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探讨氯吡格雷抵抗(CR)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方法对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基线检测和随访,对比观察不同基线水平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DPAI)值MACCE的发生危险。结果共调查并随访10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1年内MACCE发生率为23.8%;CR抵抗者的MACCE发生危险显著升高(OR=3.71,P=0.024),且随着CR水平的升高,MACCE发生危险逐级抬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MACCE组的DPAI值低于未发生MACCE组(14.7%±3.7%vs.27.9%±24.2%;P=0.074)。结论 CR可能是MACCE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尿酸与80岁及以上老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1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常规查体的80岁及以上老人为研究对象,共342例,平均年龄85.6±4.0岁。血尿酸≥420μmol/L为高尿酸血症,记录急性心肌梗死事件,随访79.02±37.92个月(2~119个月)。结果高尿酸血症占33.0%(113/342),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升高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相关[OR(95%CI)为0.975(0.953~0.997),P值=0.03]。随访中有急性心肌梗死39例,高尿酸血症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尿酸正常组(18.6%比8.0%,χ2=8.17,P值=0.004)。COX回归分析表明,调整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RR(95%CI)为2.34(1.13~4.85),P=0.02]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80岁及以上老人中,高尿酸血症的比例较高,高尿酸血症与eGFR下降相关,并且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创新》2015,(26):51-5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本院诊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空腹血清尿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40例)和正常尿酸组(血清尿酸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1995年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观察和比较治疗前两组中重型、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率、伴发疾病发生率以及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高尿酸血症组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轻型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低于正常尿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伴发疾病(肥胖、高血压、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尿酸组,高尿酸血症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低于正常尿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呈相关性,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观察尿酸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并与同期冠心病不伴心力衰竭的96例患者作比较分析,随访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尿酸水平(378.3±92.7)μmol/L,对照组血清尿酸水平(349.2±81.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P=0.01)。NYHAⅡ级、NYHAⅢ级、NYHAⅣ级组高尿酸血症发生为13例、19例、26例,差异有显著性(χ2分别为5.20、7.24,P分别为0.03、0.01)。随访1年,冠心病伴高尿酸血症组发生心血管事件37例(37/58),冠心病不伴高尿酸血症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7/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3,P=0.00)。结论:尿酸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监测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住院期间尿酸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冠脉血流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海淀医院STEMI患者,根据尿酸水平,将STEMI患者分为高尿酸组(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和正常尿酸组(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多变量分析住院期间尿酸水平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冠脉血流受损相关性以及尿酸水平与STEMI患者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高尿酸组无复流(TIMI血流0、1、2级)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尿酸组(29.0%vs 10.2%,P<0.05)。高尿酸组住院期间、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高于正常尿酸组(分别25.8%vs 7.4%,P<0.05;25.2%vs 23.1%,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在校正了影响因素后,尿酸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冠脉血流受损、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相关(分别OR=1.09,95%CI:1.02~1.18,P<0.05;OR=1.09,95%CI:1.02~1.12,P<0.05)。结论住院期间尿酸升高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冠脉血流受损和短期不良预后独立预测因子。因此,作为一项简便、快捷、低廉、可靠的检查手段,尿酸不但能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冠脉血流受损,还是评估STEMI患者危险分层有效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尿酸(UA)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预后显著相关,但这一结论仍存在一定争议,且国内缺少关于UA水平与AMI远期预后关系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目的探讨UA水平与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于成都市9家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 098例AMI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通过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包括:(1)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吸烟情况;(2)临床合并症及相关资料:高血压、糖尿病、血压、心率、Killip分级、AMI类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实验室检查:血肌酐(Scr)、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4)出院后用药情况: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通过门诊或电话询问并记录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情况并以此为随访终点事件。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无MACCE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再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将患者分为A组:UA<420 μmol/L,B组:420≤UA<480 μmol/L,C组:UA≥480 μmol/L,观察不同UA水平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4.5(9.2,20.7)个月。1 098例AMI患者中发生MACCE 173例(MACCE组),高尿酸血症366例。MACCE组患者年龄大于无MACCE组,Scr、UA、心率、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使用利尿剂比例以及Killip分级≥3级比例高于无MACCE组,接受PCI治疗比例低于无MACCE组(P<0.05);B组和C组MACCE、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A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组和C组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高于A组(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3级〔HR=1.812,95%CI(1.215,2.700)〕、高龄〔HR=1.045,95%CI(1.031,1.059)〕以及较高的UA水平〔B组:HR=1.614,95%CI(1.062,2.455);C组:HR=1.949,95%CI(1.327,2.862)〕是AMI患者发生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A预测AMI患者远期不良事件(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578(0.548,0.607)、0.645(0.616,0.674)、0.653(0.624,0.681),灵敏度分别为0.387、0.598、0.534,特异度分别为0.779、0.670、0.761。结论较高UA水平的AMI患者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其是AMI患者发生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中老年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后患者的院内及1年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性入选2009年3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诊断为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并接受外科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手术中老年患者(>40岁),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多因素分析评估高尿酸血症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共有632名患者入选,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381)和血尿酸正常组(n=251).