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70岁.突发剧烈头痛,且症状持续无缓解,无呕吐、抽搐及二便失禁.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查体,除脑膜刺激征阳性外,余未见阳性体征.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图1),左侧椎动脉见右侧后交通动脉(PCoA)主干多发"囊状"动脉瘤(图2),约5 mm ×2.2 mm ×2.3 mm大小,宽颈,动脉瘤上有子瘤形成,考虑为破裂动脉瘤.另一个动脉瘤大小约为2 mm×1.5 mm×1.6 mm,考虑为未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患者,女,54岁,因“左侧眼动脉段复发动脉瘤术后复查”于2010年8月9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7月因“头痛”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眼动脉自瘤颈处载瘤动脉发出(图1A),予以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术中共植入弹簧圈10枚,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瘤体残留(图1B)。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68岁男性,因右眼视物模糊2年、加重并左眼视物模糊1年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右眼视力仅光感;左眼视力0.2,颞侧视野缺失。MRI示鞍区及鞍旁占位性病变,T2像可见病变明显流空信号(图1A)。CTA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大小26.75 mm×22.75 mm,瘤颈宽11.83 mm(图1D、1E)。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病人,女,67岁。因头痛1周伴呕吐1次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未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部CT检查示,右侧额叶大脑镰附近一稍高密度影周围伴水肿,其后方可见一稍低密度影(图1A)。头部MRI增强扫描示,前颅窝类圆形高信号,后方稍小类圆形高信号(图1B)。DSA见左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呈不规则球状,瘤体直径14.5mm,瘤高12.0 mm,瘤颈直径约10.5 mm(图1C)。采用冠状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资料44岁女性,因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20h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灵敏;颈抵抗(+),合胸三横指;Hunt-Hess分级Ⅲ级。颅内动脉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样扩张及血管畸形等异常征象。DSA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39岁,藏族.因"突发头痛、意识不清伴呕吐2d"入院.既往患高血压6年,长期生活在海拔4 400m的地区.查体:血压180/110mmHg,神志昏迷状态,左侧瞳孔呈圆形,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瞳孔形状不规则,直径约4 mm,对交反射迟钝,病理征(-).头颅CT示鞍上池、双外侧裂池高密影(图1).DS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宽颈动脉瘤,大小约3.0 mm ×2.5 mm,瘤顶端有3.0 mm ×3.0 mm的子瘤染色(图2).按Hunt - Hess分级为Ⅳ级.GCS评分4分.术前2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150mg,1日1次.  相似文献   

7.
1 病历摘要 女,67岁;因复查发现动脉瘤体积增大于2011年2月入院.病人2年前因右侧脑梗死入院,头颅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2远端动脉瘤(4.5 mm×5.3 mm).本次入院CTA复查示动脉瘤7.8 mm×7.5 mm,呈梭形,载瘤动脉近端血管局限性重度狭窄.术前诊断: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动脉瘤.行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导航(Tria Plus导航系统,美国美敦力公司)引导下标记动脉瘤,取左额颞部U形切口,在神经导航实时指引下寻找动脉瘤,动脉瘤为近椭圆形,大小约7 mm×6 mm,分别用临时阻断夹夹闭大脑中动脉M2段近端和远端,分离动脉瘤后,以侧弯动脉瘤夹可靠夹闭动脉瘤,手术顺利结束.复查CTA示动脉瘤夹闭良好,载瘤动脉通畅.随访1年,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对31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筛查出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3D TOF MRA检查,对检查的信息进行MIP、MPR及VR后处理并结合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所有病例均由DSA最后确诊后治疗。结果小动脉瘤(<5 mm)11个,中动脉瘤(>5 mm)13个,大动脉瘤(>10 mm)9个。动脉瘤的分布:大脑中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7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个,椎动脉瘤1个。结论 3.0T磁共振MRA可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的有效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行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C7段)动脉瘤夹闭手术时对分支动脉保护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52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45例、脉络膜前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术中仔细明确分支动脉起始部与瘤颈的关系, 并在颈内动脉第Ⅱ、Ⅲ及Ⅴ间隙探查分支动脉走形及其与瘤体的关系, 必要时辅助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选择适合动脉瘤夹或行动脉瘤夹组合夹闭动脉瘤;夹闭完成后行镜下或内镜探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 对分支动脉误夹或狭窄者予以重新夹闭。