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朱君涵  胡欣  李妍  梁霄  马小平  杨顺娥 《广东医学》2014,35(15):2357-2359
目的 分析维吾尔族、汉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学亚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为DLBCL的患者167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Hans法则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两类免疫亚型,采用x2检验分析临床资料与免疫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维吾尔族中GCB亚型占34.4% (22/64),non-GCB亚型65.6%(42/64).汉族中GCB亚型占33.0%(34/103),non-GCB亚型占67.0% (69/103).维、汉族DLBCL患者免疫亚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56).汉族DL-BCL年龄、IPI评分与免疫学亚型有关(P<0.05),Non-GCB亚型的维、汉DLBCL患者临床特征在年龄、B症状、IPI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汉族DLBCL不同亚型中年龄、IPI评分比较有差异;Non-GCB亚型中维、汉在年龄、IPI评分、B症状方面比较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198例初诊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基本临床特征、免疫学亚型、CD5、Bcl-2、Ki-67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61例行免疫学亚型检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型发病率(67.08%)显著高于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型(32.92%)。134例行Bcl-2检测,阳性表达率为73.88%。84例行CD5检测,阳性表达率为19.05%。165例行Ki-67检测,其中有92.73%的患者Ki-67表达>50%。GCB型与non-GCB型患者在相关临床特征及肿瘤细胞CD5、Bcl-2、Ki-67表达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组症状、PS评分、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免疫学亚型、CD5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均影响DLBCL患者的生存时间。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DLBCL肿瘤细胞来源与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 ymphoma,DLBCL)免疫学亚型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汉族患者中的分布、发病特点及其与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07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维族、汉族DLBCL患者233例,应用免疫组化法,采用Hans和Choi2种免疫表型分型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观察维族、汉族DLBCL免疫表型分布及与免疫表型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 (1)采用Hans法则对142例汉族DLBCL进行分型,31例(21.1%)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11例(78.90A)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采用Choi法则进行分型,26例(18.30%)为GCB型,116例(81.70%)为non-GCB型。91例维族DLBCL经Hans法则分型后显示20例(21.98%)为GCB型,71例(78.02%)为non—GCB型;经Choi法则分型后显示15例(16.48%)为GCB型,76例(83.52%)为non—GCB型。维族、汉族DLBCL均以non-GCB型多于GC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LBCL中non-GCB型Ann Arbor临床分期、LDH、B症状、结外侵犯者均多于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族、汉族DLBCL均以non-GCB免疫学分型占绝对优势,无民族差异;DLBCL中临床分期、LDH、B症状和结外脏器侵犯与免疫学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和比较原发结内与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12年间的132例原发结内外DC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并对生存情况和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原发结内患者相比,原发结外患者多表现为Ann Arbor分期早以及LDH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全身症状的比例较低;原发结内、外DLBCL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和81%(P>0.05);原发结内、外DLBCL患者5年PFS分别为:48.6%和63.7%,(P<0.05).原发胃肠道与非原发胃肠道的结外DLBCL患者5年OS和5年PFS分别为80.0%、50.0% (P <0.05)和76%、48.5%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乳酸脱氢酶升高、ECOG评分、IPI评分、是否胃肠道侵犯以及GCB型是全组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只有显示年龄、IPI评分、ECOG评分及GCB型与患者预后差有关.结论 与原发结内患者相比,原发结外患者具有某些不同临床特征,原发结外尤其原发胃肠道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2009年收治的134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34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中男85例,女49例;确诊时中位年龄38岁(13~73岁).按Ann Arbor分期,93例(69.4%)为Ⅲ/Ⅳ期;按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组,50例(37.3%)属于中高、高危组.治疗前按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制定的体力状态(PS)评分,0~1分的患者为92例(68.7%);伴有贫血、B症状及合并大肿块的患者分别为42例(31.3%)、50例(37.3%)、47例(35.1%).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95% CI(24.9,49.1)个月],3年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1%与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病变数、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IPI、骨髓受侵与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PS评分及LDH水平是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Ann Arbor分期、LDH水平及PS评分可作为判断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将筛选的91例结外DLBCL患者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6、CD10和MUM1水平,将病例分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生发中心型(GCB)两个免疫亚型。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个亚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核糖核酸(EBERs)的表达。结果 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ERs均为阴性,91例DLBCL中30例EBERs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DLBCL中,GCB型44例(48.4%),non-GCB型47例(51.6%);EBERs阳性表达30例(33.0%),其中GCB组中10例EBERs阳性(22.7%),non-GCB组中20例阳性(45.5%)。