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观察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分离食蟹猴的BMSC,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食蟹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BMSC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并能进一步诱导分化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GFAP和NSE抗原表达。提示灵长类BMSC是多分化潜能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分化能力,在适当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形成具有神经系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特征的细胞;BMSC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SD大鼠神经干细胞培养鉴定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从SD胎鼠室管膜、皮质以及SD成年大鼠脑室下区、皮质分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 ,以从上述部位分离的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来源 ,在本实验室特制“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了神经干细胞培养诱导 ,单细胞连续传代培养 ,并分别以Nestin、NSE及GFAP免疫抗体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果发现 ,4种来源的组织细胞在相应培养条件下均有神经干细胞快速增殖 ,并有由多细胞组成的神经球形成 ,经鉴定 ,该细胞球表达特殊的胚胎神经干细胞Nestin抗原 ;进一步将这些细胞球分离成单细胞并重新以克隆密度进行培养 ,单个的细胞又很快形成神经球。对神经干细胞进行连续培养或加血清传代培养可使其进一步分裂增殖 ,有小芽形成并发育成突起、建立神经纤维联系 ,其中有的胞体增大 ,逐渐发育为较成熟的长突起细胞 ,长突起相互连接 ,交织成网 ,经鉴定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 4种组织来源的细胞中所含有的干细胞数量不同 ,胎鼠较成年鼠更富含神经干细胞 ,室管膜或脑室下区所含神经干细胞较皮质更丰富 ,皮质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和室管膜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形态学和分化程度上无特殊区别。该结果提示 ,SD胎鼠室管膜、皮质以及SD成年大鼠脑室下区、皮质 4种组织来源的细胞均含有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分离恒河猴BMSC,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分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恒河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和表达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并最终能分化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原表达;未发现维甲酸(RA),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具有明显影响作用。提示恒河猴BMSC是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神经系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抗原的细胞,可作为神经细胞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真皮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神经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真皮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条件及可行性。方法:取大鼠真皮组织,采用贴壁传代培养筛选法,分离培养真皮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经β-巯基乙醇诱导,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早期贴壁的真皮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连续传代培养至第4代,细胞形态较为均一,86%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表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但因子Ⅷ和角蛋白表达阴性。经β-巯基乙醇诱导,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细胞分化,细胞突起增多,具有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微丝(NF-200)。结论:大鼠真皮组织中存在着成体多能干细胞,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提示真皮可能是成体多能干细胞的又—来源,有望在神经组织修复和再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琳  张兴秀  王健  姜容  郑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37(11):1031-1035
目的观察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TCSCs)经静脉移植后在脑缺血大鼠脑内的分布和分化情况。方法采用DMEM/F12(1:1)无血清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NTCSCs,应用免疫组化法对所获细胞及其分化情况进行鉴定,RT-PCR检测Nestin、CXCR4、CD31、βⅢ-tubulin及GFAP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造模成功24h后经尾静脉注射1ml DAPI标记的NTCSCs。移植后第1、3、5、7d处死大鼠,制备脑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NTCSCs在脑组织的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TCSCs的分化情况。结果分离培养获得的NTC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形成神经球,并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巢蛋白Nestin及SDF-1受体CXCR4,可分化成βⅢ-tubulin、GFAP阳性细胞;RT-PCR检测结果显示NTCSCs表达Nestin、CXCR4、CD31、βⅢ-tubulin、GFAP mRNA。静脉移植后NTCSCs能够进入大鼠脑内,移植后第3天观察到DAPI标记的NTCSCs主要分布在缺血损伤部位,第7天时有少量NTCSCs分化为GFAP阳性细胞。结论分离培养的NTCSCs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移植后可能进入缺血脑组织,部分细胞表达GFAP。  相似文献   

6.
