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运用学龄前儿童膳食平衡指数(DBI_C)评价安徽省部分学龄前儿童的膳食质量,为科学指导该人群合理膳食和防治IDA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2018年9—12月,选择安徽省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3~6岁留守儿童306名和非留守儿童598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DBI_C的总分(TS)、负端分(LBS)、正端分(HBS)和膳食质量距(DQD)等指标评价膳食质量,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平衡指数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关联。  结果  安徽省农村地区3~6岁儿童贫血率为13.3%,其中留守儿童为16.7%,非留守儿童为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P=0.00)。贫血组和非贫血组DBI_C分值比较中,TS[-18.3(25.2,-12.7),-15.2(-19.8,-8.6)]、LBS[25.4(18.3,32.5),22.7(16.5,30.6)]和DQD[36.8(23.9,43.4),34.1(27.5,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7,5.81,4.63,P值均 < 0.05)。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儿童食物摄入评分在奶类豆类[-5.9(-10.7,-0.4),-5.0(-8.7,0.2)]、动物性食物[-2.4(-5.6,0.8),-0.6(3.5,1.9)]和食物种类[-7.5(-9.1,-4.8),-6.3(-8.0,-2.9)]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42,-16.47,-6.83,P值均 < 0.05)。留守儿童(OR=1.27,95%CI=1.15~1.49)贫血发生的比例较高,每周吃肉类食物≥3次(OR=0.81,95%CI=0.68~0.94)、每天吃新鲜蔬菜≥2种(OR=0.84,95%CI=0.73~0.95)贫血发生的比例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农村地区3~6岁儿童贫血率较高,尤其要关注留守儿童; 通过提高看护人的膳食素养、增加膳食中动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的摄入可以有效减少儿童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成都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成都市新津县、郫县及简阳市的483例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其主要监护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根据有无缺铁性贫血将调查对象分为2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各因素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结果]483例学龄前留守儿童中共有41例(8.49%)被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留守儿童年龄增加(OR=0.636,95%CI=0.436~0.929)、家庭人均月收入增加(OR=0.671,95%CI=0.467~0.964)、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0.686,95%CI=0.498~0.944)为成都市农村学年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保护性因素,主要照顾者年龄增加(OR=1.456,95%CI=1.034~2.052)、挑食(OR=1.520,95%CI=1.037~2.228)、近6个月内有腹泻(OR=1.446,95%CI=1.030~2.030)、肉类摄入频率每周2次以下(OR=1.517,95%CI=1.044~2.206)、动物内脏摄入频率每周2次以下(OR=1.486,95%CI=1.012~2.182)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都市农村学年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主要与留守儿童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顾者年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上可根据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聊城市高唐县2个镇8个幼儿园共735名3~6岁学龄前农村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家庭养育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其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6.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4.3%。留守儿童在品行,多动问题方面的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看护人对养育负担的心理感受较轻(OR=0.652,95%CI=0.463~0.919)以及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OR=0.676,95%CI=0.478~0.955)是影响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 留守问题会对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8—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辽宁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共计10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CPEBQ)对1057名学龄前儿童看护人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人口学特征差异。结果发现7种饮食行为中,挑食检出率占比最高为58.0%,情绪性进食最低为1.8%。男孩(OR=1.31,95%CI:1.02~1.68)和独生子女(OR=1.30,95%CI:1.01~1.67)是挑食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7,95%CI:1.12~2.78)是食物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5,95%CI:0.39~0.77)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31,95%CI:0.11~0.93)是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男孩(OR=1.41,95%CI:1.10~1.80)和独生子女(OR=1.45,95%CI:1.11~1.90)是过饱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0,95%CI:0.25~0.99)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4~5次(OR=0.23,95%CI:0.06~0.91)以及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19,95%CI:0.05~0.76)是没有主动性进食的保护因素。