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惠翠兰  李粉萍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528-152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磺脲类及胰岛素失效的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选择磺脲类(SU)原发性或继发性失效、以及胰岛素抵抗的T2DM患者46例,在保持原降糖药不变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30mg(2片),1次/d,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46例T2DM患者,加用吡格列酮后,降糖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79%;口服糖耐量各时相均有显著下降;胰岛素各时相均明显降低;C肽释放显示120min显著降低。结论:胰岛素增敏剂治疗磺脲类及胰岛素失效的T2DM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2009年4-12月我们对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每日一次予长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并与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磺脲类降糖药(SU)加胰岛素(Ins)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六十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Lazaruss等认为此疗法有较好的疗效[1],近年来,由于对SU的胰腺外作用有更多了解,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有新的认识、联合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并较广泛的应用。联合治疗时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如何,是否导致或加重高胰岛素血症,为此,我们观察了一组病人,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按WHO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无心、脑、肾严重并发症,男女不限,经SU或SU加双胍类降糖药,或单独应用Ins治疗病情控制不满意者,停用原治疗,予糖适平60mg,…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常见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T2DM)在口服降糖药(OHA)失效后,需要用较大剂量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控制在满意的范围内。但是皮下注射大剂量外源性胰岛素又会给T2DM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1]。本研究旨在观察在维持血糖不变的前提下,原来需要用大剂量外源性胰岛素的T2DM在合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肥胖患者常见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缺陷(T1DM)或其作用受损胰岛素抵抗(T2DM)引起,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有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骨折愈合,本文通过综合及分析相关国内外文献,来总结目前关于糖尿病对骨折愈合的相关病理生理及临床研究,以期对伴有糖尿病的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此疾病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尽管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制剂,但在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T2DM) 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指出,尽管 T2DM 患者在确诊后控制饮食,服用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药物或胰岛素进行治疗,但胰岛β细胞功能仍会继续恶化,这使得日后血糖仍会逐渐地失去控制,进而需要增加更多、更强烈的联合用药并最终使用胰岛素[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应用方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50名初诊T2DM患者分为口服降糖药联合诺和灵N治疗(A)组、胰岛素强化治疗(B)组及口服降糖药治疗(C)组,比较其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以及各组之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β指标的变化。结果A、B、C三种治疗方案控制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7.9±4.2)d、(5.8±3.1)d和(12.3±5.7)d,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HbA1C均有下降(P<0.05),△HbA1CA组大于C组,与B组无差异;HOMA-β指数3组均有升高(P<0.01,P<0.01,P<0.05),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较C组升高明显(P<0.01)。结论口服降糖药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能有效地控制初诊T2DM患者的血糖及部分恢复其胰岛β细胞功能;疗效与胰岛素强化治疗相近,优于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陶文玉  李奕平  徐凡 《重庆医学》2013,42(6):642-644
目的分析92例青壮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情况。方法对青壮年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分型、就诊主诉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初诊共70例(76.1%);其中42例体检或其他合并症或并发症就诊时发现血糖高(45.7%)。2型糖尿病(T2DM)共78例(84.8%)。在入院时血糖甚高和糖化血红蛋白较高,部分已有眼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T2DM合并高血压15例,男9例;合并血脂代谢紊乱33例(35.9%),男21例;T2DM肥胖患者24例(26.1%),男18例。T2DM糖尿病家族史占31.5%。1型糖尿病(T1DM)患者C肽平均水平处于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破坏水平,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率占77.8%;T1DM、GDM、糖尿病合并妊娠使用胰岛素治疗,对超重的T2DM和IGT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片或胰升糖素样多肽1(GLP-1)类似物治疗控制体质量指数(BMI),其他T2DM患者仍使用胰岛素或(和)联合口服降糖药者51例(55.4%)。结论青壮年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为初诊患者,而且相当高的比例无糖尿病症状,故应普及糖尿病知识教育,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提高青壮年尤其对男性青壮年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门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使用长效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门诊长期随诊的210例T2DM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1例)和观察组(10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一日一次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或者一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对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 h-C肽水平变化进行对比。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无论是空腹血糖的水平、餐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C肽升高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能有效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LIR)和甘精胰岛素(GLA)对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至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用磺脲类促泌剂(SU)和(或)α-糖苷酶抑制剂(AGI)血糖控制不佳的男性T2DM患者9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R治疗组[LIR联合SU和(或)AGI,LIR组]、GL...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该研究旨在评价2型糖尿病(T2DM)和降糖治疗(胰岛素与非胰岛素治疗)对口服双重抗血小板制剂治疗的患者血小板功能特征的影响。背景:胰岛素通过阻断P2Y12途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T2D M患者失去了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因而导致P2Y12途径的上调,血小板的反应性增加,对抗血小板制剂的反应降低。与非胰岛素治疗糖尿病(NITD M)患者相比,胰岛素治疗糖尿病(ITDM)患者的病情更严重,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也更高。