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 建立川西高原地区健康藏族人群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和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比值(PGR)参考区间,同时与同地区健康汉族人群进行差异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三六三医院体检结果正常的515名健康藏族成人和504名健康汉族成人,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其血清中PGI、PGII的水平,计算比值PGR。统计分析健康藏族成人PGI、PGII、PGR各参数的参考区间,并与健康汉族成人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515名健康藏族成人血清PGI、PGII和PGR均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参考区间。川西高原地区健康藏族人群PGI参考区间为47.68~283.8μg/L、PGII参考区间为3.4~42.1μg/L、PGR参考区间为≥5.23。藏族与汉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的参考范围与试剂说明书提供的参考范围相差较大。未发现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和年龄差异(P>0.05)。结论 川西高原地区健康藏族人群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同地区汉族人群存在差异,同时参考区间与试剂说明书提供的参考范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江苏盛泽地区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健康人群中的参考范围.方法 选取肝功能正常无肝脏疾病的健康体检者242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5~ 30岁)76例、中年组(31~50岁)86例和老年组(>50岁)80例,分别计算各组GP73参考范围,并对组间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GP73参考范围分别为33.0~53.8ng/mL、34.4~ 59.8ng/mL、41.4 ~64.1ng/mL,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GP73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男性总人群GP73参考范围38.3 ~ 67.7ng/mL,女性总人群GP73参考范围32.6 ~ 57.0ng/mL,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结果有统计学差异;青年组和中年组男性与女性GP73水平无差异,老年组男性GP73水平高于女性,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对江苏盛泽地区健康人群调查发现,血清GP73水平随年龄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男性GP73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年龄及性别不同,分别建立不同的GP73参考范围,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实验室依据,以免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廓径线比值与男性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之间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科收治男性PSP患者44名,对照组为同年龄段体检健康男性30名。采集胸部CT影像数据,用Mimics Medical 20.0软件完成肺与胸廓的三维重建,计算肺高度H;在胸骨柄第1肋软骨、胸骨角、隆突、胸骨体末端、剑突末端共5个层面分别测量胸廓最大横径T(内壁左右两侧最大距离),前后径D(所在平面的胸骨与脊柱间垂直距离)。比较两组间扁平指数(flat index,FI=T/D),狭长指数(slim index,SI=H/D),上下径与横径比值(height transverse ratio,HTR=H/T)。对有显著性差异的数值进行PSP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对最大相关因素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间各径线比值有显著差异。按年龄段分层比较发现,PSP发生的最大相关因素为SI5(剑突末端层面),R=0.682,R2=0.465,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计算SI5与PSP发生的关系,发现其预测准确率为82.40%,OR值为276.49,95%可信区间是21.20~3606.67,P<0.01。 结论 剑突末端平面的SI是PSP发生的最大相关因素。相较胸廓扁平程度,胸廓狭长程度与PSP具有更大相关性。剑突区域胸廓前后径偏小可能是PSP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峰峰矿区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峰峰矿区9113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测定。结果血清尿酸平均水平:男为348.20±81.12μmol/L,女为256.85±61.71μmol/L,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UA的发病率:男为21.92%,女为10.61%,男女合计为32.53%,男女间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峰峰矿区成人血清尿酸水平和HUA的发病率增高,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建议人们应增强健康意识,合理膳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少HUA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宝山区体检人群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的结果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清CA724在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CA724水平.测定2014年1月到2016年6月的16239名健康体检人群血清CA724水平,分为男女组和6个年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A724参考范围0~6 IU/mL适合上海市宝山区的正常人群,男女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升高95%位数逐渐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有的CA724参考区间适合上海市宝山区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健康体检者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25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检测结果的分析,评估肿瘤标志物参考范围设置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33512名健康体检人群AFP、CEA、CA125和SCCAg检测结果,按年龄、性别观察肿瘤标志物分布特点.结果 去除异常生化检测结果,共28934名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大于95%的体检者血清AFP、CEA、CA125和SCCAg处于正常参考范围内.异常结果阳性率分别是SCCAg 4.3%,CEA 2.3%、CA125 1.7%、AFP 0.2%.AFP、CEA、CA125、SCCAg不同浓度梯度、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CEA阳性检出率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高,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CCAg在30~ 60岁男性异常率较高.女性50岁以上体检者的CA125阳性检出率低于50岁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室应根据自己的检测人群建立肿瘤标志物的参考范围.