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年代以来,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等,取得了极大进展。多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发现和合成。根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而选择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但是,大量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问世,使临床治疗又遇到一些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可引起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剧,而且这种不良反应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更为普遍。乙胺碘呋酮(胺碘酮) 乙胺碘呋酮既能扩张冠状动脉,又兼有抗心绞痛及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无明显的负性收缩能效应。它的主要电生理作用为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延长心房、浦肯野(Purkinje)纤维和心室的动作电位时间,从而延长不应期。除能有效地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外,尚可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并有预仿效果。对预激综合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文介绍13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适应症、剂量与用法、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一、三磷酸腺苷(ATP)五十年代中期已开始应用 ATP 静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疗效显著,现今已普遍使用。治疗方法:ATP10~20mg 加5%葡萄糖液2~5ml 或 ATP20mg加阿托品0.5mg 5秒钟内静注,若无效则间隔2~3分钟再重复用药。ATP 单剂注入量不超过40mg。注射中一旦有效立即停止注射。治疗过程中应予心电监护,并观察血压、全身反应及出现的瞬间心律失常。单用 相似文献
3.
副主任医师;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和预防心律失常复发有着重要作用,如使用不当反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今天我们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请主管医师汇报病例。一住院医师:患者,男性,58岁,干部。半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午饭后感到心悸、气短、心前区憋闷,即到当地医院诊治。查体:心率114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做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予以吸氧,在吸氧过程中心律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2个月后又类似发作1次,在前往医院过程中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l个月来无何诱因反复发作心房颤动4次,每次发作半小… 相似文献
4.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往往存在致心律失常及负性肌力等副作用。近年发现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综述如下。 1 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1964年Selzer和Wray首先描述奎尼丁晕厥系药物引起快速多形室速以来,其后又分别证实了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种致心律失常作用,近20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心律失常检测手段不断提高,室性早搏对猝死“扳机作用”的认识使得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大为增加。因此,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也日益引起了重视。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及(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加重(Proarrthy thmic)或致(arrhy thmigenic)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新的心律失常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c)或致心律失常(arrhythmogenic)作用,其发病率约为11%.1 作用机制1.1 加重或发生传导异常,致连续折返激动.已知钠通道阻滞剂具有:①抑制传导足以形成双向阻滞;②轻度抑制传导而不影响折返激动;③在病变、瘢痕心肌中抑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5 3岁 ,干部。半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午饭后感心悸 ,气短 ,心前区憋闷 ,即到当地医院诊治。查体 :心率 114次 /分 ,心律绝对不齐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予以吸氧 ,在吸氧过程中心律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 2个月后类似发作 1次 ,在前往医院过程中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 1个月来无何诱因反复发作心房颤动 4次 ,每次发作 0 .5~ 2小时后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为进一步诊治 ,于 1998年 4月 11日住院治疗。患者否认有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史。无烟酒嗜好。无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及甲亢家族史。半年来为… 相似文献
9.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症及毒副作用 1.奎尼丁:主要用于房颤、房朴复律及电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可用于某些顽固室上速或室速。禁用于传导阻滞、心衰、低血压、高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对奎尼丁过敏等。可致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室速、室颤、猝死。奎尼丁晕厥发生率4.4%死亡率11.5%,有作者报告14例奎尼丁晕厥均发作于用药后1 相似文献
10.
陈祥美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10):924-924
在临床中常遇到较严重的心率失常患者,临床医生不仅要诊断准确,而且用药要及时、合理,急性发作时我们多采用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 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如果是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室上速,应首选普罗帕酮(心律平),它可延长旁道不应期,达到终止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室上速。对心律平无效的严重快速心律失常(心室律≥200次/min)可选用乙胺碘呋酮,它既可延长心房、心室肌和浦肯野氏纤维的不应期和复极时间,也可延长旁道有效不应期,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旁路相关的快速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和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明显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预后,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 相似文献
13.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门急诊常遇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病人 ,急性发作时我们多采用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若选择不当会影响甚至出现相反效果。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如果是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室上速 ,应首选普罗帕酮 (心律平 ) ,而不宜选用维拉帕酮 (异搏定 ) ,虽然二者都对室上速有效 ,但前者可延长旁道不应期 ,达到终止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室上速 ,后者可使部分预激综合征病人的旁道前传不应期缩短而加快折返 ,故对预激综合征经旁道前传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不宜用异搏定。对心律平无效的严重快速心律失常 (心室律≥ 2 0 0次 /分 )可选用乙胺碘呋酮 ,它既可… 相似文献
14.
药物治疗依然不失为当前处理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目前,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尚不完全统一,这是因为:1.某些心律失常的机制尚未被阐明;2.对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原理了解不够,其中有的动物实验与临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电生理—电药理学的迅速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许多新进展。要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了解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每个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现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药理学有关问题予以概述,着重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两大类:(1)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2)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后类药物主要作用为拟交感神经与拟迷走神经药物,故抗心律失常药通常均指抗快 相似文献
16.
石亚昕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6):545-545
药物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迄今仍未找到一种既有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又不增加患者死亡率的理想药物。因此,当前药物治疗的关键是要合理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尽可能发挥药物的治疗效能,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是常见病症,尽管发展了不少新的治疗方法,心律失常仍是心脏病患者病残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近代在电转复,起搏技术,外科手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并用于临床取得疗效,但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并在预防心律失常方面是必要手段。 心律失常的危害主要在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威胁生命,且可发生猝死,应积极治疗。但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非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非频发心律失常,常不必对其本身进行治疗。若有症状,为解除焦虑则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