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aminoacid,BCAA)对运动后肌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名划船运动员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实验组服用BCAA,对照组不服用BCAA,共4周。4周后运动员在划船测功仪上模拟2km和5km比赛训练,测定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0min血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结果:对照组运动员血清CK(μmol/s)和LDH(μmol/s)活性在运动后即刻(CK:5.48±2.27;LDH:4.73±0.93)和运动后30min(CK:5.82±1.87;LDH:4.83±2.38)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9,2.36;P均<0.05)。BCAA组运动员血清CK和LDH活性在运动后即刻(CK:4.42±1.55;LDH:4.00±0.68)与运动前(CK:3.85±1.23;LDH:3.77±0.72)相比有增加,但没有显著性意义(t=2.24,2.31;P均<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运动后即刻的值,运动后30min(CK:4.68±2.05;LDH:4.58±1.10)与运动前比较则有十分显著性的增加,其中CK活性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运动后30min的值。结论:补充BCAA能降低运动后血清中CK和LDH活性,有效保护肌肉组织,减轻肌肉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氨基酸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流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八种L 支链氨基酸合剂对肾脏热缺血 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模型 ,肾缺血 4 5min、再灌流 180min。 2 4只大鼠随机分成 3组 ,A组 :假手术组 (缺血前 60min及再灌流全程输注生理盐水 ) ;B组 :对照组 (生理盐水 ,同A组 ) ;C组 :治疗组 (缺血前 60min及再灌流全程输注氨基酸合剂 ) ,观察缺血后肾功能和肾脏组织学改变。结果 该氨基酸合剂增加大鼠缺血 再灌流后肾小球滤过率 ,180minCcrB组 (2 2 7± 2 7 0 ) μl/min、C组 (471 0± 12 1 5 ) μl/min ,P <0 0 1;增加尿量 ,90minB组 (2 4 3 7± 7) μl/min、C组 (63 6± 15 2 ) μl/min ,P <0 0 1;减缓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2 4h时B组血Cr (112 71± 9 5 ) μmol/L、血BUN (2 0 7± 6 6)mol/L ,C组血Cr (85 0± 7 7) μmol/L、血BUN (11 4± 3 9)mol/L ,P <0 0 5 ;减轻肾小管的损伤程度 ,Paller评分B组 (168 8± 14 8) ,C组 (10 8 7± 15 7) ,P <0 0 1。结论 该氨基酸合剂对大鼠肾脏缺血 再灌流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划船运动员安静状态下心电图的一般特点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了解耐力型项目运动员ECG特点的规律性。方法 对118名青少年划船运动员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检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划船运动员ECG正常占21.1%,心律失常占78.9%。共检测出五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中第三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第四及第五类型心律失常在女子划船运动员中未检测出。结论 划船运动员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复合型,同一类型下女子划船运动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普遍高于男子划船运动员,但男子运动员心律失常的类型却高于女子运动员。凡是有运动史经过长期训练后的运动员心血管机能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且区别于非运动员。安静心电图异常带有普遍性,多数是对训练后的生理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96年1月.曾遇一脑梗塞、意识不清伴轻度肝损害的患者.在常规治疗脑梗塞的同时,辅以支链氨基酸治疗.发现患者意识不清迅速改善.故此后作者多次于脑血管意外伴意识不清的患者试给予支链氨基酸治疗,并与复方氨基酸及一般疗法做比较,发现确有明显改善脑血管意外意识障碍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长期耐力运动常引起肌肉损伤,但其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长期游泳运动对骨骼肌的损伤作用以及内源性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2/2007—04在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营养科学研究室完成。材料: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190~250g,用于制备大鼠游泳模型;L—NG-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用于抑制大鼠体内一氧化氮的生成。方法: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息组、运动组、静息联合L.NAME组和运动联合L—NAME组,每组15只。在静息联合L.NAME组和运动联合L—NAME组大鼠的饮水中添加一氧化氮合酶拮抗剂L—NAME,1g/L。运动组和运动联合L—NAME组大鼠游泳5d/周,2h/d。主要观察指标:3个月后取各组大鼠腓肠肌测定氮氧化物(NOx)的含量;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腓肠肌的形态变化。结果:纳入大鼠60只,其中静息联合L—NAME组死亡5只、运动组死亡2只、运动联合L—NAME组死亡6只,死亡原因包括自然死亡、溺水或药物长期作用,进入结果分析47只。①运动组NOx含量高于静息组(P〈O.01)。运动联合L—NAME组NOx含量低于运动组(P〈0.05),但高于静息联合L—NAME组(P〈O.05)。②腓肠肌的肌纤维较细,数量较多,染色较浅,肌纤维结构完整;运动组腓肠肌纤维明显粗大,深染,偶见肌纤维有断裂,少量巨噬细胞浸润;静息联合L,NAME组肌纤维有分支,结缔组织增生;运动联合L—NAME组也可见运动组中的变化,且肌纤维断裂和巨噬细胞浸润现象更明显,还表现为肌纤维坏死溶解,肌纤维有分支。结论:长期游泳运动造成了骨骼肌纤维的损伤;运动诱导产生的一氧化氮对运动性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评估和比较杠铃俯身划船、哑铃俯身划船、哑铃跪姿单臂划船对肩胛部、腹部和下背部的肌肉激活程度。
