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贴心的心理护理,正确的注射技术,妥善的后续处理等护理措施是安全、有效进行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挫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视神经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视神经挫伤患者52例(54眼)分为2组,治疗组28例(30眼),对照组24例(24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2mL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1次/d,14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除不加用复方樟柳碱外,其他用药同治疗组。结果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为视力、视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4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825,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视神经挫伤有明显疗效,临床可行性、可靠性均较好,且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朝霞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744-1745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方法:对58例作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结果:56例患者效果明显,视力得到了提高;2例患者视力提高不明显;58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强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可确保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及全身血管病的眼底神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75例眼部患者采取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方式对其进行临床治疗。结果通过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对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及全身血管病的眼底神经病患者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7.3%,临床效果十分显著。结论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及全身血管病的眼底神经病安全简便,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69例(75眼)。男50N(55眼),女19例(20眼);年龄2.5-55岁。视力LP(-):10眼,Lp(+)-0.1者50眼。0.12,0.5者15眼。随机分为两组:复方樟柳碱治疗组33例(36眼),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1次/d。14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36例(39眼),采用血管扩张剂(维脑路通等)、营养视神经药物(维生素C、B12,ATP)治疗50d左右。全部患者早期同时均给予高压氧,大剂量皮质类固醇、甘露醇。  相似文献   

6.
蔡晓梅 《海峡药学》2014,(11):165-167
目的探究视神经挫伤患者采用复方樟柳碱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4例视神经挫伤的患者给予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和复方樟柳碱的综合治疗,对照组24例患者仅使用常规药物,探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0%,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神经挫伤患者在治疗中使用复方樟柳碱这种药物,使用方面,效果显著,毒副作用较小,有较高的可靠性,值得更广泛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陈迎月  郑帆  陈勤 《海峡药学》2011,23(9):102-103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挫伤的疗效。方法随机将较严重的视神经挫伤患者(视力为无光感~0.3)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18眼),对照组20例(22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同时给予甲强龙激素冲击及改善微循环治疗。对照组除不加用复方樟柳碱和鼠神经生长因子外,其他用药同治疗组。结果两组临床总体疗效(视力及视野)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54.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挫伤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32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患眼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显效为24例28只眼,有效为5例8只眼,无效为3例4只眼,有效率为90%.结论: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缺血性眼底病的临床价值。方法82例缺血性眼底病患者,依据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68.29%,EDV、PSV、RI分别为(5.9±1.3)cm/s、(17.2±2.4)cm/s、(0.34±0.08)均优于对照组的(4.6±1.2)cm/s、(14.5±2.3)cm/s、(0.48±0.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与对照组的9.7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可有效改善缺血性眼底病患者视力及眼部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对眼外肌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后发性眼外肌麻痹患者48例采用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1次/d,14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续治疗1~3个疗程。结果48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治愈32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33%。结论采用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眼外肌麻痹,治愈率高,无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神经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加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樟柳碱辅助治疗,两组均治疗28 d。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和86.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患眼EDV与PSV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患眼的EDV与PS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P100振幅和潜时分别为(6.98±1.72)μV和(105.33±12.45)ms,而对照组分别为(5.67±1.65)μV和(112.14±13.58)ms,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神经状况,促使多焦视网膜电图恢复正常,从而提高综合疗效,是临床上较为合理、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注射用复方胞肌与胞二磷胆碱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注射用复方胞肌(复方组),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胞液组),均球后注射给药,20次为一疗程,将用药前后的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PVEP和FVEP)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试验显示复方组各项指标及总疗效均显著优于胞液组(P〈0.05)。结论:组成注射用复方胞肌的两药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方樟柳碱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给药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14年4月-2017年10月,采用随机抽样与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在渭南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湿性AMD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给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记录两组预后与视力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和84.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视力都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的视力提高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荧光素渗漏消失40例,减少30例,无变化2例;对照组分别为25例、30例与17例,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给药治疗湿性AMD能提高视力,减少荧光渗漏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与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 观察20例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与20例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视野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组显效10例,有效6例,元效4例;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组分别为5例、5例、10例.在提高视力改善视野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治疗视神经损伤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高压氧及血管扩张剂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探索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将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9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药物;药物加高压氧联合两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视力恢复情况以及疗效。结果:药物治疗组45只眼,达到显效标准者占11.1%,达到有效标准者占37.8%,无效者占51.1%。总有效率48.9%。药物加高压氧治疗组51只眼,达到显效标准者占29.4%,达到有效标准者占58.9%,无效者占11.7%。总有效率8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物加高压氧治疗对外伤性神经损伤后的视力恢复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研究组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对照组行颞肌、颞浅动脉贴敷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随访期间造影结果,记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左右两侧治疗后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升高,血流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造影显示,对照组造影后变化不大,研究组颞浅动脉出现逐渐增粗的现象,且颅内显影血管亦明显增粗、增多。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明显,可改善脑部血流,降低术后并发症,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张秀军  戴兵  黄梅  曹健鹏  刘存发  张楠  殷述刚  李津凯  李俊海 《天津医药》2012,40(10):1070-1071,1093
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传统治疗主要以人工血管移植、腔内血管成形为主.下肢动脉病变治疗后内膜增生、斑块回弹及再狭窄发生率高.一些相对局限、钙化较少的病变,经单纯球囊扩张(PTA)治疗后,1年通畅率约为60%,10年通畅率为14%;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的中远期通畅率均较低,且支架易发生断裂[1-2].外周斑块切除系统是一种在经皮介入治疗技术下将硬化斑块切除并取出体外的导管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王景春  王启华  贾济  崔杰  鲁大双  乔柏林 《河北医药》2009,31(14):1730-1732
目的探讨地佐环平(Dizoclipine,MK-801)对兔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5组,双眼制作视神经损伤模型。5组动物左眼为治疗组,于玻璃体腔内注入MK-801溶液;右眼为对照组,同法注入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1、3、7、14、28d各处死1组家兔,摘取双眼进行视网膜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光镜下记数对应部位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结果治疗组各时段治疗组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视神经损伤1d外,余时间点治疗组TUNEL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K-801对兔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氨基胍(aminoguaniding,AG)在兔视神经损伤后对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RGC)的保护性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大耳白兔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和损伤治疗组,损伤组按损伤后ld、3d、7d、14d、21d分5组,每组6只。损伤组采用同一反向动脉夹夹闭视神经法制作动物模型。伤后2min耳缘静脉注射2%AG溶液(损伤治疗组)及等量0.9%氯化钠溶液(损伤对照组),测定视网膜组织中SOD、MDA的含量。结果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含有一定量的MDA、SOD,视神经损伤后MDA含量逐渐升高,而SOD活力逐渐下降,至伤后14d时达到高峰,同一时间点损伤对照组和损伤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视神经损伤后,AG通过对抗自由基的途径减少视神经损伤诱导的RGC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的位置关系,为外科皮瓣手术和足部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解剖36例尸体下肢,观察在踝前区及足背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有四种类型的位置关系。第一种(36.1%),在踝前区内,足背动脉在腓深神经内侧走行;在足背,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内侧终末支的内侧。第二种(25%)在踝前区内,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的内侧;在足背,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内侧终末支的的外侧。第三种(30.6%),足背动脉和腓深神经在多处出现交叉走行。第四种(8.3%)腓深神经内侧终末分支缺失,足背动脉在腓深神经外侧终末支的内侧走行。结论四种类型出现机率不同,位置关系有所差异,在足外科手术和皮瓣制作时要充分了解此处神经和血管的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