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鼻丘气房的CT多平面重组(MPR)断面的表现. 资料与方法 对100例临床怀疑鼻窦炎患者的鼻丘气房的MPR断面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200侧中,185侧(92.5%)可见鼻丘气房.146侧(78.9%)鼻丘气房开口于筛漏斗,39侧(21.1%)开口于中鼻道.鼻丘气房上下径为(8.8±2.3) mm,左右径为(4.7±1.2) mm,前后径为(5.6±1.6) mm.88侧额窦炎组的鼻丘气房上下径为(10.3±2.4) mm,112侧非额窦炎组的鼻丘气房上下径为(7.8±1.8) mm,额窦炎组鼻丘气房上下径大于无额窦炎组. 结论 MPR断面可显示鼻丘气房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腰椎峡部裂的MRI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腰椎峡部裂的MRI表现 ,探讨MRI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平片或CT证实的 2 9例腰椎峡部裂患者 (单纯崩裂 5例、崩裂滑脱 2 4例 )及 2 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MRI检查资料 ,并对崩裂滑脱与退行性滑脱的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 9例峡部裂患者双侧椎弓峡部均出现不规则状T1WI低信号、T2 WI低或高信号骨性缺损。单纯崩裂组椎管前后径 19.0mm± 2 .7mm ,不伴有脊柱滑脱、椎间盘假性膨出及椎间孔变形 ;3例患椎棘突基底部与硬膜囊之间存在脂肪间隙 ;所有患椎棘突基底部均位于上下棘突基底部连线前方。崩裂滑脱组椎管前后径2 5 4mm± 4 .4mm ,均伴有脊柱滑脱、椎间盘假性膨出、椎间孔变形 ;患椎棘突基底部与硬膜囊之间均存在脂肪间隙 ;患椎棘突基底部位于上下棘突基底部连线后方 2 3例 ,稍前方 1例。退行性滑脱组椎弓峡部完整 ,无骨性缺损 ;椎管前后径15 2mm± 1.6mm ,明显小于崩裂滑脱组 (t =10 .87,P <0 .0 1) ,2 5例均伴有椎间盘假性膨出及椎间孔变形 ;患椎棘突基底部与硬膜囊之间无脂肪间隙 2 4例 ,存在线状脂肪间隙 1例 ;患椎棘突基底部均位于上下棘突基底部连线前方。结论 :腰椎峡部裂有特征性MRI表现 ,MRI可为临床评价该病提供正确、全面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常规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延长征与不典型椎弓峡部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L4和L5常规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前后径延长征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探讨该征象对峡部裂假性椎间盘膨出与真性椎间盘膨出的鉴别诊断价值;验证补充椎弓峡部反机架角扫描的意义。资料与方法对28例椎管延长椎节做上下终板层面椎管前后径测量,并与正常组38例进行对比分析。椎管延长病例全部行反机架角扫描。结果对崩裂组和对照组L5进行P检验:男性:终板上缘为P1=0.21,终板下缘P2<0.01;女性:终板上缘P3<0.05,终板下缘P4<0.01。发现椎体下缘终板层面椎管前后径增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反机架角扫描全部病例均显示双侧椎弓峡部裂。结论当椎节无明显滑移时,腰椎峡部裂极易误诊或漏诊,椎间盘扫描椎管前后径延长征是主要间接征象,补充椎弓峡部反机架角扫描对峡部裂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 甲状腺的 CT解剖简介甲状腺分左、右两叶 ,中间以峡部相连 ,呈蝴蝶形 ,峡部相当于蝶体 ,两叶相当于蝶翼。甲状腺上缘起自甲状软骨下方或中部 ,下缘约平第 6气管环 ,甲状腺峡部居中 ,位于气管正前方 ,左、右两叶分别居气管左、右两侧。正常甲状腺的前后径 (即厚度 ) 2~ 3cm,左叶或右叶的左右径 (即宽度 ) 2~ 3cm,上下径 (即长度 ) 6~ 7cm。女性的各径略比男性为小。由于正常甲状腺含碘量比周围软组织高 ,故 CT平扫呈高密度 ,密度均匀 ,边缘清楚 ,CT值约 70± 10 HU,增强扫描后甲状腺呈均匀性显著强化。峡部上缘有时出现一个锥状叶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心房内与心律失常及其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的MDCT特征.方法 搜集在本院行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的153例连续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使用GE ADW4.4高级工作站观察右心房内与心律失常及其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特征,并测量相关参数.结果 上腔静脉入口右侧和下腔静脉入口右侧之间的平均距离(48.9±6.9) mm;上腔静脉入口右侧和下腔静脉入口右侧连线中点和心房右侧壁的平均垂直距离(37.9±5.6) mm,该垂线和右房壁交点水平横轴位图像界嵴平均厚度(5.8±1.8) mm.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隔旁部平均长度(16.2±3.2) mm,峡隔部平均长度(9.8±2.6) mm;峡中央部平均长度(19.5±4.4) mm,峡中央部平均深度(7.3±3.1) mm,峡中央部深度>5 mm者72例;峡下侧部的平均长度(24.8±4.8) mm.100例患者中,Eustachian嵴/环的形态呈结节样见于31%患者(31/100),明显的Eustachian环起自Eustachian嵴见于22%患者(22/100).100例患者中,Thebesian瓣下窦深度>5 mm者见于54%患者(54/100).