但是在应用P2Y12拮抗剂治疗的患者中胰岛素治疗对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201例T2DM和65例非糖…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 2型糖尿病 ( T2 DM)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 ( IR) ,仅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不能使 IR减轻的治疗并非理想方法[1] 。微量清蛋白尿 ( MAU)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 ,与 IR有密切的关系 ;出现 MAU的糖尿病患者若未经治疗 ,30 %会在 MAU出现后约 5~ 8年发展至临床蛋白尿 ;1 4年后 ,这一比例更增至 80 % [2 ]。常用口服降糖药在降低血糖方面比中药迅速、显著 ,但在改善 IR、MAU方面效果不显 ,且剂量较大时不良反应往往比较明显。我们运用中药配合小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 36例 T2 DM患者 ,探讨对 IR与 MAU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氨酸刺激试验(AST)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第一相胰岛素分泌的临床价值。方法 81例T2DM患者分为继发磺脲类药物(SU)失效的T2DM组39例和初发T2DM组42例,首日行AST,次日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AST中急性胰岛素反应(AIRArg)指数、急性C肽反应(ACRArg)指数反映非葡萄糖刺激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功能,以OGTT中30分钟C肽增值与血糖增值的比值(△CP30/△G30)反映葡萄糖刺激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功能,比较两组患者AIRArg指数、ACRArg指数、△CP30/△G30以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CP30/△G30、HOMA-IS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初发T2DM组患者AIRArg指数、ACRArg指数高于继发SU失效的T2DM组患者(P〈0.05)。结论 AST能较为敏感地评估胰岛β细胞的第一相分泌功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1998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新诊断T2DM患者388例,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280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执行饮食及运动方案.另外,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剂量,可联用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持续2周~3个月,根据病情停药或者改为口服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连续观察3个月~1年,定期检测体质指数(BMI)、血糖[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空腹C肽及餐后C肽)水平.对临床缓解病例追踪1~10年.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观察组34例(31.5%)脱离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治疗,仅需饮食与运动控制(时间长者已达12年);46例(42.6%)改用口服降糖药,其中30例(27.8%)仅用1种非胰岛素促泌剂,16例(14.8%)需联用2种或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28例(25.9%)继续用胰岛素治疗,其中16例(57.1%)胰岛素日用量<30 U,12例(42.9%)日用量≥30 U.对照组18例(6.4%)仅需饮食与运动控制;180例(64.3%)需用口服降糖药;82例(29.3%)使用胰岛素.两组患者病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逆转部分T2DM病程,使部分患者至少短期内脱离药物治疗,并对病情转归产生持续有益的影响,效果优于口服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时,分别采用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1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7%)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诺和锐30或诺和灵30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患者用药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及安全性.结果:经治疗,两组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均有显著改善,诺和锐30组较诺和灵30组血糖控制更好、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更低.结论:对于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加用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余本富  何凡  赵玉蓉  周晓惠 《安徽医学》2011,32(8):1128-1130
目的 探讨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和持续皮卜输注胰岛素类似物(CSII)治疗对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安全性及性价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口服药物控制不佳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MS11组、CSII组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DM)系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绝大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DM发病率迅速增高,预测到2030年全球DM患者数将超过4.35亿。T2DM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磺脲类(SU)降糖药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探讨瘦素水平与其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0例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T2DM患者(SFS组)、30例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WCP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3组受检者的瘦素水平,同时检测生化指标、胰岛素水平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WCP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10.2±3.6)ng/ml]与NC组[(6.6±2.3)ng/ml]比较,SF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14.8±3.9)ng/ml]与WC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CP组及SFS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分别为(16.5±7.2)μU/L和(17.5±7.5)μU/L]、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为(4.1±2.9)和(4.3±2.9)]与NC组[分别为(13.9±6.8)μU/L和(2.7±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F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HOMA-IR、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相互作用,可能在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90%。T2DM具有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双重机制,初诊的T2DM患者平均B-细胞功能已丧失50%左右,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导致体内胰岛素不足,所以大部分T2DM患者需使用外援性胰岛素治疗。自从1922年首位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以来,胰岛素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许多患者对使用胰岛素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影响了治疗效果,延长了住院13,降低了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笔者对64例有胰岛素治疗适应证的T2DM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病人的心态施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徐文财 《甘肃医药》2015,(2):114-115
目的:观察血清谷氨酸脱氢酶抗体(GADA)用于糖尿病分型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2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1DM)患者,以及8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患者血清谷氨酸脱氢酶抗体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T1DM组GADA检出率明显高于T2DM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ADA用于糖尿病分型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指标联合检验有助于提升糖尿病诊断及分型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