高尿酸血症组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组(7.6%vs 2.0%,P=0.002).血尿酸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421,P<0.001),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093,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经校正影响预后的混杂因素,包括年龄、NYHA心功能III-IV级和术后急性肾损伤后,高尿酸血症与院内死亡率(OR=3.07,95%CI:1.13,8.37,P=0.028)和1年死亡率(HR=3.14,95%CI:1.30,7.62,P=0.011)独立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组患者手术后1年死亡率累积率较高(Log-rank=11.73,P=0.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中老年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后患者院内死亡及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依据入院时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n=30)与尿酸正常组(n=90),记录患者入院时相关病历资料及随访情况,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因素及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78例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年龄、吸烟指数、冠心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发病3个月预后不良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尚不能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3个月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史是急性脑梗死发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尿酸组血尿酸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289,P0.05),尿酸正常组血尿酸水平与NIH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血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病理活检证实的177例LN患者,比较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肾病理的差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肾损伤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LN合并高尿酸血症组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尿素氮及血清肌酐水平较正常尿酸组显著升高(P<0.01),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抗U1RNP抗体阳性率较正常尿酸组显著降低(P<0.0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肾病理损伤评分(活动性指数、慢性化指数、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LN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清肌酐、肾病理分型和肾病理损伤评分均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合并高尿酸血症的LN患者肾损伤较重,高尿酸血症是狼疮性肾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对远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作用。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4月~2010年7月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34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60~94岁),根据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两组,不良事件组36例,无不良事件组306例,随访4.4~6.7(5.7±0.9)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随访期间发生急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死亡及血运重建。分析基线临床资料在不良事件组和无不良事件组中的差异性及COX回归法分析不良事件与基线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不良事件组比较,事件组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偏高、运动减少、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比例升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1.09,95% CI:1.03~1.15,P=0.00)、高胆固醇血症(HR=2.47,95% CI:1.25~4.87, P=0.01)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史(HR=1.99,95% CI:1.01~3.94, P=0.05)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高胆固醇血症与60岁之前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远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提示糖尿病患者中,及早干预高胆固醇血症对预防远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四氢叶酸还原酶叶酸代谢677基因(MTHFR C677T)联合CYP2C19基因检测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后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行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的患者300名,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服药方案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对患者进行MTHFR C677T、CYP2C19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药物干预,随访所有患者360 d内发生MACE事件(包括包括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原因再次入院、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重要脏器并发症(包括脑梗死、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眼底出血、鼻出血)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损伤、胃肠症状、皮疹、血小板或血红蛋白下降)的情况。结果 (1)实验组术后360 d的MACE事件发生率、重要脏器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后患者进行MTHFR C677T、CYP2C19基因检测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2)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后患者进行MTHFR C677T、CY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重症冠心病所致心衰患者在使用左西孟旦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冠脉弥漫性病变重症患者,基于行左西孟旦干预与否,划分出对照组(n = 20)、实验组(n = 20)。两组对象入院后皆接受抗心力衰竭(HF)常规药物干预,实验组同时结合左西孟旦应用。对两组对象药物干预后心功能参数、不良反应、心肌酶学、肝肾功能、BNP进行收集分析。  结果  对经过相应治疗后的两组展开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心功能参数增幅明显,且相比对照组(P < 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实验组BNP与心肌酶学参数皆明显偏低(P < 0.05);在干预后肝肾功能水平上,对比两组结果为(P > 0.05),即未见明显区别;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比两组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左西孟旦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重症冠心病患者的心衰表现与心功能,且不会影响伤及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少,具备临床大量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质量评价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CABG围术期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延续护理,干预组实施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估模式构建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评分、服药依从性评分、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  结果  干预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评分、服药依从性评分、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延续性护理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有助于提高CABG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及生活质量,是提升延续性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循环血单核细胞中差异基因表达及功能。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总RNA,使用DNBSEQ平台进行第2代高通量测序。检测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及GO富集分析。结果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冠脉正常组对比,其中差异基因89个,上调基因67个,下调基因22个;其中差异lncRNA14个,差异mRNA72个,差异circRNA3个。完成KEGG pathway富集分析、KEGG disease富集分析、KEGG molecular富集分析。