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化瘀安神汤治疗胃病不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门诊收治的25例胃病不寐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其疏肝和胃化瘀安神汤治疗;同期选取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耳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0%;患者腹胀、嘈杂泛酸、嗳气、纳呆等主要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SQ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化瘀安神汤治疗胃病不寐,能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用疏肝和胃化瘀安神汤治疗胃病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患者采用疏肝和胃化瘀安神汤治疗,疗程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SPIEGEL量表积分、慢性胃病症状变化情况。结果临床痊愈9例,显效36例,有效2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4.88%;治疗后SPIEGEL量表积分明显减少(P〈0.01),腹胀、胃脘疼痛、嘈杂泛酸、嗳气、纳呆等慢性胃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汶明琦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许颖  陈菲  汶明琦 《陕西中医》2007,28(11):1517-1518
目的:介绍汶明琦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随师学习,总结老师临床经验。结论:1见胃之病,知肝犯胃,先疏肝抑肝;2养胃阴不忘滋肾阴,肾水旺则胃阴足;3胃病久必气虚络瘀,益气化瘀通络法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4.
何焕荣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河南中医》2008,28(3):28-29
何焕荣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依据"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发作期着重祛邪,予以化痰止咳平喘;迁延期及缓解期着重扶正固本,予补肺益肾佐以祛痰化瘀。以上三期治疗过程中均需加制半夏、陈皮以健脾化痰和胃,杜绝生痰之源。  相似文献   

5.
吴俊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12):1000-1000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用祛痰化瘀汤治疗。结果:120例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体外血栓长度、干质量、血小板、吸附率6项指标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祛痰化瘀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针刺合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合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合自拟的祛痰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30例作临床对照研究.观察主要症状和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针刺合祛痰化瘀法能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和相关症状.结论:针刺合祛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化瘀祛痰颗粒剂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颗粒剂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2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化瘀祛痰颗粒剂组3 1例与西药对照组3 1例,观察治疗前后ET 1、NO水平的变化。结果:化瘀祛痰颗粒剂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内皮素 1(ET 1)水平降低(P <0 0 1) ;一氧化氮(NO)水平升高(P <0 0 1) ;并与西药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化瘀祛痰颗粒剂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法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痰湿体质青春后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应用祛痰化瘀汤治疗;治疗组应用祛痰化瘀汤联合火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4.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改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痰化瘀法联合火针疗法能有效改善青春后痤疮皮损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滋阴益气祛痰化瘀法治疗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自拟方滋阴益气祛痰化瘀中药方和西药治疗黄斑出血,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治疗方法下患者视力恢复及出血吸收情况。结果滋阴益气祛痰化瘀中药方在改善视力、出血方面的疗效分别为89.29%、87.50%均高于西医对照组的73.21%、71.4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滋阴益气祛痰化瘀中药方治疗眼底黄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减少黄斑出血及促进出血吸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心胃在位置、经脉、功能等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与联系,阐述心胃相关理论。结合名师从心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从泻心、养心、宁心、化瘀等方面论治脾胃病,进而探讨心与脾胃病的内在关系,探索从心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为临床从心论治脾胃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11.
齐元富认为胃癌是由于正气内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以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临床分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虚痰湿型,在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治疗基础上尤其善用枳壳白术配伍治疗胃癌,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病三则:胃痞,证属湿热蕴结中焦。梅核气,证属痰气郁结。厌食,证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5.
介绍邱佳信教授诊治胃癌的经验。认为胃癌的病因主要为脾胃虚弱,兼有痰瘀;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兼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补肾培本;并提出处方用药特点,创制了胃肠安有效经验方。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77-98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可出现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肌层增厚并伴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为特征的病理变化,继续发展,癌变率可达2.55%~7.46%。朱西杰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湿郁浊聚、食积、痰结、毒热等病理因素单一或相加作用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血脉运行不畅,胃络失养是该病的病机关键,故在辨证论治本病的基础上,从排毒解毒生新法、胃肠同治复元法、酸甘生发胃阴法、祛瘀生新再生法四方面提出再生修复胃黏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章永红教授指出正气不足是胃癌发生的首要病机,气滞、血瘀、痰阻是重要病理因素,癌毒是肿瘤发生的特有因素。治疗上应以补气养阴,理气解毒为基本大法,注意时时保护胃气,灵活运用虫类药物搜剔逐瘀,同时也需重视饮食生活调摄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王居祥教授认为,胃癌的病机关键在于阳虚气结,其发病以脾胃虚寒为本,气机郁结为标,痰湿瘀血为病理产物,亦为促进病情发展的病理因素。治疗应扶正兼顾祛邪,扶正重在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祛邪重视疏肝理气和胃,结合化痰软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法,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坚持中西医综合治疗结合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强调长期调治。  相似文献   

19.
陈宝贵教授运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芳香类药是具有芳香气味中药的统称。芳香类药用于治疗脾胃病,具有开窍醒神、暖脾助阳、化湿去浊、行气活血、疏肝健脾等作用。陈宝贵教授在运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应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20.
根据患者内镜下食管及胃黏膜的不同表现,结合舌脉特征,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脾胃虚弱证3型,探讨不同证型的用药经验和规律。以期宏观、微观辨证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与现代检查技术有机结合,使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施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