结论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15省儿童青少年蔬菜和水果摄入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15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摄入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选取有完整连续3 d 24 h膳食调查数据6~17岁的2035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应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的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和消费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蔬菜摄入和水果消费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6~、11~和14~岁儿童青少年蔬菜摄入量≥推荐量分别占12.1%、1.9%、19.7%。蔬菜的消费率为99.7%,水果的消费率为40.1%。南方(OR=2.682,95%CI:1.849~3.891)和14~岁(OR=1.893,95%CI:1.383~2.592)的儿童青少年蔬菜摄入量较高。南方(OR=0.716,95%CI:0.592~0.867)、农村(OR=0.563,95%CI:0.464~0.683)和低人均家庭收入的儿童青少年水果消费率较低。结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年龄和南北方是儿童青少年蔬菜摄入达到推荐量的影响因素。南北方,城乡和人均家庭收入是儿童青少年水果消费的影响因素。应采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干预措施,提高蔬菜和水果消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儿童近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9—12月对苏州市高新区5 087名4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并对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远视储备不足人数为997人,检出率为19.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OR(95%CI)=0.81(0.70~0.93)]、无食物性过敏原[OR(95%CI)=0.78(0.63~0.9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负相关;父亲屈光异常[OR(95%CI)=1.20(1.03~1.39)]、母亲屈光异常[OR(95%CI)=1.17(1.01~1.36)]、学龄前儿童夜间睡觉使用小夜灯<1 h[OR(95%CI)=1.53(1.21~1.92)]和1~3 h[OR(95%CI)=1.48(1.09~2.00)]、蔬菜摄入不足[OR(95%CI)=1.26(1.07~1.4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屈光异常、夜间睡眠环境、饮食因素与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DBI_16)评价安徽省部分3~6岁留守儿童的膳食质量,为快速、准确地评估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8年9—12月,选择安徽省怀远县和舒城县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3~6岁留守儿童306名和非留守儿童598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DBI_16的总分(TS)、负端分(LBS)、正端分(HBS)和膳食质量距(DQD)等指标评价膳食质量,比较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留守儿童的TS(-18.2,-16.1)分值低于非留守儿童,LBS(24.8,23.1)、HBS(7.9,6.4)和DQD(35.9,34.4)的分值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6.02,12.45,4.14,4.78,P值均 < 0.05);在食物摄入量及评分上,学龄前儿童的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奶类豆类和饮水摄入存在明显不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奶类(-4.1,-2.7)、动物性食物(-2.2,-0.8)和食物种类(-7.4,-6.2)的膳食摄入得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6.42,-13.51,-6.59,P值均 < 0.01);学龄前留守儿童中高度的摄入不足比例为44.1%,66.0%的留守儿童存在中高度的膳食不平衡,留守儿童组和非留守儿童组在摄入过量和膳食不平衡的膳食质量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79,11.51,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学龄前儿童的膳食质量亟待改善,膳食摄入不足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间的DBI_16存在差异。应适量增加学龄前儿童奶类、蛋类、水果的摄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5岁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对蔬菜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方法在广东、辽宁、内蒙古、上海和四川选取10个幼儿园923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饮食行为问卷量化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各维度饮食行为对蔬菜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3~5岁儿童蔬菜的摄入量中位数为130.5g/d(P25~P75:75.0~220.0g/d),水果的摄入量为175.0g/d(P25~P75:100.0~250.0g/d)。3~5岁学龄前儿童蔬菜和水果的消费率分别为98.5%和98.4%,达标率分别为22.1%和68.8%。儿童饮食行为中,主动性进食、外因性进食、挑食、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不良进食习惯、情绪性进食得分依次是(3.77±0.69)分、(2.86±0.66)分、(2.77±0.65)分、(2.48±0.66)分、(2.37 ±0.69)分、(2.27±0.64)分和(1.59±0.56)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挑食行为是蔬菜摄入水平的影响因素(OR=0.740,95% CI:0.608~0.899),过饱响应(OR=0.786,95% CI:0.633~0.976)和外因性进食(OR=1.297,95% CI:1.063~1.584)是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儿童家庭年收入、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和年龄进行调整后,结果一致。结论儿童挑食行为对蔬菜摄入有负向影响;过饱响应对水果摄入有负向影响,外因性进食对水果摄入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颖  邢增才  黄丽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0):1576-1578
