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周隆  宋函憶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9-10,21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的疗效都受到血脑屏障的影响,而P-糖蛋白作为ABC超家族的成员之一,是血脑屏障上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限制药物进入脑中的最重要的屏障。因此对于P-糖蛋白的调节将改变进入脑中药的浓度,也就对许多脑科疾病例如神经系统肿瘤、癫痫、艾滋病脑病的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BBB上P-糖蛋白的特性、研究方法、调节因素,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旨在为增加药物的BBB通透性、提高脑内靶点药物浓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醒脑开窍中药治疗脑病的共性作用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醒脑开窍中药研究的文献,认为醒脑开窍药(麝香、石菖蒲、冰片、苏合香)及其复方(醒脑静、清开灵等)有突出的共同作用特性.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是:吸收快、分布快而广泛、消除迅速.在脑内有较高的分布浓度且停留时间长;该类药的有效成分主要为脂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挥发性成分,易透过血脑屏障(BBB)进入脑组织,并具有双向调节BBB通透性的作用;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药理作用表现为镇静安神与醒脑护脑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脑内发挥药效,减轻脑损伤;引药上行作用表现为除了本身能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之外,还可促进其他药物透过BBB,以更快更好地发挥药效.加强其共性作用的研究,对丰富和发展中医醒脑开窍理论的科学内涵、阐明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甚至发现新的促进药物入脑的成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限制药物从血液向脑内转运,从而为神经系统治疗药物的系统递送设置了障碍,98%以上的小分子以及100%的大分子药物难以渗透入脑。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采用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载体,携带药物跨过BBB的策略被广泛研究。本文中作者对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及其跨细胞膜转运可能存在的途径和机制进行了阐述,并综述了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脑组织恶性肿瘤等重大脑部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限制药物从血液向脑内转运,从而为神经系统治疗药物的系统递送设置了障碍,98%以上的小分子以及100%的大分子药物难以渗透入脑.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采用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载体,携带药物跨过BBB的策略被广泛研究.本文中作者对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及其跨细胞膜转运可...  相似文献   

5.
血脑屏障(blood - 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使98%的药物无法进入脑组织,是制约神经系统药物发展的重要因素.纳米粒载药系统能够透过BBB,并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是实现脑内靶向给药的良好载体,本文综述了靶向转运药物进入脑内的纳米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纳米载体靶向转运药物入脑的方式,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是存在于脑组织和血液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细胞系统,它能控制血循环中的某些物质和中枢组织转运,从而保证中枢组织内环境的稳定。目前,新的细胞培养技术和超微显示器功能的改进,使BBB结构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对BBB功能的探讨也更为深入,对BBB的变化的探讨,不仅是了解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基础,也是对BBB的选择性开放为不能通过BBB的药物进入脑内创造条件,为临床治疗脑部疾病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血脑屏障(BBB)是维持脑内环境稳定和避免有害物质入侵脑组织所必须的膜性结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是BBB的结构基础,是保持BBB完整性的重要因素。紧密连接结构是由胞浆黏附蛋白、claudin、occludin、连接黏附分子和tricellulin共同组成的。外伤、缺血、缺氧、感染、免疫及理化因素等均可能引起紧密连接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造成BBB损害,导致BBB的通透性升高,进而引起脑水肿。本文拟对血脑屏障的分子组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脑屏障(BBB)可阻止大多数化合物从血液流向大脑,从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正常功能。但在疾病状态下,BBB可出现病理性开放,不同疾病引起BBB通透性增高的机制不同。随着BBB研究的快速进展,其破坏机制逐渐被认识,将有助于明确BBB的保护策略并防治与BBB相关的疾病,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治疗药物通过BBB进入CNS的难题。作者就血-脑屏障病理性开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张明杰  曹小洁  尹泽钢  范进   《四川医学》2024,45(1):90-94
<正>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之间的一种动态界面,严格控制两者间的物质运输,保护CNS免受外来大分子或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BB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基膜及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等成分组成[1-2]。BBB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一同构成了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BMECs区别于其他血管内皮细胞的独特表型以及细胞间的TJs是BBB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基础[3]。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其他细胞形成外围屏障,维持BBB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控制着BBB的通透性,并可清除脑内的有害物质[4]。BBB各重要组分以及因BBB受损而聚集于此的炎性细胞和介质可通过不同方式维持、破坏或修复BBB的完整性和通透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细胞结构及神经系统药物BBB渗透性评价的体内、外模型,为药物跨BBB转运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参考。方法综述近10年中外文献中有关BBB定义、细胞组成、结构特点及药物渗透BBB的体内、外评价模型研究状况。结果介绍了BBB的细胞组成和结构特点,评价了体外非细胞和细胞模型及体内BBB渗透性模型的评价方法,介绍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环境。结论目前尚无化合物BBB通透性体内、外评价的“金标准”模型,应建立、使用合理优化的细胞模型,结合动物体内BBB渗透实验结果,描绘出药物的BBB渗透特点的轮廓。  相似文献   

11.
