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强壮炙法     
盛燮荪  陈峰 《中医杂志》1991,32(8):9-11
  相似文献   

2.
灸法补泻论     
史广宇 《中医杂志》1995,36(7):405-406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人们常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阳虚诸证、中气下陷等证取得了疗效。这样就使一些人认为:灸法有补无泻,或者灸法只适应于虚证、寒证,而不适应于实证、热证。因此,有必要澄清灸法的补泻关系。  相似文献   

3.
《备急灸法》又名《备急灸方》,是研究古代急救医学及灸疗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将许多运用艾灸治疗急性病症的方法汇集在一起,附上多幅图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编辑成册,对当今的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概括了《备急灸法》论灸法的学术思想,并从急症施灸宜趁早;艾灸方法详实用;艾灸用量宜十足;取穴部位少而精;取穴方法简便行;艾药并用疗效灵等6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备急灸法》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灸法与免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论灸法与免疫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兰凤222100江苏赣榆县石桥医院王其鸾灸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药之不及,针所不为,灸之所宣、灸法不但以治病、防病,还能强身保健、抗衰老而延年益寿。灸法用于患者能治病,用于正常健康人能防病于未...  相似文献   

5.
论灸法之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元生 《中医研究》2002,15(4):52-53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然今言针灸补泻 ,实乃针法补泻。忽略于灸法而不谈 ,大有灸无补泻之说 ,为了提高灸之疗效和扩大其治疗范围 ,笔者不揣浅陋 ,对灸法的临床补泻作以论述 ,期作引玉之砖。1 施灸操作论补泻《灵枢·背俞篇》云 :“气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以火补者 ,毋吹  相似文献   

6.
《针灸大成》总结整理了我国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针灸大成》中关于灸法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之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在祖国医学宝库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书中对于灸法治病虽仅见于若干散论,但观点独到,析理透彻,鲜明体现了朱氏及其“滋阴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治疗理念。本文通过对书中各论灸法的初步归纳总结,管窥“滋阴派”在灸法治病这一侧面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或可对当代灸法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分析了与艾灸补泻效果产生的有关因素。认为艾灸之补泻手法不是产生补泻效果的直接原因;而文与灸的作用、腧穴和衬隔物的选择以及机体的机能状态才是构成文灸补泻效果的基本原因。也论灸法之补泻@崔瑾$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系!550002  相似文献   

10.
也论灸法之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即针刺手法、腧穴的选择、机体的机能状态。其中针刺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论灸法之补泻如下。文献中关于艾灸补泻的内容最早见于《灵枢·背俞》:“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后《针灸大成》中亦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种以艾炷燃烧时自灭或助燃、按穴或不按穴作为艾灸的补泻手法,在现代针灸医籍和教材中均有记载。但事实上,这种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并未被接受。因为对艾炷吹火,将其燃…  相似文献   

11.
《外台秘要》论灸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台秘要》全书40卷,共分1104门(可能部分散失),载方6000余首,每篇首列病候,次叙各家方药,论著详尽,次序分明,主要按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分述,另外还专设灸法篇章,同时还对各种外治法、人工急救法以及疾病护理法等有所阐述,因其所载医方众多、治法多样,故可堪称为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医学鼎盛时期的隋唐继《千金》、《肘后》之外的三部代表性作品之一。本文总结概括了《外台秘要》论灸法的学术思想,并从重灸轻针,唯灸独尊;灸有宜忌,灸有补泻;灸能养生,未病先防;描绘彩图,详释孔穴;旁征博引,指导临床等方面总结了《外台秘要》对灸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强壮功     
强壮功刘贵珍强壮功是我们将释、儒、道、俗的练功方法,取其精华,综合整理而成,具体作法如下:(一)姿式1、自然盘膝坐:两小腿交叉,足掌向后外,臀部着垫,两大腿置于两小腿上。头颈躯干端正,臀部稍向后,以便于含胸。颈部肌肉放松、头微前倾,两眼轻闭,两上肢自...  相似文献   

13.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希言  马巧琳 《中国针灸》2006,26(6):451-453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4.
孙思邈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认为施灸体位宜端正、平直、舒适,施灸次序宜先阳后阴、先上(?)艾炷大小和壮数多少宜因人、因病、因穴灵活掌握;并创用竹茹灸和加药艾灸,运用灸器,发明(?)灸,最早记载了隔薤灸和隔黄土灸等多种隔物灸;把灸法的适应症扩大至未病、急症、热证等皆(?)灸;对用灸禁忌和灸疮处理也有论述。这表明自《帛书》、《内经》而降,第一个从理论和临床的结合上系统论述灸法者,非孙思邈莫属。  相似文献   

15.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作为现今为止灸法的最早文献记载,灸其"太阳脉、少阳脉"等,并非现代人直观所理解的经络概念。根据后世医书如《脉经》、《内经》等传承关系可知,《十一脉》中之"脉"乃是血管在手足腕踝关节搏动之处。从古代文献中进一步考察可知,灸的诊断、治疗方法均与血管有密切相关性。现代医学认为,血管不仅是血液的运输通道,而且其本身在不同部位和器官中均具有各自的活动规律和调控系统,称之为血管活动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李木延所著《医学入门》一书灸法的特点,如针药所不及者,灸法从之;灸善温阳补虚,亦可泻热泻实等。书中的灸法思想在当今临床中仍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灸法及其临床之应用(250014)山东省针灸科学研究所韩培玲中国针灸疗法是调动人体自然修复功能而治愈疾病的一种古老医术。几千年来,这一疗法一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并以其独特的疗效,在医学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能风靡世界,这在科技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8.
《针灸聚英》关于灸法记载十分丰富,对后世针灸临床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施灸精简,艾灸宜忌;定穴精准,灸疮独重;灸法精选,针药并用;崇尚经典,师古不泥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针灸聚英》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19.
《肘后备急方》论灸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肘后救急方》、《肘后急要方》、《肘后要急方》、《葛仙翁肘后备急方》 ,简称《肘后方》 ,是东晋·葛洪所著 ,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葛洪将晋以前近千卷医方选而集之 ,著成《玉函方》百卷 ,又从中采其要约 ,为《肘后备急方》三卷 ,多选易得之药 ,且可悬于肘后 ,以备救卒发急症之需 ,故名之。《肘后方》收录的治法以实用易普及为宗旨 ,使“贫家野居所能立办” ,其方药多有“便、廉、验”的特点。灸法作为一种常人易掌握的方法 ,倍受青睐。葛洪在序中云 :“又使人用针 ,自非究习医方 ,素识明…  相似文献   

20.
《针灸甲乙经》为西晋皇甫谧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在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该书中灸法的特点进行了划线布穴、灸穴详实,辨证施灸,禁灸腧穴、记载详实,证治广泛等四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