结果术中有6例患者的分支动脉误夹(后交通动脉4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穿支动脉1例), 予以调整或更换动脉瘤夹后重新夹闭。5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24 h内头颅CT复查示分支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梗死5例, 其中3例伴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分别为4级、3级和1级), 予药物及神经康复治疗;余47例一般情况好、无特殊。术后随访9~12个月, 3例对侧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分流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颅夹闭术治疗的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夹闭动脉瘤前,先行STA-MCA分流术。结果 1例破裂动脉瘤,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巨大动脉瘤(责任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镜像动脉瘤,伴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先行STA-MCA分流术,再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未破裂动脉瘤,DSA显示MCA分叉部大型动脉瘤位,MCA M2段下干粗大,上干纤细,上干起始部均成为瘤颈的一部分,先行STA-MCA分流术,再行动脉瘤夹闭术。2例术后均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CTA示动脉瘤不显影、吻合口通畅,CTP显示脑灌注良好;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例,1分1例。结论 STA-MCA分流术能够延长安全临时阻断的时间,在动脉瘤孤立和载瘤动脉闭塞后提供保护性血流,在理想情况下双支STA分流术还可以提供高流量血流,替代复杂的桡动脉或大隐静脉分流术,简化手术操作。这项技术有利于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中心采用闭塞动脉瘤颈同时行近端载瘤动脉闭塞治疗2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取得较好的短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男性,42岁。入院前20d突然四肢抽搐伴剧烈头痛,呕吐,颈硬。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示左额底高密度明显强化影约2.8cm×3cm大小(图1a)伴脑内血肿(部分破人侧脑室)。左颈内动脉造影见:床突上段巨大囊  相似文献   

12.
鞍旁占位病变相对比较复杂,自发性鞍旁硬膜外血肿少见,术前鉴别诊断困难。我科于2007年2月间曾以鞍旁占位病变收入院一例病人,术中发现为鞍旁硬膜外血肿,现将报告如下。病例资料女性,47岁,主因间断头痛1年加重伴右眼痛2天。缘于1年前常因劳累后头痛,以右侧为重,口服止痛药物可缓解,未予特殊治疗。2天前头痛加重同时出现右眼痛,无恶心、呕吐。自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右侧眼裂以下面部痛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颈无抵抗,双侧Babinskis征(-)。头MRI检查:于右侧鞍旁-鞍上区可见一类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大小约1.8cm×1.3cm×2.2cm,T1WI为稍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图1~3)。注:▲为MRI示占位病变颅内动脉MRA检查:右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管内段均未显影,右侧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显示正常(图4)。注:△为MRA示病变处全脑血管DSA结果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约1cm后突然变细,颅内段未显影。右侧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供来自椎基底动脉及左侧颈内动脉系统(图5-6)。注:→为DSA示右侧颈内动脉血流中断处于全麻下行右侧鞍旁占位病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摘要 女,5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剧烈头痛2h入院.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光反射迟钝,眼球运动正常,言语含糊,颈项强直,四肢肌力Ⅳ级.Hunt-Hess Ⅲ级.头部CT示:鞍上池、环池、脑沟、纵裂池内可见高密度影,右侧外侧裂周围高密度类圆形占位病变,直径约2.7 cm .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直径约2.6 cm.头部CTA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处26.1 mm × 25.2 mm类圆形影(图IA-IC).入院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颈内动脉分叉处巨大动脉瘤.全麻下行动脉瘤夹闭术,显微镜下打开外侧裂,可见巨大动脉瘤.暴露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临时阻断右侧颈总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待动脉瘤搏动消失,穿刺未能抽出动脉血,切开瘤壁去除斑块,用3枚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5岁.突发意识不清伴呕吐15 h入院.既往"高血压"10余年,最高达190/100 mm Hg.头颅CT示:脑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CTA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多发动脉瘤(图1a),DSA(图1b)与CTA结果一致.动脉瘤夹闭术中沿左侧PICA主干分离、探查,可见3个动脉瘤,最大者颈部见小突起,分别用T710、T710、T712三枚动脉瘤夹完全夹闭,颈部小突起用小功率电凝后生物胶固定.复查颅脑CTA示:PICA多发动脉瘤已夹闭,顶部一个动脉瘤遗漏(图1 c).