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抑郁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72例青少年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90项症状量表(SCL-90)对患者抑郁症状进行评价,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患者人格及防御机制进行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SAS、SCL-90评分降低,治疗后观察组HAMD、SAS、SCL-90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9.785,-5.460,-9.51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PI分中疑病、抑郁、癔症、精神衰弱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8.600,-9.134,-4.530,-7.78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降低,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不成熟、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t=-2.884,2.300,2.488;P 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不成熟心理防御方式,改变偏激、癔症等不良人格特征,改善抑郁症状,较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次诊断为强迫症(OC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方法:42例强迫症患者用耶鲁-布朗强迫评定量表(Y—BOCS)、汉米顿焦虑量表(HAMA)、汉米顿抑郁量表(HAMD)、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定并与42例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强迫症患者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和混合状态的各占近一半,强迫检查和强迫联想出现的频率较高,约5/6的患者有两种以上的症状,混合型的患者病程长且症状较重:强迫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多地使用被动攻击、潜意识显现、分裂、幻想、退缩等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升华等成熟防御机制:强迫症患者EPQ中的神经质标准分(N)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内-外向标准分(E)则低于对照组。三种不同类型的强迫症患者之间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EPQ问卷各因子的标准分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三组首诊的OCD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不同类型的OCD均较多的使用不成熟和中间的防御机制且多具有内向、神经质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量表(MMPI)及事件相关电位(ERP)在海洛因依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海洛因依赖患者和43例正常健康者分别进行了MMPI及ERP测定,并将两组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海洛因依赖患者中MMPI测定异常率为63.64%(28/44),其量表中Hs(疑病),D(抑郁),Pd(心理变态)、Pa(偏执)、Pt(精神衰弱),Ma(轻躁狂)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海洛因依赖患者ERP测定异常率为52.27%(23/44),其中N2波及P3波(即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波幅也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MMPI及ERP电位对海洛因依赖患者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恶劣心境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恶劣心境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 采用海斯曼心理 CT系统的 MMPI及其附加的防御机制量表 ,对 3 3例恶劣心境患者和 3 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 ,并与 3 3例正常人对照研究。结果  1恶劣心境组和抑郁症组较正常对照组更多地使用退行、否认、转移、投射的防御机制 ( P<0 .0 5或 P<0 .0 1 ) ,而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2恶劣心境组和抑郁症组的 MMPI结果中的疑病量表、抑郁量表、癔病量表和社会内向量表分值与退行、否认、转移方式显著相关 ( P<0 .0 5或 P<0 .0 1 )。结论 恶劣心境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模式相似 ,均较多地使用退行、否认、转移和投射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专科医院护理人员的防御方式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对精神专科医院中347名护理人员进行测查,然后对测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精神专科医院男护理人员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显著低于女护理人员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t=-2.460,P0.05)。男护理人员D、Mf、Pa、Pt、Si分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女护理人员的得分(t=-3. 746,P 0. 001;t=-16.455,P0.001;t=-3.197,P0.01;t=-2.309,P0.05;t=-2.449,P0.05)。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中间型防御机制总分与Hs、D、Pd、Pt、Sc、Ma、Si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掩饰机制总分与Hs、Pd、Pt、Sc、Ma、Si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D(P0.05)呈显著正相关。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仅与Pt、Si呈显著正相关(r=0.153,P0.01;r=0.109,P0.05),与Hy、Pa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1,P0.01;r=-0.124,P0.05)。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与Hy呈显著负相关(r=-0.209,P0.01)。中间型防御机制总分与Hy、Mf呈显著负相关(r=-0.321,P0.01;r=-0.132,P0.05)。掩饰机制总分与Hy、Mf呈显著负相关(r=-0.318,P0.01;r=-0.165,P0.01)。结论:精神专科医院护理人员中,女护理人员比男护理人员更倾向于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应对压力、焦虑;女护理人员相比男护理人员更易表现出忧郁、悲观、好攻击、多疑、敏感、紧张、焦虑、不安、固执、退缩、回避、过分自我控制等人格特征;具有依赖、外露、自恋、缺乏自知力、多疑、烦恼及过分敏感等人格特征的护理人员相对来说更少倾向于应用成熟防御机制来解决问题。具有疑病倾向、忧郁、悲观、有复仇攻击观念、紧张、焦虑、不安、强迫、行为退缩、情感脆弱、夸大、内向、胆小、固执、过分自我控制、不善交际等人格特征的护理人员更倾向于应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及掩饰机制。  相似文献   

6.
