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Moria M290一次性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可预测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共入选104例(208只眼)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患者参加此研究。术中使用Moria M290一次性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所有患者均使用全新刀头,先右眼制瓣,然后左眼制瓣。制瓣前及制瓣后均使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术眼中央角膜厚度,同时测量角膜瓣直径及蒂长。结果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13.26±12.12)μm,其中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21.42±12.08)μm,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07.24±12.24)μm,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右眼平均角膜瓣直径(9.46±0.15)mm,平均蒂长(5.16±0.25)mm;左眼平均角膜瓣直径(9.39±0.19)mm,平均蒂长(5.09±0.24)mm,两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8和P =0.95)。角膜瓣厚度与患者年龄,术前屈光度,术前角膜曲率及角膜直径均无明显相关性(分别P =0.56,P =0.50,P =0.19,P =0.42),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 =0.448,P <0.01)。结论 Moria M290一次性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预测性良好,角膜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LASIK术中应用Moria One Use-Plus SBK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LASIK手术113例(226眼)预设角膜瓣厚度为100μm.术后1周使用美国Optovue公司的RTVue-100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角膜瓣厚度,与预设角膜瓣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角膜厚度,角膜中央最大K值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际角膜瓣平均厚度为( 106.37±3.72)μm.右眼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7.17±4.28) μm,左眼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5.58±2.89)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9,P<0.05).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中央最大K值呈正相关( RK=0.302,PK<0.05),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角膜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oria One Use-Plus SBK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预测性好,厚度均匀,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屈光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Zyoptix XP与Hansatome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特点,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50例(100眼)近视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50眼),分别用Zyoptix XP120刀头、8.5mm负压环与Hansatome角膜板层刀160刀头、8.5mm负压环制作角膜瓣。制瓣前后分别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计算实际角膜瓣厚度。制瓣后分别测量角膜瓣横径、纵径和蒂的长度,进行成组的两两比较t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评价两种角膜板层刀制瓣特点。结果Zyoptix XP与Hansatome两组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Moria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对471例(893眼)近视-0.75 ̄-18.0D的患者进行LASIK治疗。结果:术后1周893眼中有876眼(98.1%),视力达到了术前最好矫正视力,角膜瓣蒂位置;留在鼻上方有592眼(66.29%),鼻侧  相似文献   

5.
齐颖  周跃华  张晶 《眼科》2011,20(2):121-125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88例(172眼)应用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制瓣后行LASIK手术患者和122例(242眼)M2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手术患者.方法 将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患者(I-LASIK)为I组;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Moria公司的OneUse-PlusSBK微型板层角膜刀圆形及椭圆形负压吸引环制作LASIK角膜瓣的特点及术中并发症,评估两种形态负压吸引环制作角膜瓣的安全性、预测性。方法使用椭圆形负压吸引环行LASIK手术65例(130眼)作为试验组,同期使用圆形负压吸引环62例(124眼)作为对照组,预设角膜瓣厚度均为100μm。术中使用卡尺测量角膜瓣直径,术后1周使用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角膜瓣厚度。