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镇卫生院急救分队救援效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镇卫生院急救分队是平战结合的卫勤保障组织,是为战时伤员救治服务的。伤员在一定时间段内伤情瞬息万变,甚至可能急转直下导致死亡。因此,在战伤救治工作中,医疗救治措施的干预时机至关重要,措施及时有效可以挽救生命,延误救治时机不仅将导致伤员残疾甚至造成生命终结。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急救车发展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救车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卫生技术车辆,它能够短时间内将医护人员和必要的急救设施运送到事发现场,可在现场和途中对伤病员实施不间断的治疗,缩短了伤员的抢救时间,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因此,为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卫勤保障的需要,满足现代战伤现场救治及紧急救治的要求,国内外都将急救车作为一个重点装备进行研究。1急救医疗体系与急救车急救医疗体系,是人们通过对战争、自然灾害中伤病员实施抢救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疗体系,即急救医疗中心或急救站。目前国际上广泛推行的急救医疗系统,是由院…  相似文献   

3.
静脉给氧装置在战场一线救治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生理学家霍尔丹(Haldane)创立了面罩吸氧法,并将氧疗成功应用于氯气中毒伤员的救治中,从而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如今,氧疗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经鼻吸氧、呼吸机辅助给氧、高压氧舱等已经成为临床疾病救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战伤急救领域中,氧疗因受诸多因素制约,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静脉给氧作为一种不依赖于呼吸道的氧疗手段,开辟了人体给氧的第2条通道,使氧疗在战伤一线救治中对休克、颅脑创伤、烧伤和战伤感染等救治成为可能。本文通过静脉给氧装置在战场一线救治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抛砖引…  相似文献   

4.
“5·12”地震伤员损伤特点及震后初期急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5·12”大地震伤员的损伤特点,探讨震后初期地震伤员的急救方法。方法以地震后1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地震伤员为对象,分析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严重程度以及急救方法等信息。结果震后1周内共收治伤员2637例,前5d收治的伤员占93.9%,男和女分别占50.3%和49.7%;死亡伤员和存活伤员中多发伤分别占94.92%和69.94%;挤压/掩埋致伤占51.84%、钝器致伤占24.16%、跌倒/坠落致伤占12.36%;死亡伤员受伤部位以头部为第1位、其他依次是胸部和颈部,存活伤员受伤部位以下肢为第1位、上肢和头部分列第2、3位;所有伤员均现场急救,在保证伤员的生命体征平稳后积极后送至震后相对安全地区医院。结论地震伤员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挤压/掩埋和钝器致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头部、颈和胸部受伤是地震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地震伤员震后初期的治疗以维持生命、分诊和后送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震后危重病人的抢救,寻找正确的救治途径和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医院现有护理资源,为地震伤员提供快速有效的护理,从而制定出规范化、标准化的护理急救程序和建立完善的医院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以此保证抢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本文对ICU的总结,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方法分析我科44例地震伤员的临床应对方法、治疗、护理措施。结果应用标准急救程序,护士职责准确、到位迅速、重点护理工作项目落实及时、抢救有序。结论地震后伤员抢救、治疗、护理是全方位、联合救治的工作,需科室人员全力以赴,对伤员救治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因此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减少了伤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批量爆炸伤病员救治的组织管理和应对措施,以优化批量伤员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水平。方法根据伤员病情分为轻、中、重伤三级,分别进入相应的诊疗区域,将救护人员编为指挥组、预检组、清创缝合组、抢救组、收容留观组、物资保障组、防疫洗消组7组,对82名爆炸伤员实施有效救治。结果 82名伤员全部接受到有效救治,对救治流程实施结果满意。结论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完善的突发事件分级保障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实施过程中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做好各小组之间的组织协调,可提高批量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战伤特点及战伤救治分类后送的组织与实施,建议我军借鉴美军的经验,在组织战场卫勤保障时,建立类似的抢救组,实施超前机动保障,医疗救治前伸,缩短首治时间,调整适应三军联勤保障的整体运作方式,减少分级救治环节,确保伤病员快抢、快救、快送。旨在探索将移动ICU前移至战场一线,提高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医疗与伤员同在"的卫勤保障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急性诊治方法和急救疗效。方法:对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4月急诊收治入院的13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急诊救治方法和急救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观察分析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后疗效和预后。结果:经过急诊处理抢救,全部13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有119例症状得到缓解,63例在30 min内症状缓解,占53%,45例在30 min~1 h内症状缓解,占38%,11例在1~24 h内症状缓解,占9%。13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占10%。30 min内症状缓解者例数最多,百分比最大。119例症状有效控制的患者,急救后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较急救前明显降低,急救前后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急救中,快速准确的判断和包括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等在内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现代战伤处理的原则是:早期救治,快速后送。在中外战伤救治中,由于伤员运力不足而延误救治的事例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院内批量伤员有序、高效的救治是对医院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考验。通过介绍上海“11.15特大火灾”批量伤员院内急救过程,提出针对批量伤员的救治应注重分类检诊,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此外还要强调全院参与、多部门联动机制,并开展日常的院内救治培训演练,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1.
战伤救护技术风险的预见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伤救护技术是野战条件下的救护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心肺脑复苏、战地输血、战地输液等,是急救护理技术在战伤救治中的综合体现。对于保证战伤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和减少战伤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归队率,改善伤员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战伤救护技术要求高、风险大、不可逆等特点,为确保救治质量、提高救治技术、规避救治风险,就做好战创伤救护技术风险的预见性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与实尺模拟人在创伤急救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伤救治技术培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院前急救和战伤救治的结果,对挽救伤员生命,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将实尺模拟装置引入创伤急救技术培训和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急救培训水平,帮助学员掌握创伤救治操作技能,增强现场急救自信心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模拟人在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心肺复苏和通气等急救训练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李明际 《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2):153-153
氧气保障装备是指能提供抢救伤病员所需医用氧气和各类制氧或供氧的设备和器材,它是军队卫生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伤病员及时吸氧是降低伤死率、提高战伤救治能力的重要措施。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随着杀伤力武器的增加,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死亡,伤病员的休克发生率增高,急救手术和伤病员后送都需要大量氧气,  相似文献   