结论 64排CT可清晰显示右心房内与心律失常及其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内听道底孔道多平面重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研究内听道底孔道的CT表现,为诊断内听道底部的病变及手术操作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对30例(60耳)正常成人颞骨行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对内听道底各孔道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底前后径(4.07±0.97)mm,上下径(3.24±0.88)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04±0.52)mm,宽度(0.96±0.31)mm;前庭上神经管长度(2.52±0.48)mm,宽度(0.83±0.30)mm;蜗神经管长度(0.89±0.19)mm,宽度(2.05±0.39)mm;前庭下神经管长度(1.07±0.23)mm,宽度(0.73±0.21)mm;单神经管长度(3.56±0.68)mm,宽度(0.56±0.11)mm。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以明确内听道底形态及各孔道情况,为病变诊断及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前庭导水管的冠状面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冠状面CT图像上正常前庭导水管 (VA)的特征 ,为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诊断进一步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 5 2名 10 4只正常耳作螺旋CT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 ,分别测量VA的宽度、长度 ,并在冠状面上测量VA长轴与水平线的夹角。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状面上VA峡部的显示率、可测率均为 10 0 % ;横断面上VA峡部的显示率为 10 0 % ,其可测率仅为 88.5 %。VA后部的显示率和可测率均为 6 1.5 %。冠状面VA峡部的宽度为 (0 .87± 0 .5 7)mm ,长度为 (3.0 7± 1.34)mm ;VA后部的宽度为 (1.2 3± 0 .5 1)mm ,长度为(4 .89± 1.6 1)mm。正常VA峡部的上限值为 4 .4mm× 1.5mm(长×宽 )。结论 冠状面上可清楚地观察VA的走行并对峡部进行测量 ,提出了冠状面上正常VA峡部的范围。冠状面结合横断面图像可提高VA扩大的诊断准确性 ,从而提高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病因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听道底神经和神经孔道的正常CT和MRI解剖特点并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60例共120耳,60耳行颞骨CT扫描,60耳行内耳FIESTA序列MRI检查,在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对内听道底的神经和神经孔道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底前后径(4.07±0.97)mm,上下径(3.24±0.88)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04±0.52)mm,宽度(0.96±0.31)mm;前庭上神经管长度(2.52±0.48)mm,宽度(0.83±0.30)mm;前庭下神经管长度(1.07±0.23)mm,宽度(0.73±0.21)mm;蜗神经管长度(0.89±0.19)mm,宽度(2.05±0.39)mm;单孔长度(3.56±0.68)mm,宽度(0.56±0.11)mm。面神经直径(1.00±0.03)mm;前庭上神经直径(0.98±0.04)mm;前庭下神经直径(0.71±0.03)mm;蜗神经直径(1.03±0.04)mm;后壶腹神经直径(0.47±0.02)mm。结论:CT和MRI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内听道底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可进行准确测量,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成人正常脾体积(splenic volume,SP)及容积相关参数,探讨SP与生理参数的关系及SP的简易估测方法.资料与方法 对无明确脾疾病的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针对层厚2 mm、重组间隔2 mm的门静脉期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iemens Volume体积测量软件测定脾的体积值,并测定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最大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受检者的平均脾体积为(203±79)cm3.平均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最大截面积分别为(9.0±1.7)cm、(9.1±1.0)cm、(9.5±1.9)cm、(3.8±0.7)cm和(35.6±9.5)cm2.体积与身高、体重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龄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消除了体重因素的影响后,不同性别组间SP无显著差异.SP与脾上下径(r=0.7887,P<0.01)及脾最大截面积(r=0.8641,P<0.01)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简化的回归方程为:脾体积=0.616×脾上下径×脾最大截面积(t=109.7,r2=0.9906,P<0.01).脾增大的诊断标准为SP>358 cm3.结论 SP与各种生理参数间相关性不强,绝对体积值>358 cm3可诊断为脾增大.