non-GCB组EB病毒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有关,不同免疫表型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BCL-6基因重排在广西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类型中的发生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26例结外DLBCL进行CD10、BCL-6、MUM1、Ki67检测,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结外DLBCL分为生发中心样(GCB样)和非生发中心样(非GCB样)两个免疫亚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BCL-6基因重排.结果 126例DLBCL中,GCB样型48例(38.1%),非GCB样型78例(61.9%).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42.9%(54/126),其中GCB样型的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31.3%(15/48),非GCB样型的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50.0%(39/78),非GCB样型的基因重排阳性率高于GCB样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GCB样型还是在非GCB样型中BCL-6基因重排与Ki67表达均未表现出相关性(P>0.05).结论 结外DLBCL以非GCB样免疫类型占多数,两种亚型中均有一定比例发生BCL-6基因重排,其中预后较差的非GCB样型发生该基因重排的概率更高,提示该基因异常对结外DLBCL患者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在GCB样型和非GCB样型中,BCL-6基因重排与Ki67表达均未表现出相关性,提示BCL-6基因重排可能并未对结外DLBCL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起到直接或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两种主要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与 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 患者CD10、bcl-6、MUM-1三种蛋白的表达, 以Hans等的分型原则将其划分为GCB和非GCB亚型,比较GCB亚型与非GCB亚型DLBCL的OS.结果 70例DLBCL中,17例(24.3%)CD10阳性,24例(34.3%)bcl- 6阳性,41例(58.6%)MUM-1阳性.GCB 25例(35.7%),ABC 45例(64.3 %).GCB亚型DLBCL的OS明显高于非GCB亚型(P= 0.003).结论 免疫表型亚分型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并可有效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学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GCB)亚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判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1例DLBCL患者中GCB亚型18例,NGCB亚型43例,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民族、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患者中GCB、NGCB亚型的分布情况.结果:Ⅰ Ⅱ期、Ⅲ Ⅳ期患者GCB、NGCB亚型分别为77.8%、41.9%;22.2%、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IPI评分0~2分、3~5分,患者GCB、NGCB亚型分别为83.3%、41.9;16.7%、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少数民族患者NGCB和GCB亚型分别占72.1%、38.9%;27.9%、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BCL中的两种免疫学亚型GCB和NGCB可能与患者病情进展、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并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病理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102例胃癌患者作为对照,探讨DLBCL患者HBV感染率,并将DLBCL患者的病理分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不同亚型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102例DLBCL患者中HBV感染患者20例(19.6%),102例胃癌患者中HBV感染患9例(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82例DLBCL患者其中GCB型31例(37.8%),non-GCB型51例(62.2%),全组non-GCB亚型、≤60岁、原发于结外患者比例较高,但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B症状、LDH、临床分期、ECOG、IPI、肝脾侵犯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LBCL患者HBV感染率较高。DLBCL患者non-GCB亚型发病率较高,但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王明华  翁阳  罗志飞  吴媛媛  王林海 《广东医学》2011,32(16):2183-2185
目的 探讨淋巴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分化特点.方法 收集108例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内56例,结外5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Bcl-6、Mum-1和LMP-1的表达,对淋巴结内、外DLBCL瘤细胞分化特征及与EBV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结内组以生发中心型(GCB)分化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10、BCL-6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89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及MUM1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BCL-6及MUM1在89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24%(10/89)、29.21%(26/89)、62.92%(56/89).其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B-cell-like ,GCB)16例(17.98%),非生发中心型(non- germinal centerB-cell-like,non-GCB)73例(82.02%).CD10、BCL-6及MUM1在GCB亚型和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结论:CD10、BCL-6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A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3/118),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预后较好(OS, P=0.023 1和0.027 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 P=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 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分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DLBCL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石蜡切片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MUM-1、bcl-6和CD10的表达,将116例DLBCL分为GCB型及非GCB型,分析其与淋巴结外浸润、临床分期、B组症状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16例患者中,非GCB型与GCB型分别为81例和35例。