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脂肪细胞增殖、糖代谢及地塞米松诱导3T3-L1脂肪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3T3-L1前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小檗碱对3T3-L1前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影响;采用地塞米松诱导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小檗碱进行干预,用RT-PCR检测GLUT4 mRNA的表达。结果:在DMEM高糖培养基中,小檗碱可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抑制3T3-L1脂肪细胞增殖,作用呈明显量效关系;使3T3-L1前脂肪细胞及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呈明显量效关系,同时小檗碱组GLUT4 mRNA的表达升高。结论:小檗碱可以显著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抑制脂肪细胞的增殖;同时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且小檗碱能上调脂肪细胞GLUT4 mRNA的表达,这提示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罗格列酮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白介素-6(IL-6)诱导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IL-6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以20μg·L-1IL-6培养48 h,将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50μmol.L-1)和小檗碱高、中、低剂量组(10,20,50μmol.L-1),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消耗量,观察小檗碱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鉴定IR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脂肪细胞脂联素基因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及脂联素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小檗碱高、中、低剂量组及吡格列酮组均能显著增加葡萄糖消耗量及脂联素基因表达水平(P<0.05)。结论:小檗碱可增加白介素-6诱导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基因mRNA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4.
陈立  杨明炜  汪忠煜  刘艳娟  陆付耳  黄光英 《中草药》2008,39(10):1510-1514
目的观察梓醇与小檗碱及其配伍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及这一过程中葡萄糖转运子4(Glut4)和C-Cb1相关蛋白(CA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糖联合高胰岛素诱导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IR),分别给予小檗碱、梓醇、小檗碱 梓醇、盐酸罗格列酮进行干预,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中葡萄糖消耗量,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lut4和CAP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能增加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但对Glut4蛋白的表达无影响;梓醇、小檗碱 梓醇均能显著增加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并使细胞中Glut4蛋白的表达增强,且小檗碱 梓醇组的效应优于梓醇组及小檗碱组;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与梓醇及其配伍对CAP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小檗碱、梓醇及其配伍能改善IR 3T3-L1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活性,其作用机制与罗格列酮不同。  相似文献   

5.
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檗碱和胰岛素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检测分别经小檗碱及胰岛素处理后3T3 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水平改变,以β actin为内对照,半定量法RT PCR测定脂联素mRNA表达。结果:经小檗碱(10μmol·L-1)干预后3T3 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显著增加(P<0.05),加入胰岛素后脂联素的表达受到抑制,高浓度胰岛素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体外实验中,小檗碱使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的表达增加,而胰岛素可抑制小檗碱增加脂联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胡椒碱和小檗碱分别是温里药荜茇和清热药黄连的主要成分,二者均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本研究通过建立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1,2],观察胡椒碱和小檗碱对该细胞模型的糖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意在探讨药效相似、药性相反的胡椒碱是否同小檗碱一样可以通过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方法:诱导3T3-L1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后,采用1μM地塞米松作用48h建立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以AMPK激活剂AICAR和罗格列酮为阳性药,观察不同浓度的胡椒碱和小檗碱作用该模型48h后对糖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继而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药物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中AMPKα的水平变化。结果:胡椒碱、小檗碱同阳性药AICAR、罗格列酮一样在作用该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48h后均可改善糖代谢紊乱。