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64例)和死亡组(21例)。统计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占比81.18%;与生存组比,死亡组合并肺纤维化患者占比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血清乳酸脱氢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更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肺纤维化、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均为影响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危险因素,以期早期识别PCP的发生。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117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艾滋病发生与未发生PCP患者年龄、性别、发现HIV感染至入院间隔时间、抗病毒治疗、口腔真菌病、淋巴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计数等指标,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发现HIV感染至入院间隔时间、抗病毒、口腔真菌病以及淋巴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表达水平在发生与未发生PCP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CD4+T细胞以及发现HIV感染至入院间隔时间与PCP发生有关(P<0.05);抗病毒、口腔真菌病以及淋巴细胞、CD3+T细胞计数为混杂因素(P>0.05)。结论在HIV感染进入艾滋病期患者中,CD4+T细胞≤31.7个/μl、发现HIV感染至入院间隔平均时间≤3.5个月是预测PCP发生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PJP规范诊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凉山州布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AIDS合并PJ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胸部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等资料。结果 101例AIDS合并PJP患者中,78.2%(79例)为中青年男性,72.3%(73例)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主要经性接触传播。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69例)、发热(17例)、咳嗽(15例)等。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PaO2<60 mmHg),外周血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为(527.4±85.7)U/L。合并其他肺部感染(细菌或结核)现象常见(34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200个/μL,90例),细胞免疫功能损伤严重。胸部CT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影,可见从肺门开始的弥漫性网状结节样间质浸润。结论 AIDS合并PJP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呼吸系统损伤最常见,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影响AIDS合并PJP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eystis pneumonia,PCP)是由肺孢子菌(PC)引起的急性肺炎,为一种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严重肺部机会性感染,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约85.0%的晚期艾滋病患者会合并PCP。随着我国艾滋病患者的逐渐增多,PCP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之势。本院在2006—2008年共诊断艾滋病合并PCP患者6例,结合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如何早期诊断及尽早治疗艾滋病合并PCP,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非HIV感染临床病例肺孢子菌肺炎(PCP)的流行现状.方法 用六亚甲基四胺银(GMs)染色镜检和PCR对851例非HIV感染肺炎患者进行检测,从患者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查到肺孢子菌包囊或DNA为确诊PCP的依据.结果 851例肺炎患者中,肺孢子菌GMS阳性123例(14.5%),PCR阳性202例(23.7%);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现的肺炎患者肺孢子菌检出率最高,GMS和PCR阳性率分别高达28.2%和39.4%;在高龄慢性病患者和无明确免疫受损史、肺感染原因待查患者中亦检出PCP患者,GMS阳性率分别为8.7%和10.9%,PCR阳性率分别为17.5%和19.6%.结论 非HIV感染临床病例发生PCP的风险较高,临床医师应注意鉴别有无PCP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转归。方法通过计算机病案信息系统搜索AIDS合并PCP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呼吸衰竭组(11例)与无呼吸衰竭组(12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血氧饱和度(SaO2)、CD4+T淋巴细胞及乳酸脱氢酶(LDH)。结果 23例AIDS合并PCP患者常见的症状为体重减轻,口腔黏膜白斑,气促、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咳痰。23例患者PaO2值为(78.65±30.85)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24.42±5.60)mmHg,pH值为(7.43±0.79),SaO2为(91.16±9.55)%;呼吸衰竭组SaO2、PaO2值低于无呼吸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部CT主要表现为两肺不同程度磨玻璃样改变。21例患者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抗PCP治疗,1例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克林霉素治疗,1例单用克林霉素治疗,17例患者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20例患者好转,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 AIDS合并PCP患者常见症状为亚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热、干咳,肺部CT常显示磨玻璃样改变,可予以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或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克林霉素联合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68例AIDS合并PCP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并发呼吸衰竭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8例AIDS合并PCP患者中,有42例发生呼吸衰竭,发病率6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MOS-HIV生理健康总分、HAART、治疗的依从性、合并细菌性肺炎是AIDS合并PCP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IDS合并PCP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几率高,且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临床应当针对性地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护理干预,降低呼衰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99-100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艾滋病(AIDS)并发肺孢子菌肺炎(PCP)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AIDS并发PCP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集束化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0例。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SAS、 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依从性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AIDS并发PCP重症患者,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艾滋病(AIDS)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并对β-D-葡聚糖的诊断价值和治疗药物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科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15例非AIDS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发生PC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采用STATA 8.0统计软件。结果所有患者发生PCP前均接受了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4例应用了泼尼松或甲泼尼龙,9例应用了吗替麦考酚酯,15例患者平均APACHEⅡ评分为(16±5)分,氧合指数均<300mm Hg,66.7%的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200/μl,93.3%的患者血清β-D-葡聚糖升高;所有患者的抗PCP治疗均联合应用了卡泊芬净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总体病死率26.7%,接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为50.0%,高于未接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患者(P=0.077)。结论非AIDS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中PCP的病死率较高,β-D-葡聚糖可以做为PCP感染的一个诊断参考指标,卡泊芬净联合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治疗PCP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PCP的认识。方法对医院呼吸科2011年12月诊治的1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治疗过程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肺孢子菌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上易被延误诊断,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在疾病的早期510d未接受治疗,病死率可达75.0%10d未接受治疗,病死率可达75.0%100.0%。