血脑屏障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培养的CBA/J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VEC)构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体外实验模型.方法:将BMVEC种植在明胶包被的24孔板细胞插入器的微孔滤膜上培养至汇合状态,通过4 h液面渗漏实验、扫描和透射电镜、血脑屏障形成前后膜两侧的电阻以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的通透性和RMP-7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控作用来证实BBB的形成.结果:BMVEC培养至汇合后,4 h液面渗漏实验成为阳性;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形成单层,透射电镜证实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跨细胞电阻(the 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分别为汇合前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3.2倍和7.7倍;对HRP的通透率分别为前对照组的13.4%和6.7%;RMP-7处理使HRP在BBB的通透率增加了2.7倍.结论:构建的BBB体外模型在形态学、电阻和通透性方面具备了BBB的基本特性,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跨BBB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血脑屏障(BBB)是以内皮细胞为核心形成的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的重要结构。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条件下,局部的各种炎症反应与细胞自身表型、结构的改变使BBB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通透性上升,外周血中的各种成分,尤其是激活的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可穿过受损的BBB而到达脑实质并损害正常或加重已经受损的神经细胞的功能。本文通过描述BBB各组分的和其他炎症细胞的激活和功能改变来回顾缺血性卒中后BBB的受损机制,并简要总结我们团队目前修复缺血性卒中后BBB损伤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3.
血脑屏障(BBB)是大多数药物从中枢神经系统(CNS)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障碍。两亲性聚合物胶束是双层膜的纳米尺寸囊泡系统,具有粒径小、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等特点,能够显著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在其表面进行脑靶向修饰,可获得主动靶向功能,更利于跨越BBB,递送药物至脑内,提高对脑类、神经类疾病的药效。主要对聚合物胶束的特点和跨越完整BBB的药物转运机制进行介绍,并对其最新研究进展和脑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急性寒冷暴露对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5℃低温暴露1、2、3h建立大鼠急性寒冷暴露模型,用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中伊文思蓝(EB)含量,结合干-湿比重法检测脑组织中含水量变化,探讨急性寒冷暴露对大鼠BBB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寒冷暴露3h后大鼠脑组织水分含量和伊文思蓝含量明显增高,BBB通透性明显增加。结论:脑组织在寒冷暴露下BBB通透性增高,可能是寒冷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血脑屏障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有效保护脑组织避免外源性有害物质侵害,但也阻碍许多治疗药物进入脑内,限制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如何有效透过血脑屏障成为此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环节。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能携载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内靶向给药。本文对载药纳米粒及其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脑部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脑屏障(BBB)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发挥着重要保护作用,同时也阻碍了药物的脑部递送,影响CNS疾病的治疗。而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为药物的脑靶向递送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从BBB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展开,主要从脑靶向纳米制剂的入脑机制及脑靶向纳米制剂的应用两方面进行简要介绍,概述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涂真真  陈萍 《医学综述》2008,14(11):1671-1673
血脑屏障(BBB)是脑组织与外界进行营养物质交流的系统,它保证了中枢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感染引起BBB损伤在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多种机制参与了BBB结构功能的改变,这些变化是脑水肿病理改变的重要环节。阐明BBB结构功能改变的机制,对脑水肿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需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血脑屏障组织结构中的紧密连接蛋白、星型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上的转运蛋白、内皮细胞上的ATP发生变化,同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这些变化是高原地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合理用药的重要参考。本文就高原低氧对血脑屏障结构及其药物通透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鼻腔与脑在解剖生理上的独特联系使得鼻腔给药作为脑内递药途径成为可能。鼻腔给药作为脑靶向的途径之一,可有效地使通过其他给药途径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绕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脑内递药途径。就鼻腔给药脑靶向的依据、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剂型等方面对经鼻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