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增殖潜能和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亚群。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主要存在于毛囊隆突部,也见于毛囊间表皮网嵴的底部,其特征为慢周期及高度的增殖潜能,它能表达某些整合素亚单位,并可与细胞外基质发生快速粘连,据此特性可将其分离纯化。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不仅在表皮及其附属器的组织发生学、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肿瘤发生及基因治疗的重要靶细胞。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增殖潜能和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亚群。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主要存在于毛囊隆突部 ,也见于毛囊间表皮网嵴的底部 ,其特征为慢周期及高度的增殖潜能 ,它能表达某些整合素亚单位 ,并可与细胞外基质发生快速粘连 ,据此特性可将其分离纯化。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不仅在表皮及其附属器的组织发生学、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肿瘤发生及基因治疗的重要靶细胞  相似文献   

3.
毛囊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是由孙同天、Lavker和Cotsarelis等提出了隆突激活假说,明确了其定位的部位,是少数几种成体干细胞首先被明确定位的干细胞之一,并逐步得到了验证。毛囊干细胞不仅可以分化为毛囊上皮细胞,而且可以分化为皮脂腺细胞、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其分化过程是干细胞分化为短暂倍增细胞,最后分化为终末分化细胞。近年来进一步证明了毛囊隆突部也是多种干细胞的居住地,包括黑素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存在同步化激活的机制。Wnt/β-catenin是毛囊发育、再生循环的基本信号通路,使毛囊在再生过程出现着色一致的毛发。诱导和重建毛囊形成是组织工程皮肤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毛乳头细胞的凝集性生长特性是诱导毛囊形成的条件,因此,维持毛乳头细胞凝集性生长特性主要有细胞团块法、低黏附性培养板(或高分子材料膜)法、悬滴培养法和胶原凝胶成球法,以实现体外重建毛乳头的目的。毛囊组织工程在体外还不能真正诱导形成,现有的毛囊再生或新生的成功方法还是须移植到动物体内,才能形成完整毛囊并产生毛发。主要方法有移植小室法、混合游离细胞注射法和皮瓣法。诱导毛囊形成比较成功的细胞是啮齿类动物来源的胚胎或新生鼠毛囊细胞和人胚胎毛囊细胞,成年人头皮毛囊来源细胞目前仍未能诱导出毛囊新生或再生。  相似文献   

4.
运用抗CD1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0例正常皮肤毛囊皮脂腺单位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定位和定量情况,结果显示LC主要集中于毛囊上中部;如漏斗部平均19.87个/毛囊(范围8 ̄54个)、皮脂腺导管和腺上皮中平均16.35个(范围7 ̄34个),其分布密度类似于表皮,相反,在毛囊下部LC数量明显减少,平均4.16个/毛囊,且主要见于其上段的隆突部附近,毛囊部几乎见不到CD1a阳性LC。这种分布  相似文献   

5.