结果试验组角膜瓣水平径为(8.72±0.32)mm,垂直径为(8.84±0.35)mm;对照组角膜瓣水平径为(8.53±0.33)mm,垂直径为(8.92±0.36)mm;两组比较试验组角膜瓣水平径大于对照组(t=2.740,P<0.05),垂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角膜瓣直径与术前角膜直径、角膜厚度及角膜中央K值均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试验组角膜瓣厚度为(108.61±10.06)μm,对照组角膜瓣厚度为(107.65±5.78)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5,P<0.05)。对照组角膜瓣厚度集中分布在101~110μm(62.9%),试验组角膜瓣厚度集中趋势差。试验组术中角膜瓣缘出血5眼(3.8%),鲸尾征14眼(10.8%);对照组角膜瓣缘出血24眼(19.4%),鲸尾征46眼(37.1%)。结论椭圆形负压吸引环制作的角膜瓣安全性较好,但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ria.M2显微角膜板层刀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应用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2126例(4226只眼)LASIK术中采用法国Moria—M2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结果LASIK术中并发症有角膜瓣形成不全、角膜瓣完全游离、角膜瓣偏位、角膜瓣下基质床出现“岛屿现象”、发生走空刀、角膜瓣周边渗血、球结膜下出血、小角膜瓣。结论法国Moria—M2显微角膜板层刀安装方便,安全性、稳定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的角膜瓣与中央角膜曲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平均中央角膜曲率与制作的角膜瓣平均直径、角膜瓣蒂长度的关系。方法 :对 30 0例 6 0 0只眼近视患者术前用角膜地形图测量平均中央角膜曲率 ,其中平坦角膜组、中等角膜曲率组和陡峭角膜组各 2 0 0只眼。采用NidekMK 2 0 0 0型自动角膜板层刀 ,负压环选择 8.5mm角膜瓣直径 ,制作角膜瓣后测量角膜瓣平均直径和蒂长度。结果 :平坦角膜组、中等角膜曲率组和陡峭角膜组的角膜瓣平均直径分别为 (8.35± 0 .34)mm、(8.6 6± 0 .30 )mm和 (8.93±0 .33)mm ;蒂长度分别为 (4.76± 0 .5 0 )mm、(5 .4 1± 0 .5 4 )mm和 (5 .81± 0 .4 3)mm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平均中央角膜曲率越高 ,角膜瓣平均直径越大 ,角膜瓣蒂越长。角膜瓣直径小 ,提供的切削区小 ;角膜瓣蒂短 ,易发生游离角膜瓣。手术医生术前应注意中央角膜曲率与角膜瓣的关系 ,预防术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自动角膜刀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300眼近视患者,根据制作角膜瓣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组1为飞秒激光(Intralase FS60KHz)制作角膜瓣,95例190眼; 组2为Moria M2 90号板层刀制瓣,55例110眼。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wk; 1,3,6mo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 I 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nce staining,FL)评分的变化。

结果:干眼症状评分: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T: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hirmerⅠ试验: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染色评分: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后早期泪膜功能减退,但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泪膜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 /corneal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LASIK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方法:选取190例379眼,其中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94例187眼,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96例192眼。根据术后剩余RCST/CT的不同,将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FS-IK组)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M-IK组)各分为三组,IK-Ⅰ组(RCST/CT<55%)、IK-Ⅱ组(55%≤RCST/CT<60%)和IK-Ⅲ组(RCST/CT≥60%)。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应用眼反应分析仪(reichert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检测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

结果:不同手术方式(FS-IK与M-IK)比较,CH和CRF均无统计学差异(F=0.44,F=2.56,P=0.51,P=0.11)。不同的RCST/CT比较,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F=103.03,128.48,P均<0.05)。Ⅰ组CH和CRF较Ⅱ组明显减小(P<0.05),Ⅱ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Ⅰ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比较,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F=576.99, 1162.06,P均<0.05)。术后1mo和3mo,CH和CR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mo和术后3mo比较,CH和C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论是飞秒激光辅助LASIK还是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在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下降,但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无差异。LASIK术后保留角膜基质床比例越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1.
