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化痰通腑联合针刺的“上病下治”法治疗急性缺血性痰热腑实型中风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176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块血性痰热腑实型中风的患者,随机平行对照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化痰通腑联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痰热腑实型中风,显效65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89.6%;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24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达76.3%。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较好的疗效。结论:化痰通腑联合针刺的“上病下治”法治疗急性缺血性痰热腑实型中风有较好的效果,为急性缺血性痰热腑实型中风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药对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干预效应,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不同干预方案确立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学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案治疗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中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星蒌承气汤治疗痰热腑实型出血性中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星蒌承气汤治疗痰热腑实型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30例痰热腑实型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星蒌承气汤口服或鼻饲。[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显著改善(P<0.05)。[结论]星蒌承气汤治疗痰热腑实型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血浆胃动素与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MTL)与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空腹血浆MTL,同时与其他中医证型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出血性中风各证型组空腹血浆MT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其中痰热腑实证组空腹血浆MT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P<0.01)。结论血浆MTL可考虑作为诊断急性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与胸痹心痛共病多属本虚标实,其病机关键为痰瘀内阻脉络。治疗上痰瘀同治;风痰瘀阻、心脉不畅证宜息风化痰、祛瘀通脉,痰热腑实、心脉瘀阻证宜清热祛瘀、化痰通腑,气虚挟痰、痹阻心脉证宜益气化痰、畅通心脉,阴虚挟痰、瘀阻脉络证宜滋阴化痰、活瘀通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解毒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证明解毒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型患者150例随机分A、B两组,A组在常规治疗同时服用解毒通腑汤;B组只使用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康复状况进行评定(采用NIHSS卒中量表)。结果:A组治疗4周后NIHSS评分降低:61.14±5.51,B组治疗4周后NIHSS评分降低:50.33±4.36。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解毒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痰热腑实型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清脑益元汤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脑益元汤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9%,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清脑益元汤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尿酸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晋  陈志伟 《中医杂志》2006,47(10):773-774,78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高血尿酸(HSUA)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208例AC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中风证型、性别、年龄、糖尿病及血脂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09umol/L,其中HSUA125例,占60.1%;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患者中HSUA分别占71%和75%。结论:ACI与HSUA密切相关,血尿酸在形成结晶前已存在危险性;ACI合并HSUA与风痰瘀阻、痰热腑实型关系较与阴虚风动、肝阳暴亢及气虚血瘀型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依据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并观察相应中药复方联合川芎嗪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根据不同时段中医证型,在常规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运用川芎嗪联合中药复方治疗:(1)肝阳上亢型,给予羚羊钩藤汤;(2)痰热蒙蔽清窍型,给予黄连温胆汤;(3)痰热腑实型,给予大承气汤合菖蒲郁金汤;(4)气虚血瘀型,给予补阳还五汤。对照组按西医的常规治疗。结果: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存在着一定的演变规律,即发病前3天以肝阳暴亢型、痰热蒙蔽清窍型、痰热腑实型多见,经临床治疗后,肝阳暴亢型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痰热瘀阻和痰热腑实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而且随访半年则以气虚血瘀型、阴虚火旺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胃虚寒型多见,气虚血瘀型为主,其次为脾胃虚寒型。经4周的治疗后,中药治疗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5.7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存在着一定的演变规律,即急性期以实证为主,经对证治疗后则相应的实证减轻或消退,进而凸现的是虚证本质;依据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中医证型,运用与证型相应的中药复方联合川芎嗪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探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方法将7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个证型组:即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一健康人对照组(24名)、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的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ICAM-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其中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痰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则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采用中风化痰解毒通腑方治疗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内黄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5例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58.41±5.22)岁;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术后发热多为急性起病,虚实夹杂而以标实为主,临床常见阳明热结肠道腑实之证。急则泻热通腑以治其标,通过"釜底抽薪",腑气得通,邪去热退。泻热通腑法在脑出血术后发热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医"以下治上""脑病治肠"的辨证论治思路,其中"脑-肠轴"学说为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等脑病的作用机制做出进一步的科学说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证侯分类的客观量度。方法本研究对11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证类进行分组,观察各证类组病例的血脂、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研究表明,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及气虚血瘀证组脂质变化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0.01),其中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与气虚血瘀证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痰热腑实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组血压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阴虚风动证组(P<0.05~0.01)。结论血脂、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类提供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风化痰解毒通腑方联合西药治疗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护理及治疗:吸氧、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风化痰解毒通腑方(胆南星、全瓜蒌、牙皂、川贝、大黄、枳实、厚朴、金银花、黄芩、丹参、川芎、红花、全蝎、炙甘草)1 d 1剂,分2次服用。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5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1.2%;对照组基本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风化痰解毒通腑方联合西药治疗痰热腑实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中医杂志》2009,50(9)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其急性期以标实为主,风邪所致气血逆乱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动因,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瘀火热之象渐显,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约有40%~50%的中风患者表现出痰热腑实证[1].急性中风通腑有利于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等症的好转,可减轻或防止中风之变证的发生[2].  相似文献   

16.
东红主任医师认为,痰瘀腑实是中风急性期便秘的常见证型,也为中风合并便秘的独有证型。提出以虚实为纲,气血阴阳津液变化为目,针对本证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立足便秘,结合中风的病机特点,以化痰活血、通腑泄浊为治法,用自拟化痰祛瘀通腑方治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以痰湿、痰热、痰瘀为主。从化痰祛湿、化痰通腑、化痰开窍、化痰活血、化痰解毒等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19.
通腑泻浊法治疗缺血性中风1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玉红 《河南中医》2003,23(9):23-24
采用具有通腑泻浊、活血化瘀作用的小承气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30例,基本痊愈34例,显著进步56例,进步27例,无变化9例,恶化4例,有效率90.00%。该方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均疗效显著,但以痰热腑实证效果最佳,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流变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肠菌与痰热腑实证证候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指南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风星蒌通腑胶囊。在入院48 h和证候转变的24 h内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价和粪便采集,在入院当天和14 d进行疗效观察和生活能力评定。运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对采集的样本进行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特征。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用药后NIHSS、mRS评分、临床症状中舌质、便秘、咯痰、积分、痰热腑实证证候积分明显降低,BI总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中的舌质、舌苔、脉象积分,NHISS评分和痰热腑实证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平均(5.0±1.4)d证候转变,对照组平均(7.5±3.8)d转变(P<0.05)。在门水平上,治疗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明显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治疗组拟杆菌属近持平,普雷沃氏菌属、粪栖杆菌属、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丰度提高,另枝菌属、副拟杆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明显降低(P>0.05)。肠菌与痰热腑实证证候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粪栖杆菌属丰度与咳痰、普雷沃菌属与便干便秘呈负相关,厚壁菌门与舌质,变形菌门和咳痰,梭杆菌门与咳痰、舌质之间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该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来改善中医证候,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提高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