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40u M胡椒碱、5u M小檗碱同阳性AICAR一样在作用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6h,12h和24h后,P-AMPKα的蛋白表达明显提高。结论:胡椒碱同小檗碱一样能够改善糖代谢紊乱,其机理有可能是通过调节AMPK信号通路中的AMPKα的活性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查小檗碱的体外安全浓度及其对脂肪细胞的抗胰岛素抵抗(IR)活性。方法:3T3-L1前脂肪细胞分为空白组和小檗碱不同浓度(0.001~10μmol·L-1)组,48 h后MTT法测定各组的A值。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分为空白组和IR模型组,模型组细胞经10μmol·L-1胰岛素(Ins)诱导24,48 h。检测各组培养液和细胞葡萄糖含量。检测IR模型细胞经小檗碱不同浓度(0.000 1~1μmol·L-1)干预24,48 h后的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结果:小檗碱0.01~1μmol·L-13个浓度和10μmol·L-1作用的前脂肪细胞A值均显著升高或降低(P0.05,P0.01);经Ins诱导24,48 h的培养液和细胞葡萄糖含量均显著增加或减少(P0.01);作用24 h的小檗碱0.01~1μmol·L-1和作用48 h的0.000 1~1μmol·L-1各浓度组培养液中的葡萄糖量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小檗碱的体外细胞安全浓度较低,低浓度小檗碱对脂肪细胞即具有显著的抗IR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檗碱(berberine,BBR)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及与脂肪细胞糖代谢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运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小檗碱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单独加入100ng/L脂多糖(LPS)或者合并加入1.86mg/L小檗碱孵育24小时,分别留取细胞上清,抽提蛋白和mRNA进行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分泌和炎症信号通路,并收集巨噬细胞上清,加入3T3-L1脂肪细胞中孵育24小时,检测脂肪细胞上清葡萄糖含量和提取蛋白检测炎症信号通路。结果:与正常组细胞比较,0.37mg/L和1.86mg/L的小檗碱对巨噬细胞活性未产生显著影响,而3.72、18.59、37.18mg/L的小檗碱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小檗碱(1.86mg/L)能够明显抑制LPS刺激下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量的上调,减少上清MCP-1、IL-6的含量,并且抑制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JNK和IKKβ的磷酸化激活,下调NF-κB的p65亚基的表达量;LPS刺激后的巨噬细胞上清能够减少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消耗,而小檗碱能够促使下降的葡萄糖消耗恢复,同时减轻脂肪细胞JNK和IKKβ的磷酸化激活。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脂肪细胞的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9.
刘璐  曹世杰  程丽娜  邱峰  康宁 《天津中医药》2018,35(11):848-853
[目的]确定运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的最适时间与剂量,并通过检测TNF-α对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表达及膜转位的影响探讨模型成立的评价指标。[方法]用不同浓度(5、10、15、20、25 ng/mL)的TNF-α作用于3T3-L1脂肪细胞不同的时间(48、72、96 h),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另外,分别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高内涵筛选技术检测模型组细胞GLUT4蛋白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 ng/mL TNF-α作用3T3-L1脂肪细胞96 h后的模型组的葡萄糖摄取及GLUT4的表达均有显著的降低;加入胰岛素后,对照组的葡萄糖摄取及GLUT4的表达有明显的升高,而模型组无明显变化;胰岛素抵抗模型中,GLUT4膜转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0 ng/mL的TNF-α作用3T3-L1脂肪细胞96 h有利于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此外,葡萄糖摄取结合GLUT4的蛋白表达及膜转位可作为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梓醇与小檗碱及其配伍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芳芳  杨明炜  王晓强  王开富  陆付耳 《中草药》2007,38(10):1523-1526
目的观察梓醇与小檗碱及其配伍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转运及这一过程中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地塞米松诱导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小檗碱、梓醇、梓醇 小檗碱进行干预,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中葡萄糖消耗量,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以RT-PCR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含或不含10nmol/L胰岛素的条件下,梓醇、小檗碱及其配伍组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和转运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0.01),配伍组效应优于梓醇、小檗碱单药组(P<0.05、0.01);且小檗碱组及配伍组PPAR-γmR-NA的表达降低(P<0.05、0.01)。结论梓醇、小檗碱均能增加葡萄糖消耗和转运,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不依赖胰岛素的存在,且小檗碱及两药配伍还能下调脂肪细胞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提示梓醇、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罗格列酮不同。  相似文献   

11.
