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经DSA证实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7例,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超声及DSA证实,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27例患者中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包括2例(7.4%)出现可逆性小卒中;3例(11.1%)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癫痫发作;5例(18.5%)血管痉挛;6例(22.2%)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18例随访6个月~18个月,无1例再次发生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张阿兰  周皎娟 《武警医学》2008,19(7):631-635
 目的 分析总结我院180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均经MRA或造影确诊,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进行治疗.结果 18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全脑循环时间缩短,脑组织血管染色好转, 术后早期4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获得较满意结果;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明显脑缺血发作,无B超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逐渐成熟,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丽  刘东  赵爱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2):1451-1453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本组患者33例,均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38~82岁,平均63.57岁。临床上均有头痛、头晕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颈内动脉狭窄。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医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术后遵医嘱正确完成各项治疗,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特别是要做好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脑过度灌注3例,脑血管痉挛7例,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1例,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效果好。结论:对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检查及颈动脉狭窄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30例临床NHISS评分6~10分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狭窄率大于50%者给予支架成形术。术后7d进行NHISS评分,并长期随访。结果治疗30例患者,共计应用颈动脉支架32枚,所有患者支架释放准确,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29个月,未再发生脑血管事件及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在有神经内科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基层医院可以开展脑血管造影检查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血管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颈内动脉(IC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也成为重度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1],我科近两年开展颈内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14例,现将围手术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5 例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旨在评价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5 例具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n = 3) 和放射治疗后纤维化狭窄(n = 2) 。Doppler 超声波检查提示颈动脉狭窄,并经血管造影证实。本组病例使用自展式Wallstent 型支架。术后随访4 ~22 个月。结果 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5 % ;狭窄位于颈总动脉(CCA)3 例,颈内动脉(ICA)2 例;病变长度20 ~60mm 。全部患者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功。1 例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TIA)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神经病学后遗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Doppler 超声波检查未发现血管内支架早期及迟发性再狭窄。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复杂性狭窄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具有满意的中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进行随访观察分析。结果除1例失败外,22例均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5.7%,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3±4.2)%下降到术后(6.2±5.3)%,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均未再次发生脑卒中或TIA。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在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中的应用。方法 1998~1999年,对8例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进行了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与支架治疗,采用了3种支架。在充分准备后,根据病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支架与操作,使手术完全成功。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影像学复查表明是成功的,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一过性缺血(TIA)及头痛、头晕完全消失;8例肢体无力者6例恢复,2例好转;4例一过性黑朦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先行血管造影,然后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自膨式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将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治疗狭窄动脉21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78.94±12.8)%下降至(3.19±3.04)%,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术期无并发症。随访1~1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围术期处理得当,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不仅临床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球扩式支架置入治疗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38例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颅内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 1)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36%,术后平均狭窄率(88.27±5.242)%下降至(11.24±4.36)%;2)所有患者进行30天围手术期随访观察,其中1例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球扩式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 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 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 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颅外段颈动脉夹层(eICD)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8例症状性自发性eICD患者,经抗栓治疗无效后行支架植入术.在治疗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进行出院后随访,通过整理得出数据.结果 在8例自发性eICD患者中,所有支架植入手术均获得成功,2例患者在术中应用了保护伞,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造影检查,6例eICD病变处狭窄基本消失.2例患者于术中球囊预扩张后出现血管闭塞,在迅速支架植入后血管恢复通畅,残留10%~ 20%狭窄,其余6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人术治疗自发性eICD安全、有效,但应仔细判断狭窄发生的部位,谨慎对狭窄部位预扩张以及应用保护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西宁地区(平均海拔2 260m)对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方法、效果。方法:11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病例,术前行头颅脑动脉CT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脑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下行椎动脉起始处支架12枚。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11枚,自膨支架1枚;术后有11例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或消失,术中2例有一过性头晕,1例小脑梗死。结论:对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选择性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08 - 01~ 2010 - 08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经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9例临床资料,分析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9例,年龄53~68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0.8月;技术成功率为90% (9/10),围手术期出现1例无症状性枕叶梗死事件,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新发卒中及死亡病例事件.结论: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的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但围手术期存在一定的脑梗死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并发脑梗死病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7例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术中选用Gianturco-Roubin球囊膨胀式金属支架。结果在7例患者的血管造影中发现:6例颈内动脉狭窄和1例颞浅动脉闭塞。在6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例中,包括4例局限性狭窄,1例血管完全性闭塞,1例多节段性狭窄。本组7例中6例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6枚;术后其神经功能症状得到满意恢复,在1~30个月的随访观察中,无一例再发生脑梗死。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循环障碍,有效地预防由此引起的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及术后随访效果.材料和方法: 96例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后,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96例颈动脉(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术后狭窄段的直径均较术前扩大,其中87例达到正常管径的60%以上,9例达到40%,有症状的90例术后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电话随访2~35个月,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其中超声复查颈动脉22例(27次),DSA复查10例,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3年内随访效果较好,大宗病例的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治疗技术已经成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在进行球囊预扩张和支架置入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心率骤然下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1,2]。为了能够深入分析颈动脉起始段狭窄介入治疗时心率变化规律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14例进行介入治疗的此类患者,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4例经血管超声检查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率大于70%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128例,女96例,年龄44~72岁。1.2所用介入材料保护过滤伞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与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6.3±4.5)%与(14.6±4.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治疗护理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20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介入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其中17例致密栓塞。3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 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 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 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 30%), 技术成功率91.8%(45/49), 11例(22.4%, 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 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 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 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 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