毛囊间表皮稳态的维持有赖于连续不断的细胞更新过程.在生理状态下,机体通过严格的调控机制来维持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最外表的角质细胞脱落之间的平衡.同时,由于表皮特殊的解剖学部位(位于最外层),使其容易受到外伤,并需要在外伤后迅速激活大量的细胞再生来修复伤害.因此,确保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完好对维持表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人类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这种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库在体内通常保持一种慢循环状态,在促有丝分裂的环境下,可表现出惊人的自我更新和长期生长的能力.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毛囊间表皮具有长期持久的细胞更新能力.根据它们在体内高形成无性系的能力和超过100倍的长期扩增潜力,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在功能上被定义为"holoclones".与祖细胞相对应,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的直系后代组成了次级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库.区别这两种细胞库的主要特征是:祖细胞在体内的循环活性更为活跃,与干细胞相比,它们的生长能力有限,且发育状态更成熟,祖细胞可能主要参与短期的表皮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毛囊干细胞的定位及增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毛囊干细胞定位和增殖特性.方法 取人枕部头皮毛囊进行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染色,并测量阳性段距毛囊下端的距离;将包含毛球部上方阳性段的毛囊上皮组织分别置于含有和不含有间质细胞的凝胶表面气液界面培养,当出现增殖灶时,测量其距毛囊下端的距离,分析K19阳性部位与培养出现的增殖灶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增殖灶的超微结构.结果 人枕部头皮毛囊有两个K19阳性区域,即隆突部和毛球部上方一段外根鞘,毛囊下段上皮组织只在含有间质细胞的凝胶表面培养时毛球部上方出现一增殖灶,统计学分析支持毛球部上方的K19阳性部位和毛囊下段上皮组织培养出现的增殖灶为同一部位.透射电镜显示增殖灶含有幼稚细胞、成熟角质形成细胞和凋亡细胞.结论 人头皮毛囊可能有两个干细胞库,即隆突部和球部上方外根鞘的一个局限区域,干细胞的增殖需要间质细胞(如毛乳头细胞)的存在,增殖的干细胞可能向形成新的干细胞、成熟角质形成细胞和凋亡细胞三个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表皮黑素细胞与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在接触性共培养体系中的相互作用。方法胰酶消化游离毛囊和包皮的表皮,分别获取纯化的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第3代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48h后以表皮黑素细胞: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为1:2、1:10和1:20的比例接种黑素细胞。在1:10接种体系中,加α-黑素细胞刺激素和烟酰胺,干预6d后,NKI/beteb单抗染色。结果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定植后接种黑素细胞,两种细胞均增殖迅速。以1:10比例接种更能模拟生理状态。1:20接种可清晰观察到黑素细胞树突与角质形成细胞的接触方式。1:2接种可获大量黑素细胞。在单纯黑素细胞和共培养体系中,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黑素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但树突明显增多、伸长。烟酰胺对单纯黑素细胞培养无影响,共培养状态下,黑素细胞树突收缩,黑素体聚集在胞体周围。结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与皮黑素细胞接触性共培养.适用于人色素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毛囊的生发中心在毛球部,干细胞定位于生发中心内。根据干细胞的特征,尤其是慢周期性,对毛囊进行~3H-TdR掺入研究后发现,隆突部是存在标记保留细胞的唯一地方,因此,干细胞很可能定位于毛囊隆突部,而不是在毛球部。加之它是立毛肌的附着点,供血丰富,保护较好,又是毛囊恒定部的下端。所以,隆突激活假说能较好地解释毛囊的周期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毛囊是一个周期性自我更新的皮肤附属器,干细胞周期性的增殖和分化决定毛囊的生长特性。毛囊有两个干细胞群,一个位于毛囊的隆突部,另一个位于毛囊的下三分之一近毛球部。它们有不同的命运和功能.分化形成毛囊的不同部分。就毛囊周期主要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过程进行综述,分析毛囊周期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表皮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及多向分化的特性,其子代细胞可以形成角质形成细胞、毛囊、皮脂腺的分化细胞。肿瘤一般起源于单个发生癌性突变的细胞,表皮干细胞很可能是各种类型表皮肿瘤发生的主要靶细胞,分化细胞则能通过影响肿瘤干细胞的克隆扩增,对肿瘤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3岁。1月前左额部发现一绿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逐渐向四周扩大,形成一浸润性斑块,无自觉症状。体检: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情况:额部左侧有5cm×5cm大小暗红色浸润性斑块,边界清楚、高起,中央稍凹,质地柔软。表面无鳞屑、无渗出,但可见有明显的毛囊口扩大。实验室检查:Hb114g/L,RBC3.9×1012/L,WBC4.8×109/L,N0.52,L0.35,M0.08,E0.05。嗜酸粒细胞计数0.35×109/L。尿常规、肝功、肾功正常。组织病理:表皮变薄,表皮细胞间水肿。真皮浅…  相似文献   

12.