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学生贫血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6-2018年抽取海口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共计18 025人次,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70%,2016-2018年贫血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3.53%,0.95%,0.84%(x2=158.88,P<0.01).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69%,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88);3~6岁组分别为2.37%,1.71%,1.5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低(OR=1.46)、母亲孕期贫血(OR=2.23)、肉类摄取频率<3次/周(OR=1.88)与贫血发生正性相关;父亲年龄≥45岁(OR=0.58)、6月内母乳喂养(OR=0.46)、6个月内添加辅食(OR=0.61)与贫血发生负性相关.结论 儿童贫血与年龄、饮食习惯、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应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及贫血的防治知识,做好家庭及幼儿园的膳食营养管理,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以降低贫血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与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江西省上饶市B县1 188名13~18岁儿童(非留守617名,留守571名)进行评估,同时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体力活动、看电视时间、使用电脑时间、膳食行为、睡眠情况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结果 留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特征及其与亲子分离经历的关联,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饶市4 945名7~18岁儿童完成中文版校园欺凌经历量表(C-SBEQ)测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差异。使用自编问卷获取其中1 791名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经历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结果 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检出率分别为21.3%,18.3%和3.0%,均高于非留守儿童(15.4%,12.7%和2.7%)。不同学段留守儿童受欺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小学(21.4%)、初中(18.9%)、高中(14.7%);在留守儿童欺凌他人检出率上,男生(4.8%)高于女生(1.0%)(χ2=14.69,P<0.05)。在曾留守(有留守经历)儿童中,分离时年龄<7岁组的受欺凌检出率(20.3%)高于分离时年龄≥7岁组(13.4%)(χ2=4.79,P=0.0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学龄期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得分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留守儿童合理膳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8月对2009年在江苏射阳建立的儿童出生队列中501名9~10岁儿童进行调查,问卷询问儿童留守情况与其他基本信息,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膳食资料。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标准计算膳食多样化得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10和DDS)和食物多样性得分(food variety score, FVS);测量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并评估肥胖情况,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关系及影响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的比例为40.9%,3种膳食多样化得分(DDS10、DDS、FVS)分别为(5.69±1.31)(6.55±1.44)(13.48±4.23)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5.99±1.29,6.79±1.40,14.15±4.22)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DDS1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义线性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程度较低,膳食多样化与儿童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等有关。应注重留守儿童膳食多样化,改善儿童饮食。  相似文献   

14.
余颖  张容  李卉  刘娅  张雯  叶运莉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487-1490
  目的  了解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家长对幼儿性相关问题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幼儿家庭性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53所乡镇幼儿园的2 801名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问或自填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幼儿性教育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结果  家长中有过幼儿询问性相关问题的占41.63%,家长应对方式正确率为57.46%。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家庭居住地为乡镇(OR=1.46,95%CI=1.12~1.90)、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77,95%CI=1.38~2.28)、幼儿为非留守儿童(OR=1.32,95%CI=1.03~1.69)、认为应由父母负责幼儿性教育(OR=1.66,95%CI=1.05~2.63)和开展过家庭性教育(OR=1.60,95%CI=1.25~2.05)的家长有更高的幼儿性相关问题应对方式正确率(P值均<0.05)。  结论  四川农村地区家长对幼儿性相关问题应对方式的正确率不高。应提高农村地区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知识及重要性的认识,改善幼儿性相关问题的应对方式,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OCS)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安徽省3所高校的留守经历大学生,使用中文版强迫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自编大学生留守经历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2 291名,强迫症状检出率26.5%。