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了解济南市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探讨不同类别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419名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济南市青少年在适应状况、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应对方式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自我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②济南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多数维度呈现出初二较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高三或大学阶段有所回升的发展趋势;③除自我维度外,男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P<0.001),城市均高于农村(P<0.01),家庭收入水平中等和较好者高于较低和较高者,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者高于较低者。结论济南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良好;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暴力的关系 ,从而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 ,对有家庭暴力的中学生 (包括对学生本人施暴及其它家庭成员之间有施暴倾向 )进行测试。结果 暴力家庭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育有严重影响 ;年龄越小影响越大。结论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氛围与积极心理品质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青少年价值—行为特征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抑郁水平进行测量,采用问卷调查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氛围,有效数据共47872份.结果(1)父母婚姻状况为其他情况的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最低(M=688.87),抑郁水平最高(M=18.56).(2)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或其他情况对青少年抑郁均有显著影响(P<0.001),但积极心理品质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3)积极心理品质在家庭氛围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方面存在差异: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P=0.001).结论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改善家庭氛围更能够减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4.
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用自编“家庭环境调查问卷”、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2例青少年患者和82个正常青少年家庭进行调查,用Camberwell家庭会谈表(CFI)评定患者亲属的情感表达(EE)水平。结果 (1)病例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差,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者多(P〈0.05);家庭性患者父母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P〈0.01)。(2)病例组父母  相似文献   

5.
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静  余毅震 《医学与社会》2007,20(3):32-33,57
目的 研究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体取样法抽取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高中学生1687名,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结果 湖北省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较高,达到40.37%;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相关性,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对子女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因子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支持子女,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青少年神经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FAC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在门诊及住院部的青少年神经症患者55例(研究组)和与之完全对应选择的同龄正常人44例(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现实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理想的家庭亲密及适应性无差异显著性.②研究组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分中,与对照组相比,父亲的低温暖、理解和高偏爱,过分拒绝、否认(P<0.01)和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分保护、过分拒绝、否认(P<0.01或<0.05)明显.结论青少年神经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种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及神经症的发病病因、治疗康复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EFS-CV)对67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病患者有家庭功能障碍。病例组家庭环境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差,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者多(P〈0.05);病例组父母养育方式不恰当.相关分析表明:病例组父母惩罚、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均多于对照组,父亲关心理解少于对照组,母亲偏爱被试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一定作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离异家庭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关系。方法:对完整家庭与离异家庭大学新生进行自我和谐量表与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的测量与差异比较。结果:离异家庭大学新生在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大学新生;且其在不同家庭环境(父母离异后与父亲同住或与母亲同住)下在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显著差异,与母亲居住的孩子存在着更多的问题;离异家庭大学新生的自我和谐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结论:离异家庭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状况较正常家庭子女较差且自我和谐的建设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儿童多动症患儿家庭环境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艳  施新宇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702-3703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多动症患儿的影响。方法:对多动症患儿和健康儿的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多动症患儿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的评分都低于健康儿;而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健康儿;儿童多动症患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比健康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低;而且患儿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过度强制。结论:儿童多动症患儿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所受的影响,及其我们怎样来预防。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个性形成可产生不同的影响[1].SOS儿童村是拯救社会孤儿的社会福利慈善组织机构,其任务是以家庭的形式收养社会上丧失父母、又无亲友抚养或亲友无力抚养的健全孤儿,SOS儿童村设有十几个家庭,每个家庭收养8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孤儿,由1位聘请的单身女性担任妈妈.