来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抗生素耐药表型、耐药基因,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  方法  于2019年5月,江苏省东台市采集家畜粪便样本301份(羊粪便231份,牛粪便70份),分离非O157 STEC菌株。 采用改良微量肉汤法测定菌株对21种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O∶H血清型、耐药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型别进行预测。  结果  在68株非O157 STEC中,有32株对至少1种药物耐药。 其中,STEC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42.6%),其次分别对阿奇霉素(36.8%)、复方新诺明(35.3%)、链霉素(32.3%)、氯霉素(30.9%)、环丙沙星(29.4%)等9种抗生素耐药;共识别出25种耐药基因,其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叶酸途径抑制剂类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44.1%),其次为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42.6%);MLST将分离株分为13种ST型,其中ST43(19.1%)和ST155(16.2%)比例较高。 最小生成树显示,具有相同血清型的STEC菌株多聚集在一起。 STEC中4种ST型别(ST25、ST40、ST43、ST675)分别与引起肠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相关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HUSEC)聚类成簇。  结论  江苏东台地区家畜中非O157 STEC耐药形势复杂,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 此外,该地区STEC菌株对人群存在潜在威胁,家畜作为非O157 STEC宿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北京市一起由宋内志贺菌引起的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分析,为此类疫情处理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9月5 — 20日,采集病例及厨师粪便/肛拭子样本,以及水样、外环境等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将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全基因组数据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毒力相关基因,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构建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gSNP)分型树状图。  结果  共分离到16株宋内志贺菌和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志贺菌均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庆大霉素、萘啶酸、阿奇霉素、多西环素耐药,且均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 均为ST152型,是国内常见型别。 其中1株宋内志贺菌全基因组中存在insA插入序列,而在其他志贺菌全基因组中未发现,与其同时分离到的ETEC全基因组中发现有该插入序列。  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多耐药宋内志贺菌引起。 在病原溯源研究中,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是PFGE分型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021年武汉市一起跨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和溯源分析,查明事件暴发原因。  方法  采集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相关人员的肛拭子样本、粪便样本和食品样本进行分离培养,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并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性敏感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对本次事件的检出菌及近两年本地区临床散发病例的同型别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提取本次事件病原菌和本地区同型别菌株的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基因注释和序列比对分析病原菌的毒力因子与耐药基因,结合多位点序列分型,变异位点检测和不同地区同型别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溯源。   结果  共分离出5株肠炎沙门菌,其中2株来自食物样本,3株来自患者粪便和肛拭子样本。 5株检出菌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均对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呋辛、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均为ST11型。 本次事件检出菌株的序列间仅存在1个突变位点。 检出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与本地肠炎沙门菌序列高度相似。   结论  肠炎沙门菌为本次事件的致病菌。经同源性分析,此株病原菌为本地区肠炎沙门菌流行株。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作为PFGE分子分型的补充应用于病原菌的监测和暴发事件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无锡市腹泻病例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和耐药特征。方法 对无锡市2016—2017年哨点医院分离的26株鼠伤寒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9类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两株多重耐药的菌株(SM699:耐7类;SM912:耐4类)进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耐药的遗传学基础和多位点序列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26株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3.8%~65.4%)。耐药率排在前3位的为四环素(65.4%,17/26)、氨苄西林(61.5%,16/26)、萘啶酸(42.3%,11/26)。20株菌至少对1类及以上抗菌药物耐药(76.9%,20/26),共产生15种耐药表型,有14株菌为多重耐药菌株(53.8%,14/26)。全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表明,SM699和SM912分别携带23种和9种耐药基因,可介导对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菌株SM699的gyrA基因突变可介导喹诺酮类耐药。两株菌均为ST34型,属于近缘克隆株。26株菌产生23种PFGE带型,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0—2021年江西省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的基因组变异特征。方法 使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菌株的基因组精细图,使用IQ-tree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系统发生树,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研究密切相关菌株的差异,使用最小抑制浓度(MIC)测定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江西省的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基因组多态性较引起霍乱流行和大流行的产毒株高,其中部分O1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携带耐药质粒,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结论 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基因组多态性高,应该密切关注携带多耐药质粒的霍乱弧菌非产毒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选择一种能将肠球菌属鉴定到种水平的快速准确的方法.方法 分别使用生化鉴定方法、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rpoA基因测序技术、基因组杂交技术(DNA-DNA hybridization,DDH)和平均核苷酸相似度(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对12株肠球菌进行种水平鉴定,并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