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种输血方式在骨科手术患者术中输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定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行骨科手术的患者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方式分为三组,每组各33例,其中A组采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联合术中自体回收式输血方式,B组采用自体回收式输血方式,C组采用异体输血方式。比较三组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状况[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三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三组患者血常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组患者Hb、RBC、HCT、PLT均降低,且术后各指标组间比较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组患者PT、APTT、FIB均提升,但术后PT、APTT组间比较A组明显小于B、C组(P<0.05);B、C组两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低中心静脉压(LCVP)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拟行右肝癌手术患者66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5~65岁,随机均分为三组,ANH+LCVP组、LCVP组和ANH组。患者全麻后行ANH,ANH+LCVP组和LCVP组在肝实质离断过程中将CVP控制在0~5cm H2O,肝实质离断止血彻底后将CVP恢复到7~8cm H2O;ANH组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正常的CVP。记录三组患者肝实质离断时间、肝门阻断时间、肝实质横切面积、出血量,记录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输血量、输液量、尿量以及三组患者术后第1、4、7天ALT、AST、TBIL、BUN和Cr值。结果 ANH+LCVP组和LCVP组肝门阻断时间、肝实质离断时间均明显短于ANH组(P<0.05),在肝实质离断过程中ANH+LCVP组和LCVP组MAP较术前和ANH组明显下降,HR较术前和ANH组明显增快(P<0.05)。肝实质离断过程中ANH组出血量和单位横截面积出血量均明显多于ANH+LCVP组和LCVP组(P<0.05)。ANH组未输异体血液比例明显低于ANH+LCVP组和LCVP组(P<0.05)。三组患者术毕Hb值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1、4、7天三组ALT、AST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在肝癌手术中联合应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和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可减少手术中异体输血,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0年—2012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溃疡愈合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溃疡愈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外科杂交手术对肢体烧伤后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烧伤后四肢动脉缺血患者65例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杂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 结果:观察组保肢率为97.14%(34/35),患者术后下肢足趾部组织坏死行足趾截肢术1例;对照组保肢率为86.67%(26/30),患者术后组织坏死严重行急诊截肢术后并发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足部坏疽形成后截肢1例,术后因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截肢1例,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导致截肢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术后1、7 d患肢脉搏波幅较手术前明显增高(P<0.05),皮肤温度稍高于手术前(P>0.05);术前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7 d观察组患肢脉搏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肢溃疡面改善率和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血管外科杂交手术有助于改善肢体烧伤后缺血患者保肢率、患肢脉搏波幅、血液循环和溃疡面,提高患者对烧伤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c-met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64例肝癌半肝切除患者(手术组)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以及30例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肝癌患者(TAE组)肝穿刺标本c-met蛋白水平。比较手术组中1年以内复发患者与1年以上复发患者c-met水平;根据所有患者肝穿刺标本获得的c-met平均值,将手术组与TAE组患者分别分为c-met低值(≤均值)与高值(>均值)亚组,比较手术组中2个亚组1年复发率、复发时间和病理癌栓发生率;比较手术组与TAE组中4个亚组间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中,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的c-met检测值一致;1年以内复发患者c-met表达值高于1年以上复发患者;高值亚组比低值亚组1年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癌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c-met低值亚组术后生存优于其c-met高值亚组、TEA组中c-met高值与低值亚组(均P<0.05),而后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t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术后复发、生存时间关系密切,表达水平低的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示c-met检测可作为肝癌术后预后指标,术前肝穿刺是可行的取样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患者PPH术后营养状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择90例接受PPH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组采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静脉补液进行营养支持,均维持5~7 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 d营养学指标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球蛋白(GLO)和淋巴细胞数(LYC)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第5天,观察组PA、GLO和LYC,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LB和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2%,对照组为55.6%,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3,P>0.05)。 结论: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价格低廉,服用方便,能够满足老年患者PPH术后营养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静脉补液,是一种安全的PPH术后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门阻断联合逆行肝切除治疗巨大肝癌对健侧肝组织再灌注损伤、余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45例巨大肝癌(直径≥10 cm)患者按照Zelen设计的临床分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完全阻断第一肝门的顺行肝癌切除,观察组行选择性阻断第一肝门的逆行肝癌切除,两组均于肿瘤切除后留取少许健侧肝组织。