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平片、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平片、CT、MRI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X线平片11例,CT 10例,MRI 6例。结果11例中多数患者有局限性疼痛,肿胀、压痛,影像检查均为长骨中段的溶骨性破坏,沿骨髓腔纵向发展,骨干膨胀变粗,有骨膜反应,骨皮质变薄或穿破,可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本病的首选和主要方法,结合CT、MRI能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病理证实的21例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X线、CT、MRI影像表现。结果 21例中,20例单发,1例多发。其中股骨12例,胫骨3例,肱骨5例,趾骨1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髓内征象、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或骨化、软组织肿胀和肿块。结论长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具有的一定特征性,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能够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张建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463-1464
骨嗜酸性肉芽肿又称骨孤立性肉芽肿 ,骨非特异性肉芽肿 ,嗜酸细胞反应性骨髓炎等[1] ,好发于颅骨、骨盆、肋骨、长骨。长骨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骨干及干骺部 ,由于其X线表现形态多样 ,往往给诊断带来困惑。为了提高对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认识 ,笔者收集了我院1994~200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长骨嗜酸性肉芽肿 ,对其X线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18例患者 ,男11例 ,女7例 ,年龄3~50岁 ,平均18 3岁。10岁以下8例 ,占44 4% ,10~20岁6例占33 3 % ,20岁以上4例 ,占22 3 %。临床上本病全身症状较少 ,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疼…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9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资料,总结其表现特点。结果本组19例病例中,4例位)二颈椎(占比21.0%),9例位于胸椎(占比47.4%),6例位于骶椎(占比31.6%);所有病例均为单发。1例仪仅表现为椎体的溶骨性破坏14例表现为椎体变扁,6例伴发椎旁的软组织肿胀改变;4例表现为椎体压缩而且密度增高。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其特点,结合临床基本具有确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骨嗜酸性肉芽肿24例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以骨质破坏和嗜酸性白细胞聚集为特征的肉芽肿性疾病,占朗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即组织细胞增生症的60%[1].目前国内文献多描述其平片表现,本文结合CT和MRI表现分析其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椎嗜酸性肉芽肿(EG)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及其分类。方法 2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EG,均主诉后背痛,14例入院时有不完全瘫,10例外形见脊椎畸形。全部患者均行MRI扫描,部分有CT和X线资料。结果 29例中,11例(38%)位于颈椎,14例(48%)位于胸椎,4例(14%)位于腰椎。22例(76%)表现为单发椎体不同程度的压缩,4例(14%)表现为椎体囊性破坏而无椎体压缩,3例(10%)表现类似脊椎结核伴椎体压缩和椎旁软组织肿块。所有病例附近椎间盘保持正常。结论脊椎EG在MRI形态上分压缩型、囊性破坏型和结核表现型,每一型均应与不同的脊柱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7.
嗜酸性肉芽肿是以骨骼损害为主的一种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有关其骨骼线X改变的报道较多,而肺部X线表现的报道甚少。现将我院经临床、肺穿刺活检证实的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在18~35岁之间。病程在2~6个月。6例中有2例只有肺部病变,其余4例并有骨破坏。患者均有咳嗽,咯少量痰,部分有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细胞计数都有较明显的增高,其中最高1例达25%。  相似文献   

8.
