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针刺三阴交治疗痛经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6例痛经患者行经疼痛时行右侧三阴交假针刺和针刺,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比较刺激前后疼痛情况,并在假针刺和针刺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PET)对痛经患者行埔F—FDG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分析,获得针刺激活的脑解剖功能区。结果:假针刺前后疼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三阴交后疼痛值比针刺前明显降低(P〈0.01)。针刺右侧三阴交引起痛经患者多个与疼痛相关脑区被激活,针刺使同侧豆状核(苍白球、壳)、同侧小脑、同侧岛叶、双侧背侧丘脑、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杏仁体、对侧中脑黑质、双侧第Ⅱ躯体感觉区、同侧海马回、同侧扣带回前部、对侧下丘脑乳头体葡萄糖代谢增强,大脑皮质小区域葡萄糖代谢降低。结论:针刺三阴交能明显缓解痛经患者疼痛,其机理为针刺三阴交可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和小脑与疼痛相关脑区,可能通过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而减轻疼痛,神经内分泌也可能在治疗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负荷时11例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和脑细胞功能的变化,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穴位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及针刺这些穴位对脑功能区影响的位置。方法:选穴为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三阴交,选肢体瘫痪侧取穴。另加头部运动区和风池(对应于肢体取穴的一侧),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PET)技术观察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结果:针刺穴位后,提示脑梗塞患者病灶侧的中,侧额叶,上颞叶,顶叶和丘脑,及双侧下额叶,中颞叶,脑岛放射性增高为主,病变脑区和正常脑区都有反应,病变脑区相对于其正常脑区反应敏感。结论:PET影像技术非常适合研究针刺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醒脑开窍"组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经穴特异性效应,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中枢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18例,分为经穴组(基础治疗+醒脑开窍主穴针刺)、非经非穴组(基础治疗+非经非穴针刺)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每组6例。以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PET-CT的18F-FDG(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显像资料作为中枢代谢改善评价标准,从分子水平动态的观察针刺经穴、非经穴及无针刺干预对脑梗死全脑、脑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水肿带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脑代谢、脑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水肿带代谢呈明显激活状态,其激活广度及强度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和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基底节梗死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脑内相应部位葡萄糖代谢,与非经非穴相比有显著的特异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电针涌泉穴,对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患者在PET/CT下观察并分析脑部受损组织的代谢变化,了解电针涌泉穴对脑部受损组织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电针涌泉穴对脑部受损组织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例脑部受伤患者(均为植物状态),病程为6个月至1年不等。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18F-FDG,观察电针前后脑部受损组织PET/CT图像SUV值的变化及患者身体功能的变化。结果 电针后受损脑组织PET/CT图像显示SUV值有一定的增高,电针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意识状态及功能有改变,相应脑组织如壳核、扣带回、眶回、小脑半球、旁中央小叶等区域有激活。结论 电针涌泉穴对脑损伤患者有一定的唤醒作用,此技术有助于晚期脑损伤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其疗效评价可用PET/CT检查方法来验证。 相似文献
5.
表里经穴电针时脑葡萄糖代谢PET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针刺表里特定经穴(解剖位置相对)对脑功能区影响的位置及其效应差异.方法 表里经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和支沟(10例),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和间使(12例),随机选单侧取穴.空白对照(5例)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观察电针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 针刺表经穴位后,可见两侧中额叶和颞叶、丘脑、对侧小脑、海马等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以对侧为主).针刺里经穴位后,可见两侧巾额叶,对侧颞叶、丘脑、小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变化和同侧海马、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对照组没有变化.结论 在生理状态下,针刺表里经穴对大脑起不同的调节作用.说明了穴位电针与脑功能区活动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6.