方法:本研究使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24例受试者的斜方肌中束、斜方肌下束、竖脊肌、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最大等长收缩(MIVC)和划船运动时的表面肌电信号。MIVC的表面肌电信号采用徒手抗阻的方法采集,受试者使用并保持最大的、持续的力量收缩肌肉,记录最大表面肌电值。使用8最大重复值(8RM)的负荷进行划船运动,肌肉的激活程度用划船运动的表面肌电值占MIVC的表面肌电值的百分比表示,即% MIVC。使用Freidman检验和Dunn-Bonferroni后续检验分析三种划船练习之间肌肉激活程度的差异。
结果:在杠铃俯身划船、哑铃俯身划船和哑铃跪姿单臂划船时,腹外斜肌的激活程度分别为16.98% MIVC、17.02% MIVC和35.23% MIVC;腹直肌的激活程度分别为12.02% MIVC、9.28% MIVC和11.64% MIVC;竖脊肌的激活程度分别为109.09% MIVC、106.30% MIVC和54.38% MIVC;斜方肌中束的激活程度分别为100.91% MIVC、109.31% MIVC和107.82% MIVC;斜方肌下束的激活程度分别为58.47% MIVC、53.91% MIVC和60.12% MIVC。与杠铃俯身划船和哑铃俯身划船相比,哑铃跪姿单臂划船引起更高程度的腹外斜肌激活(P≤0.05)和更低程度的竖脊肌激活(P≤0.05)。杠铃俯身划船和哑铃俯身划船的肌肉激活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与杠铃俯身划船和哑铃俯身划船相比,哑铃跪姿单臂划船对腹部和下背部的肌肉激活程度不同。对于腹部肌肉较弱的个体,建议使用杠铃俯身划船和哑铃俯身划船作为初阶练习。对于下背部肌肉较弱的个体,可选择哑铃跪姿单臂划船作为初阶练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运动抗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间歇运动训练组、一次间歇运动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前,间歇运动训练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一次间歇运动组仅进行一次高强度的间歇运动,对照组不运动。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方法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时监控心电图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并进行分析。缺血30min、再灌注40min后检测血清心肌酶含量,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结果:①经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预处理的大鼠心肌损伤比对照组轻,间歇运动训练组更为明显;②经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预处理的大鼠,血清CK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间歇运动训练组的GOT明显低于对照组;③经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预处理的大鼠在缺血30min和再灌注40min时心脏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长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及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运动都具备预处理效应,能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康复训练对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ACL重建术后的运动员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肌肉训练(NT)组和力量训练(ST)组,每组10例。NT组采用神经肌肉康复训练,ST组采用力量康复训练。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量表(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运动员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对运动员膝关节伸肌群和屈肌群进行等速肌力测试,采用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同步收缩测试、折返跑测试、卡里奥卡测试测定运动员的运动机能。 结果2组运动员训练前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速肌力测试及运动机能测试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2组运动员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速肌力测试及运动机能测试成绩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NT组运动员IKDC评分、Lysholm评分[(96.4±2.68)分、(96.8±2.68)分]高于ST组[(93.2±2.59)分、(92.8±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组运动员术后6个月、12个月屈肌R值、患侧F/E值高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组运动员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成绩优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2组运动员的同步收缩测试、折返跑测试、卡里奥卡测试结果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NT组运动员同步收缩测试、折返跑测试、卡里奥卡测试成绩[(15.97±3.11)s、(10.78±0.41)s、(12.92±0.75)s]优于ST组[(16.28±2.02)s、(11.53±0.36)s、(13.45±1.0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NT组运动员运动机能测试指标的改善程度较ST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T及ST均能有效促进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运动功能恢复,且NT更为优异,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对失神经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失神经后,神经生长因子(nervergrowthfactor,NGF)对运动终板(motorendplate,MEP)和肌肉的营养作用。