Moria M2双马达旋转刀角膜瓣制作的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ao DW  Nie QZ  Gai CL  Pan L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247-249
目的 探讨MoriaM2 双马达旋转刀制作角膜瓣的效果与技巧。方法 采用MoriaM2 双马达旋转刀为 4 0 9例 (80 6只眼 )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的患者制作角膜瓣。刀头选择130 ,负压 <2 5 0mmHg(1mmHg =0 133kPa) ,终止环设定在 8 0位置 ,吸力环根据角膜曲率表选择。结果 所有患眼角膜瓣均一次制作成功 ,无破碎瓣、薄瓣及未到达瓣 ,蒂大小适中 ,瓣翻转自如 ,复位容易。无卡刀、中途停顿及停停走走现象。角膜瓣边缘整齐 ,无锯齿样改变 ,角膜基质床光滑。术中出现游离瓣者 3只眼 (0 37% ) ;出现“岛屿现象” ,即角膜基质床有不规则隆起 ,呈孤立的片状或条状者 2只眼 (0 2 5 % ) ;发生走空刀现象者 3只眼 (0 37% )。结论 MoriaM2 双马达旋转刀制作角膜瓣的效果较好 ,无严重并发症。按角膜曲率选择吸力环 ,正确插入刀片及术前检查刀片可避免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杨成香  张琛  赵少贞 《眼视光学杂志》2012,14(4):230-233,246
目的探讨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附与愈合的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依次编号,自身对照。建立兔LASIK动物模型,双眼行LASIK手术后,右眼给予核黄素一紫外线A胶原交联处理,左眼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1d、3d及1周随机取实验动物4只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透明性;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取实验兔4只做角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有无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角膜各层细胞形态学变化。术后1个月,采用电子单纤维强力仪进行角膜瓣抗拉力检测,采用电子显微镜测量角膜组织胶原纤维直径。对抗拉力实验结果和胶原纤维直径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给予核黄素点眼约20min之后,裂隙灯下可见前房内黄绿色条带,表明核黄素能够到达瓣下并穿透下方角膜基质层。术后裂隙灯观察显示,实验眼和对照眼的角膜透明性无明显差别。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眼及对照眼均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均可见“无细胞区”的存在,无明显差别。术后1个月,抗拉力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拉伸长度,实验眼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附力较对照眼明显增强(P〈0.01)。电镜检查显示,实验眼角膜胶原纤维直径[(36.51±3.29)nm]大于对照眼[(29.55±1.74)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1)。结论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着与愈合,并且不会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LASIK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7例21只眼LASIK后发生角膜瓣移位导致角膜瓣皱褶病人行裂隙灯观察、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和眼球像差测定,同时观察复位术后的变化.结果 本资料角膜瓣移位术后24 h内发生的有8例12只眼,均于术后次日复诊发现,与术中过度操作、薄瓣、窄蒂、术后揉搓眼球、眼睑痉挛等是高危因素;9例9只眼发生在LASIK后2~26 月,均与外伤有关.角膜瓣移位后24 h主要表现为角膜刺激症状,以视力下降、重影、视物变形、眩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球像差增大为主,重新角膜瓣复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LASIK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众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觉质量下降,及时正确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Q值引导的机械刀制瓣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OUP-SBK)和飞秒激光制瓣SBK(Femto-SBK)2种手术方式对术眼角膜像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38例患者(276眼)根据制瓣方式不同分为2组:OUP-SBK组77例,其中按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度近视组17例(SE≤-3.00 D),中度近视组29例(-3.00 D<SE<-6.00 D),高度近视组31例(SE≥-6.00 D);Femto-SBK组61例,其中低度近视组13例,中度近视组24例,高度近视组24例。均采用Q值引导的准分子切削模式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测量术眼角膜的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水平三叶草和斜向三叶草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低度近视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高于术前(F=32.4、14.6、4.6,P<0.01);中度近视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水平三叶草术后高于术前(F=40.9、22.5、34.0、2.7、24.4,P<0.05);高度近视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OUP-SBK组明显高于Femto-SBK组(F=15.4、3.9、10.4、4.8,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制瓣较角膜刀制瓣产生的像差少,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并比较IntraLase飞秒激光和ZiemerLDV飞秒激光制作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角膜瓣的均匀性、可预测性、精确性和重复性以及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平行对照研究。对接受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患者30例(60眼)进行随访,14例使用IntraLase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16例使用Ziemer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2组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均为110μm。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Visante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对制得的角膜瓣水平及垂直方向各7个点(角膜顶点以及距离顶点鼻、颞侧和上、下方各为1.0、2.0、3.0mm处)的厚度进行测量。对2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阻力因子(CRF)和角膜滞后量(CH)的变化。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制得角膜瓣角膜顶点处平均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25±11)Ixm、(125±10)μm和(126±7)Ixm.