作者于2006年5月对开封市SOS儿童村特殊家庭(每个家庭包括妈妈和8个孩子)以及普通家庭(包括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其中双亲家庭为父母与孩子构成的和谐家庭,单亲家庭为父母因离异或一方身故而构成的单亲家庭)的不同养育环境的192名儿童的个性特征的调查,探讨在不同的家庭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现象的发生率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了解其家长的相应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调查表为工具,对初中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重点初中与重点初中比较,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精神卫生问题较多;产业工人家长较教师家长有较多的精神卫生问题(P<0·05);有逆反心理现象的学生家长与无逆反心理现象的学生家SCL-90因子得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发生率为68·56%,其自身及家长均有较多的精神卫生问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检测量表(MSSMHS)对西宁市某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的第一、二班全体学生进行检测,按学习成绩分为三个组,对检测情况应用方差分析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共有383名学生完成检测。结果:MSSMHS总分≥3分者为99名(25、9%),三个组的自测量表总分之间差别具有显著性;按语文成绩分开的三个组的MSSMHS得分在6个量表项目中差别有显著性,特别是强迫症状、偏执得分,成绩优秀学生在这几个项目中的得分明显低于差下生;按数学成绩分开的三个组在8个量表项目中差别也有显著性;按老师评价分开的三个组在所有量表项目及父母文化程度中差别都具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各科成绩与心理健康的联系又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针对这些不同特点改善心理健康,使学习成绩差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为制定针对医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康奈尔健康问卷对某高校709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用总分法与精神症状评分法两种方法计分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①18.34%的医学生存在身心健康障碍。②男女医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医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身心健康无显著影响(P〉0.05)。⑤躯体症状与精神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结论医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女生、大学新生、毕业生及来自农村的学生其身心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考和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与家长的焦虑水平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初一、初三、高一和高三共208名学生进行测试, 同时对学生家长进行SAS测试.结果: 初三和高三学生及其父母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初一和高一学生及其父母, 初三学生的SAS评分高于高三学生, 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TAS评分在初三和高三学生差异不显著.结论: 升学考试的学生及父母的焦虑水平高于非升学考试的学生及父母; 中考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高于高考学生的焦虑程度.因此, 为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对考生及家长采取恰当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温州市民工子弟小学生、普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为民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MHT)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温州市各1所民工子弟小学和普通小学共51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民工子弟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高于普通小学生,其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较少。结论民工子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普通小学生低,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留守经历为切入口,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以期从实证角度帮助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方法选取安徽省阜阳市、安庆市部分师范院校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学生留守经历状况,并综合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父母外出情况、父母外出打工年限、学生开始留守年龄段、与父母团聚频率的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双方均外出、父母外出打工年限超过1年、学生开始留守年龄段在小学及以前、与父母团聚频率在半年以上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父母其中一人外出、父母外出打工年限在1年以下、学生开始留守年龄段在初中以上、与父母团聚频率在半年以内的学生(P < 0.01)。结论曾经的留守经历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影响,作为教育者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张晓  田国强 《医学与社会》2012,25(8):80-81,84
目的:探讨网络依赖(IA)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校中学生1200名,以Young设计的网络依赖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和SCL-90自评量表选取100名IA者为研究组,选取100名非IA者为对照组,以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前EMBU评分比较显示,母亲在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上,研究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父亲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上,研究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前SCL-90评分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在心理行为干预后SCL-90各因子分的评分除躯体化、强迫因子外,其它因子分均有明显减退(P<0.05)。结论: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有一定的差异,IA学生有较多的偏执、敌对倾向,主要表现出高焦虑、抑郁情绪,对人际关系敏感;IA学生干预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心理行为治疗可纠正IA行为。  相似文献   

18.
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大五人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出生在海外目前在大陆就读的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的大五人格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区分出43名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通过与其他类型学生的比较,分析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的大五人格特点,以及大五人格在心理健康方向的表现。结果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的大五人格项目均低于正常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地学生,两类学生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和开放性的均值差异分别为-0.227、-0.506、-0.819、0.658和-0.395,均,P〈0.05。正常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和低心理健康水平内地学生的比较中,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的低责任感特征十分突出(P〈0.01),其中有文化适应的因素;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的大五项目都有具体的心理症状表现。结论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的大五人格项目均低于正常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地学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调查了贵州省黔南州高中异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以及对改进当地基础教育方式提出建议.方法: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贵州省都匀市两所示范性高中高一学生共378人进行施测.结果: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46.56%,有176人(46.56% )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问题162人(42.9%),中重度心理问题14人(3.7%).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因子阳性检出率前3位分别为强迫症状(78.8%)、人际关系敏感(66.3%)、焦虑(58.7%).量表各因子均分与2004年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均显著偏高;异地生比非异地生除了焦虑和敌对2项因子外其他7个因子均分都显著偏高.在交互作用分析中,异地生中的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5个因子上比独生子女显著偏高,而本地生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各因子上差异不显著.结论:贵州省黔南州高中异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改进当地基础教育方式和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