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现象越来越来严重,其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耐药机理:①主动外排系统;②外膜通透性的降低,即外膜蛋白OprD2的表达降低或缺失;③金属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④AmpC酶的超水平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 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57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Phoenix 10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157株CRPA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株CRPA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84.1%),科室分布以监护病房为主(33.8%).药敏结果显示,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敏感率最高(81.9%及64.3%),其余药物的敏感率均在50%以下.结论 CRPA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同时需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的院内流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头孢类及新开发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不断升高,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增长,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对抗生素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因此了解其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对44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金属酶(MBL)IMP、VIM、GIM、SPM和IMI耐药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对多黏菌素未出现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13.6%、50.0%、31.8%、25.0%、40.9%和50.0%,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都接近90%,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为100%。检出OprD2基因缺失21株(47.7%),IMP阳性6株(13.6%),VIM阳性3株(6.8%),未检出GIM、SPM和IMI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主要是由于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和产金属酶IMP、VIM耐药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致病菌,其耐药性强,耐药谱广。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疗效较好的药物,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等产生了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有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这些耐药机制之间相互协同作用而产生高度耐药。针对这些耐药机制,开发活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临床分离的100例铜绿假单胞菌。使用Kirby-Bauer纸片琼脂扩散法对14种抗菌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按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9年规定判读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2.1%、4.2%、9.7%、17.1%、20.0%,对替卡西林、磷霉素呈高水平耐药,其耐药率分别为78.4%、62.0%。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P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该菌耐药性强 ,耐药谱广 ,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天然或获得性耐药 ,故其所致感染可供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甚少。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PA较为有效的药物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 。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地使用 ,PA对其耐药率有上升趋势。临床上对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PA治疗极为困难 ,研究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阻止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病区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自动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使用配套ATB PSE-5及纸片扩散法。62例细菌根据病区不同分为4组:ICU组(25例)、神经外科组(15例)、新生儿科组(7例)、其他组(15例)。结果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从痰液分离(48.4%),其次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3.9%);ICU组对氨基糖甙类、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28.0%,神经外科组对氨基糖甙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26.7%,其他组对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26.7%,新生儿科组除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外(>57.1%),对其他受试药物均<28.6%。结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重症病人下呼吸道感染,除新生儿组外,其他3组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氨基糖甙类对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情况和有关机理。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耐消毒剂和磺胺基因(qacE△1—sul1)的检测。并对CARB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PCR显示CARB、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aac(6’)-Ⅰ、aac(6’)-Ⅱ、ant(2″)-Ⅰ、ant(3″)-Ⅰ AMEs基因、qacE△1-sul1耐消毒剂基因和耐磺胺基因扩增阳性,oprD2基因扩增检测呈缺失型。CARB基因扩增产物测序,经BLAST程序分析(WWW.ncbi.nlm.nih.gov)为CARB-3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基因,管壁涂有季胺类、双胍类消毒剂和磺胺的Ⅱ代导管的抑菌效果需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67株耐亚胺培南假单胞菌的检出部位、科室、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IRPA主要来源于ICU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的患者,其中痰标本中最多,占89.89%;对亚胺培南、氯霉素、氨苄西林三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0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在90%以上;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26.97%.结论 IRPA感染的治疗较困难且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在临床治疗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选择适合的治疗措施及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在临床上的分布,探讨联合药敏在临床上治疗MDR-PA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市浦口医院细菌室分离保存的全部32株MDR-PA,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共8组联合药物,分别测量每组每种联用与单用药物对MDR-P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 8组联用药物中,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这7组药物的MIC值较单用时下降明显。而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组,头孢吡肟单用和与环丙沙星联用时,MIC值均为16μg/mL;环丙沙星单独使用时的MIC值为8μg/mL,与头孢吡肟联用时,MIC值仍为8μg/mL。