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毅  徐尚华 《中医药研究》2009,(12):1406-140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机制,即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R)。探讨腹型肥胖、IR相关指标与CAS伴NAFLD患者中医证型的关系。并为其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CAS伴NAFLD的病例74例及单纯CAS对照组25例,进行体重指数(BMI)、腰围(WC)、胰岛素低抗指数(HOMA-IR)检查,并进一步在CAS伴NAFLD患病组进行指标间双变量相关分析;对比CAS伴NAFLD各中医证型组的BMI、WC、HOMA-IR的差异。结果CAS伴NAFLD患病组BMI、WC、HOMA—IR高于单纯CAS对照组(P〈0.01)。CAS伴NAFLD患病组BMI、WC与HOMA-IR值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分别为0.637、0.583,P〈0.01)。CAS伴NAFLD患者中医证型构成比不同,BMI、WC、HOMA-IR值均以脾虚痰湿组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AS与NAFLD的相关机制与腹型肥胖、IR有关,可以认为NAFLD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CAS与NAFLD的相关机制之间腹型肥胖、脂联素异常与IR分别存在关联。BMI、WC、HOMA—IR可作为CAS伴NAFLD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尤其是脾虚痰湿组辨证论治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现有数据库资料进行挖掘,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方法:检索国内外2000年1月至2021年5月已发表的NAFLD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并构建数据库。运用Excel表统计数据库中所有NAFLD证型频率及证型构成比;对数据库中采用同一NAFLD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标准,异质性较小的文献数据运用Stata16.0进行Meta分析计算NAFLD证型合并构成比。结果:共纳入110篇文献进行中医证候频率及证型构成比的分析。其中NAFLD中医证型频率>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及痰湿内阻证;证型构成比>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统一NAFLD证候诊断标准2011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后选取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NAFLD证型合并构成比>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痰湿内阻证合并构成比为28%,95%CI为0.26~0.30、肝郁脾虚证合并构成比为25%,95%CI为0.23~0.28、湿热蕴结证合并构成比为20%,95%CI为0.18~0.22和肝郁气滞证合并构成比为15%,95%CI为0.13~0.16。结论:结合文献分析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是NAFLD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及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将244例NAFLD患者中医证候、合并相关疾病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中医证型标准分为5组中医证型,分别为湿热蕴结证、痰瘀阻络证、痰浊内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5组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生化指标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型与各指标的关系。结果谷氨酰转肽酶(GGT)在各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肝肾阴虚证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各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痰浊内阻证明显降低,痰瘀阻络证、痰浊内阻证分别较其他证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脂蛋白(Apo AI)各中医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其他三证型明显降低(P0.05)。结论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GGT、HDL-C、Apo A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指标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CHB合并NAFLD患者160例(CHB合并NAFLD组),同期纳入单纯CHB患者160例(单纯CHB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生化指标、乙肝病毒学指标、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及肝脏硬度(LSM)值、肝活检组织学的差异。结果与单纯CHB组比较,CHB合并NAFLD组男性较多、体重指数(BMI)明显升高、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结证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降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尿酸(UA)水平升高(P0.05);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降低(P0.05),CAP值升高(P0.05);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P0.05)。CAP及BMI为CHB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 CHB合并NAFLD患者中湿热内结证较多,超重、代谢紊乱、肝组织纤维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汪燕燕 《河北中医》2012,34(12):1789-179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09例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与71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及实验室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餐后2 h血糖(2 h PG)、餐后2 h C肽]进行对比分析。根据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型,统计2组患者所占类型比例。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组患者体质量、BMI、空腹C肽、餐后2 h C肽、TG、HDL、TBiL及DBiL与2型糖尿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组痰饮证比例高于2型糖尿病组(P<0.05)。结论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及高胰岛素血症为2型糖尿病合并NAFLD发病的重要因素,痰饮证相对其他证素来说是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关键证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 718例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患者入院期间进行空腹肝胆超声检查,采集患者信息,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NAFLD患者发生率为49.9%(358/718)。NAFLD组糖尿病合并症比例高于非NAFLD组(P0.05)。青年冠心病合并NAFLD证候分布依次为血瘀、痰浊、气虚、气滞、阳虚、阴虚、寒凝。青年冠心病合并NAFLD较不合并NAFLD者多见痰浊证和气滞证。组合证型中以气滞血瘀证最多,占10.6%(38/358)。结论糖尿病是青年冠心病伴发NAFLD的危险因素。青年冠心病合并NAFLD的基本证候是血瘀、痰浊、气虚,气滞和痰浊是其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 对415例冠心病患者入院期间进行空腹肝胆超声检查,采集患者信息,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NAFLD患者发生率为53.73%.NAFLD组糖尿病合并症比例高于非NAFLD组.冠心病合并NAFLD证候分布依次为血瘀(140例,62.78%)、痰浊(92例,41.25%)、气虚(83例,37.21%)、气滞(54例,24.21%)、阳虚(52例,23.31%)、阴虚(37例,16.59%)、寒凝(18例,8.07%).冠心病合并NAFLD较不合并NAFLD者多见气滞证.组合证型中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12.55% (28/223).