肿瘤标志物浓度受机体炎症、肝肾功能等影响,对体检人群的异常值应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郧阳地区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测郧阳地区健康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初步建立适宜本地区人群血液流变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严格挑选1043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健康人(男性548名,女性495名),用R80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男女组间各切变率的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压积、血沉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同性别组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差异,但50岁~75岁男女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增高趋势。结论建立本地区正常参考范围,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观察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长寿地区中、老年人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E)变化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8个长寿之乡参加2014年长寿县市“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居民作为目标对象,收集8个长寿地区2401名60岁以上受访对象社会人口学信息,对其按统一标准体检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BUN和CRE.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间的肾功能差异,以及高血压、糖尿病不同患病情况调查对象间BUN和CRE的差异.结果 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BUN和CRE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 <0.001),男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UN异常人群的年龄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E异常人群的年龄和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糖尿病是肾功能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CRE升高有统计学意义,BUN升高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湖北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布。方法:2012-03-2015-11在本院体检、门诊或住院9 058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采用流式点阵仪/液态芯片分析系统检测其HPV基因分型,分析所有受检者HPV基因型分布及单一、多重感染分布,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就诊途径及不同疾病组间HPV感染特点。结果:所有受检者中共检出HPV阳性2 524例,感染率27.86%。湖北地区最常见的四种HPV亚型为HPV16(7.37%)、52(5.05%)、58(4.03%)、18(2.27%)。单一基因型感染率最高(20.51%,1 858/9 058),二重-六重及以上感染逐渐减少。各年龄组HPV中低危型及高危型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危型感染以≤20岁组最高,高危型感染率以41-60岁组最高,同一年龄组内均以高危型感染为主。不同就诊途径受检者HPV各型感染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中低危型感染率在体检组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门诊组和住院组以高危型为主,明显高于体检组(P<0.01)。住院患者不同疾病组间中低危型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型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组高危型感染率最高,其它组最低(P<0.01);各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中低危感染率(P<0.05)。结论:应加强湖北地区女性HPV的筛查力度,特别是HPV16、52、58、18四种最常见基因型的筛查,尤其针对41-60岁年龄组人群,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和由HPV引发的其它肿瘤或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D40-E1SNP和E4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鄂西北部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CD4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浆可溶性CD40水平的关系。方法 318例汉族人,其中男性187例,女性131例;平均年龄31.2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测序的方法,CD40-E1SNP和E4SNP并计算其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血浆可溶性CD40浓度,并与文献报道不同种族人群比较。结果鄂西北地区汉族人群CD40-E1SNP基因型频率:CC型29.2%,CT型54.1%,TT型16.7%,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6.3%、43.7%,这种多态性分布在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英国、波兰比较,发现不同种族间CD40-E1SNP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CD40-E1SNP各基因表型之间可溶性CD40含量分别为:CC(57.3±6.6)pg/mL,CT(34.2±4.5)pg/mL,TT(28.8±4.2)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实验中未检测到CD40-E4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结论鄂西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CD40-E1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基因型在不同种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可能影响CD40的表达,而不存在CD40-E4SNP单核苷酸多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咽鼓管骨部长度、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及乳突气化程度(良好、差)等解剖参数。 结果 患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7.4 ± 8.1)°、(52.5 ± 3.8)°,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29±0.08)cm、(0.18±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07±0.15)cm,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17.1±5.4)%;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8.3±7.7)°、(53.1±4.3)°,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35±0.07)cm、(0.21±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17±0.17)cm,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20.9±14.3)%。