检测两组患者术后1周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水平及健侧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周的ALT明显降低、PA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水平、[Ca2+]i、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增高(P<0.05)。 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逆行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癌更有利于减少健侧肝组织的再灌注损伤和保护余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全胃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146例择期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使用吸入性七氟醚。记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的疼痛情况。 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在5 min至3 h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24 h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基本一致,患者疼痛均得到较好的控制(P>0.05)。 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均可安全应用于全胃切除手术,七氟醚吸入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脏中部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0例肝脏中部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传统右半肝切除术,观察组行RFA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 5年生存率等。 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血量、术中肿瘤破裂例数、术中大出血例数、输血例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6.67%,观察组为3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对照组 5年生存率43.09%,观察组为65.73%,两组差异有学意义(P<0.001)。 结论:射频消融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脏中部肿瘤的效果显著,明显优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供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12月间手术117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预防切口感染的特殊围手术期处理分为特殊处理组与常规处理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其他临床指标;再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常规处理组比较,特殊处理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14.6% vs. 36.8%),引流管拔除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胆管炎、既往胆道手术史、胆汁培养阳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手术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既往胆道手术史和延迟拔除引流管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保护性因素(均P<0.05)。 结论:合并糖尿病、既往胆道手术史和术后延迟拔除引流管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且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麻醉期预处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ASAⅢ—Ⅳ级因终末期肝病而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术前及麻醉诱导后进行预处理,并在不同时期采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PLT)及血清钙离子浓度并进行动态观察。同时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凝血与血小板功能进行定性分析,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术中PT、APTT逐渐延长,门脉开放初期达到高峰,新肝再灌注后PT、APTT又逐渐缩短;D—dimer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灌注后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术前水平。大多数病人全血凝固时间(ACT)在手术开始前即开始延长,新肝期最为突出,新肝后期逐渐缩短。凝结速率(CR)新肝期明显减慢,以后逐渐恢复。血小板功能(PF)在新肝初期最差,到术毕明显恢复。结论肝移植术中的早期预处理,并适时个体化调整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维持术中的相对稳定,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和输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和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t coagution & piatelet function analgzer,SCA)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 24例择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全部采用原位经典非转流手术方法.于麻醉诱导前(TO)、手术开始后6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0 min(T3)、新肝期120 min(T4)和术毕(T5)时分别采集桡动脉血检测,硅燥土激活的全血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标包括R值、K值、Alpha角和MA值;玻璃珠激活的全血SCA,指标包括ACT、CR和PF值;常规凝血指标包括PT、APTT、INR、Fbg和Plt.结果 (1)SCA和TEG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凝胶形成速度和血小板功能(都正常或者都异常)的Kappa值分别是0.371(P<0.05)、0.363(P<0.05)、0.438(P<0.05).gbACT与R、CR与α角、PF与MA呈正相关(r=0.790,P<0.05;r=0.766,P<0.05;r=0.502,P<0.05),CR与K呈负相关(r=-0.588,P<0.05).(2)与T0时比较,T3~T5时PT、INR、gbACT及R延长和FBG、CR、α及MA降低(P<0.05),T1~T5时APTT、T3时K延长(P<0.05),T2~T4时PF降低.结论SCA能够准确地监测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输血方式对适量失血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时效性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择期初次行THA患者,按照术中失血量+术后6 h引流量介于人体总量10%~20%的筛选条件分两组:自体血回输组(ABT组)和异体输血组(AT组)。分别记录各组术前(T0)、术后第1天(T1)、3天(T2)、7天(T3)、14天(T4)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组内比较:术后FIB、DD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治疗方法交互作用,PLT、PT、INR、APTT、FIB各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DD含量在T1、T2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输注与异体血相比,其凝血功能、血栓形成影响相当;两组术后FIB、DD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3种不同血液保护措施对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225例采用不同血液保护措施[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ANH组)、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LCVP)(LCVP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acute normovolemichemodilution combined with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ANH+LCVP)(ANH+LCVP组)]进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手术患者资料,按照血液保持措施统计患者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情况,术后随访收集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生存时间.