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在与父母见面频率、看护人教养方式、与看护人之间的矛盾、吸烟和饮酒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采取严厉型教养方式(OR=1.300,95%CI:1.025~1.649,P=0.030)、放纵型教养方式(OR=1.372,95%CI:1.017~1.852,P=0.038)、吸烟(OR=1.982,95%CI:1.305~3.011,P=0.001)、有抑郁症状(OR=2.423,95%CI:1.954~3.005,P < 0.001)、中自尊(OR=0.604,95%CI:0.481~0.759,P < 0.001)以及高自尊(OR=0.488,95%CI:0.362~0.659,P < 0.001)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论  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较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量化评价1992—2020年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对中国3~6岁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为开展精准有效的干预实践、进一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提供方法参考。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字资源、维普数据库、EBSCO运动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有关体育活动对中国3~6岁幼儿身体素质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中文检索词包括:(幼儿OR学龄前儿童OR学前儿童)AND(身体素质OR体质)AND(干预实验OR干预研究OR随机对照实验)等,英文检索词包括:(preschool OR kindergarten OR young children OR nursery)AND(physical fitness)A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ND(Chinese OR China)等。  结果  共纳入23项研究2 386名幼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对于幼儿立定跳远(SMD=0.61,95%CI=0.46~0.76)、坐位体前屈(SMD=0.53,95%CI=0.36~0.70)、10 m折返跑(SMD=-0.84,95%CI=-1.08~-0.61)、双脚连续跳(SMD=-0.74,95%CI=-0.90~-0.58)、走平衡木(SMD=-0.54,95%CI=-0.70~-0.39)的成绩有中到高度的影响,而对网球掷远(SMD=0.39,95%CI=0.26~0.51)成绩影响较低。  结论  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不同类型指标所反映的身体素质受体育活动内容、干预时长、锻炼频率、年龄等因素制约而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膳食模式与中枢性性早熟的关联,为性早熟的饮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1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某医院初诊为中枢性性早熟的35名女童为病例组,70名青春期发育正常的健康女童为对照组,开展体格发育检查、父母问卷调查和儿童访谈。饮食评估采用简化的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使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儿童膳食模式,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性早熟之间的关联。  结果  识别了3种不同的膳食模式,分别为“零食和加工食品型”“动物蛋白型”和“营养滋补型”膳食模式。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协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零食和加工食品型”膳食模式与性早熟呈正相关(OR=10.81,95%CI=2.59~45.15,P < 0.01),“动物蛋白型”与性早熟呈负相关(OR=0.24,95%CI=0.06~0.91,P=0.04),而“营养滋补型”与性早熟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0.28,95%CI=0.07~1.05,P=0.06)。  结论  儿童膳食模式与性早熟相关,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含防腐剂或色素食品、西式快餐、巧克力及制品等食物摄入水平较高的“零食和加工食品型”膳食模式与中枢性性早熟发生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部分地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为留守儿童健康保健服务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我国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相关的横断面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8月。由2位研究人员按照本研究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进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文献的儿童体质健康现状指标进行Meta分析。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I2检验,若P≥0.10和(或)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P<0.10和(或)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评价指标,包括儿童营养性疾病(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锌缺乏)检出率,以及生长发育迟缓检出率与体重不达标率。 结果①通过文献检索,共计9篇横断面研究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研究对象为14 588例来自安徽省、广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山东省、陕西省的儿童。按照本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将其分别纳入留守儿童组(n=8 010)与非留守儿童组(n=6 578)。②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低质量文献为1篇,中等质量文献为5篇,高质量文献为3篇。③对本研究纳入的儿童健康现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检出率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组儿童的营养性贫血及锌缺乏检出率、体重不达标率,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93、1.64、1.22,95%CI:1.20~3.11、1.19~2.27、1.03~1.44,P=0.006、0.003、0.020)。 结论我国部分地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健康问题,营养性贫血与锌缺乏检出率及体重不达标率更高。本研究受到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并且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因此尚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研究,才能全面了解我国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更好地为其提供健康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