完成GO cell composition富集分析、GO cell function富集分析、GO biological process molecular富集分析。结论 筛选出显著差异的10个mRNA、6个lncRNA、2个circRNA。富集分析中涉及感染、转录失调、PI3K-Akt信号通路、脂类合成、吞噬泡腔、细胞外基质、脂多糖结合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及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行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患者210名,随机分为3组,一组为对照组,术中依据手术常规行药物球囊扩张术;二组为半分钟预适应组,在药物球囊扩张前,间隔3 min 2次应用非顺应性球囊扩张狭窄部位30 s;三组为1 min适应组,在药物球囊扩张前,间隔3 min 2次应用非顺应性球囊扩张狭窄部位60 s。所有患者行冠脉SYNTAX II评分,记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术前及术后24 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 I(cTnI)数值,记录术中发生心绞痛、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情况,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后180 d内发生 MACE事件(包括包括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原因再次入院、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  结果   (1) 3组患者PTCA术前CK、CK-MB、cTnI,以及术中发生心绞痛、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 min适应组患者在PTCA术后24 h的CK、CK-MB、cTnI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半分钟预适应组(P < 0.05);(2) 1 min适应组患者在PTCA术后180 d内 MACE事件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半分钟预适应组(P < 0.05)。  结论   (1)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可减少心肌坏死;(2)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可改善PTCA术预后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需行冠脉造影术及必要时支架植入术患者400名,均行sST2检测,按检测结果分为低浓度组(<35μg/mL)、中浓度组(35 μg/mL-70 μg/mL)、高浓度组(>70 μg/mL),并行冠脉SYNTAX Ⅱ评分,随访所有PCI术后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基因结构域蛋白-1A(HIGD-1A)、缺氧诱导基因结构域蛋白-1B(HIGD-1B)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1年9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的患者10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选取同时期冠脉造影未见异常的患者34例作为正常组,采用ELISA法检测HIGD-1A、HIGD-1B蛋白,评估各组间差异。  结果  ACS组血清HIGD-1B蛋白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S组、SAP组、正常组血清HIGD-1A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根据Gensini积分,将冠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病变组29例,中度病变组40例,重度病变组37例,不同病变程度ACS患者HIGD-1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ACS患者HIGD-1B水平与Gensini积分成正相关关系(r=0.685,P<0.001)。绘制ROC曲线,血清HIGD-1B水平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AUC为0.940,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94.1%,约登指数为0.781,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价值。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IGD-1B蛋白显著升高,且与冠脉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这对于AC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比较2020年11月—2021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前后收治的186例STEMI患者,将2020年11月—2021年3月(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前)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4月—2021年8月(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后)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为93例。比较2组患者救治时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后1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救治时间各项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6%,低于对照组(16.1%,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52.45±6.02)%、(50.91±4.23)pg/mL、(422.07±20.59)m,均优于对照组[(47.62±5.22)%、(68.77±6.81)pg/mL、(391.41±19.45)m,均P<0.05]。结论 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保护左主干(ULM)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治疗策略远期临床效果。方法比较211例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DES)(DES组)和17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CABG组)治疗ULM病变后远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DES组远期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CABG组,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CABG组(P<0.05)。采用倾向性得分法分析,血运重建方式与远期MACCE、总病死、心源性病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未见明显相关(P>0.05);DES与远期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相关,风险比为3.050,95%可信区间(1.289,7.217),P<0.05。结论与DES比较,CABG治疗的ULM病变患者临床状态更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DES是接受血运重建的ULM病变患者远期再次血运重建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and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comparison of surgical and the percutaneous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ies has rarely been conduc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long 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drug eluting stent (DES) implantation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CABG) in the patients with CTO and multivessel disease.
Methods  From a prospective registry of 6000 patients in our institution, we included patients with CTO and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underwent either CABG (n=679) or DES (n=267) treatment. Their propensity risk score was used for adjusting baseline differences.
Results  At a median follow-up of three years, propensity score adjusted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 was lower in CABG group (12.7% vs. 24.3%, hazard ratio (HR) 1.969, 95% CI 1.219–3.179, P=0.006) mainly due to lower rate of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in CABG group than in DES group (3.1% vs. 17.2%, HR 16.14, 95% CI 5.739–45.391, P <0.001). The incidence of cardiac death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osite end poin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MACCE were only the type of revascularization. Ag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and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were identified as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composite end points.
Conclusions  Our study shows that in patients with CTO and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DES can offer comparable long term outcomes in cardiac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raction free survival in comparison with CABG. However, there is an increased rate of MACCE which results from more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s. Obtaining a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is crucial for decreasing adverse cardiac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