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肠息肉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对77例接受EMR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89个息肉)全部切除,并发出血3例,予金属钛夹及止血药成功止血,无1例穿孔及中转手术。结论EMR治疗结肠息肉安全、有效,对行EMR的患者予以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及术后精心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王阳  ;周世平  ;王琇  ;李美娜 《吉林医学》2014,(21):4764-476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配合与体会。方法:对43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及整体全面的术后护理。结果:43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其中24例在术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但用高压水泵冲洗后明确出血点,采用止血夹夹闭出血的血管,热止血夹及IT刀的刀头来电凝出血点进行止血,术中过程顺利。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整体全面的术后护理是ESD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其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从而可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6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其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卢戈氏液碘染色明确病变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剥离病变。观察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了ESD治疗。其中2例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另1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且基底有癌变组织残留,行外科根治手术。ESD成功率95.0%(57/60)。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5~118 min,平均59 min。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疗效可靠。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食管狭窄是其主要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SM T )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消化科应用ESE治疗的32例十二指肠SM 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 ESE平均时间70 min ,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5 cm。术中3例患者出血量大,4例患者出现穿孔,术中出血、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2例,行急诊内镜止血成功,术后无穿孔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囊肿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6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5例,十二指肠脂肪瘤4例,十二指肠类癌3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2例。随访患者十二指肠SM T 未见复发。结论ESE是治疗以腔内生长为主的十二指肠SM T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40例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行MBM治疗术中护士按染色、环形标记、装置多环黏膜切除器,套扎病变黏膜、电凝分片切除、创面处理6个步骤配合术者完成手术过程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随访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9例患者经治疗和密切的护理配合,均经一次性操作切除,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1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发生出血23例,均以钛夹一枚止血成功,其余17例为创面少量渗血,自行止血或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术后未发现出血及皮下气肿.结论 MBM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与心理支持,术中密切的观察与准确的配合,术后全方位护理与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顺利完成术中操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切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价值。方法对华西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12月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并行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明确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进行ESD治疗,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4例,其中食管28例,胃13例,大肠3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9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护理,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1个月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完全切除。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充分的准备与心理护理、术中精细熟练的配合、术后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好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钟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61+163-161,1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9例行ESD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出血3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全部治愈,且没有1例出现后遗症,住院的平均时间为6天,经3-24个月的跟踪随访,无复发的病例出现。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其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胃血管球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ESE治疗的胃血管球瘤患者11例。ESE手术步骤:(1)病变边缘电凝标记,多点黏膜下注射在病变下层组织;(2)沿标记点切开病变外缘黏膜,逐步分离并完整切除病变;(3)应用尼龙绳及止血钛夹闭合或缩小创面。手术标本行免疫组化进一步判定肿瘤性质。结果肿瘤直径12mm×15mm~28mm×35mm,平均18mm×26mm。术前诊断正确率45.5%(5/11),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均为胃血管球瘤。内镜下整体切除10例,1例全层切除发生穿孔,考虑部分病变与肌层粘连,内镜下剥离困难,故行中转腹腔镜手术。随访3~27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ESE治疗血管球瘤是安全有效,同时可提供明确的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ESD的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患者32例。评价ESD剥离效果,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分析剥离标本的病理学结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剥离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黏膜内腺癌5例,绒毛管状及管状腺瘤9例,淋巴瘤2例,Brunner腺瘤2例。手术操作时间45~112 min,平均(60.7±25.4)min,切除标本长径1.0~3.5 cm。ESD术中发生小穿孔3例,均经内镜下软组织夹成功闭合,未发生气腹、腹膜炎、胆瘘、胰瘘等并发症。1例术中穿孔创口较大,内镜缝合未成功行外科腹腔镜修补,2例患者术后第3、4 d出现大出血,经再次内镜止血夹治疗后出血停止。患者术后5~10 d出院,术后3、6及12月内镜检查观察创面情况,随访3~30个月,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其余患者随访病变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病变都能完整剥离,由于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更要警惕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食管病变,最大直径0.5~7.0cm(平均2.6cm)。