各时间点2个方向上不同测量点间的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5、12.638、8.78、8.18、4.81、5.39,P〈0.01)。ZiemerLDV组分别为(106±6)μm、(109±7)μm、(109±5)μm,各时间点两个方向上不同测量点间的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0、9.43、18.00、7.14、5.65、4.92,P〈O.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制得角膜瓣各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的差值平均值分别为(20.9±3.8)μm、(19.0±3.0)μm、(18.7±3.3)txm,ZiemerLDV组分别为(2.1±3.7)μm、(2.5±3.2)μm、(1.7±2.4)μm,2组各时间点角膜瓣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厚度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ntraLase组制得的角膜瓣各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的差值标准差在7~15μm之间,ZiemerLDV组在4~8μm之间。术后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CRF值分别为(7.26±1.45)mmHg、(7.12±1.18)mmHg,CH值分别为(8.53±1.07)mmHg、(8.48±1.02)mmHg,ZiemerLDV组CRF值分别为(6.61±0.65)mmHg、(6.59±0.71)mmhg,CH值分别为(7.99±0.90)mmHg、(7.88±0.86)mmHg,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iemerLDV制瓣较IntraLase在可预测性、精确性和重复性方面更有优势。2种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但两者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刀完成的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预测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近视矫正术后视功能下降要求再次手术矫正的病例27例(38眼),近视20眼,远视18眼,其中22眼合并不规则散光。RK术后11-24年,年龄38-53岁,等效球镜度-9.50-+4.25D,放射状角膜切口8-32条,角膜厚度512~557Ixm。应用OUP-SBK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采用Allegretto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进行基质切削。合并不规则散光病例应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其他的采用优化模式进行切削。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未发生角膜瓣游离、纽扣瓣、不全瓣以及角膜瓣碎裂,未发生眼球破裂。角膜瓣厚度(102.0±7.7)μm。角膜基质平滑,9眼角膜上皮边缘缺损,7眼角膜边缘出血。术后第1天角膜瓣透明,上皮完整,术后1d、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分别为63%、82%、88%、87%。38眼术后的BCVA均大于或等于术前BCVA。进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的22眼,术后治疗区偏移及治疗光学区过小等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手术前后彗差、总高阶像差明显减小(t=-3.70、4.10,P〈0.01),3.0c/d及18.0e/d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24,P〈0.01)。结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出现的视功能下降采用机械刀薄瓣LASIK再次手术矫正安全、有效,同时可明显地改善部分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FS200制瓣辅助的LASIK(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像差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4例(68眼)应用FS200飞秒激光制瓣(FS组)患者和45例(90眼)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SBK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并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进行眼前节扫描获得三维图像,通过内置分析软件获取瞳孔直径为6 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和水平三叶草(C33)、斜向三叶草(C3-3)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S组角膜HOA、C40、C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11、12.356、11.843,P<0.01);SBK组角膜HOA、C40、C3-1、C31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01、38.627、10.874、11.727,P<0.01).术后1个月时SBK组HOA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5),术后3个月仍有同样趋势(t=2.998,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角膜球差均有增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05),而3个月时FS组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0.05).2组三叶草像差(C33、C33)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3个月斜向三叶草(C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LASIK和SBK均可造成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但FS-LASIK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幅比SBK小,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飞秒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度近视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超薄角膜瓣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超薄角膜瓣应用于高度近视的可预测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选取11例(21眼)欲行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高度近视患者.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预计瓣厚度为85μm的超薄角膜瓣,制瓣前、后分别使用A型超声测厚仪测量术眼中央角膜厚度和中央基质床厚度,相减得出实际瓣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术前眼压、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水平角膜直径和角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平均术中角膜瓣厚度为(96.0±10.5)μm,角膜瓣厚度与术前眼压、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及水平角膜直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512,P=0.018)。结论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超薄角膜瓣应用于高度近视的预测性良好,制作85μm瓣的实际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