14.
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成立急救小组前、后各2年救治重度创伤(ISS评分≥16分)的临床效果。结果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前2年(2002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388例,ISS评分25.9±6.4,死亡152例,死亡率为39.2%,死亡率20.4%。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102.8±16.7min、140.3±20.6min。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后2年(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438例,ISS评分28.6±7.8,死亡87例,死亡率为19.9%,死亡率为7.1%,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69.5±11.5min、89.6±9.3min两组I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抢救时间、入院距手术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成立急救小组后较成立之前均明显降低。结论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能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爆炸伤的特点,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应急处理能力。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通过我急救中心院前救治的44例爆炸伤伤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急救人员到达前已死亡的4例外,其他病例都得到及时处置和有效救治。结论爆炸伤是一种突发、复杂而严重的损伤,并发症多,但只要遵循“生命支持先于诊断,先救后送”的救护原则,抢救及时,方法得当,就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野战急救车应用特点及远程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年来,急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急救车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卫生技术车辆,它能够短时间内将医护人员和必要的急救设施运送到事发现场,可在现场和途中对伤病员实施不间断的治疗,缩短了伤员的抢救时间,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因此,为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卫勤保障的需要,满足现代战伤现场救治及紧急救治的要求,国内外都将急救车作为一个重点装备进行研究。本文对急救车的发展及特点及其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远程医疗技术在急救车上的最新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煤矿意外伤害多发生于井下。常见有瓦斯爆炸、煤尘爆炸、CO中毒以及复合外伤等,且群体性伤害时有发生。因此护理管理在伤员的救治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我们几年来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体会介绍如下。1 抢救初期(伤员入院1周内)1·1 人员组织管理 群体性意外伤害需要大批人员参与抢救。故此,首先要组织好人员通过有效的通讯设施或交通工具迅速通知人员到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野战医疗所实现战伤伤员基本信息的快速采集和战伤救治信息的管理。方法:采用二维电子伤票作为伤员信息载体,使用编程读码器解析伤员信息,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伤员基本信息、救治信息的管理和资源共享。结果:该系统首次在大规模演练中使用.完成了80人次的伤员信息录入、信息解析和传输、战伤救治信息的管理。结论:伤员的基本信息录入、解析率为100%.信息管理流程符合野战条件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在战时救护和平时的灾害救援行动中,现行模式的野战救护所经常会因地域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跟进、展开,使得伤员(尤其是批量伤员)无法在“黄金时间”内得到紧急救治。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由5名医护人员组成前出急救单元,以背囊的形式携带便携式呼吸机、除颤仪和氧气装置等急救装备和药品,深入一线进行紧急医疗救援,可以明显提高伤病员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20.
王昊 《现代保健》2010,(25):163-164
目的探索火车车祸后医院内的紧急救援模式,提高救治效率。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30日~7月15日收治的44例车祸伤患者的医疗急救进行总结。结果44例伤员分诊准确、分流快速、抢救治疗及时有效,无差错事故发生。结论全院统一组织、高效协调配合、规范的救援实施行为是大量急诊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