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防御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心理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26例住院进行心理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分别于心理治疗前一天及心理治疗10周后进行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并填写防御机制问卷(DSQ),并和26例正常人DSQ评分进行对照。结果:(1)强迫症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4.5±0.8)显著高于正常组(3.0±0.5,t=7.0,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5.0±0.8)显著低于正常组(5.7±0.7),t=-3.1,P<0.01)。(2)强迫症患者组心理治疗10周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4.0±0.9)显著低于治疗前(4.5±1.0,t=-2.5,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5.7±0.7)显著高于治疗前(5.0±0.9,t=-3.9,P<0.01)。结论:强迫症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心理治疗可使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理动力学干预对部队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部队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干预,实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动力学治疗。于入组时、第13周末,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经过13周的心理动力学干预,除癔病外,其余因子均存在显著的干预主效应(F=2.816~135.344,P0.05);抑郁、心理变态偏离、男性女性化、妄想、精神分裂、躁狂、社会内向因子存在显著的时间主效应(F=6.368~153.036,P0.05),同时除躁狂和社会内向外,其余因子存在显著的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F=5.326~108.163,P0.05)。结论:心理动力学治疗,有助于完善部队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  相似文献   

8.
强迫症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 :对强迫症 (OCD)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OCD病人组和正常对照组各6 0例 ,入组时按要求填写防御方式问卷 (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结果 :病人组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分别为 4 .6 4± 0 .72和 4 .6 9± 1.0 7)显著高于正常组 (分别为 4 .34± 0 .5 8和3.86± 0 .98) ,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 (5 .32± 1.4 4 )显著低于正常组 (5 .80± 0 .81)。病人组EMBU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组 ;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组。OCD患者神经质标准分 (N)显著高于对照组 ,外向标准分 (E)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病人组EMBU的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与中间型和或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与EPQ的E分以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与N分均显著正相关。结论 :OCD患者过度应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 ,并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患者个性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9.
躯体化障碍患者防御方式与行为类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 5 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 A型行为问卷 ( TABQ)测查。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躯体化障碍患者较多应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 ,较多使用退缩、解除、躯体化、否认、同一化 ,较少使用抱怨、幽默 ( P<0 .0 5 )。A型行为者在使用不成熟 ( F1 )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 F3 )上显著多于非 A型行为者 ( P<0 .0 5 ) ;TABQ总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 ,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P<0 .0 0 1 )。与成熟防御机制呈负相关。结论 躯体化障碍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0.
社交恐怖症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社交恐怖症 (SPH)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与患者个性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SPH组和正常对照 (NC)组各 6 0例 ,入组时按要求填写防御方式问卷 (F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和艾森格人格问卷 (EPQ)。结果 :SPH患乾的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分别为4 90± 0 5 9和 4 71± 0 92 )显著高于NC组 ( 3 86± 0 98) ,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 ( 5 36± 1 0 9)显著低于NC组 ( 5 80± 0 81) ,回避等防御机制分 ( 6 6 2± 1 35 )显著高于NC组 ( 5 72± 1 78)。SPH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NC组 ,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明显高于NC组。EPQ结果 :SPH患者神经质标准分 (SN)显著高于NC组 ,外向标准分 (SE)显著低于NC组。相关分析结果 :SPH患者父母拒绝、否定和过度保护养育方式以及EPQ神经质个性特征与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显著相关。结论 :SPH患者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 ,并与个性缺陷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SPH患者较之正常人特征性使用回避等防御机制 ,此乃SPH临床症状产生的病理心理基础 ,亦是心理治疗的核心靶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94例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神经性厌食患者,其中限食型41例,暴食/清除型53例;选取72例某精神专科医院实习护士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MMP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查。结果:病例组抑郁症状(85.1%vs.8.3%)和焦虑症状(75.5%vs.2.8%)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M M PI测试结果除男子-女子气、说谎量表、诈病量表、校正量表的T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均P0.05),精神病态、抑郁、癔病、疑病、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及社会内向的T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分最高的量表分为精神病态(Pd)(63.8±11.2),其次是抑郁(D)(61.0±12.8),两点编码呈现24/42编码。暴食/清除型患者的疑病(Hs)的T分高于限食型[(53.3±9.9)vs.