非GCB型DLBCL中始发于淋巴结外组织或者发生结外浸润占81.5%,Ⅲ、Ⅳ期占81.5%,有B症状者占76.6%;GCB型中始发淋巴结外组织或者发生结外浸润占20%,Ⅲ、Ⅳ期占25.8%,有B症状占3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学亚型与病情进展和恶性程度存在一定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 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 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八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 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 (3/118),其中CD1 U和BCL- 6阳性者预后较好(OS,P = 0.023 和0.027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P = 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 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种多药耐药蛋白P-gp、LRP、MRP1在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两种亚型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选择我院经病理证实的DLBCL初治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D10、Bcl-6、MUM-1的表达,将其分为GCB和non-GCB两种亚型。免疫组化检测P-gp、LRP、MRP1在每个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其在GCB和non-GCB两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共收集DLBCL患者37例,免疫组化检测分为GCB亚型17例,non-GCB亚型20例。P-gp、LRP、MRP1在DLBCL的表达率分别高达62.2%、94.6%、62.2%,在两组亚型中的表达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1.0,P=0.49,P=1.0)。结论:初治的DLBCL中GCB和non-GCB两种亚型的预后差异与P-gp、LRP、MRP1这3种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10、BCL-6、BCL-2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分型中的作用及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70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BCL-2及MUM-1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BCL-6、BCL-2及MUM1在70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1%(19/70)、35.7%(25/70)、34.3%(24/70)、48.6%(34/70),根据其四种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分类,70例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B-cell-like,GCB)占40%(28/70),非生发中心型(non-germinal centerB-cell-like,non-GCB)占60%(42/70)。CD10、BCL-6、BCL-2及MUM-1在GCB亚型和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CD10、BCL-6、BCL-2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18-22+封三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表达情况,分析CDC6 mRNA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60例DLBCL病例,以同期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CR(real-time PCR)检测其CDC6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DC6 mRNA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C6 mRNA在DLBCL中的表达量(0.441±0.070)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0.113±0.029)显著增高(P0.05);CDC6 mRNA在DLBCL中的上调与Hans分型中non-GCB亚型存在相关性(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CDC6 mRNA、临床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LDH升高(245 U/L)、贫血(Hb100 g/L)、Hans分型non-GCB亚型均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分析显示,高表达CDC6 mRNA、贫血、non-GCB亚型是影响DL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0.001;0.022)。结论 CDC6 mRNA表达与淋巴瘤关系密切,高表达CDC6 mRNA可能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蛋白水平上研究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子分型的蛋白表型特点,为DLBCL的病理诊断、预后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DLBCL标本52例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在形态学分型的基础上,利用CD10、MUM1和bcl-6免疫标记对DLBCL进行分子分型,分为生发中心样B细胞样组(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样组(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分析其在DLBCL中的构成比,及CD10、MUM1和bcl-6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DLBCL中,non-GCB的构成比超过GCB(69.2%/30.8%);统计学分析表明,GCB组间CD10、bd-6、CD10/bcl-6的表达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CD10的表达率最高,bcl-6其次,CD10/bcl-6最低;non-GCB组间MUM1、MUM1/bcl-6的表达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我国的DLBCL多起源于后生发中心B细胞,以non-GCB为主,预后较差。DLBCL在C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B(NF—KB)、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NF—KB、cMYC的表达,并分析其与DLBCL的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NF—KB在DLBCL中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亚型有关,cMYC在DLBCL中表达与病理亚型有关。NF—KB在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non—GCB/ABC)亚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生发中心(GCB)亚型,它在ABC—DLBCL及GCB—DLBCL亚型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MYC在ABC—DLBCL亚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CB—DLBCL亚型,在ABC—DLBCL及GCB—DLBCL亚型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ABC—DLBCL亚型,NF—KB、cMYC的表达与生存相关。在GCB—DLBCL亚型中,NF—KB和cMYC的阳性或阴性表达与总生存不相关。结论NF—KB、cMYC在ABC—DLBCL亚型表达率高于GCB—DLBCL亚型,同时可能是影响ABC—DLBCL亚型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