屠亦文  郝瑞福 《吉林中医药》2014,(11):1170-1173
高糖高胰岛素、游离脂肪酸、炎症因子、地塞米松、金属铬、雌激素、葡糖胺等均可诱导3T3-L1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且具有稳定、可靠、易于重复等优点。目前已证实小檗碱+梓醇、小檗碱、熊果酸、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及其他活性成分、蒲黄总黄酮、灵芝多糖、附子多糖、地黄寡糖、积雪草酸、白藜芦醇、葛根素等中药有效成分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调节糖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檗碱对体外HepG2细胞IR模型抗IR的效应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HepG2细胞采用高糖(25 mmol·L~(-1))和高胰岛素(1×10~(-6)mol·L~(-1))联合诱导24 h,建立体外IR模型。模型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10~(-5),1×10~(-6)mol·L~(-1)小檗碱,设1×10-3mol·L~(-1)二甲双胍作为阳性药,孵育24 h。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葡萄糖含量,计算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生化法检测细胞丙酮酸激酶(PK)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葡萄糖激酶(GCK)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的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Akt)和GLUT2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和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显著降低(P0.01),PK,GCK,GLUT2蛋白活性显著降低(P0.01),InsR,PI3K,Akt,GLUT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RS-1,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和二甲双胍组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增加(P0.01),PK,GCK,GLUT2蛋白活性显著升高(P0.01),InsR,PI3K,Akt,GLUT2 mRNA和IRS-1,p-PI3K,p-Akt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小檗碱体外对HepG2细胞IR模型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IRS-1/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肝脏葡萄糖转运和改善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Hep G2胰岛素抵抗细胞PI3K/AKT1/GLUT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小檗碱不同浓度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小檗碱低剂量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后,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1(AKT1)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建立成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I3K蛋白、GLU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AKT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小檗碱低剂量组PI3K蛋白、GLUT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AK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具有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1/GLUT1信号通路中转录因子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中药成分黄芩苷、小檗碱、葛根素和甘草苷对肝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细胞糖代谢的改善作用。采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给药24 h测定不同剂量黄芩苷、小檗碱、葛根素和甘草苷对葡萄糖消耗量、糖原含量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IR模型组相比,除甘草苷和1μmol·L-1黄芩苷组外,各给药组均显著升高葡萄糖消耗量;黄芩苷组(10,20,50μmol·L-1)、小檗碱组(5,10,20,50μmol·L-1)和葛根素组(40,80,160μmol·L-1)显著增加细胞内肝糖原含量;而甘草苷降糖作用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黄芩苷、小檗碱和葛根素对IR-HepG2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表达水平的影响。q PCR结果显示IR-HepG2细胞GLUT1和GLUT4基因mRNA表达比正常组低。5,20μmol·L-1小檗碱下调IR-HepG2细胞GLUT1基因mRNA水平;20,40,80μmol·L-1葛根素上调GLUT1基因mRNA水平。10,20,50μmol·L-1黄芩苷和20μmol·L-1小檗碱上调GLUT4基因mRNA水平,40,80μmol·L-1葛根素下调GLUT4基因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IR-HepG2细胞GLUT1和GLUT4蛋白表达降低,GLUT2表达升高。10,20,50μmol·L-1黄芩苷上调GLUT2和GLUT4蛋白表达;20μmol·L-1小檗碱升高GLUT2蛋白表达,10,20μmol·L-1小檗碱增加GLUT4蛋白表达;20,40,80μmol·L-1葛根素上调GLUT1和GLUT2蛋白表达。以上成分体外差异化影响GLUT1/2/4表达,可以有效调节葡萄糖转运的瞬时响应和长期响应。降糖途径分析显示黄芩苷和葛根素与油酸诱导IR-HepG2细胞降糖作用途径环节及效应强弱存在一定程度差异,而小檗碱和甘草苷在2种不同诱因的IR-HepG2细胞中无明显差异。体外研究初步表明黄芩苷、小檗碱和葛根素具有体外差异化降糖作用,可加速糖转运增加糖原合成调节糖代谢改善肝IR。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肾通脉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大鼠的靶器官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丝氨酸307(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Ser307,IRS-1 Ser307)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探讨补肾通脉方改善PCOS的IR的机制。方法:建立IR的PCOS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中药组,另设13只正常对照组。中药组大鼠以补肾通脉方干预。