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引起深静脉瓣膜破坏、血管闭塞所导致的继发性下肢慢性静脉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肿胀、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及下肢慢性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TS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近年来,随着对下肢深静脉PTS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腔内治疗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下肢深静脉PTS的治疗方式亦在不断优化。相较于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腔内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等优势。腔内治疗的目的是开通阻塞的髂股静脉,降低静脉高压,缓解下肢症状,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等多种技术。本文就下肢深静脉PTS的腔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超声微创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在近五十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是广大血管外科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进入 2 1世纪后 ,血管外科将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本专题特邀国内在此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就目前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一讲座 ,希望这一方小小的论坛 ,能对血管外科新技术的推广起一点的推动作用 ,并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血管外科专业医师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3.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的进展,介绍各种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式,阐述各类术式的原理及优缺点。目前,腔内治疗方法较多,个体治疗差异大,临床尚无统一的治疗规范,选择何种术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以及术者的专业技能及习惯综合使用不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抽吸术(PAT)、导管接触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转换术,比较治疗前、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植入贝朗可转换滤器,并于2个月后成功转换。所有患者均经腘静脉置管,盲穿成功26例,路图引导下穿刺成功5例。总溶栓时间为50~110 h,平均(75.74±15.52)h。尿激酶用量为215~465万U,平均(320.06±64.75)万U。3例(9.68%)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共植入Wallstent支架4枚。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好转,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有7例(22.58%)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2例(6.45%)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栓部分残留;其余24例(77.42%)...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导致其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DVT认识的不断提高,DVT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变化。国内血管外科相关专家基于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临床指南与临床经验,并结合国内现状,进行了多次深入探讨,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型及腔内治疗方法等方面达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为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行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术治疗IVCS合并急性下肢DVT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患者术前及术后患健膝下15 cm处肢体周径差的变化和术中血栓清除率评价治疗效果。此外,术后依据改良的Villaita量表评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下肢静脉超声及造影检查统计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发生率和髂静脉的通畅率。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均无肺栓塞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清除率达Ⅲ级48例(84.2%),达Ⅱ级9例(15.8%);术后患健侧膝下15 cm处肢体周径差从(5.8±1.7)cm降至(3.7±1.0)cm(P<0.001)。术后随访1年结果:髂静脉狭窄置入支架术后12个月的通畅率为86.0%(49/57);有8例(14.0%)患者发生PTS(Villalta评分>5分)。结论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术治疗IVCS合并急性下肢DVT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易于进行的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具有高效的血栓清除率和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68例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中央型311例,混合型549例,周围型208例。足背静脉、股静脉穿刺造影,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进行机械性血栓抽吸,取栓后造影髂静脉存在严重狭窄(〉50%)或闭塞时则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残留血栓术后辅助溶栓治疗。随访评估患者腔内治疗的近期、中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I级65.45%,Ⅱ级25.75%,Ⅲ级8.05%,1V级0.75%;总有效率99.25%,不同分型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优76.06%,良16.41%,中6.28%,差1.25%;支架通畅率88.62%。结论LEDVT腔内治疗,能尽早清除深静脉主干血栓,迅速恢复血流,缩短病程,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指症状出现和(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血栓形成的时间<14 d。下肢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静脉血栓栓塞综合征,是继心脏病及卒中之后最常见的血管疾病。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新发病人约90万人,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PE。国内尚缺乏关于DVT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但随着诊断意识和检查技术的提高,病例数明显增加。静脉  相似文献   

9.
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范围扩大,但无法彻底根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对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即使急性期行抗凝治疗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病人远期会出现血栓后综合征。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早期合理抗凝并积极清除血栓可有助于预防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7月~2002年7月我院82例DVT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62例,手术取栓20例. 结果全部患肢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但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9例,其余58例均未通或复发,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结论 DVT早期治疗效果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为治疗急性DVT的方法,早期中心或混合型以手术为主,周围型或晚期中心型多采用保守治疗,静脉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新、较好的血管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诊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种疾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多发生于下肢,其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这是两种分别独立又相互有密切联系的疾病,发病后可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但是目前国内对于VTE尚没有统一的诊治路径,仍处于逐渐探索和形成时期,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单纯抗凝治疗比较,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急性LEDVT患者资料,其中20例接受单纯抗凝治疗(单纯抗凝治疗组);23例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术后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腿围,统计临床见效时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腿围均有缩小(P均〈0.05),溶栓治疗组患肢腿围缩小程度较单纯抗凝治疗组明显(P〈0.05);且溶栓治疗组患者临床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单纯抗凝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急性LEDVT患者,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溶栓治疗能明显缩短临床见效时间,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4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导管祛栓联合管溶栓的患者为祛栓组,1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全身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开通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天祛栓组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和休克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P0.01)。术后7天祛栓组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和Mill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祛栓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Ventilation-perfusion lung scans were done in 70 patients admitted because of an iliofemoral deep vain thrombosis (DVT), and diagnosed by venography. Eighteen items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nformation were measured to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lung scan abnormalities consistent with asymptomatic pulmonary embolism. Eighteen patients had perfusion defects in the lung scan that were classified as «high probability of pulmonary embolism», while the lung scan was normal in 32 patients. Patients with an idiopathic DVT were at high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but those with a postoperative DVT had a low embolic risk. In patients with a postoperative DVT two factors predicted pulmonary embolism: those patients who developed symptomatic DVT after an operation but had a normal lung scan showed higher platelet counts than their preoperative levels. Conversely, it they developed a pulmonary embolism their platelet count dropped from their preoperative levels.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外周血管疾病。急性期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遗留急、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可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随着腔内介入技术发展,腔内置管溶栓术、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术、超声消融术等介入治疗术不断涌现。这些术式并发症少、疗效好,本文就这些术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收治的262例(275条肢体)下肢深静脉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局部麻醉下的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手术成功268条肢体(97.5%),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未能完全开通(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开通)经腰升静脉回流或侧支代偿.240例(91.6%) 253条肢体获随访8~96个月,平均(48.3±20.2)个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0%);轻度缓解7条肢体(2.8%).结论:下肢深静脉PTS的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栓碎吸术与系统静脉溶栓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173例急性中央型LE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行血栓碎吸术,97例)和对照组(t5单纯静脉溶栓,96例)。测量2组治疗前、后患肢腿围,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结果:实验组出院日寸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造影静脉通畅率100%。对照组出院时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静脉造影通畅率91.67%(88/96)。实验组入、出院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的差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O.05),出院时静脉造影通畅率较对照组高(P〈0.05)。由于实验组中18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支架植入,实验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LEDVT患者,与系统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栓碎吸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静脉通畅率,远期疗效有待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依据术后早期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者24例,发生率为14.5%。与非DVT组相比较,单因素χ~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4,95%CI=2.116~19.628)、体重指数≥24kg/m~2(OR=4.463,95%CI=1.603~12.426)、术中输血(OR=3.484,95%CI=1.110~10.932)、术后卧床天数≥5d(OR=3.155,95%CI=1.027~9.695)是腰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d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