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这7组药物的药物之间药效学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的构成比依次为90. 6%(29/32)、93. 8%(30/32)、90. 6%(29/32)、93. 8%(30/32)、87. 5%(28/32)、93. 8%(30/32)、87. 5%(28/32),而头孢吡肟与环丙沙星联合药物中药效学表现主要是无关作用占71. 9%(23/32)。结论通过联合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联合,可以抑制或杀灭MDR-PA,是临床治疗MDR-PA感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mexA基因的原核载体,为进一步表达MexA蛋白奠定基础.方法 从临床分离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抽提DNA,经PCR扩增出mexAl基因与PUC18克隆载体连接,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再以PUC/mexA1质粒为模板PCR扩增mexA目的 基因,克隆至质粒pQE30中,构建表达质粒pQE30/mexA,构建的表达质粒pQE30/mexA转化大肠杆菌M15,培养后提取纯化重组质粒pQE30/mexA酶切鉴定.结果 获得长约1.5 kbPCR mexA1产物,酶切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UC/mexA1已成功地克隆了mexA1(1.5 k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PA01/mexA1序列相同,构建的表达质粒pQE30/mexA酶切鉴定,与插入pQE30的目的基因mexA(1.2 kb)片段相符.结论 含mexA(1.2 kb)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表达MexA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并发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危险因素和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近2年收治的急危重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中并发PA感染的50例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A感染最常见于恶性肿瘤、烧伤及急危重患者,白细胞下降、低蛋白血症及侵入性操作是PA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一、二、三代头孢类药效较低,耐药性高。结论:PA为条件致病菌,且耐药高,疗效及预后差。预防白细胞下降、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防治医院患PA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I类整合酶基因(int I l基因)在生物膜状态和浮游状态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整合子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3株I类整合酶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进行液相培养和生物膜细菌培养,常规方法提取3株细菌两种生长状态的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 ,以细菌的16s rRNA为内参照,分别测定菌株SW07、R07和THl2的浮游细菌和生物膜细菌int I 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3株菌在两种状态下intI 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3株铜绿假单菌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细菌都检测到int I l基因的表达.3株菌在两种状态下intI 1 mRNA的表达量不同,生物膜细菌inf I 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其中菌株R07、SW07和THl2的生物膜细菌int I 1 mRNA的表达量分别较浮游细菌高1.4、5.7和128倍.结论 在生物膜状态下,铜绿假单胞菌intI 1基因的表达上调,本实验结果提示整合子在生物膜细菌中可进行更加活跃的基因盒捕获和积累,整合子和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8)产生情况、基因分布及流行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性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2009年每年6-9月临床连续分离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共169株。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VEB、PER、GES、TLA、IBC、CTX—M-1、CTX—M-2、CTX—M-8、CTX—M-9、OXAⅠ、OXAⅡ、OXAⅢ、OXAⅣ和OXAⅤ)。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169株铜绿假单胞菌,经PCR方法检测,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84株,阳性率为49.7%;169株PA中检出TEM、CTX—M-9、CTX—M-1、CTX—M-2、OXAⅠ、OXAⅣ、GES、OXAⅡ基因型各占32.0%,5.3%,4.7%,2.4%,1.8%,1.8%,1.2%,0.6%。在54株TEM阳性PA中,挑取同一病区不同患者不同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1株,利用PFGE分析其同源性,多呈现散发流行,仅三株具有同源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TEM为主,GES、CTX—M-1、CTX—M-2、CTX—M-9、OXAⅠ、OXAⅡ、OXAⅣ等基因都有检出,未检出PER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本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无同源性,呈散发流行趋势,个别病区存在轻微的克隆播散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情况、基因分布及流行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性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05~2009年每年6~9月临床连续分离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共169株。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VEB、PER、GES、TLA、IBC、CTX-M-1、CTX-M-2、CTX-M-8、CTX-M-9、OXA Ⅰ、OXAⅡ、OXAⅢ、OXAⅣ和OXAV)。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 169株铜绿假单胞菌,经PCR方法检测,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84株,阳性率为49.7%;169株PA中检出TEM、CTX-M-9、CTX-M-1、CTX-M-2、OXA Ⅰ、OXAⅣ、GES、OXAⅡ基因型各占32.0%,5.3%,4.7%,2.4%,1.8%,1.8%,1.2%,0.6%。在54株TEM阳性PA中,挑取同一病区不同患者不同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1株,利用PFGE分析其同源性,多呈现散发流行,仅三株具有同源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TEM为主,GES、CTX-M-1、CTX-M-2、CTX-M-9、OXA Ⅰ、OXAⅡ、OXAⅣ等基因都有检出,未检出PER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本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无同源性,呈散发流行趋势,个别病区存在轻微的克隆播散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社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07年广州市荔湾区社区门诊患者的痰液及相关标本,按常规方法培养分离后,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用K-B法作药物敏感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8株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89.9%) ,其次分别为阿米卡星(70.3%)、哌拉西林(60.8%)、环丙沙星(58.8%)、庆大霉素(54.7%).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日趋严重,治疗中应根据菌株耐药特点合理选择用药方案,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加重与扩散.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孢菌和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孢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再严格按照MICROSCAN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的要求进行.结果铜绿假单孢菌最敏感的药物为亚胺硫霉素,耐药性为15.0%,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的药敏结果对症治疗,直接选用广谱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不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