患侧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咽鼓管骨部长度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37、3.09、-3.17,P<0.05)。患侧乳突气化较健侧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4,P<0.05)。患侧与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及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存在解剖变异。咽鼓管骨部小、乳突气化差及乳突窦入口狭窄与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非孕期子宫内膜和正常妊娠早期及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树突状细胞(DC)CCL17和CCL22的表达差异,探讨母胎界面DC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募集及母胎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正常早孕组人工流产时、复发性流产组清宫时取其蜕膜,正常未孕组行子宫切除时取其内膜组织。分离蜕膜或子宫内膜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用real-time PCR法分析3组DC CCL17和CCL22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3组DC培养上清液中CCL17和CCL22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早孕组蜕膜DC CCL17和CCL22 mRNA的表达分别为3.04±0.40和1.83±0.24,均高于正常未孕组(0.85±0.24和0.31±0.08,P<0.01)和复发性流产组(1.65±0.14和0.96±0.09,P<0.01)。正常早孕组蜕膜DC能够持续旺盛分泌趋化因子CCL17和CCL22,在培养的12~96 h内CCL17和CCL22的分泌量逐渐增多。同一时点早孕组DC分泌的CCL17和CCL22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复发性流产组DC分泌的CCL17和CCL22(P<0.01)。结论: 正常妊娠后蜕膜DC表达CCL17和CCL22增强,DC可能通过高表达CCL17和CCL22而增强对CD4+CD25+Treg的趋化作用,从而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蜕膜DC表达CCL17和CCL22下降可能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液体隔离带”后微波消融治疗高风险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在南方医院超声引导下注射“液体隔离带”后行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高风险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患者。手术前、术后6个月评估结节长径、体积、体积缩小比例及其它相关临床表现,包括美容和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和相关抗体。同时随访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如牙痛,声嘶,吞咽困难等。 结果 入选随访资料完整患者54例(女性49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44.6±11.85)岁(20~66岁)。初始结节平均长径(2.90±1.18)cm,6个月后(1.90±0.94)cm,显著缩小(P<0.001)。初始结节体积为(7.81±8.76)mL,末次随访时(2.66±3.23)mL,显著缩小(P<0.001),平均体积缩小(69.65±15.27)%。症状和美容评分均降低,P<0.001。术中牙痛2例,停止消融后牙痛缓解。1例消融后声音嘶哑,未予处理,1月后声音恢复。术中出血1例。无患者诉术后吞咽困难。 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液体隔离带”后行经皮微波消融术可改善高风险良性甲状腺患者的外观问题和症状,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推介将大鼠腹壁浅动脉皮瓣游离移植至腋窝的具体操作步骤。 方法 选取体重420 ~ 450 g的清洁级SD雄性大鼠20只,麻醉成功后备皮,设计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4 cm × 2 cm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至腋窝,以胸外侧血管为受区血管,重点观察:股血管及胸外侧血管的起源、走行与分支,测量其外径和长度;大鼠生存状态;术后第7 d皮瓣存活情况。 结果 股动、静脉的管径分别为(0.72± 0.08)mm及(1.29±0.17)mm,胸外侧动、静脉的管径分别为(0.59±0.18)mm及(1.04±0.12)mm,两者适合做端端吻合。术后有2只大鼠死亡,另有3只大鼠皮瓣完全坏死,皮瓣存活率达75%。由于股动脉的破坏,患肢术后会出现跛行,1周后,随着血供的代偿,大鼠的步态逐渐恢复正常。 结论 大鼠腹壁浅动脉游离皮瓣是超级显微外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前操作练习的有效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核磁共振图像探讨正常成人直肠系膜横径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盆腔MRI检查的成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27~83岁。在轴位T1W1图像的精囊腺/子宫体层面上,测量直肠系膜最大横径、直肠最大横径、膀胱最大横径、双侧股骨头间距、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及女性子宫最大横径;对直肠系膜横径与其他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58例女性中,直肠系膜最大横径为(7.15±0.97)cm,子宫最大横径为(5.86±0.61)cm。直肠系膜横径与子宫横径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2)合并男性、女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直肠系膜最大横径为(7.15±0.87)cm,直肠最大横径为(2.84±0.74)cm,膀胱最大横径为(8.58±1.66)cm,双侧股骨头间距为(12.79±0.96)cm,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2.01±0.76)cm。直肠系膜横径与性别、年龄以及膀胱横径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直肠系膜横径与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直肠横径、双侧股骨头间距存在线性正相关(t=3.807、2.612、2.002,P<0.05)。以直肠系膜最大横径(Y)为应变量,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X1)、直肠横径(X2)、双侧股骨头间距(X3)为自变量,得回归方程为:Y=3.500+0.389 X1+0.275 X2+0.163 X3,P<0.05,R2=0.522。 结论 直肠系膜横径与双侧股骨头间距、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及直肠横径有关。