各组动情后期大鼠于门静脉推注胰岛素前后各处死一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脂肪IRS-1 Ser307磷酸化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IRS-1 Ser307磷酸化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IRS-1 Ser307磷酸化在肝脏、脂肪和卵巢中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中药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各组肝脏、脂肪和卵巢中IRS-1 Ser307磷酸化表达在胰岛素刺激后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多(P0.05)。结论:补肾通脉方可下调胰岛素靶组织IRS-1 Ser307磷酸化水平、改善胰岛素信号转导,这可能是其改善PCOS的IR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黄寡糖对脂肪细胞增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3T3-L1前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采用地塞米松诱导3T3-L1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检测地黄寡糖对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影响。结果:在DMEM高糖培养基中,地黄寡糖可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抑制3T3-L1脂肪细胞增殖,作用呈明显量效关系;使3T3-L1前脂肪细胞及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呈明显量效关系;地黄寡糖能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结论:地黄寡糖可以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抑制脂肪细胞的增殖,地黄寡糖对地塞米松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葫芦巴活性成分4-羟基异亮氨酸(4-hydroxyisoleucine, 4-HIL)对高糖诱导的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25 mmol/L葡萄糖加0.6 nmol/L胰岛素诱导小鼠3T3-L1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予以不同浓度4-HIL(5、10、20 μmol/L)进行干预。采用[3H]-脱氧-D-葡萄糖摄入法检测葡萄糖摄取率,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蛋白水平。以棕榈酸(palmitic acid,PA)为对照。结果 25 mmol/L葡萄糖加0.6 nmol/L胰岛素作用18 h后,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抑制了63%;PCR显示脂肪细胞内TNF-α mRNA的表达较正常脂肪细胞明显增高(P<0.05);ELISA显示细胞上清中的TNF-α分泌量增加70 pg/mL(P<0.05)。PA组表现出类似结果。分别加入5、10、20 μmol/L 4-HIL作用24 h后,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所产生的葡萄糖转运分别增加35%、50%、60%;PCR检测显示,脂肪细胞内TNF-α mRNA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与模型组及P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后脂肪细胞培养基上清TNF-α分泌水平分别下降10、18、39 pg/mL(P<0.05)。结论 4-HIL可以显著改善高糖诱导的小鼠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同时4-HIL能够抑制TNF-α的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软脂酸(PA)诱导3T3-L1脂肪细胞,探讨用PA制备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的方法。方法将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用油红O染色法鉴定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A(0mmol/L、0.25mmol/L、0.5mmol/L、1.0mmol/L)干预3T3-L1脂肪细胞24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液,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葡萄糖的含量,观察PA对3T3-L1脂肪细胞糖摄取的影响。结果 0.25mmol/L PA就可明显抑制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的摄取(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0.25mmol/L PA组、0.5mmol/L PA组、1.0mmol/L PA组葡萄糖摄取率分别下降5.25%、10.29%、14.54%。结论在胰岛素刺激下,0.25mmol/L PA作用于3T3-L1脂肪细胞24h就可诱导细胞产生IR,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效果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蔡之幸  陈越 《陕西中医》2020,(3):297-300
目的:观察小檗碱联合人参皂苷Rb1对脂肪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分化成熟的 3T3-L1 脂肪细胞分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下给予小檗碱、人参皂苷 Rb1、小檗碱和人参皂苷 Rb1合用处理后,观察药物对脂肪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 结果:基础状态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er组脂肪细胞的TNF-α和IL-6的mRNA表达量降低更明显(P<0.01)。胰岛素抵抗(TNF-α刺激)状态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er组能显著地抑制TNF-α刺激下上调的TNF-α、IL-6的表达(P<0.01),而Rb1仅抑制TNF-α的表达(P<0.01),Ber+Rb1两药合用,与Rb1单用作用类似,仅抑制了TNF-α的表达(P<0.01)。经TNF-α诱导后,加入Ber处理的脂肪细胞,NF-κB和IKK-β 表达水平下调,而加入Rb1处理的脂肪细胞(无论是否+Ber),NF-κB和IKK-β 表达水平上调。 结论:小檗碱和人参皂苷Rb1两者合用对脂肪炎性细胞未能显示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模型.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采用地塞米松诱导建立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检测不同时间段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同时运用RT-PCR技术检测抵抗素(Resistin)基因的表达.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浓度逐渐降低,在96 h达到胰岛素抵抗的最高峰,此时模型组的Resistin基因表达较空白组升高了约3倍.结论将3T3-L1脂肪细胞置于1μmol/L地塞米松环境中24 h,该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此胰岛素抵抗状态可以维持216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