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和目的:过去,对乳糜泻的诊断通常采取负压抽吸取空肠处组织进行小肠活组织检查,但是现在,多数内科医师通过内镜取十二指肠远端组织进行活组织检查。为了确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对内镜下十二指肠活检及内镜下空肠活检的诊断准确性进行了比较。此外,还介绍一种活组织取材定位最佳的方法。患者和方法:以结肠镜作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同时立即行4处空肠及4处十二指肠活检的定位及取材。由病理学家评价定位的优、良或差,按照M arsh分级评估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空肠和十二指肠的活检结果。结果:共有146例患者参与本次试验。其中142例患者获取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分析183例纤维空肠镜检查及小肠粘膜活检结果,成功率为97.2%;其中,正常空肠粘膜66例,浅表性空肠炎75例,萎缩性空肠炎23例,十二指肠水平部腺癌2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对检查的适应证、检查方法、要点以及空肠粘膜活检的意义进行讨论和分析。认为纤维空肠镜检查,适用于原因不明之上消化道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空肠上段疾病,其并发症少,配合小肠粘膜活检,对于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提出萎缩性空肠炎绒毛高度与炎细胞浸润程度的参考标准。纤维空肠镜检查、小肠粘膜活检、扫描电镜以及组织化学检查,对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和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新近引用的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技术对临床怀疑有小肠疾病的15例患者进行检查,经口进镜8例,经肛门进镜6例,1例两端同时进镜。结果15例中13例有小肠疾病阳性发现,疾病检出率为86.7%,其中小肠腺癌2例,小肠克罗恩病2例,小肠血管畸形3例,糜烂出血性回肠炎1例,小肠间质瘤1例,空肠息肉1例,胃溃疡1例,回肠吻合口溃疡1例,空肠柿石1例。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检查小肠疾病的一个可靠手段,疾病检出率高(86.7%,13/15),其观察范围大,图像清晰,视野控制自如,既能发现微小病变,又能同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4.
技术障碍影响了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种革新的肠镜方式———双气囊肠镜———镜下可见完整小肠,可对有意义部位进行往复检查,进行活检和镜检的步骤比早期的方法更安全、更迅速、疼痛更少。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共10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了12次肠镜检查,8次经口、4次经直肠检查,其中2例先经口检查,2d后再经直肠检查。经口镜检发现2例有小肠黏膜下肿瘤,其中1例肿瘤>5cm且空肠黏膜红肿,1例肿瘤>4cm且表面溃疡,活检显示为胃肠道间质肿瘤。2例患者后来均进行了手术。4例患者经口发现空肠血管异常,1例经直肠发现回肠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5.
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P物质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物质(SP)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肠蠕动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血症(LPS)组。①采用活性炭标记法观察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肠道传输速率变化;②观察内毒素血症后3、6、12h大鼠血浆、空肠组织匀浆SP含量变化及空肠免疫组化SP阳性神经在肠道分布及内毒素血症后的变化。结果:①内毒素血症后小肠传输速率加速;②内毒素血症后血浆SP变化不显著,空肠组织SP含量下降,空肠SP  相似文献   

