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7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亡率发生、预防及处理的问题,提高PD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2年1月~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PD手术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病人的术前状态、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49例(50.5%),其中胰瘘13例(13.4%),胆瘘3例(3.1%),肺内感染19例(19.6%),腹腔感染18例(18.6%),切口感染11例(11.3%),上消化道出血38例(39.2%),肠梗阻(肠套叠)1例(1%).围手术期死亡6例(6.2%),其中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为手术当日腹腔出血,1例为胰瘘继发腹腔感染,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结论 PD手术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减黄治疗不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统一定义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7月间295例PD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标准诊断腹部并发症,并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总的腹部并发症发生率为45.4%,病死率为3.4%,再手术率为5 1%.胃排空延迟49例(16.6%),胰瘘37例(12.5%),出血18例(6.1%),腹腔感染16例(5.4%),切口感染或裂开8例(2.7%),胆瘘4例次(1.4%),胃肠吻合口瘘1例(0.3%),不全性肠梗阻1例(0.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OR=3.310)和胰管直径( OR=2.278)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OR=2.945)和术前高胆红素水平(OR=1.062)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 OR=2.104)和腹腔感染(OR=1.326)是B/C级胃排空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消化道瘘(OR=1.965)是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推行统一定义来评价PD术后并发症,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治,也有利于学术交流.针对各自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D术腹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关新林 《吉林医学》2014,(3):585-585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中、术后的处理方法。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5/19),术后死亡2例(1.05%),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是腹腔感染(3例)、吻合儿瘘(1例)和胰瘘(1例),主要的死因是腹腔感染。结论:手术操作熟练程度、术式的选择、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等是影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必须不断提高人员技术和素质,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否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归入研究对象的305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为:A组,术后≤5 d拔除;B组,术后>5d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胰瘘(3.1%vs12.1%)、腹腔感染(9.2% vs 20.3%)以及总并发症(24.5% vs 42.0%)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13.0(4 ~44)d vs 15.5(9 ~64)d,P<0.05].单因素分析示:性别(P<0.05)、术前有无显性黄疸(P<0.05)、胰管直径(<3 mm vs ≥3 mm,P<0.05)、肿瘤发生部位(胰腺vd胰腺外,P<0.01)、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vs >5d,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胰管直径<3 mm、胰腺外肿瘤(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部、胆胰壶腹部肿瘤)、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2.369,3.874,5.028,P<0.05).结论 对于PD术后早期无胰瘘发生的患者,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检索1998年至2011年比较术前减黄与一期根治性手术对PD术后疗效的临床对照试验。对所检索到的文献纳入标准的评价,选择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为主要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9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及1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减黄与一期根治性手术在术后疗效,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胆瘘、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减黄后切口感染及胰瘘发生率大于一期手术组。结论:术前减黄不能降低P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3年2月~2003年12月完成的108例P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13.9%,胰瘘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胰瘘组(66.7%vs.20.4%P=0.001;33.3%VS7.5%P=0.012十二指肠肿瘤及手术时间长是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胰管引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胰瘘的保护因素.结论胰瘘仍是目前PD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PD集中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进行,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管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4月该院施行的279例PD术的临床资料。术后出血的诊断采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协作组(ISGPS)的胰腺切除术后出血(PPH)定义及分级标准。结果 18例(6.5%,18/279)发生术后出血,其中消化道出血6例,腹腔内出血12例;早期出血6例,迟发性出血12例;轻度5例,重度13例;B级11例,C级7例。出血时间为术后1h~20d,中位时间为5.5d。再手术10例(55.6%,10/18),死亡4例(22.2%,4/18)。结论及时而果断的再手术是处理PD术后并发出血的一个重要手段。精细熟练的操作、严密吻合、彻底止血及有效预防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通过分析该院10年间32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经验.结果32例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2%,包括胰瘘2例,胆瘘1例,腹腔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死亡率6.1%.结论提出防治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军  李冠雄  杨中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11-4013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并发症、病死率和远期效果。方法:对30a施行的102例PD的手术并发症、病死率和生存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组织学诊断包括壶腹周围癌48例、胰头癌43例、胰头慢性炎症4例、胃癌和结肠癌胰腺转移各2例、十二指肠腺癌瘤、胰头部囊腺癌和胰岛细胞癌各1例。近15年胰头癌切除率增加。总手术病死率9.9%。死因包括胰瘘3例和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中大出血、术后腹腔内继发出血、呼吸衰竭、腹腔内感染和脑出血各1例。恶性肿瘤1a~5a存活率分别为57%、38%、27%、19%和8%。结论:出血和胰瘘是导致PD术后死亡的主要并发症,胰肠和胆肠吻合口的腔内引流是预防胆瘘和胰瘘的有效方法。为了增加肿瘤切除率,当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也无法排除胰头肿大和梗阻性黄疸是肿瘤引起时,即使未获得病理学的支持,也应施行P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10年间3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经验。结果 36例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包括胰瘘3例、胆瘘1例、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死亡率5.6%。结论 提出防治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