(58.7±9.3),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有其特定的人格特征,尤其是精神病态和抑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Compared MMPI scores of a group of 10 documented incestuous fathers and stepfathers to those of a matched control group of nonincestuous fathers. Analyses of variance and covariance reflected more pathological scores for incest fathers than control fathers on the psychopathic deviate scale, the psychasthenia scale and the schizophrenia scale of the MMPI.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 character disordered personality type among incestuous father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及其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35例OCD患者和35名正常对照者。用人格诊断问卷筛查人格障碍,再用人格障碍晤谈手册确定共病人格障碍的患者;所有被试接受防御方式问卷测查。结果:35例OCD患者有22例(62.9%)共病人格障碍;共病人格障碍组在诸多不成熟(P<0.05或P<0.001)和中间防御方式上(P<0.05,P<0.01或P<0.001)高于对照组,在某些成熟防御方式上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非共病人格障碍组在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方式上仅退缩和制止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熟防御方式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共病人格障碍的强迫障碍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同时较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方式。而没有共病人格障碍的强迫障碍患者只是较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神经症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上与正常人的差别。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48例精神分裂症、64例神经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129例健康人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神经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精神分裂症组与神经症组相比,更多使用分裂,而在其它防御机制的使用上无明显差异;神经症患者较少掩饰性。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和神经症病人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上与正常人不同,神经症病人与精神分裂症病人使用大致相同的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5.
焦虑症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研究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特点及关系,从而针对其防御方式及人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以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焦虑症患者和正常人均31名,对他们以防御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试.结果 ①焦虑症患者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N分高于正常人(P<0.01);②焦虑症患者的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正常人(P<0.01),而升华和幽默等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正常人(P<0.01);③焦虑症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N分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焦虑症患者情绪不稳定,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且情绪不稳定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因此,应依据其人格特征和防御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社交焦虑障碍的防御方式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别对40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测查。结果:社交焦虑障碍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以及掩饰因子均分都高于正常对照组.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均分低于正常对照组。社交焦虑障碍组解除、制止.回避、隔离和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退缩和躯体化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幽默分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焦虑障碍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降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增高。社交焦虑障碍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HAMA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积极应对与HAMA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有其特点.他们较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机制与个性特质及症状表现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特点与症状及个性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艾森克人格测定(EPQ)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3例神经症患者和33倒正常对照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间DSQ评分的差异,分析神经症患者DSQ评分与SCL-90和EQP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神经症患者DSQ因子1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其中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退缩机制、幻想、躯体化分显著增高;DSQ因子2分显著低正常对照组,其中压抑和幽默分显著减低。相关分析显示DSQ因子1分与SCL-90各因子分呈正相关,与EPQ神经质因子分显著正相关,而与精神质因子分显著负相关;DSQ因子2分与EPQ精神质呈负相关。结论神经症患者较多地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种不成熟防御机制可能与患者的某种个性特质和精神症状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考研复试者心理素质的特点。方法使用海斯曼心理CT系统对496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者和48名健康体验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问卷(MM P I)测试,评估其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结果①考研复试者女性的疑病、抑郁、精神病态、男女子气和精神分裂分数低于男性(P0.05);本科者的偏执狂、精神分裂和轻躁狂症分数低于大专者(P0.01);未婚者的轻躁狂症分数高于已婚者(P0.01);年龄与轻躁狂症呈负相关(P0.01);②经协方差分析控制性别、年龄、婚姻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后,考研复试者的偏执狂、精神分裂和轻躁狂症分数明显高于健康体验者(P0.05);③个性各维度与各临床量表显著相关(r=0.154~0.952,-0.116~-0.562;P0.05)。结论考研复试者的心理素质受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与个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