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分析观察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血管造影形态,以便指导对其进行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肝脏转移性肿瘤DSA表现,原发癌均经病理证实,分别为胃癌、胰腺癌、肺癌、大肠癌、食管癌、胆囊癌、恶性胸腺瘤及乳腺癌,分别行B超或CT检查肝脏均有实质性占位,在介入治疗前常规行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DSA检查。结果:本组肝脏转移性肿瘤血供丰富5例,血供中等量16例,血供稀少7例,其血管造影表现为血管增粗、狭窄、扭曲、推移、肿瘤染色、充盈缺损、无门静脉瘤栓亦无动静脉瘘等。结论:血管造影不仅能反映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血管特征,并能为采用介入治疗措施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肺癌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的肿瘤血管形态,指导肺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材料和方法:对100例肺癌病人在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DSA,其中20例同时作了肺动脉DSA。结果:①肺癌的血供来自支气管动脉;②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增粗;③出现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④少数病例可见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或肺静脉直接交通;⑤纵膈或肺门淋巴结显影。表现与原发癌相似。结论:肺癌的介入治疗应选择支气管动脉为靶血管,不但要进行灌注化疗,而且要栓塞支气管动脉以阻断肿瘤的血供和异常交通,不但要栓塞原发瘤的供血动脉也要栓塞转移淋巴结的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4.
5.
恶性骨肿瘤动脉灌注化疗后的X线征象和血管造影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导管动脉经疗改善了骨肿瘤手术前后的效果。本文比较了38例治疗前后骨肿瘤X线征象和血管造影变化。从X线平片上可发现软组织肿块影缩小,肿瘤钙化增加;而血管造影是估价化疗后肿瘤发生反应的最可靠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25例骨肿瘤及软组织肿瘤做了动脉造影诊断,认为动脉造影对区分良恶性骨种瘤有重要价值,总结出了恶性骨肿瘤的主要造影表现并就其病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发现了海绵体内平滑肌松弛是阴茎勃起的机理,推动了对阳萎的科研。这一发现导致了勃起生理概念的改变,静脉闭塞机制的存在,建立诊断和定量静脉闭塞功能不全的方法,认识频发的静脉源性阳萎,动脉成象技术的改进以及实用的药物治疗方法。血管造影在研究勃起功能和功能不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为充分评价其功能,常规血管造影的方法是不够的,需要新设备和技术。放射 相似文献
9.
介入治疗在骨盆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在骨盆肿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1例骨盆肿瘤 (其中 15例恶性 ,6例良性 )做了 30人次的介入治疗 ,所有病例均行 DSA造影 ,并用明胶海绵条做了供养动脉栓塞 ,其中 15例恶性骨肿瘤 (MBT)在灌注化疗的基础上实施动脉内栓塞。于栓塞后 1~ 7d进行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 DSA造影均表现为相应区域内的肿瘤染色和供应血管增粗 ;并均经手术和 (或 )病理证实 ,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变 ,术中易剥离 ,出血少 ,术野清楚 ,缩短手术时间。结论 :术前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提高手术成功率 ,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动脉内化疗优于全身化疗 ,动脉内化疗加栓塞明显优于单纯灌注的疗效 ,介入治疗是骨盆肿瘤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及其栓塞的价值。方法收集近年来经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的纵隔肿瘤6例,其中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恶性胸腺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2例,滑膜肉瘤1例,纵隔型肺癌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纵隔肿瘤的动脉供血来源,评估栓塞对辅助手术切除及预后的价值。结果纵隔肿瘤根据生长位置可有不同的供血动脉,本组病例所见主要供血动脉有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膈下动脉和肋间动脉,发生胸壁侵犯时可有胸壁外侧动脉供血。肝动脉也可向邻近纵隔肿瘤供血。可同时有纵隔两侧动脉供血。3例于栓塞后20 h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明显较少,肿瘤易于剥离,切除标本可见肿瘤大部分变性坏死。3例因为术后复发、瘤体巨大未行手术切除,复查可见肿瘤大部分坏死、体积萎缩。结论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复杂,需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全面寻找可能的供血动脉,以达到彻底栓塞的目的。栓塞对于辅助手术切除和控制肿瘤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Yashiro导管在骨盆肿瘤化疗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Yash iro导管在骨盆肿瘤化疗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骨盆肿瘤患者中11例Cobra导管不能完成同侧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插管的患者采用Yash iro导管进行超选择插管,找出肿瘤的所有供血动脉,然后根据血供进行超选择性灌注化疗,并用明胶海绵随机对其中11例患者进行所有肿瘤供血动脉的选择性栓塞;对其中12例患者除进行肿瘤供血动脉的选择性栓塞外,还对双侧髂内动脉主干进行栓塞,栓塞后24~48 h由同一组医生切除肿瘤。结果Yash iro导管能明显缩短同侧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的插管时间,所有病例均成功地完成靶血管的超选择插管;手术中易剥离,出血少,术野清楚,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随访6~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Yash iro导管能提高骨盆肿瘤介入治疗的效率,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减少肿瘤复发或转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42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 42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转移可疑及非精原细胞瘤病人加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结果 3 9例获随访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 9.4年。I期和II~III期患者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91.7%( 2 2 / 2 4)和 60 .0 %( 9/ 15 ) ;总生存率为 79.5 %( 3 1/ 3 9)。结论 早期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以适当化疗或放疗 ,预后良好 ;隐睾是睾丸肿瘤的高危因子 ,且成年后行睾丸固定术 ,对日后癌变保护作用有限 ;患侧睾丸肿瘤切除后 ,对侧睾丸也应加强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9例。9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神经鞘瘤3例(其中恶性1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和节细胞性神经瘤各1例;肿瘤位于直肠腹膜外间隙6例,膀胱腹膜外间隙3例;CT表现为体积较大,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或局部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囊变区和钙化灶,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或瘤体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的术前造影和栓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颈动脉体瘤的血供情况及术前栓塞对术中出血、手术全切率和术后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经5F造影导管用直径2501000μmIvalon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处理.结果颈动脉体瘤主要由同侧的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同侧颈内动脉参与供血的占1/18,椎动脉参与供血的占2/18.供血动脉栓塞后肿瘤染色大部分消失,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颈动脉体瘤的术前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骨盆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术中控制出血方法的不同将47例骨盆肿瘤患者分为3组:术前介入靶血管栓塞组(A组)19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加介入靶血管栓塞组(B组)12例,未行控制出血的对照组(N组)16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骶神经损伤、术中和术后休克死亡及术后1年复发等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和B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N组手术时间显著大于A组和B组(P<0.05);N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显著大于A组和B组(P<0.05),B组小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出见术后休克死亡、骶神经损伤及1年内复发等并发症,而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2/19),N组的发生率为31.2%(5/16)。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操作简便,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并介入靶血管栓塞术可有效控制骨盆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是一种十分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旋转DSA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旋转DS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V5 0 0 0数字成像系统 ,对 3 0例患者实施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8例次。其中脑动脉 8例 ,颈动脉 2例 ,四肢动脉 7例 ,肝动脉 2例 ,肺动脉 1例 ,髂动脉 2例 ,腹主动脉 1例 ,肾动脉 2例以及子宫动脉 5例。结果 3 0例患者 2 8例良好地显示了病变处血管起源、走行、分布、数目、轮廓以及假性动脉瘤的瘘口。结论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所检查部位的血管结构 ,对病变的术前诊断和制定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