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钙柠檬酸透析的安全性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透析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20例,使用低钙柠檬酸透析液进行透析;对照组20例,使用普通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两组患者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5h,透析1个月。记录透析前后及透析过程中的各种实验室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试验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5.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P<0.05);(2)试验组患者透析后出血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55.0%,P<0.05);(3)试验组患者D-二聚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透析后两组患者肌酐、尿素氮、透析过程中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低血钙及抽搐等不良反应。结论:低钙柠檬酸透析液能够降低透析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改善透析患者的凝血状况。低钙柠檬酸透析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血小板聚集试验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意义。方法以ADP为诱聚剂,在APACT 2型血小板聚集仪上观察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的使用情况。在2009年1月~2011年6月来我院做尿毒症透析治疗的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男50例,女50例为试验对象,观察其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的聚集情况。结果血液透析前男性的最大聚集率为33.5±8.5%,血液透析后最大聚集率为37.7±5.5%;女性透析前最大聚集率为32.3±9.2%,血液透析后最大的聚集率为35.3±8.6%,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单又实用,临床可用来作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步试验。血液透析对于改善尿症透析患者血小板的功能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60例ACI组患者、29例脑出血组患者、26例脑动脉粥样硬化组(脑AS组)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Hcy和D-二聚体浓度,同时测定血脂水平。结果急性期ACI患者血浆TG、TC、LDL-C、HDL-C、Hcy、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恢复期ACI患者血浆TG、TC、LDL-C、HDL-C、Hcy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血浆Hcy和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病情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血浆Hcy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ACI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对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急性肝炎患者35例、慢性肝炎患者38例、肝硬化患者33例和40例健康者的血浆FDP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肝硬化组与各组间血浆FD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P和D-二聚体含量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依次递增。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测定可作为判断肝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TIA患者作为实验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浆D-二聚体及其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621.855和92.277,P0.01);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小板相关参数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67.634、128.213,P0.01),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PLT、MPV及PDW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TIA患者PLT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但PDW、MPV水平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在TI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两者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90例健康对照者和92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hs-CRP和D-二聚体水平两两比较,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和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癌胚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癌胚抗原浓度。结果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组D-二聚体阳性率26.47%,CEA阳性率38.23%;化疗后疗效为稳定(S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66.67%,CEA阳性率60%;化疗后疗效进展(P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78.57%,CEA阳性率64.29%。三组间比较,D-二聚体有差异P<0.05,CEA有差异P<0.05。结论测定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有助评估临床放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疑诊为DVT的患者(患者组)及6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5,P<0.01)。血浆D-二聚体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4.6%、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DVT诊断的敏感、快速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术前进展期大肠癌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转移组(P<0.01),治疗后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术前(P<0.01),转移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术前(P<0.01)。结论进展期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对手术化疗反应差的肿瘤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有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蛋白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探讨血液透析对机体炎症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经肾病内科确诊的尿毒症患者75例为观察组,同期1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将观察组首次透析前、首次透析后、规律透析治疗一个月后以及对照组的血清蛋白电泳图谱相互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首次透析前及首次透析后清蛋白水平降低,α1和α2球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首次透析后α1球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析治疗一个月后清蛋白与首次透析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α1和α2球蛋白较透析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清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γ球蛋白与对照组、首次透析前及首次透析后比较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1)。结论 规律有效的血液透析可以改善尿毒症患者机体的炎症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二硫苏糖醇(DTT)对19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患者D-二聚体异常结果的纠正情况。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就诊且首次出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水平的19例患者标本作为试验组,分别采用稀释试验、比对试验确定是否为D-二聚体假性增高。同时随机选取20例FDP与D-二聚体比值为2~5的枸橼酸钠1∶9抗凝血浆作为对照组,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DTT纠正试验和盐水处理试验,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19例患者D-二聚体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FDP无显著性变化(P>0.05)。更换系统检测,19例均能纠正为FDP水平>D-二聚体水平。对照组经DTT处理后,与盐水处理比较,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DTT处理和盐水处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经DTT处理后,可纠正为FDP水平>D-二聚体水平,且DTT纠正后结果和比对系统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中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检测纤维蛋白单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血液透析患者按活动性分级为Ⅰ~Ⅱ级22例,Ⅲ~Ⅳ级38例。对不同心功能级的血液透析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单体(FM)定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TT,PT,APTT和F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58,均P>0.05),D-二聚体和F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7.45,t=8.41~11.65,均P<0.05)。心功能Ⅲ~Ⅳ级组D-二聚体水平比心功能Ⅰ~Ⅱ级组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05)。F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P<0.05)。结论 FM是透析患者心功能不全早期诊疗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分析导致异常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01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634例恶性肿瘤组、243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PLT)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肿瘤组凝血异常率、PT、APTT、血浆Fib含量及D-二聚体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治疗组相比于初治组,血浆PT、APTT、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Fib含量在肺癌、食管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T、APTT延长,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增加,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了解肿瘤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4例SCLC患者(SCLC组),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60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析D-二聚体及FIB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SCLC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SCL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良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SCLC(ED-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SCLC(LD-SC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与SCLC患者吸烟、肿瘤累及部位、最大肿块直径、远处转移有关(P0.05);FIB水平与SCLC患者肿块数目、病理分型、远处转移有关(P0.05)。SCLC治疗有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较放疗和化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稳定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D-二聚体和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放疗和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IB可作为SCLC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放疗和化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脑利尿钠肽(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水平差异及其与ACS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将观察组80例患者按照冠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组16例、双支组38例、三支组26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水平,结果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脑利尿钠肽(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性,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脑利尿钠肽(NT-proBNP)水平来辅助ACS诊断和评估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标本来源我院住院部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2例,使用NycoCard REASER Ⅱ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测定仪检测D-二聚体,使用北京赛科希德产Sc-2000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PAgT(max)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PAgT(max)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PAgT(max)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D-二聚体、PAgT(max)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病变与患者体内血栓前状态、血小板功能增强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尿毒症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可溶性CD40(sCD40)在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尿毒症未透析患者(尿毒症组)、20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标本中sCD40的浓度,分析sCD40与血肌酐(Scr)和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并观察血液透析对sCD40的影响。结果:尿毒症组和血液透析组sCD4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透析组sCD40水平较尿毒症组升高(P<0.01)。尿毒症组sCD40水平与Scr、CRP之间成正相关(P<0.01,P<0.05),血液透析组sCD40水平与上述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一次血液透析过程,透析前、后sCD4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血浆中sCD40水平升高,血液透析患者更明显,有可能参与尿毒症的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D-二聚体在老年高血压和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设定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并脑梗死和健康对照3组,Hcy在贝克曼DXC-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循环酶法原理检测;D-二聚体在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生产的ACL-FUTURA全自动血凝仪上用比浊法原理检测。对比3组的Hcy、D-二聚体水平。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和高血压伴脑梗死组血浆Hcy和D-二聚体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老年高血压组与高血压伴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Hcy和D-二聚体水平对老年人高血压和因高血压致脑梗死的预防、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1):2638-2638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APL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400个有核细胞。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L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因此,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也是预防白血病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同步放化疗前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在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直接法测定106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HDL-C水平的变化,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步放化疗后有效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放化疗后无效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变化可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