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报道国内首例FOXN1单倍体不足患儿的临床及免疫学特点,并总结国外既往报道病例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FOXN1单倍体不足患儿的临床表现、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并对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剪切环(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s)和κ-删除重组切除环(κ-deleting recombination excision circles,κRECs)水平、TB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Vβ多样性进行检测。以“FOXN1 deficiency”“FOXN1 haploinsufficiency”“FOXN1缺陷”“FOXN1单倍体不足”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患儿为女婴,1岁5个月,以反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伴毛发稀疏、甲营养不良。基因检测提示FOXN1基因c.1392_1401delTCCTGGACCC(p.P465Rfs*82)新生杂合突变,诊断为FOXN1单倍体不足。TRECs检测提示T淋巴细胞生成缺陷,κRECs正常,TCR Vβ显示TCR多样性受限。TB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提示CD4+ T淋巴细胞减少,初始CD4+ T淋巴细胞减少,以记忆CD4+ T淋巴细胞为主。检索到5篇相关英文文献,目前全球共报道41例FOXN1单倍体不足患者,突变类型以移码突变为主。  结论  FOXN1单倍体不足是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一种,以婴幼儿期T淋巴细胞减少、反复感染为主要表现,可伴毛发发育异常、甲营养不良以及自身免疫现象,骨髓移植不能治愈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AS患者及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收集两组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以及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度指标。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AS患者肠道菌群与疾病活动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S患者62例(低、高、极高疾病活动度分别为11例、26例、25例),健康人群62名。α多样性分析显示,AS患者肠道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低于健康人群(P均<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P<0.01)。在肠道微生态构成分析中,发现两组样本肠道菌群优势菌门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主,但二者在门和属水平上多种菌群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Stamp差异菌群分析中,AS患者在门、属水平亦显示出不同于健康人群的特征:在门水平上,AS患者变形菌门、髌骨细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P均<0.05),厚壁菌门、梭杆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P均<0.05);在属水平上,AS患者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肠球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P均<0.05),普雷沃氏菌属、粪杆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AS患者粪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及克雷伯氏菌属等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疾病活动度或其相关指标呈正相关(P均<0.05);阿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细胞(r=0.302,P=0.017)、CD4+T细胞(r=0.310,P=0.014)、B细胞(r=0.292,P=0.021)、Th2细胞(r=0.429,P<0.001)、Th17细胞(r=0.288,P=0.023)水平,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与B细胞水平(r=0.270,P=0.034),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1细胞(r=0.279,P=0.028)、Th17细胞(r=0.262,P=0.040)水平,CAG-352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1细胞水平(r=0.283,P=0.030)均呈正相关;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2细胞水平(r=-0.261,P=0.040),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CD4+T细胞水平(r=-0.255,P=0.046)均呈负相关。  结论  A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致病菌表达增多,且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AS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HMGB-1)、辅助T淋巴细胞(Th)亚群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98例轻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和3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以及健康者外周血CD4+干扰素-γ+(IFN-γ+)T细胞、CD4+白细胞介素-4+(IL-4+)T细胞百分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HMGB-1、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5)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HMGB-1、Th1/Th2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哮喘患者HMGB-1、CD4+IL-4+T细胞百分比、IL-4、IL-5均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患者HMGB-1、CD4+IL-4+T细胞百分比、IL-4、IL-5高于轻、中度患者。所有患者CD4+IFN-γ+T细胞百分比、IFN-γ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重度患者CD4+IFN-γ+T细胞百分比和IFN-γ表达低于轻、中度患者。HMGB-1、IL-4水平与肺功能负相关,IFN-γ水平与肺功能正相关。结论:HMGB-1和IFN-γ、IL-4可作为评价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腹盆部手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术后疼痛管理及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全麻下腹盆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试验组患者在全身麻醉的同时联合静脉输注利多卡因, 对照组采用传统全身麻醉模式。