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长的缺损,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NGF(5ng/μl,20μl/只),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NS),于术后不同时相点取腓肠肌组织作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和常规HE切片,并检测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术后各时相点,NGF组AchE反应明显强于NS对照组,肌纤维截面积也明显较NS对照组粗。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NGF可明显减轻运动终板和肌肉的变性程度,促进终板和肌肉的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清醒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我们改进的清醒大鼠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前15min、再灌注6h分别腹腔注射5mg/kg或10mg/kg的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CPP、25mg/kg或50mg/kg的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15mg/kg或30mg/kg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NBQX;观察其对不同脑区(脑下脚、海马CA1/2区、CA3区与CA4区、齿状回)神经细胞数目的变化以及纹状体病理损伤的影响,并监测肛温的变化。结果:各组脑缺血与再灌注期间的肛温和纹状体病理损伤无显著差异。应用CPP、氯胺酮或NBQX的大鼠多个脑区正常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CPP、氯胺酮、NBQX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保护作用不是由于体温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在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中的营养支持效果及对血氨、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消化科住院进食少或军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1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以胃肠外营养治疗10 d.治疗组氮源采用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对照组氮源采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结果:对进食少或不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1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相当;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肠外营养治疗后,前者血浆氨水平明显下降,血浆缬氨酸、亮氨酸及异亮氨酸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浆笨丙氨酸及酪氨酸下降,BCAA/AAA值上升.结论:对进食少或不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营养支持效果相当;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具有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氨水平的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并降低血浆芳香族氨基酸的作用,提高BCAA/AAA值. 相似文献
14.
黄芪注射液对颅脑损伤后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黄芪对颅脑损伤后脑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只行麻醉及开颅手术,不撞击硬脑膜;模型组:用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成左顶叶局限性脑挫裂伤后予以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黄芪治疗组:于伤后30 min及12 h分别于腹腔内注射黄芪注射液5、10和20 ml/kg.于伤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取挫裂伤区脑组织测定Ca2 、Mg2 、谷氨酸(Glu)及血浆内皮素(ET)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损伤区脑组织Ca2 、Glu及血浆ET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Mg2 含量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剂量黄芪治疗组脑组织Ca2 、Glu及血浆ET含量均较模型组下降,Mg2 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低、中、高剂量黄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黄芪对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肌电图检测延迟肌肉损伤,为延迟性肌肉损伤的测定寻找实用的无创检测技术。