6.
冯凯祥  冯琦  章静  徐卫国 《四川医学》2001,22(12):1106-1107
目的 探索在胃镜下小肠双对比造影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在胃镜下,通过高弹力不折导丝活检道置导线入空肠,拔除胃镜,依导丝将空肠管置入空肠,再依次灌钡剂及空气造影。结果 40例造影全部成功,无1例出现并发症,每例置管时间4-10分钟(平均6.8分钟),26例有阳性发现(占65%),假阳性1例(2.5%),结论 胃镜下高弹力导丝行小肠稀钡造影。方便、安全有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藏茵陈对家兔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利胆药物藏茵陈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小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观察藏茵陈对家兔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藏茵陈可使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波平均振幅增高,其收缩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05);但藏茵陈对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藏茵陈对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细胞是否能够合成胰岛素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泌胰岛素的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以健康C57BL/6J小鼠的小肠为研究对象,将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部分,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免疫荧光、PCR和Western blot对小肠中的胰岛素进行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小鼠小肠的肠绒毛及肠隐窝有胰岛素、PDX1及ICA-512的表达。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小肠隐窝附近的细胞内有类似胰岛素的分泌颗粒。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小肠中有胰岛素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论:小肠中确实存在胰岛素表达,其中空肠的胰岛素表达水平最高,十二指肠和回肠的表达水平稍低。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豚鼠测定禁食时间不同和不同部位小肠对葡萄糖、乳糖、甘氨酸,亮氨酸吸收的诱发电位最大值(PDmax)及最大半饱和浓度(CK)。结果表明:空肠,回肠对葡萄糖,乳糖的吸收一致,对氨基酸的吸收,回肠的功能高于空肠,诱发电位均值与小肠吸收功能一致。提示,测定诱发电位可以定性定量地观察小肠对糖类及氨基酸的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小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观察复方丹参丸对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复方丹参丸可使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的张力与收缩波平均振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收缩频率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复方丹参丸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综合报道两所医院治疗的54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其中28例为一院1963~1983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病例,占同期住院病例的0.0164%;26例为吉林市中心医院1962~1981年24,383例活检标本中的病例,占同期活检标本的0.107%。 本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7~74岁。 肿瘤部位:十二指肠10例,空肠13例,回肠27例,小肠多部位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早期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模型中的表达.方法 以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制作大鼠SAP模型,检测血清淀粉酶,于镜下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雄性SD大鼠SAP模型组(术后4 h及12 h)及正常对照组小肠(空肠)、肝脏组织标本中MCP-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MCP-1主要表达于胞质,SAP模型组小肠(空肠)、肝脏组织中的MCP-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MCP-1的高度表达在SAP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表明其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及X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X线诊断。方法:分析了10 例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及X线征象。结果:10例中,原发 于回肠及回盲部共6例(6/10),空肠3例(3/10),空回肠交界处1例(1/10),X线表现为较 长范围的不规则管腔僵硬,结节息肉样多发腔内充盈缺损,粘膜中断破坏,少有肠管狭窄及 梗阻。临床表现以腹痛、腹块、腹胀、贫血、消瘦等为主。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X线表 现有一定的特点,若能结合临床表现观察X线征象,可望术前确诊。  相似文献   

14.
肉眼观察难以确定小鼠十二指肠与空肠界限。近端小肠肿瘤的定位不能单凭肉眼观察其距幽门的远近,或单纯组织学的观察,必须结合离体前解剖学部位。  相似文献   

15.
全小肠直视检查的双囊电子小肠镜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既往认为小肠病变较少,但近年来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普通的推进式小肠镜一般只能检查空肠上段约100cm的范围,虽然解决了临床部分问题,但绝大部分的小肠仍无法观察。这样,由于检查手段的限制和取材的困难,小肠几乎成了盲区。胶囊内镜的应用,使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了明显进步,我国引进胶囊内镜已有2年,  相似文献   

16.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十二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小肠的病变可发生于肠壁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等,其中以粘膜层病变较多,且粘膜以下及淋巴管、血管因性的病变最终也会累及粘膜层.可见,观察了解小肠粘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中药白术对肝硬化大鼠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中药白术对肝硬化大鼠肠道动力及其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组、肝硬化中药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肠道传输的变化,同时测定大鼠血浆、肠道组织中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及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模型组大鼠小肠动力显著减弱(P<0.01),血浆及空肠组织中MTL、VIP、SS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P<0.05),CCK的含量则显著减少(P<0.01);肝硬化中药治疗组大鼠小肠动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浆及空肠组织中MTL、VIP、SS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CCK的含量则与肝硬化模型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药白术对肝硬化大鼠小肠运动功能减退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TL、VIP、SS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小肠血管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反复的消化道出血患儿剖腹探查,肠管造瘘,胃镜引导,诊断和治疗小儿小肠血管瘤。结果:本组患儿病灶位于空肠15例、回肠10例,广泛血管瘤(空肠、回肠、结肠)5例,29例患儿治愈出院,1例术后消化道再次出血而行手术治疗。结论:小儿小肠血管瘤术前诊断困难,常规肉眼剖腹探查手术,易盲目切除肠管,用肠管造瘘胃镜引导与肉眼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P物质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肠蠕动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肠源性内毒性血症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而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肠蠕动变化及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甚少。方法利用动物实验,观察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肠道传输速率变化: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LPS组;观察内毒素血症后、3、6、12小时大鼠血浆,空肠组织匀浆P物质含量变化及空肠免疫组化SP阳性神经在肠道分布及内毒素血症后的变化。结果:内毒素血症后小肠传输速率加快;内毒血症后血浆SP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由于解剖学的原因,小肠疾病的诊断比较困难.2001年,日本Yamamoto等[1]发明了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由于其能对深部小肠进行直视检查和组织活检,显著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同时,能对一些小肠疾病如出血、息肉、狭窄及异物等进行治疗,现已成为诊治小肠疾病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本文就DBE近几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