比较两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的用量、静息及活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及排气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均减少[(0.0372±0.0137)μg/(kg·h)比(0.0498±0.0447)μg/(kg·h), t=-2.190, P=0.030;(7.4±6.7)次比(11.1±10.6)次, t=-2.257, P=0.027], 术后24 h内的静息及活动状态疼痛VAS评分≤ 3分者比例均更高(97.0%比85.5%, χ2=3.938, P=0.047;68.7%比47.3%, χ2=5.710, P=0.017), 肠道排气率更高(26.9%比5.5%, χ2=9.717, P=0.002), 但恶心、呕吐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腹盆部手术术中输注利多卡因可能有助于术后疼痛管理, 加速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例PTEN杂合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免疫特征,丰富PTEN突变相关临床表型谱。  方法  收集患儿门诊及住院期间的病史资料、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医学全外显子组综合检测,Sanger测序验证患儿及其父母PTEN基因突变位点,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T细胞PI3K/Akt/mTOR通路磷酸化水平及T细胞亚群与其耗竭相关表面分子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健康对照为患儿父亲。  结果  患儿以大头畸形(头围>P99)、疣状表皮痣、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学语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PTEN基因(NM_000314.8) c.388C>T(p.R130X)新生杂合突变,PTEN蛋白表达减少,血清IgA水平稍低(0.177 g/L),精细免疫分型CD4+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CD8+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过渡性B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均增加,但T细胞PI3K/Akt/mTOR通路磷酸化水平正常。患儿以PTEN错构瘤综合征相关表型为主要表现,无明显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样表型。  结论  该患儿PTEN基因的突变位点为国内首例,有助于丰富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腹腔镜下空肠造瘘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行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营养支持方式分为经口营养组(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空肠造瘘组(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围术期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食管癌患者190例。其中空肠造瘘组128例、经口营养组62例。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住院时间[11(9, 13)d比14(13, 20)d, P<0.001]更短,术后辅助化疗完成率更高(95.16%比75.00%, P=0.005), 两组手术时间[335(300,374)min比330(310, 370)min, P=0.75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8.13%比35.48%,P=0.748)无显著差异。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1个月[(23.3±3.5)kg/m2比(21.7±3.9)kg/m2, P=0.006]、3个月[(22.6±3.5)kg/m2比(20.6±4.0)kg/m2, P<0.001]体质量指数均增高,术后1个月[(3.9±2.2)%比(10.3±3.5)%, P<0.001]、3个月[(6.5±3.1)%比(15.7±4.8)%, P<0.001]体质量下降率均降低。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时生活质量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功能量表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急剧降低,术后1个月时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7 d与术后1个月时症状量表评分(术后1个月时疼痛评分除外)均降低,功能量表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均<0.05)。  结论  相较于经口营养,腹腔镜下空肠造瘘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生活质量恢复方面更具优势,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宋健  彭理  邓明  刘淑芬  刘颖 《协和医学杂志》2022,13(6):1045-1050
  目的  探究肌筋膜松解手法在乳腺癌患者术后Ⅲ期淋巴水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乳腺癌相关Ⅲ期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 将患者分为手法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绷带加压联合运动训练治疗, 手法治疗组在绷带加压、运动训练前予以肌筋膜松解手法, 两组均每周治疗2~3次, 共治疗25~30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患肢体积、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以及肢体功能, 其中患肢体积为主要结局指标。  结果  共入选79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乳腺癌相关Ⅲ期淋巴水肿患者, 其中常规治疗组39例、手法治疗组40例。两组治疗前患肢体积、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前屈与外展ROM、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isability arm shoulder hand, DASH)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手法治疗组治疗结束[(2511.70±437.08)cm3比(2823.58±537.60)cm3, P=0.006]、治疗结束后3个月[(2492.91±446.52)cm3比(2813.90±533.87)cm3, P=0.005]患肢体积均减小, VAS、DASH评分均降低(P均<0.05), 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肢前屈与外展ROM均增大(P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手法治疗组治疗后患肢体积相较于治疗前的平均减小量比常规治疗组多156.260 cm3(95% CI: 124.264~188.255, P<0.001), VAS评分平均减小值比常规治疗组多0.557(95% CI: 0.163~0.951, P=0.006), DASH评分平均减小值比常规治疗组多16.590(95% CI: 12.270~20.911, P<0.001);手法治疗组治疗后患肢前屈ROM相对于治疗前的平均增加度数比常规治疗组多7.390(95% CI: 2.016~12.763, P=0.007), 外展ROM平均增加度数比常规治疗组多12.737(95% CI: 6.320~19.153, P<0.001)。  结论  肌筋膜松解手法可能与乳腺癌患者Ⅲ期淋巴水肿体积减小有关, 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现况,并初步分析其发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通过发送电子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协和医院长期随访IBD患者及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北京社区居民展开调查。收集两组人群一般资料、Hp感染相关信息、环境因素等资料。比较两组人群Hp阳性率差异并分析IBD患者Hp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纳入本研究IBD患者122例、社区居民1739例。两组人群倾向性评分直方图高度一致。IBD患者Hp阳性率显著低于社区居民(13.1%比42.7%,P<0.001),且两组Hp阳性率均随年龄增高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BD患者中Hp阳性者长期共餐者Hp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Hp阴性者(43.8% 比18.9%,P=0.006)。  