方法:实验于2003—05在成都体育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Wistar纯种1.5月龄雄性大白鼠21只,随机分成2组,测试组及对照组(未进行任何运动训练,n=3),测试组分为运动后即刻,3,6,12,24,48h 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3只。让大白鼠在电动跑台上进行90min的下坡跑(v=16m/min,r=16&;#176;)后,采用标准的同心圆针电极从胫骨粗隆最高点向腓侧3mm,矢状面上与胫骨轴线平行,冠状面上与胫骨轴线成10&;#176;斜向胫侧,进针由浅至深分3个角度(6,8,10mm);接地电极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插入腓肠肌临近胫前肌处。刺激电极置于被暴露的腓总神经上。按照选定肌电图仪操作的标准参数,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试,对照组大鼠是在未进行任何运动训练的情况下测试。所选用的电图定量参数是波幅和时限。另将火鼠用麻醉法致死,小心剥离胫骨前肌,制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的变化情况。
结果:21只大鼠都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淘汰者。(1)同心圆针肌电图时程在运动后即刻明显增长(P〈0.001);在3-12h期间趋于正常,12-24h上升斜率最大,运动后48h组达到最大(P〈0.002);24-48h时段内时程又呈较低缓下降状态。(2)同心圆针肌电图波幅动态变化在运动后即刻波幅变小,且明显小于正常(P〈0.01),而后逐渐增加,运动后即刻6h已经明显超过正常值(P〈0.001),到运动后即刻48h达到最高峰。(3)对照组胫骨前肌肌肉大体呈红润。运动后即刻组肌肉呈淡红色。从运动后即刻3h到48h肌肉颜色渐渐向暗红色变化,光泽渐渐趋向光亮。光镜下对照组无异常改变;运动后即刻组各层肌组织接近正常;运动后即刻6h有部分肌纤维轻度水肿,深层组织的部分皿管壁及周围可见漏出血管外的红细胞;运动后即刻24h受损伤的肌细胞明显增多;运动后即刻48h肌纤维损伤进一步加重。受损肌细胞内巨噬细胞明显增多。
结论:利用肌电图测定延迟性肌肉损伤的敏感时间大约运动后6-48h,最佳测定时间是运动后24—48h。随着肌肉的延迟性损伤的显著加重,肌电图波幅明显增大,时限显著变长。 相似文献
16.
负离心定量运动训练对大鼠肱三头肌损伤的程度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负离心定量运动训练对大鼠肱三头肌损伤的程度,了解其发生的作用原理.方法采用实验动物以15m/min的速度在-20°倾斜角的运动跑台上持续运动90min,观察各组动物运动训练后肱三头肌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运动组肌纤维数目密度明显下降(P<0.01),并有肌纤维肿胀、变性坏死、炎性浸润.结论运动训练后肌纤维形态学损伤明显加重,以氧化磷酸化能力差的FG型(Ⅱb型)纤维为主.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疗法对单纯性中度抗阻训练后肌肉损伤相关因子活性的影响,探究其对运动肌肉损伤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男性志愿者(年龄20—25周岁)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受试者接受为期5d,每天3组,每组20次的腿举训练。训练前接受评估,使腿举重量为受试者最大腿举重量的70%。每次训练结束后治疗组给予30min的电针治疗,选择足三里-条口、承山-委中两组对穴;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嘱充分休息。训练前及每次治疗结束30min后抽取受试者血液样本以检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训练前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peak torque,PT)和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结果:首次训练后两组受试者血液样本中CK和LDH活性均显著提升(P0.01),5d内对照组两项指标均高于治疗组(P0.01),治疗组CK在第3天后开始下降;5d训练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和平均功率高于对照组,较训练前也有所提高(P0.05),对照组训练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中度的抗阻训练可以对肌肉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电针治疗能够降低相关因子的活性,促进损伤肌肉和运动能力的恢复,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运动过后肌肉损伤的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观察预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纹状体处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预运动对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实验用时均为4周:运动1周组(运动训练1周,在第4周实施),运动2周组(运动训练2周,在后2周实施),运动4周组(运动训练4周),假手术组和缺血组。各组大鼠在4周后,立体定位在脑内纹状体(尾状核)留置微透析管,进行大脑中动脉缺血术,采用在体微透析技术收集大鼠缺血前、缺血期间(40,80和120min)和再灌注后(40,80,120,160,200和240min)的脑细胞外液。测定纹状体(尾状核)脑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同时测量计算缺血再灌注24h的脑梗死体积。结果:2周和4周的预运动训练可以显著下调因缺血而过度释放的Glu和Asp水平(P<0.01)。缺血再灌注24h的不同组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至少2周的预运动训练对随后发生的脑缺血及再灌注期间,纹状体(尾状核)脑区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和Asp的过度释放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效应对早期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牛磺酸防治重度失血休克后再灌注损伤的效应。方法:按改良Wigger's法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2h后回输全血及平衡盐溶液。在5个不同时点采集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Ca^2 ,Mg^2 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再灌注后,治疗组的血浆SOD活性、Ca^2 含量吸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浆MDA、Mg^2 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牛磺酸对于失血性休克后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