通过测量CT像上脾上下径与最大横截面积,可以简单、迅速而较准确地估测S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颈椎C2~C7后入路椎体成形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CT下测量上海地区成人C2~C7 40例,测量项目为颈椎左右椎弓根的横径及上下径.结果 C2~C7椎弓根左右径为(5.13±1.13)mm,上下径为(6.61±1.23)mm.结论 本文数据测量为颈椎椎体成形术选择新的入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3.0T MR重T2加权技术对乳糜池进行成像,并探讨病变对其形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142例患者进行胸腹部三维MR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选取达到测量要求的113例。观察乳糜池的形态、位置以及汇入的淋巴干和小淋巴管等情况,并对其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等进行测量。探讨以上测量数据在正常对照组、门静脉高压组、胆管扩张组和恶性肿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乳糜池的形态变异较大,61.95%(70/113)为管状和梭形,54.87%(62/113)位于第1腰椎水平,74.34%(84/113)位于椎体中央的前方。所有乳糜池平均的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6.34±10.40)mm、(5.20±2.18)mm和(5.25±2.16)mm。在正常对照组和各病变组内,构成乳糜池的所有淋巴管的数目存在统计学差异(F=3.272,P=0.024),其他数值在4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重T2加权MR技术可以对乳糜池进行有效地显示和测量,各种病变影响汇入乳糜池的淋巴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肾静脉以上段下腔静脉左右径、前后径及其与冠状面成角、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方法:利用100例患者腹部CT增强图像,分别测量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的左右径和前后径、第一肝门平面及肾盂平面的左右径、前后径及它们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患者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为50.9岁.结果:第一肝门平面左右径和前后径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分别为(43.4±12.0)°、(46.8±11.8)°;肾盂平面左右径和前后径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分别为(37.8±9.8)°、(50.6±10.9)°.以上两个平面左右径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8,P=0.000),以上两个平面前后径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t=-2.36,P=0.019).右心房入口处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8.4±4.2) mm、(19.8±3.5) mm;第一肝门平面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5.6±3.7) mm、(18.2±3.6) mm;肾盂平面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5.7±4.6) mm、(15.4±3.2) m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个不同平面的下腔静脉左右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F=15.0,P=0.000);3个不同平面的下腔静脉前后径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意义(F=40.9,P=0.000).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为(58.9±10.0) mm.结论:对肾静脉以上段不同平面下腔静脉径线及其与冠状面成角、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的测量结果,为下腔静脉有关的介入诊疗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颞骨鼓部发育不良所致外耳道畸形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84耳外耳道畸形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探讨颞骨鼓部发育畸形与外耳道畸形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临床诊断84耳外、中耳畸形患者均行HRCT检查,重点观察骨性外耳道鼓部发育的形态。结果 鼓部完全未发育、骨性外耳道未形成43耳(43/84);鼓部重度发育不良、鼓部为不规则形态、未形成骨性外耳道27耳(27/84);鼓部中度发育不良、鼓部形成不典型的“U”结构、外耳道形态不良14耳(14/84)。结论 骨性外耳道发育不良与颞骨鼓部发育不全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简介患者男,11岁,因间断水肿、血尿7个月入院,入院后行腹部超声检查,肝脏、胆囊、胰腺、脾未见异常.双肾区未见正常肾脏回声,于脐水平腹中线腹膜后部位见边界清晰的实质性团块,周边部位呈实质性低回声,与正常肾实质回声相似,中心部可见肾窦样略强回声(图1),位于脊柱前方,左右边界延伸至脊柱两侧.肾脏形态不规则,左侧部分上下径79mm,前后径35mm;右侧部分上下径51mm,前后径45mm;上侧部分左右径40mm,下侧部分左右径73mm.  相似文献   

15.