电针治疗失眠症不同穴位组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失眠症的最佳穴位组方.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取四神聪、风池;第2组取百会、左神门;第3组取印堂、神庭.进行不同穴组治疗失眠症疗程与疗效的比较观察.结果:3组有效率分别为72.73%、77.27%、95.45%,第3组疗效明显优于第1、第2组(P<0.01),第1组与第2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印堂、神庭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脑梗死患者外关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的机制。方法 21例脑梗死患者,病灶位于左侧基底节区。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穴位针刺组(A组)、非经穴针刺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7例。A组予针刺右侧外关穴,B组予针刺非经非穴位点(右侧外关穴旁10 mm点),C组为空白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PET/CT头部显像。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及SPM8软件分析。结果 与C组比较,A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颞叶颞上回(BA38),右侧额叶额上回(BA9),左侧扣带回(BA24),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左侧小脑后叶蚓锥,右侧小脑后叶扁桃体;B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额叶额上回(BA6、BA9、BA10)、额中回(BA6、BA10),左侧额叶中央前回(BA4),双侧海马钩回(BA36、BA38),左侧扣带回(BA24、BA31),左侧后扣带回(BA30),左侧楔前叶(BA7),左侧顶下小叶(BA40),左侧枕叶舌回(BA18)。与B组比较,A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颞叶颞上回(BA22、BA38),右侧额叶额下回(BA47),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左侧小脑后叶扁桃体。针刺外关穴双侧半球激活的脑区集中在健侧,双侧颞叶颞上回及右侧额叶额下回;小脑激活的区域集中在左侧小脑半球,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双侧小脑后叶扁桃体。结论 针刺脑梗死患者外关穴导致脑内局部区域葡萄糖代谢增加,PET/CT脑功能成像能够直观显示针刺穴位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PET脑功能成像对针刺脑梗塞患者外关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以不同脑区的血流、代谢、功能活动为指标,研究中风病人经穴和非穴的脑功能成像特点。方法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对10例缺血性脑病患者(针刺外关组5例,针刺非穴组5例),手法针刺24min后,开始PET扫描观察不同处理状态下的PET脑功能成像特点。结果针刺引起多个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增高,大脑、小脑、丘脑均有激活,左侧激活区有BA6、BA13,BA18,BA19,BA24,BA32;右侧激活区有BA2、BA4、BA9、BA13、BA22、BA38、BA40,增强区域大多与躯体运动、感觉,语言,情志有关。结论针刺外关穴与针刺非穴点比较,外关穴其激活脑区与脑梗塞后损伤区域有特异性联系,能调节中风后运动、感觉障碍、失语、情志障碍有关的脑区的脑功能活动,并且与非穴在治疗效应上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偏头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电针丘墟穴和天枢穴对偏头痛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将275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8例,采用电针丘墟穴治疗;对照组137例,采用电针天枢穴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即时有效率为70.3%,对照组为58.4%,两组比较,P<0.05,治疗4周、随访3个月和6个月疗效比较均P<0.001,电针丘墟穴的效果优于电针天枢穴;电针治疗偏头痛对从事脑力劳动人群、治疗时疼痛评分高、偏头痛发作次数多的人群即时镇痛效果更好;电针治疗偏头痛的长期疗效丘墟穴优于天枢穴。结论:电针丘墟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天枢穴,患者的职业和病情等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头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区DAT显像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运用SPECT技术探讨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机理.方法5例PD患者均接受顶颞前斜线(MS 6),额旁3线(MS 4),顶旁1线(MS 8),顶旁2线(MS 9),枕下旁线(MS 14)的电针治疗,单侧病变针对侧,双侧病变针双侧.治疗前后分别行99mTc-TRODAT-1 SPEC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测定纹状体/枕叶(ST/OC)的比值,分析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活性.结果治疗前后发病同侧ST/OC分别是1.19±0.15和1.24±0.31,而对侧分别是0.90±0.12和0.95±0.25,治疗后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电针可以减少PD患者纹状体区DAT的丢失,改善纹状体区DAT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头电针对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头电针对正常人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6例健康自愿者均接受头电针治疗,穴位为顶中线(MS 5)、额中线(MS 1)和双侧额旁1线(MS 2).电针前后分别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设置感兴趣区(ROI),将各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采用半定量方式于电针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头电针能显著升高双侧额叶、尾核、左侧扣带回和小脑的葡萄糖代谢.结论:电针正常人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能提高部分脑区的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RCI)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RCI患者82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RCI患者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且sICAM-1、sVCAM-1均与IL-1呈正相关(r=0.743,P<0.001;r=0.862,P<0.001)。两组对3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降低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寻改善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组(A组)148例、康复训练组(B组)142例、常规穴位配合康复训练组(C组)144例和药物组(D组)144例4个研究组。用Fugl-M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BM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M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各组之间治疗后比较,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B、C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极大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机能恢复,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高效率治疗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及糖代谢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和糖代谢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口服二甲双胍)、针药组(口服二甲双胍加针刺百会、风府)各50例,测定治疗前后抑郁量表(HAMD、SDS)、焦虑量表(HAMA、SAS)评分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情绪障碍均得到改善,FPG、PG2h、GHb水平均下降,针药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及紊乱的糖代谢,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针刺足三里PET脑功能成像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PET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用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前后的^18FDG-PET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处理脑内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的实验数据。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尾状核头部,小脑,颞叶,中央后回,脑千的葡萄糖代谢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葡萄糖代谢增加,PET是研究针灸中枢机制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体针与头体针联合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疗后积分均比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大于体针组(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疗效明显高于体针组。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当前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没有统一认识的可能原因,并对针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作了论述,同时提出了一些今后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9.
巨针巨刺法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巨针巨刺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巨针巨刺组44例与毫针巨刺组34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均能改善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多项指标参数,但巨针组优于毫针组(P<0.05).结论:两种刺法均有效,巨针法优于毫针法. 相似文献
20.
分期整体针灸法治疗脑梗死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分期整体针灸法与常规针灸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按整体针灸法分期取穴治疗,对照组按常规针灸法取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在降低中风病中医病类诊断计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