骨嗜酸性肉芽肿22例临床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平  郭干昌 《河北医药》1991,13(4):244-245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病变,具有炎症和肿瘤的双重特性,属于组织细胞病X。本文收集了我院1975年~1990年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2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就诊年龄9个月~62岁,平均13.2岁。10岁以下者16例(72.7%),在6例多发病灶的病例中5岁以下者5例(83.3%)。男性(15例)多于女性(7例)。病程10天~7年不等,半年以内者占78.9%。症状与体征因发病部位而异。长骨者,多为局部轻、中度肿胀,疼痛,皮温高,压痛,叩击痛和活动障碍等。在下肢者可出现跛行,少数有剧痛、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头颈部淋巴瘤的CT与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7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颈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1例行MRI平扫,其中3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37例中29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8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累及部位包括鼻咽、鼻腔、扁桃体、舌根、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16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淋巴瘤在CT图像呈等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其中2例病变内出现坏死样低密度区。MRI扫描T1WI呈等高信号,T2WI及抑脂序列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颈部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观察侵犯范围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FNH的CT和MR表现,研究其影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13例FNH的CT和MR中7例表现较为典型,CT平扫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瘢痕可稍有强化;术前作出正确诊断。6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和轻度强化;术前3例诊断为恶性肿瘤,3例诊断为血管瘤。结论 FNH的CT和MR表现在术前进行综合分析,多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3D MRI扫描技术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MVD)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3D MRI序列对96例TN患者进行扫描,采用盲法确定MVD术前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结果 3D MRI可以清晰的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TN与血管压迫具有明确相关性,引起TN的血管多压迫三叉神经根进入区.结论 3D MRI检查在TN MVD术前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4例中病灶位于颈椎5例,跟骨3例,耻骨和顶骨各2例,肩胛骨、蝶骨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14例,CT平扫10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结果所研究病例病变骨均表现出典型的软骨帽,10例可见瘤体骨皮质和骨小梁与患骨相连续,4例可见病灶内有斑点状或片状钙化,5例MRI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改变。结论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较少见,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综合运用平片、CT和MRI 3种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林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257-2258
目的:研究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并进行病理学对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大小为(4.7±1.2)cm,CT平扫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密度;MRI平扫中,T1WI均呈现不均匀的低信号,T2 WI均呈现不均匀的等高信号,中间有部分条状的低信号。12例进行MRI增强扫描时,不强化的有4例,轻度强化的有3例,均匀渐进性强度强化的有2例,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的有3例,边缘环状强化的有1例,与CT增强扫描结果一致。结论 CT和MRI作为检测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手段,其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肿瘤的形态、大小及组织成分,与病理中肿瘤所富含的大量黏液基质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的脑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HLD病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对临床和生化检查证实36例HLD的脑CT和MRI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检查26例中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30例MRI呈对称性条状或新月形长T1长T2信号,FIAIR高信号、或稍短T1短T2信号,典型者依受累部位不同分别为"啄木鸟"、"八字","展翅蝴蝶"样改变等,其中病灶位于壳核30例,尾状核16例,丘脑15例,苍白球、红核各3例,黑质、大脑脚网状结构、脑桥桥核、额叶白质各2例,15例有轻度或重度脑萎缩。结论 HLD脑CT及MRI最常见征象是基底节区低密度影或异常信号和不同程度脑萎缩,以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或异常信号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AAS患者的超声造影及CT血管成像(CTA)表现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初步对比研究。结果术前超声造影诊断胸主动脉夹层4例,超声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结合文献报道,与CTA结果较一致。结论超声造影诊断AAS操作简单方便、无辐射、造影剂少、一般不发生过敏反应,动态实时,有一定的优势,由于病例较少,需要进一步收集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可望超声造影诊断AAS与CTA及MRA接近或一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技术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53例:恶性病灶35个,良性病灶22个.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500、1000 s/mm2,以恶性病变的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作为诊断病变良、恶性的界值,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DWI显示95.5%(21/22)的良性病变,97.1%(34/35)的恶性病变,敏感性96.5%(55/57).恶性病变组的ADC值与良性病变组或正常腺体组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把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值定为0.98×10-3 mm2/s,即<0.98为恶性,>0.98为良性.乳腺ADC值随着b值的增大而减少.结论 依据ADC值可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ADC值随着乳腺病变的不同和采用的b值的不同而改变,b值取1000 s/mm2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双手及腕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8例初诊的RA及疑诊为RA的多关节炎/痛患者进行双手和腕关节行MRI扫描检查及临床评价,并对未确诊患者进行1年临床随访,研究MRI在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在28例初诊RA患者中,27例(96%)在MRI扫描中显示RA异常征象;在60例多关节炎/痛患者中,有24例在随访期间证实为早期RA,其中23例(96%)MRI提示早期诊断,并且15例(62%)的患者已出现MRI骨侵蚀。与已确诊RA患者相比,此24例早期RA患者在病程、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双腕关节受累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MRI表现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患者的骨侵蚀可以出现在病程早期,双手及腕关节MRI扫描是RA诊断的可靠方法,并可提示早期RA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