直肠系膜横径的观察和测量,可为直肠病变的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h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of pneumothorax tends to be higher with thoracoscopic bullectomy than with conventional plication of bullae by axillary thoracotomy or posterolateral thoracotomy. We analyzed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pneumothorax in you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oracoscopic bullectomy alone for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METHODS: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f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53 patients (62 sides) who underwen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bullectomy from March 1994 through March 2004. RESULTS: Pneumothorax recurred after 10 operations (16.1%). Eighty percent of postoperative pneumothorax recurrences developed within 5 months after surgery. Univariate 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pneumothorax recurrences revealed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to be the early period of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 experience for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and a low number of pack-years (p<0.05 and p<0.05,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test revealed that the early period of VATS experience was the singl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odds ratio, 0.27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095-0.797; p value, 0.0174). Seventy percent of postoperative pneumothorax recurrences probably developed because of overlooked bullae and incomplete resection of bulla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VATS experience. Close observation of the pleural cavity to find bullae and bullectomy with a sufficient margin of normal pleurae and pulmonary parenchyma prevented postoperative pneumothorax recurrences significantly in the middle and recent periods. CONCLUSION: Close observation of the pleural cavity to find bullae and bullectomy with a sufficient margin of normal pleurae and pulmonary parenchyma ar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pneumothorax.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切除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指征、临床疗效与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符合以下指征行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手术切除胸椎骨化黄韧带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2岁,43至75岁):第一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排除Sato分型中的融合型及结节型;排除术前CT检查具有硬膜骨化征患者;排除各节段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大于55%患者。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改良JOA评分、临床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行环抱法经后路I期切除骨化韧带,共36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16 min,出血量131 mL。术中有1例脑脊液漏,术中予缝合,术后无症状。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48~54个月,平均50.9个月。术前mJOA评分(7.50±1.02),末次随访(10.25±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善率平均80.43%,优13例,良7例。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 对符合手术指征的黄韧带骨化患者行环抱法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辅助工具少,手术时间短,效疗确切的优点。术后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珠江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72例,男597例,女775例,平均年龄(58.11±12.56)岁,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分为低白蛋白组(ALB<35 g/L,n=91)和正常白蛋白组(ALB≥35 g/L,n=128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不良结局(术后转ICU监护、术后特定并发症、再次入院、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及混杂因素调整来评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及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结果 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OR=0.94;95% CI:0.90~0.98;P<0.05),术前低白蛋白组患者发生术后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术前正常白蛋白组的2.15倍(OR=2.15;95% CI:1.21~3.79;P<0.05)。 结论 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会显著增加PLIF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PLIF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膝部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取不同年龄段的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正常者60例和单侧格林-巴利综合征住院患者20例,在工作站划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不同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生成纤维示踪图像,加以比较分析。结果 膝部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左右侧、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的FA、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处理得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FA、ADC值分别为(0.65±0.05)、(1.04±0.12)×10-3mm2/s和(0.63±0.04)、(1.09±0.13)×10-3mm2/s。病变组膝部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FA、ADC值分别为(0.55±0.06)、1.26±0.19)×10-3mm2/s和(0.50±0.07)、(1.36±0.18)×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