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了人胎儿第四脑室底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第四脑室底布满大量的纤毛和微纤毛,纤毛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差异。并证实了第四脑底室存在着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轴突,该神经元的脑体为梭形或球形还可见到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突起。室管膜上神经纤维发自神经细胞或自室腔外穿入而来。另外,在室管膜上,观察到了神经胶质样细胞和类组织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呈不规则球形,表面比较光滑,有较多的棘状突起自胞体伸出,没有轴突和树突之分,类组织细胞大多呈球形,表面有微纤毛或泡状结构,突起较少,在某些区域还可见其聚集成群。本文并对上述结构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较全面地观察了人胎儿第三脑室侧壁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人和某些动物一样,第三脑室室管膜表面覆盖着大量的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的分布在区域上有一定的差别。并观察到第三脑室侧壁室管膜上存在着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和类组织细胞。纤毛丛中神经纤维单独行走或交织成网,它们发自神经元样细胞的胞体或自脑室外穿入而来。本文并对上述各种结构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人胎儿中脑水管室管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脑-脑脊液免疫神经内分泌回路的形态结构。方法 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了人胎儿中脑水管室管膜的超微结构。结果 发现中脑水管室管膜上布满了大量的纤毛和微绒毛,并证实了中脑水管这膜上存在着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和类组织细胞。纤毛或微绒毛丛中有神经纤维和树突末端。本文对上述结构与其他脑室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对人胎儿前庭器超微结构的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本文对18至36周人胎儿颞骨10具进行了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并对应用Surface preparation法制做人胎儿前庭器标本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观察所见:豚鼠平衡斑的生理状态与人胎儿很近似,体面积比人胎儿平衡斑小,感觉毛长,细胞排列更整齐。28周以后的胎儿因前庭周围骨质变硬,制做标本时可以分别取出两囊斑和壶腹嵴。  相似文献   

5.
6.
对12例不同胎龄之胎儿肝脏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胎儿肝各血管内皮游离面结构随胎儿的发育及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血窦内皮上有窗孔,小叶间静脉之内皮有小孔样结构;中央静脉者无窗孔而有微绒毛样结构,小叶间动脉者无上述结构而有微褶等。并对观察所见结构之功能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微血管筹型扫描电镜(SEM)观察了15例20-38周胎儿肾小球毛细血管发生及发育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了20-38周胎儿的肾脏内皮质肾小球,生长发育较好,肾小球大小无明显变化,但其毛细管形态显示了一定的差异,外皮质肾小球发育较差,在胎儿早期(5个月)较多初级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发出的毛细血管呈向前开放5~10支数量不等的不突起或弯曲成指状排列,部分肾动脉分支形成的终末血管(入球小动脉)呈光滑而又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扫描电镜对10例不同胎龄人(12~38周)胎儿肝表面间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各例间皮细胞表面都有微绒毛,但其长度、粗细和分布的疏密程度有所不同,经测算不同胎龄之微绒毛长度:12周时为1.00μm,以后逐渐增长至32周时为1.80μm,而38周者又减低为1.20μm,直径变化在0.10~0.19μm间。每平方微米的微绒毛数随胎龄增加而增多。本文对不同胎龄间皮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描述,并联系其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人胚胎晶状体的发育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晶状体囊表面光滑,前上皮与囊的相邻面有许多微绒毛。晶状体纤维表面随着胎龄增长出现差异。二个月胎儿纤维表面光滑。三个月胎儿纤维表面出现球形突起。四个月以后的胎儿晶状体纤维表面除球形突起外,还可见指状、舌状突起。在无突起形成的部位有微嵴及斑块状结构。随着胎龄的增长,突起的体积和数量均增加。纤维表面的突起不仅可以加强纤维间的连接,而且与晶状体的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冷冻断裂技术结合扫描电镜的方法来观察5~10个月人胎心肌细胞的三维立体构象表明:胎儿心肌细胞较成人小。肌丝随月份逐渐增多。线粒体多为圆形、卵圆形,嵴发育好;后继月份有核周区聚集现象;偶见巨大线粒体。横管于6个月后遍及肌丝区,见有核膜攀附现象。肌质网发达,与线粒休、核膜广泛联系。根据以上结果对人胎心肌的发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应用冷冻复型法对人胎隔腹膜间皮细胞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间皮细胞内拥有大量小泡,可单个或成簇存在;后者常融合成大泡,开口于细胞游离面,形成分泌颗粒。(2)在其核膜和细胞质膜不同的劈裂面,膜微粒的数目不同。细胞质膜的PF面有外排小孔,直径43nm,最集中处达26个/μm~2。(3)相邻细胞以指状胞质突起相连,形成立体镶嵌。(4)间皮细胞微绒毛有3种形态,即分叉状微绒毛,鼓槌状微绒毛和棒状微绒毛。此外,同一样本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也支持以上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10例人胎心血管腔面作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主动脉和肺动脉内皮表面布满微绒毛,核区与周边区的密度无差异,细胞边界清晰。心室流入道流出道内皮表面有显著的微绒毛数量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顶部自体骨游离移植被吸收摧在机制。方法 2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二组,自身同体对照。取自体颅骨及肋骨分别游离移植于颅顶部骨膜下左右侧,术后12周及24周行扫描电镜观察移植骨的胶原纤丝。结果 术后12周,颅骨及肋骨胶原纤丝数量少、稀疏,空间排列混乱,两者相比,颅骨优于肋骨;术后24周,两者骨胶原纤丝数量及排列接近,类似于受区正常成熟骨。结论 颅骨较早完成塑形改造,术后24周颅骨及肋  相似文献   

15.
人结膜上皮细胞不仅在体内只有较高的再生能力,而且在体外培养同样表现出较高的繁殖活性。细胞接种后4~5d即长成单层,紧密连接,细胞形态多为多边形,部分细胞显示类啤酒杯外观。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可见丰富的微绒毛,显示出旺盛的代谢及分泌功能,为体外研究药物毒理及药物筛选提供了一个良好模型的组织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顶部自体骨游离移植被吸收的内在机制。方法 2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二组,自身同体对照。取自体颅骨及肋骨分别游离移植于颅顶部骨膜下左右侧,术后12周及24周行扫描电镜观察移植骨的胶原纤丝。结果 术后12周,颅骨及肋骨胶原纤丝数量少、稀疏,空间排列混乱,两者相比,颅骨优于肋骨;术后24周,两者骨胶原纤丝数量及排列接近,类似于受区正常成熟骨。结论 颅骨较早完成塑形改造,术后24周颅骨及肋骨都已经完成改造。  相似文献   

17.
洪法廉  杨连甲 《医学争鸣》1989,10(3):151-153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内、外二层龋的特征相区别。外层龋的最外层为无定形结构,重度脱矿,胶原纤维溶解消失,存在大量球菌和杆菌;向内微生物数量减少,脱矿及胶原纤维溶解仍较明显。内层龋则轻度脱矿,未见溶解的胶原纤维,也无微生物,其下有钙化透明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皮窗技术以扫描电镜观察非感染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形态改变。中性粒细胞胞膜有伪足形成、膜表面绒毛和皱襞减少,且有粗糙感;这种现象提示中性粒细胞仍保持游走和吞噬功能,且与光镜下所见的细胞和胞核肿胀情况相近似。皮窗印片中的单核细胞吞噬和游走功能相当活跃,扫描电镜所见胞膜及表面皱襞粗糙呈“毛刷”状。单核细胞的改变似乎在炎症部位向巨噬细胞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