再次手术见左侧PICA远心端一微小动脉瘤,最大横径约1 mm,用小功率电凝后,继续向远心端分离,可见一大动脉瘤(1号瘤体)突入第四脑室,用T712动脉瘤夹完全夹闭并切除瘤壁,标本送病理(图1d).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6周病情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0 d”于2005年5月16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近半年来,时有头晕、头痛,偶有视物模糊,无复视.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计算速度减慢,脑神经(-),血压22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侧上下肢肌力Ⅴ-级,双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Chaddock征阳性.辅助检查: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包括钙、磷)正常,血脂增高.甲状旁腺激素无减低,甲状腺功能正常.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示广泛对称性钙化灶(图1~4),双肾、输尿管B超未见结石,甲状腺B超未见异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图5);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多处狭窄(图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探头频率20MHz、直径1.5 mm,对3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共计36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血管造影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在动脉瘤顶或瘤体部监测到涡流样或毛刺样血流信号、闻及杂音.动脉瘤夹闭术后即刻监测,发现载瘤动脉狭窄8例,闭塞1例;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均经调整瘤夹位置,显示载瘤动脉远段的血流频谱形态和音频信号正常,术后经DSA/CTA证实.以上情况的发生与动脉瘤大小及载瘤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结论 MVD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检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型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闭塞颅内动脉瘤(附2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自1993年1月~8月,我们用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4例。20例中,动脉瘤分布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颈内-后交通动脉3例,颈动脉窝动脉(颈眼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4例,前交通动脉7例,基底动脉下段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1例,均做了微弹簧圈动脉瘤内闭塞术,其中14例完全闭塞,其余6例部分闭塞(准备第二次栓塞)。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在闭塞动脉瘤同时亦闭塞了同侧前动脉(无任何症状)以外,其余18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20例栓塞无一例死亡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我们自1998年9月开展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术以来发生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得到较好的处理,无死亡和栓塞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48岁。突发剧烈头痛1h伴癫痫大发作一次入院。查体: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颈强直,右侧肢体轻偏瘫,全身浅反射减弱,深反射亢进,Hunt&Hess分级IV级。头颅CT示鞍上池、环池、外侧裂和左侧脑室后角高密度影,左颞叶血肿,量约10ml,Fisher分级IV级。腰穿示全血性脑脊液。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示左侧后交通动脉(PCoA)瘤和左侧脉络膜前动脉(AchA)瘤。前者直…  相似文献   

19.
两侧脑动脉瘤手术时,首先应该处理破裂的动脉瘤,然后最理想的是在同一术野中夹闭对侧未破裂动脉瘤,这样对患者损伤小。对于脑底动脉环半侧的动脉瘤(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脑底动脉分叉部附近的动脉瘤)加上对侧颈内动脉瘤(颈-眼动脉、颈-后交通动脉、颈-脉络膜前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等),如果适当选择病例,从一侧翼点入路夹闭对侧颈动脉瘤是可能的。作者报告了2例。一例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加左侧颈-后交通动脉瘤;另一例为左侧颈-后交通动脉瘤加右侧颈-脉络膜前动脉瘤。这两例均由一侧翼点入路,处理了同侧动脉瘤后,在同一术野中夹闭了对侧动脉瘤的瘤蒂。本文主要探讨手术入路问题并报告了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5例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26枚动脉瘤)行LVIS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完全栓塞19枚,近全栓塞7枚;其中2例(4枚)为双侧对称大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均完全栓塞。另外1例(1枚后交通动脉瘤)瘤腔较小(1.0 mm×1.5 mm×1.9 mm),弹簧圈反复无法置入瘤腔内,故应用单纯LVIS支架贴敷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19例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3例无变化。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疗效显著,部分病人动眼神经功能恢复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