结论  IBD患者Hp感染率较社区居民降低,其发生Hp感染可能与长期共餐者Hp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头颈部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头颈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成功拔管者为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比例为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头颈部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60例(研究组12例,对照组48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全身麻醉史(OR=9.17, 95% CI:1.05~83.33, P=0.045)、Cormack-Lehane分级Ⅲ级(OR=18.87, 95% CI:1.53~250.00, P=0.022)、术中液体负荷≥20 mL/kg(OR=27.78, 95% CI:1.94~500.00, P=0.014)是头颈部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7(3.0,17.0)d比2(2.0,5.0)d,P=0.013]、ICU停留时间[1(0.0,2.8)d比0(0.0,0.0)d,P<0.001]均长于对照组。  结论  头颈部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与有/无全身麻醉史、Cormack-Lehane分级及术中液体负荷有关,其发生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 其中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63例患者纳入ERAS组, 同期行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结局。   结果   ERAS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无统计学差异。ERAS组以腹腔镜手术为主, 而对照组开腹手术居多(P < 0.01);ERAS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 < 0.01), 但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P < 0.01), 术后胃管拔除时间(P < 0.05)和恢复流食时间(P < 0.05)早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24), 住院费用亦低于对照组(P < 0.05)。ERAS组的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3.2%比13.3%, P < 0.05), 总并发症发生率、胰瘘、胆瘘、术后出血、感染、二次入院、二次手术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AS组中腹腔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P < 0.01)、术后住院天数(P < 0.05)、住院费用(P < 0.05)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   结论   ERAS理念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有效, 可加速患者康复, 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肺部相关疾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从细胞免疫水平探究肺部相关疾病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于浙江省绍兴市立医院呼吸科就诊的肺部疾病患者84例,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肺结核组(n=34)、肺癌组(n=25)及非结核性肺炎组(n=25),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n=35)。检测各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表达CD3^+CD4^+、CD3^+CD8^+、CD3^+CD45RA+/CD45RO^+、CD3^+HLA-DR^+、CD8^+HLA-DR^+、CD4^+CD25^+的百分比,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结核组、肺癌组、非结核性肺炎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CD4^+/CD8^+比值(1.01±0.48、1.17±0.39、1.35±0.55)低于健康对照组(1.48±0.52,t=2.562,t=2.341,t=2.112,P<0.05);肺结核组、肺癌组、非结核性肺炎组表达CD3^+CD45RO^+的T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65.20%±12.63%、56.70%±9.98%、55.90%±9.29%)高于健康对照组(49.60%±11.52%,t=3.422,t=2.647,t=2.084,P<0.05),且肺结核组高于肺癌和非结核性肺炎组(t=2.153,t=3.112,P<0.05);肺结核组、肺癌组表达CD3^+HLA-DR^+的T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19.59%±7.01%、21.7%±7.34%)高于健康对照组(11.40%±5.33%,t=2.383,t=2.533,P<0.05);肺结核组表达CD8^+HLA-DR^+T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11.26%±4.88%)高于健康对照组(7.10%±3.07%,t=2.244,P<0.05);肺结核组和肺癌组表达CD4^+CD25^+的T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10.70%±3.06%、10.40%±2.33%)高于健康对照组(8.20%±2.79%,t=2.647,t=2.662,P<0.05)。结论肺结核、肺癌和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表达改变,尤以肺结核患者改变最显著,可能与肺结核独特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徐烨  张红波  袁航 《疾病监测》2023,38(2):215-218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活动性肺结核与非活动性肺结核的鉴别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春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临床病例25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15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63例,非结核性肺炎72例),收集其T-SPOT.TB试验结果、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R、细菌抗酸染色等实验室结果和最终诊断,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结核肺炎患者T-SPOT.TB阳性率为4.17%,明显低于非活动肺结核患者T-SPOT.TB阳性率(82.54%)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T-SPOT.TB阳性率(85.22%);活动性肺结核组的血小板计数、PLR均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及非结核肺炎组。T-SPOT.TB、PLT、PL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SPOT.TB联合PLT、PLR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灵敏度为63.30%,特异度为86.50%。