结论 冠心病合并NAFLD的基本证候是血瘀、痰浊、气虚,气滞是其重要证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300例新诊断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记录2组一般资料,依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所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记录2组腰围、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肝功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脂指标(TG、TC、HDL-C、LDL-C)及血尿酸(SUA)、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合并NAFLD组124例,单纯T2DM组176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NAFLD组的痰湿郁阻证占比明显高于T2DM组(P<0.05),其余分型占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NAFLD组的腰围、BMI、TG、TC、FC-P、HOMA-IR均显著高于T2DM组(P均<0.05),其余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TG、HOMA-IR。结论痰湿郁阻证是T2DM合并NAFLD患者的最常见证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是T2DM合并NAFL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危险因素,探讨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月在枣庄市立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68例,其中合并NAFLD组95例,NO-NAFLD组7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C-P)、餐后2h C肽(2h-C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尿酸(UA)等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NAFLD组与NO-NAFLD组相比较,体重、BMI、空腹C肽、餐后2h C肽、TG、HDL-C、ALT、AST、GGT及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年龄、身高、TC、FBG、Hb A1c及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显示: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是NAFLD的影响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NAFLD组与NO-NAFLD组相比较,阴虚证、血瘀证、气虚证、湿热证、气郁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气虚证所占比例均较高,超过60%。NAFLD组痰湿证者多于NO-NAFLD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患者存在肥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IR)、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等重要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痰湿证为其发病的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s,CAS)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探讨CAS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AS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CAS稳定斑块患者中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所占比例较大.CAS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痰瘀阻络型、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稳定斑块患者以虚证多见,不稳定斑块患者以实证、虚实夹杂证多见.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CAS的稳定性不同,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型CAS稳定性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临床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为中医规范化诊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154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人口学、中医症状及证候学资料,探索CKD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为基本中医证候,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肾气阴(血)虚证;辨证分型以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最多(29.8%),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22.7%)、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湿热内蕴(16.2%)和气阴(血)虚+风湿内扰+湿热内蕴(11%)。结论: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在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10年会议”于2010年7月20—24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承办,河北以岭医院协办。来自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等43个单位175名中西医结合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为主题,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一个临床”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确定了下一阶段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共有1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陈士奎教授作了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专题报告。认为师资、教材、实践基地和学生是构成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的四要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应建立全国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及教师研修基地,持续开展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及教师研修,并组织专家进行中西医结合教材研究,及时对中西医结合教材作出修订。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鼓励中西医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独立思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结合本校教学实践,介绍了该校从开设《神经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概论》,到《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讲座》、《神经科学原理》等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研究生课程新的教学体系。河北医科大学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进行了广泛调研及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会上作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了“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思考”的报告,系统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提出“构建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对“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进行了积极探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面展开研究,作了“PBL问题设计引导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建立”的报告。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拓宽视野,率先在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设立了全科医学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能力要求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思考。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就“规范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医教研协调发展”作了专题报告。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报告。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针对临床带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作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糖尿病带教中的方法与思考”的报告。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进行了介绍。(方朝义丁旭整理)  相似文献   

13.