20000001 分段毛囊上皮细胞增生能力比较/伍津津(三军大西南医院)…//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3).-171~173 采用分段毛囊上皮细胞分别与间质细胞凝胶进行器官培养。结果显示,上段毛囊细胞的克隆数量最多、活力最强,而球部细胞的生长能力最差。在游离毛囊培养中的结果显示毛囊上段是上皮细胞最早的生长点,这些结果有力地支持毛囊干细胞定位于隆突部的假说。提示毛囊上段在伤口愈合和皮肤溃疡的再上皮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重建的表皮中缺乏颗粒层,可能是器官型培养时上皮细胞的分化仍相似于体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53蛋白在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lightB,UVB)诱导凋亡的富集表皮干细胞的角质形成细胞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分离富集人表皮干细胞的角质形成细胞群和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群,使用UVB诱导两种细胞群凋亡,蛋白印迹法比较不同剂量UVB诱导前后两组细胞的p53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两种细胞在不同剂量的UVB照射后p53蛋白表达均比照射前显著增加,在20mJ/cm2与40mJ/cm2照射剂量时,富集人表皮干细胞的角质形成细胞群p53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角质形成的细胞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集人表皮干细胞的角质形成细胞p53蛋白表达比其它角质形成细胞对中波紫外线的照射易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环孢素A(CyA)和雷公藤提取物T0对CD4^+T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Hela细胞培养,^H-TdR掺入法测定药物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T0和CyA都能抑制ConA诱导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T0在体外可抑制生长于低无血清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中的正常人角持形成细胞和Hela细胞株的生长,而CyA  相似文献   

15.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个有22个成员的细胞因子家族,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基质合成并参与炎症反应,其作用与细胞分化及生化状态和理化环境有关。目前发现有4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种受体在正常皮肤和伤口处的表达。结果:①正常皮肤中FGFR的表达:FGFR-1表达于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竖毛肌、血管和真皮成纤维细胞;FGFR-2在表皮、毛囊、皮脂腺、小汗腺、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有表达,而且在基底层呈强阳性;FGFR-3在基底层的上部和毛囊内层呈强阳性;FGFR-4主要见于血管平滑肌、竖毛肌和小汗腺;②头皮生长期毛囊FGFR的表达:FGFR-1在毛发基质细胞、内外根鞘和毛乳头细胞强表达;FGFR-2的表达定位与FGFR-1相似,并且在毛囊根部基质细胞呈强阳性而角化区较弱;FGFR-3在毛球至峡部的内毛根鞘内段强表达,也见于外毛根鞘峡部和已分化的皮脂腺细胞及皮脂腺导管;FGFR-4仅见于毛囊周结缔组织鞘;③伤口处FGFR的表达: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FGFR-1和3呈强表达,而FGFR-2和4的表达较弱;基底层上部的细胞FG.FR-3强表达,而FGFR-1和2表达弱;肉芽和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表面FGFR-1和3的表达较强,而2和4呈弱阳性,而浸润单核细胞表面FGFR-1和3表达较强。讨论:正常表皮中4种FGFR表达的变化,提示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过程中4种受体的表达发生着改变。研究表明,表皮细胞特异性表达FGFR-3亚型Ⅲb,而间质细胞同时表达FGFR-3的两个亚型Ⅲb和Ⅲc。其中Ⅲb与aFGF和FGF-9结合,而Ⅲc与aFGF和FGF-4高亲和力结合,与bFGF结合力弱而不与FGF-5结合。bFGF位于表皮基底层而aFGF则主要存在于棘层。aFGF和FGFR-3在基底层上部的正在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共表达,提示aFGF可能通过自分泌作用参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过程。Finch等发现基质细胞表达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有强促分裂作用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并发现其受体表达于正常人表皮基底层及银屑病表皮基底层和基底层上方的角质形成细胞。本研究发现,基底层中FGFR-2的表达,可能是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表皮基底层和外毛根鞘的定位。Gonzalez等发现FGFR-1及其mRNA主要表达于表皮生发层,由此推测bFGF可能通过FGFR-1对基底细胞有促分裂作用,而aFGF则促进棘细胞的有丝分裂。动物实验表明:FGF和FGFR的表达与毛发的生长周期和发育有关。作者发现4种FGFR在正常人皮肤生长期毛囊的表达模式不同,特别在毛球根部毛母质细胞中FGFR-2的表达呈强阳性,结合动物实验结果,本研究提示真皮乳头FGF-2活化毛母质细胞表达FGFR-2并刺激毛母质细胞增生和毛发生长;毛囊内FGFR-1的表达,提示FGFR-1可能在角质形成细胞向毛发分化的终末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FGFR-3在生长期毛囊中内外毛根鞘和皮脂腺的终末分化细胞中表达而在毛基质细胞内不表达,这可能是由于分化类型的差异,角质形成细胞表达不同的FGFR。  相似文献   

16.