蔡军  郑玲  周长圣  李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592-1594
目的:研究额气房在额隐窝的发生率及其与慢性额窦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两年间因慢性鼻窦炎住院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多层螺旋CT资料,利用SYNEO CT Workplace Valla图形工作站行多平面鼻窦CT重建,观察额气房发生率,测量额窦峡部的前后径和面积。结果:额隐窝额气房发生率为25.3%,其中无前期手术史组为28.7%,有前期手术史组为21.0%,34.6%的患者有单侧或者双侧的额气房,Ⅰ型额气房(16.0%)最常见。额窦炎的存在与额窦峡部的前后径和面积在有额气房和没有额气房的患者之间没有差异。结论:额气房是额隐窝比较常见的气房,额气房与高额窦炎发病率并不相关,额窦峡部的前后径和面积与额窦炎的发病率也不相关。尽管额隐窝的解剖变异在慢性额窦炎中起一定作用,但粘膜炎症进程是更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hiari畸形I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 CMI)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和形态与脊髓空洞症的关系.方法 20例Chiari畸形I型患者行MRI检查,对小脑扁桃体下缘至枕骨大孔平面的距离进行测量,并观察小脑扁桃体下缘形态.测量病例组脊髓空洞前后径和上下径,分析其与小脑扁桃体位置的相关关系.结果 病例组中18例小脑扁桃体(90%)呈尖形,2例(10%)呈圆钝形.小脑扁桃体疝出范围为-27.5~-3.7 mm,平均值为(-11.7±1.5) mm.20例CMI患者中12例合并有脊髓空洞症.建立空洞前后径、上下径与h值的多元回归,对其偏回归系数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认为空洞前后径、上下径与h值没有相关性.结论 CMI中小脑扁桃体形态变尖明显较多,小脑扁桃体的位置改变与脊髓空洞症的大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和透视导向的经皮穿刺钢钉固定术治疗成人轻度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的可行性。方法 10例L5椎体轻度峡部裂性椎体滑脱(6例Ⅰ度,4例Ⅱ度)的成年病人(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57.1岁,范围44~78岁),进行经皮穿刺钢钉固定术。每例病人放置2个4mm的AsnisⅢ型套管钢钉,以固定峡部的缺陷部分。所有操作均于局麻后在CT和透视导向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进行术后疗效的评价。结果手术时间为45~60min。钢钉平均长度为27mm(24~32mm)。在2年的随访中,VAS和ODI评分分别从术前的7.8±0.9减小到1.5±1.1,62.3±17.2减小到15.1±6.0(两者均P<0.001)。没有发现滑脱进展或固定失败。结论这项可行性研究显示,CT和X线导向的经皮穿刺钢钉固定术是治疗轻度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分析了103例矢状面MRI图像,测量了四叠体的大小,并将正常组与异常组作了对照。正常组93例,男41例,女52例,年龄5~77岁。上丘最大前后径为1~6mm,平均4.5mm(SD=1.1mm);下丘前后径为1~7mm,平均5mm(SD=1.0mm),下丘略大于上丘。93例中,上、下丘大小相等者32例,下丘比上丘大1mm者42例,大2mm者7例,大3mm者1例。另外有10例下丘比上丘小1mm,1例小2mm。四叠体的上下径为10~18mm,平均13.4mm(SD=1.8mm)。异常组10例,均为导水管狭窄或肿瘤累及中脑。男3例,女7例,年龄24~38岁。6例为导水管狭窄,2例为星形细胞瘤累及中脑,1例为肉瘤,1例为四叠体的低恶度胶质瘤。10例中,5例导水管狭窄者,其四叠体测量值正常,其余5例均超出9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MSCT)对左心房和肺静脉进行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 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肺静脉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测量各支肺静脉开口的径线及形态,观察左心房的大小及左心房耳部的形态.结果 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方式及肺静脉解剖学变异,肺静脉解剖变异占总样本数的16.8%(39/232).各组肺静脉开口均呈上下径大于前后径的椭圆形.房颤组及对照组中左心房的内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房颤组:(39.47±8.98)mm;对照组:(36.94±5.49)mm;P=0.02],而2组患者肺静脉开口的径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肺静脉上下径:左上(18.15±1.35)mm,左下(16.96±1.18)mm,右上(17.50±1.12)mm,右下(17.65±0.94)mm;对照组肺静脉上下径:左上(18.07±0.94)mm,左下(17.50±0.57)mm,右上(18.03±1.02)mm,右下(17.94±0.76)mm,P值均>0.05;房颤组肺静脉前后径:左上(12.26±1.89)mm,左下(11.96±0.61)mm,右上(12.32±1.08)mm,右下(12.39±0.95)mm;对照组肺静脉前后径:左上(12.74±1.03)mm,左下(12.23 ±0.75)mm,右上(12.64±0.87)mm,右下(12.72±0.67)mm,P值均>0.05].结论 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不仅可以了解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肺静脉及左心房解剖变异的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评价心房功能和风险,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CT模拟胸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测量和分析相关重要参数.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40例患者行胸椎多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工作站上模拟PVP,共480节椎体,测量项目为胸椎T1-12左右椎弓根的左右径,上下径,左右进针距离,左右旁开中心距离等数据,并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1-12椎弓根左右径为(3.92+1.60) mm,上下径为(12.15±2.73)mm,左右进针距离为(93.13±15.59) mm,左右旁开中心距离为(43.01±14.48)mm.结论 CT模拟PVP相关测量参数为胸椎PVP中穿刺针的选择及穿刺路径的规划提供基础的影像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