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姜晓丹  徐如祥  张世忠  邹雨汐  徐强  柳晓秋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1):947-949,W001,W002
为探讨成人骨髓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无菌条件下行骨穿 ,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成人骨髓源细胞 ,以“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培养 ,确定神经干细胞的最佳体外生存环境。以细胞克隆方法判断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 ;以NESTIN、NSE及GFA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所涉及的细胞因子主要有GDNF(2 0ng/ml)、LIF(10ng/ml)和RA(0 5 μg/ml)等。结果发现 ,成人骨髓源细胞在相应培养条件下快速分裂增殖为大而圆并含粗大胞质颗粒的神经干细胞 ,后者形成细胞球 (或称“神经球”) ,该细胞球表达特殊的神经干细胞NESTIN抗原 ;若进一步将这些细胞球分离成单细胞并重新以克隆密度培养 ,单个的细胞又很快形成新的神经球。神经干细胞球进一步分化 ,可见到有的细胞胞体增大并出芽 ,逐渐发育成为较成熟的长突起细胞 ,长突起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并建立有神经纤维样联系 ,表达NSE或GFAP抗原。说明成年人骨髓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以生成神经干细胞 ;用人骨髓组织诱导神经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离成体大鼠肝干细胞,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肝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过程以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AAF/PH肝干细胞刺激模型,通过胶原酶Ⅳ分步消化分离和Percoll梯度离心纯化的方法得到肝干细胞,联合应用地塞米松、DMSO和EGF、HGF、SCF等生长因子诱导肝干细胞增殖并分化为肝实质细胞.结果 分离得到的肝干细胞呈卵圆型,直径是肝细胞的1/4~1/6,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其表达c-kit和OV6两种干细胞抗原,PCR分析显示其表达CK19和白蛋白mRNA.体外诱导培养条件下细胞首先分化成大而圆的成熟肝细胞,继而出现分支样的胆管细胞,而且可见从卵圆形细胞到成熟肝细胞的中间变化过程.结论 新分离的肝干细胞同时表达c-kit、OV6、CK19和白蛋白多种抗原,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见从体积较小的卵圆形肝干细胞到体积大许多倍的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尚缺乏标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方法,实验通过全骨髓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以寻找一种简便、实用的分离方法。方法取大鼠骨髓,全骨髓培养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用MTT法间接测定不同代数细胞活力。诱导分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h,然后加入丁羟基茴香醚诱导(BHA)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BMSCs,免疫荧光染色示CD90、CD71、CD106表达阳性,CD45阴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示2、4、6代细胞于酶标仪490nm波长处吸光度值均高于第8、10代细胞。细胞经诱导后,细胞呈神经样细胞形态,并且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阳性。结论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可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在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随着神经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已经从人胚胎、成人脑和脊髓内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成功建立了永生化细胞系。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cell,NSC)是指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 ,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神经组织细胞的细胞。1 神经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 .1 自我复制能力 :分裂增殖过程中子代细胞仍具有干细胞样属性 ,包括增殖能力、多分化潜能和表达NSC特有的生物学标记神经巢蛋白 (Nestin)。NSC自我复制的有丝分裂原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 (Epitheliumgrowth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真皮来源成体多能干细胞并研究其NOV基因表达。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用脂质体法将构建的NOV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中,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产物,RT—PCR法检测转染细胞中NOV基因表达。结果:新生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86%处于G0/G1期,多向诱导后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及中胚层来源细胞。NOV重组质粒体外转染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后,转染细胞中检测到NOV基因。结论:大鼠真皮组织中存在着成体多能干细胞,具有多胚系分化潜能。该细胞可作为NOV基因表达的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11.