结果 14例患者由于失访被排除,最后共2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ANH组失血量和输血量[(816±420),(174±256)ml]明显多于LCVP组[(655 ±441),(102±203) ml]和ANH+LCVP组[(597±362),(52±136) ml](P<O.05),ANH组输血率(37.0%)明显高于ANH+LCVP组(15.1%)(P<0.05).在所有患者中,1、3年无瘤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ANH组(50.7%、25.6%和23.05个月、33.75个月)明显低于ANH+LCVP组(67.1%、47.7%和30.65个月、41.18个月)(P<0.05),LCVP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分期(clinicopathological stages,TNM)Ⅰ、Ⅱ期患者中,1、3年无瘤生存率、1年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ANH组(64.8%、35.5%、85.2%%和28.30个月、38.56个月)明显低于ANH+LCVP组(82.1%、61.8%、96.4%和37.43个月、47.30个月)(P<0.05),LCVP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输血患者和TNM分期Ⅲ、Ⅳ期患者中,1、3、5年的无瘤生存率、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ANH比较,在HCC根治手术中应用ANH+LCVP技术能够减少术中失血,减少异体输血,对早期肝癌患者预后更有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37例)和非高龄组(<60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延长(P<0.05)、PT延长(P<0.01),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两组TT、PT显著延长(P< 0.01),非高龄组FIB、DD较手术当天明显下降,且恢复至术前水平,PLT恢复显著,高龄组DD降至术前水平,而FIB仍处于较高水平,PLT恢复不显著.非高龄组ATⅢ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龄组ATⅢ恢复较慢,提示高龄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依然持续.术后第7天,除高龄组FIB仍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趋于平衡;组间比较,术后当天FIB、INR升高幅度大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INR、FIB、DD和PL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60岁以下患者,凝血功能恢复速度慢于60岁以下患者,提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应更加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适当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AEP组),21例急性重型胰腺炎患者(SAP组)和30例年龄、性别与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血小板计数(BPC)并计算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并比较上述指标在3组中的不同。结果 SAP组的PT、INR、APTT及FIB均显著高于AEP组和对照组,AEP组的PT、INR、APTT、FIB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和AEP组的BPC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AEP组相比,SAP的BPC亦显著降低(P0.05)。SAP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A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EP组和SAP组的PT、INR、APTT、FIB、BPC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度肝脏外科同一肝移植小组进行的103例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分为大量输血组(≥12 U)40例和非大量输血组(<12 U)63例,比较分析两组受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结果大量输血组和非大量输血组在性别、年龄、血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诊断、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指标与术中大量输血存在相关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为Y=3.545-0.112×HCT-0.009×PLT+0.005×DBIL。其预测值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分析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1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71.4%,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为0.514,即Y≥0.514时则可能发生术中大量输血。结论肝移植受者术前HCT、PLT和DBIL可以作为术中大量输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其预测模型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腹腔镜胃癌手术组(腹腔镜组)及开腹手术组(开腹组)各3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h,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两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hAPTT及INR与术前无显著差异;腹腔镜组FIB及D-D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FIB手术结束时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两组PT明显降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及开腹手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且腹腔镜胃癌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患者术前的凝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前凝血治疗的时机、目标和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4年实施肝移植手术的168例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相应的凝血治疗措施,术中出血量、各种血制品的用量.分析术前因素与术中出血的关系,PTA分级与术中出血量、术中各种血制品用量的关系,术前血浆置换对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制品量的影响.结果术前PTA趋于正常,术中出血量则少,对于严重凝血障碍的患者,术前应调整PTA至30%以上;术前实施血浆置换可以显著减少重症肝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血制品用量.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量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以减少术中出血和血制品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挤压综合征(CS)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收集95例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S透析组和CS非透析组,按Hb、PLT降低程度分为4级,比较两组Hb及PLT、PT、APTT的改变以及两组血液制品输注情况。结果CS患者85例(89.5%)发生贫血,47例PLT降低(49.5%),合并AKI的CS透析组Hb和PLT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CS透析组PT、APTT均较非透析组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CS透析组输血人次、输血量、输入血浆量均较非透析组高(P〈0.05)。结论CS患者可发生明显的血液及凝血功能的异常,造成Hb及PLT不同程度地降低,PT、APTT时间延长,在合并AKI的CS透析患者中,Hb及PLT降低程度更重,输血及血浆治疗在CS透析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