甲氨蝶呤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甲氨蝶呤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剂量血脂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血脂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炎症因子和血脂变化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择期PCI治疗的AC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4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服血脂康1.2、0.6 g,均于PCI术前当天开始服用,每天2次,疗程8周以上。检测两组术后1、4、8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浓度;观察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肝、肾功能变化;分析血脂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用药前比较,两组术后1、4、8周血清hs-CRP、MMP-9水平均下降,其中第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大剂量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术后4、8周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大剂量组术后8周下降更明显(P〈0.05)。术后8周大剂量组hs-CRP及MMP-9浓度变化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828、0.92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肝肾功能受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能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MMP-9浓度及LDL-C水平,大剂量较常规剂量作用更为明显;其炎症因子降低程度与降脂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前期综合征证候分布特点,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化研究。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数据库网上检索结合手工检索,依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规范名称,统计文献中经前期综合征证与各证症状的频数。结果:证候规范归纳为55种证候类型,总频次191次。其中出现频次前9位的证候类型依次为:肝郁;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气滞;阴虚阳亢;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并确定了各证主要症状。结论:以上结果为经前期综合征证候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依据,为课题组进一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志龙  李俊 《新中医》2010,(5):45-46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92例患者进行信息采集,采用聚类分析研究MS的证型分布特点,分析和探讨其证型证候分布规律及规范化证型。结果:MS主要为气阴亏虚、肾阴亏虚、肾阳亏虚、阴虚燥热4种证型。其中气阴亏虚证108例,占56.3%,肾阴亏虚证46例,占24.0%,肾阳亏虚证16例,占8.3%,阴虚燥热证22例,占11.5%。108例气阴亏虚证中,夹瘀者占86.1%,夹痰者占71.3%;46例肾阴亏虚证中,夹瘀者占78.3%,夹痰者占63.0%;16例肾阳亏虚证中,夹瘀者占75.0%,夹痰者占81.3%;22例阴虚燥热证中,夹瘀者占27.3%,夹痰者占22.7%。结论:MS临床上常见气阴亏虚、肾阴亏虚、肾阳亏虚、阴虚燥热4种证型,其中以气阴亏虚证最为常见,痰瘀贯穿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失眠从肝论治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涉及肝脏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文献,将纳入的425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与评价。结果:出现频率在3%以上的证型共计7种,分别为肝郁化火、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郁血瘀、肝血亏虚、肝肾阴亏、肝郁脾虚。其中以实证为主,并涉及除肝脏外的其他病位有6个。结论:失眠从肝论治具备理论依据及临床实践基础,且也成为本病的主要临床证型。在以情志失调为主因所致失眠的患者群中,均可从肝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云飞 《中医杂志》2007,48(7):626-62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以探索高血压病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收集111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设计调查表,准确填写临床资料,并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由两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有关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辨证,得出辨证结论。对试验组不同证型之间及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尤以胆固醇(T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最明显(P<0.05或P<0.01)。在试验组各证型的比较中,痰湿壅盛型HDL-C降低最明显。阴阳两虚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明显。结论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脂水平变化及血脂康的干预作用。方法 69例ACS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常规加血脂康治疗)和对照组(29例,常规治疗),另选30名健康人为正常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MMP-9及血脂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ACS患者Hs-CRP、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与心肌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治疗组治疗2周后Hs-CRP、MMP-9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血清Hs-CRP、MMP-9水平与ACS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血脂康的抗炎作用在ACS早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5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试验组,50例血脂正常的成人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血脂康治疗8周,分别测定试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脂情况,基础肱动脉内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flow mediated dilation 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反应及血清NO水平,血浆E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患者FMD反应明显受损,血清NO水平降低,血浆ET水平升高(P<0.01);基础肱动脉内径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高脂血症患者应用血脂康治疗8周后,血脂异常明显改善,FMD明显提高,血清NO水平高,血浆ET水平降低(P<0.01)。结论:血脂康可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知脂异常,并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