脊髓神经干细胞在Sapeptide材料上增殖与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脊髓神经干细胞在Sapeptide材料上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并对分化的细胞进行一定功能检测,探讨其细胞假体在脊髓损伤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观察塑形的Sapeptide材料,将培养的脊髓神经干细胞接种其上,然后鉴定干细胞并通过体积分数5%胎牛血清诱导分化,鉴定分化细胞的类型及比例,并与无材料的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相比较,最后对材料上的分化细胞进行缝隙连接蛋白32(CX32)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染色评价。结果Sapeptide材料在等渗盐水中可塑形,扫描电镜示具有规则的网状排列,脊髓神经干细胞在其上可增殖和分化,分化的细胞较无材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具有大量的CX32和GAP-43阳性细胞。结论脊髓神经干细胞在Sapeptide材料上增殖和分化良好,假体在脊髓损伤的修复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新生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同窝新生小鼠14只,随机分为7组(P1-P7),每组2只,出生后连续7d每天取1组幼鼠,分离视网膜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传代后培养2周,然后采用细胞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的5-溴-2'脱氧尿嘧啶(BrdU)、细胞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神经视网膜亮氨酸拉链(Nrl)和视蛋白(Opsin)的表达情况,并对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性质进行分析.结果 在特定的培养基中,部分P1-P7各组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贴壁生长,荧光免疫组化标记显示传代后生长细胞大部分为BrdU阳性细胞.P1-P7组Nestin阳性率分别为31.0%、31.6%、32.3%、30.2%、31.2%、30.9%、29.5%.Nrl阳性细胞数出生后3d开始明显增多,随后小幅增加,P1-P7组阳性率分别20.6%、35.2%、65.5%、68.6%、71.6%、73.O%、73.3%.P1-P4组细胞不表达Opsin,P5-P7组少量细胞表达Opsin.结论 新生小鼠视网膜存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该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及向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分化和表达视蛋白的潜能,并于生后3d明显增多,此后逐渐分化为成熟的光感受器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单细胞克隆技术,体外培养SD大鼠海马组织源NSCs,在NSCs增殖和分化过程中添加不同剂量EPO,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NSCs及其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NSCs加入EPO后,增殖期表达Nestin的细胞增加2~4倍,分化期表达Nestin的细胞数明显减少;表达Tuj1和GFAP的细胞出现早,且Tuj1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加入antiEPO后Tuj1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相同细胞接种密度下,添加不同剂量EPO后Tuj1阳性细胞数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EPO可促进大鼠海马源NSCs的增殖,并使其呈剂量依赖性的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4.
人神经干细胞在宿主鼠脑内分化成神经元呈脑位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胎脑神经干细胞植入年幼大鼠脑后的成神经元分化作用,探讨神经干细胞替代治疗小儿脑病的可行性。方法自孕16周的胎脑组织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球,在小儿脑脊液中培养诱导分化以证明其分化潜能。将培养14d的神经干细胞球移植10d龄鼠的侧脑室内,于移植后第4、7、14天杀鼠取脑,切片,行人神经丝特异性标志的免疫荧光分析,显示神经元的分布和细胞形态。结果培养获得典型神经干细胞球,呈漂浮生长,在小儿脑脊液中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用抗人神经丝混合单抗检测移植物的成神经元分化,移植后的第4天,观察到阳性反应细胞在颗粒层表现为颗粒性细胞,锥体细胞层则出现长突起的锥体细胞,还有连接神经元样中间神经元,小脑内有单层排列的浦肯野细胞。对比各时间点的观察结果,阳性细胞分布位置未变。随着移植后天数的后延,阳性细胞数量呈减少趋势,但锥体细胞的突起明显加长。结论体外培养获得的人神经干细胞脑室途径移植年幼大鼠,在脑内发生迁移,并分化成形态上与其临近宿主细胞一致的神经元。提示宿主脑组织局部微环境在引导移植物分化成神经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治疗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脊髓损伤治疗主要包括移植外源性神经干/祖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和激活内源性NSPCs。移植外源性NSPCs治疗脊髓损伤面临细胞来源受限、伦理道德、移植细胞的存活等问题。内源性NSPCs治疗脊髓损伤,面临如何促使内源性NSPCs的激活、增殖、迁移、分化、转归等问题。本文就内源性NSPCs及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F-κB配体受体激动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appa B ligand,RANKL)在脊髓损伤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移植中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350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1)hBMSCs组,脊髓半横切后行hBMSCs移植;(2)RANKL hBMSCs组,脊髓半横切后hBMSCs和RANKL协同移植;(3)PBS组,脊髓半横切,移植物以PBS代替。移植后1,7,14,21,28 d采用行为学指标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的BrdU标记hBMSCs在宿主脊髓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后,hBMSCs组和RANKL hBMSCs组均较PBS对照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而移植7,14 d时,RANKL hBMSCs组动物较hBMSCs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RANKL hBMSCs组中hBMSCs-Ne- uN和hBMSCs-GFAP双标阳性率高于hBMSCs组。结论RANKL和hBMSCs协同移植可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病学预后,提高hBMSCs在宿主体内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成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32只,2只用以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PBS缓冲液组及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培养后Hoechst33342标记,损伤1周后采取局部注射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区,移植6周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移植后1~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结果: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提高显著,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在体内大量存活,多数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NF-200表达呈阳性,少数细胞GFAP表达呈阳性。结论:局部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胚胎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分化、迁移及建立突触联系的特征,并可促进损伤神经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最近发现,经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植入受损伤的脊髓中,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能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提示胚胎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