18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0.0%(18/20)。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分钟,(平均4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1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三腔管食管囊压迫出血部位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5.0%(1/20)。1例食管囊肿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5.0%(1/20)。术后随访11例,随访期1~3个月(平均1.5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是治疗食管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40例胃底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采用ESD进行治疗,围手术期针对专科特点,给予优质的护理并观察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整切除瘤体,其中3例在术中出现小穿孔,予止血夹夹闭,5例患者术后胃管吸出少量血性液体,未特殊处理均自行好转,无大出血及迟发型穿孔发生。结论 ESD是目前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在围手术期,根据病人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45例病人的消化道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变进行ESD治疗,术前行染色内镜或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记录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出血情况和消化道穿孔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创面愈合和病变复发情况.结果 接受ESD的病例中有上消化道病变36例,下消化道病变9例.病变直径1~5 cm,平均2.7 cm.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0 min.完整切除率为97.8%.治疗过程中创面少量出血予电凝处理,未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出现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随访39例病人,平均随访期21个月,所见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未见消化道狭窄的发生.结论 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早期癌灶和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经内镜联合疗法治疗胃Dieulafoy病的效果,探讨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方法对21例经胃镜确诊的胃Dieulafoy病,经内镜行黏膜下去甲肾上腺素注射联合金属钛夹夹闭术,围术期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观察,并全程给予心理干预。结果 21例胃Dieulafoy病经联合疗法均即时止血成功,首次止血成功率达100%。结论经内镜联合疗法对胃Dieulafoy病效果满意,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和防止再出血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探讨经改良内镜下隧道技术(STER)治疗贲门旁黏膜下肿瘤及经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疗效分析。将消化内镜和超声内镜确诊的贲门旁黏膜下肿瘤患者84例,均签署该研究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STER组和ESE组,分别经改良内镜下隧道技术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STER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住院日、治疗费用分别为(61.32±32.01)min、(8.11±2.42)d、(2.17±0.34)万元,均优于ESE组(87.63±34.09)min、(10.05±2.84)d、(2.59±0.39)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钛夹数量平均为(5.00±1.37)枚、(4.68±1.25)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中出现术中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1例,ESE组中有4例病例出现术中穿孔,3例病例出现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两组比较STE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E组;两组在术后病理多为间质瘤、平滑肌瘤,少数脂肪瘤及神经鞘瘤,两组病理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萍  蒋莉莎  占强 《中国病案》2013,(10):80-80,F0003
目的 探讨金属钛夹在内镜下封闭治疗医源性十二指肠急性穿孔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 收集2例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手术导致十二指肠急性穿孔者,进行内镜下钛夹封闭治疗.结果 2例患者均在内镜直视下予多枚金属钛夹封闭创面,术后予心电监护、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及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无出血、再穿孔、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均恢复良好.结论 早期内镜下钛夹封闭是治疗内镜诊治出现的医源性穿孔的有效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医护配合、精心的术后护理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物(SMT)行无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07例食管SMT患者,对其无痛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手术效果。结果经过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无痛ESD治疗食管SMT的完整切除率为97.20%(104/107),穿孔发生率为2.80%(3/107),3例穿孔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无痛ESD治疗食管SMT患者时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可达到微创、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及并发症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17例双通道内镜行胃底贲门部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资料,判断其为一种安全、 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通道内镜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内镜治疗的胃底贲门部黏膜下肿瘤17例.术中应用CO2气体,使用双通道内镜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术,直至创面完整闭合.结果 16例患者完成内镜治疗,其中1例为全层切除,4例出现小穿孔瘤体剥离后钛夹封闭,1例术中误伤右膈肌,出现气胸,中转腹腔镜楔形切除并修补膈肌,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中未见穿孔的患者术后禁食水24 h,给予抑酸、止血、保护胃黏膜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由流食逐渐过度为普食.术中出现穿孔的患者术后禁食水72 h,予胃肠减压,抑酸、止血、抗炎及营养支持治疗,72 h后无明显腹痛、腹胀,立位腹平片检查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者给予拔除减压管,可进流食,再根据病情逐渐过度为软食及普食.中转腹腔镜者以恢复肠道蠕动为准.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正常出院.17例均有追踪随访,均未出现复发.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术后病理其中6例为平滑肌瘤,余为间质瘤,均为低度恶性.结论 ESE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总结1例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剥离术的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护理要点: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掌握设备、器械的性能并熟练操作,掌握手术步骤,配合医生完成内镜下手术,重视患者术中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护理配合,预防术中低体温、皮肤受压等情况。该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