结论 T-SPOT.TB联合PLT、PLR有助于鉴别诊断活动性肺结核与非活动性肺结核,为临床提供是否抗结核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内ADA活性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测定了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结核病患者外周血LADA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体周血淋巴细胞CD4,CD8及CD4/CD8比值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LADA活性与CD4/CD8比值呈高度相关(P<0.01)。结论;结核病患者淋巴细胞内ADA活性升高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福州地区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选取福州地区0~18岁健康儿童593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新生儿组(0~28d)、婴儿组(~12个月)、幼儿组(~3岁)、学龄前组(~7岁)、学龄组(~12岁)和少青组(~18岁),采集外周血以美国BD公司生产的四色荧光抗体进行标记,以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B淋巴细胞亚群CD3-CD19+、NK细胞CD3-CD16+CD56+及淋巴细胞活化指标CD4+CD38+、CD4+AntiHLA-DR+、CD8+CD38+、CD8+Anti-HLA-DR+的百分率和绝对计数,以Multi SET软件获取数据并分析结果,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百分位数法,采用95%可信区间确定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除CD3-CD16+56+绝对计数在各年龄组间无差异外,淋巴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活化指标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CD3+绝对计数、CD3+CD4+、CD4+CD38+百分率和绝对计数、CD4+/CD8+比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降低趋势。CD4+Anti-HLA-DR+的百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新生儿组CD3+、CD3+CD4+、CD4+CD38+、CD8+CD38+的百分率和绝对计数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CD3-CD19+、CD8+AntiHLA-DR+的百分率和绝对计数明显低于其它年龄组。在不同性别之间CD3+CD4+和CD3-CD19+、CD4+CD38+、CD4+Anti-HLA-DR+和CD8+CD38+的百分率和绝对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女童明显低于男童。儿童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参考值高于成人。结论健康儿童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分布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别,由于这种差别细微,可以在同一种族同一区域建立统一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本研究成功建立福州地区健康儿童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的正常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5.
杨震  潘明  赵海军 《检验医学》2012,27(7):598-600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数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外周血涂片瑞特染色,显微镜计数40例RV腹泻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和20名健康对照组婴幼儿的异形淋巴细胞;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RV腹泻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计数为(16.18%±3.5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分别为(50.93%±5.86%)、(22.02%±5.17%)、(27.07%±4.79%)及(0.84%±0.2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RV腹泻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数量升高,淋巴细胞亚群异常;RV腹泻患儿急性期进行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计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可较好的反映患儿的机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探讨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差异,寻找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时,运用侧向散射光(SS)vs.CD45能更准确的确定淋巴细胞群;但流式细胞术只适用于检测神经系统免疫相关疾病患者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不适用于分析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和脊髓炎患者脑脊液中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最高,脱髓鞘疾病患者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最低,但各类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P>0.05)。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CD3+T淋巴细胞和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最高,明显高于脱髓鞘疾病患者(P=0.032),但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中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外周血,其中细菌性脑膜炎和脊髓炎患者脑脊液中CD4/CD8比值最高,脱髓鞘疾病脑脊液中CD4/CD8比值最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IgG生成指数与脑脊液中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有一定相关性(r=0.324,P=0.032)。结论流式细胞术分析神经系统炎性疾病较脑脊液常规检测具有优势,敏感性更高,可同时分析脑脊液免疫状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在神经系统相关炎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CD3+CD4+T淋巴细胞高百分率与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密切相关。但流式细胞术对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3月1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07例COVID-19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其中,普通型249例,重型217例及危重型41例。 结果507例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数均存在差异,随着疾病程度加重,均呈下降趋势;与普通型相比,重型、危重型的CD3+、CD4+、CD8+ T细胞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危重型患者上述T淋巴细数目较重型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341例COVID-19患者中,死亡病例组CD3+、CD4+、CD8+ T淋巴细胞数目较治愈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损伤更显著,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COVID-19疾病分型及预后显著相关,有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