结论对于不典型临床表现的间质性肺炎,特别是HIV高危者,应考虑到肺孢子菌肺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PCP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PCP患者的资料.结果 21例肾移植术后PCP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部X线片示双肺弥漫性间质浸润性改变.治疗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20例临床治愈出院,死亡1例.结论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提高PCP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者卢xx,男,38岁,建筑公司经理,因"发热、咳嗽、咳痰半月,加重伴呼吸困难7d"于2006年12月19日入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7℃,伴咳嗽、咳黄色黏稠痰,尤以晨起明显,无咯血及胸痛、气促,当地医院予抗炎、止咳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治疗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2014年1月—2015年3月某院艾滋病合并PCP患者97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进行治疗,49例)和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克林霉素进行治疗,48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氧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血清清蛋白(ALB)和血乳酸脱氢酶(LDH)等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氧指标PaO2、SaO2、ALB和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PaO2分别为(73.01±4.62)mmHg、(84.92±5.34)mmHg,SaO2分别为(75.81±4.28)%、(90.86±5.94)%,ALB分别为(32.62±4.41)g/L、(43.95±5.03)g/L,LDH分别为(416.53±30.77)U/L、(331.58±20.86)U/L,治疗后实验组PaO2和S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ALB和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58%(43例),高于对照组的69.39%(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04,P=0.014)。结论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对艾滋病合并PCP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 PCP)是AIDS患者最常见且严重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因耶氏肺孢子菌自身的病原学特点,PCP的诊断和治疗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例首诊为“AIDS相关PCP”的病例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原因以及治疗结局进行报道并复习文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治疗艾滋病(AIDS)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艾滋病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予以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克林霉素治疗,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水平、血氧指标情况.结果:两治疗后研究组LDH、ALB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氧指标水平显著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AIDS并发PCP患者予以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与克林霉素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联合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为艾滋肺炎组、100例艾滋病患者为艾滋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CD4+T细胞的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6,IL-10的表达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AUC分析CD4细胞计数,IL-6/IL-10检测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中的诊断意义。结果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血清中CD4细胞数量均<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t=28.31,P<0.0001;t=36.90,P<0.0001),但是,IL-6/IL-10比值均高于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t=7.184,P<0.0001;t=19.03,P<0.0001)。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联合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的的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88.00%,准确度为89.33%。结论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的检测可作为诊断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潜在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止嗽化痰颗粒联合复方磺胺甲恶唑片对艾滋病(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炎症因子及血气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48例AIDS合并PCP患者分为两组,均接受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高蛋白饮食、无创通气等常规治疗,对照组(24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治疗,观察组(24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止嗽化痰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3周后血清LDH水平,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炎症因子与血气指标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较对照组的66.67%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较对照组的37.50%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1、3周后血清LDH水平及治疗3周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均降低,且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经脑脊液培养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5例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者中男性4例,平均年龄35.2岁。脑脊液检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平均时间8 d。脑脊液改变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升高,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头颅影像检查主要表现为颅内感染灶。5例患者结局均死亡,其中2例误诊为中枢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例病情危重入院不足1周死亡,1例经过有效抗真菌治疗但最终因感染性休克死亡。3例既往接受过规范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治疗。 结论 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临床易误诊、漏诊,病死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8年5月~2011年8月间经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诊治的161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CD4+T淋巴细胞数为:2~199/μl,其中110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小于50/μl;典型影像表现是肺部磨玻璃影;161例PCP患者经过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治疗,重症患者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合并其他机会感染予以相应治疗,其中127例患者于治疗21 d后,症状不同程度的改善,15例未愈自动出院,19例死亡.结论 PCP是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其发病率高,常合并多种病原菌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困难,及时抗PCP及行相应对症支持治疗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经过及疾病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8~57岁。22例患者均表现出呼吸系统症状,有2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12例患者出现皮疹,7例患者可触及脾大,15例患者伴有消瘦、口腔白斑、淋巴结大。患者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淋巴细胞下降,伴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D4+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均50cells/μL;21例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感染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常见斑片状或斑点状浸润影,其次为结节影、毛玻璃样改变。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16例患者在积极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5例患者转回当地继续治疗,仅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出现严重的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清腺苷脱氨酶可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指标,艾滋病患者均有明显免疫力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