至今,人生长期毛囊中干细胞的定位依靠三种互补的检查方法:即检测缓慢周期生长细胞、高集落形成细胞和分化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由于干细胞既可以是位于隆突部位的长期标记的保留细胞,也可以是位于毛囊下三分之一处的高集落形成细胞,所以这些技术往往产生相互矛盾的结果。为了阐明毛发生长周期中人毛囊干细胞的分布情况,我们研究了通常被认为是上皮干细胞标志的细胞角蛋白19(K19)的表达。发现人生长期毛囊中有两个干细胞储库,分别位于毛囊的上、下三分之一处。这两个储库在毛囊的退行期一休止期的过渡阶段发生融合,在新形成的生长期毛囊中再次分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一株基因工程人源性抗角蛋白Fab抗体在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内的反应定位方法:利用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到的特异表达抗角蛋白Fab片段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出Fab抗体,纯化鉴定后将该抗体作用于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的作用时间应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法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陔抗体在角质形成细胞内的反应定位,同时以基因工程抗HBsAg人Fab和1%BSA为对照:结果:基因工程人源性抗角蛋白Fab抗体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浆,呈明显的绿色荧光,着色均匀,细胞核未见着色,两种对照均未见着色结论:基因工程人源性抗角蛋白Fab抗体,可与培养状态下的角质形成细胞胞浆中其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这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应用抗HLADR、CD3、CD4、CD8、CD20的单克隆抗体和streptravidinperoxidasestaining(SP)技术对10名正常人皮肤,16例SLE皮损和19例DLE皮损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观察到正常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未见HLADR抗原表达,而SLE(6/16),DLE(8/19)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可以表达HLADR抗原。在SLE、DLE真皮内浸润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CD3+浸润细胞),且以TH细胞(CD4+浸润细胞)占优势。另外,还发现在两种LE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抗原处,真皮内可见CD3+浸润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HLADR+浸润细胞)。讨论了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HLADR抗原表达及其与病损内浸润细胞免疫表型的关系。LE皮损处HLADR+角质形成细胞可能具有抗原递呈作用,而角质形成细胞异常表达HLADR抗原则可能与真皮内浸润单个核细胞或淋巴细胞释放的IFNα,TNFγ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热休克蛋白72(HSP72)在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ABC)及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SP72的表达。结果 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中常见阳性染色,少数大细胞中HSP72表达增强,集中在细胞核周围。结论:普通条件培养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即可构成性表达HSP72,可能对维持角质形成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活性方面个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频308 nm准分子光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细胞周期和干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确定最适能量密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频308nm准分子光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别检测单频308nm准分子光对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因子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用400mJ/cm^2单频308nm准分子光照射角质形成细胞后24h和48h,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48h时S期细胞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9)。干细胞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在照射后12h左右达高峰。且蛋白表达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mRNA的表达未随剂量的增加而改变。结论单频308nm准分子光可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促进干细胞因子的表达,这可能是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