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与新生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的分化情况.方法 体外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Lewis大鼠BMSC,记录BMSC的增殖情况并进行鉴定;制备细胞爬片并在双层培养板内与新生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共培养,观察BMSC的神经存活和分化情况,并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 早期的BMSC分裂较缓慢,第2天进入快速增殖期,细胞生长活跃,大约持续至第5天,细胞分裂进入平台期,增殖缓慢或轻微下降.流式细胞仪显示,90.27%的3代BMSC处于G0-G1期,其余9.73%的细胞处于G2期、S期和M期;93.28%的4代BMSC处于G0-G1期,其余6.72%的细胞处于G2期、S期和M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示3代和4代BMSC抗原CD90 +/CD45-分别为92%、90%,体外获得了较高纯度的BMSC.MTT法检测共培养后3d、5d、7d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5.48±9.95)%、(73.56±8.68)%、(76.84±8.65)%,与对照组[(66.14±10.45)%、(70.11±9.60)%、(73.21±6.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共培养组诱导后部分BMSC视蛋白、巢蛋白于3d后、微管蛋白于5d后出现阳性反应,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BMSC具有向光感受器样细胞和视网膜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瘤细胞对角膜上皮和实质细胞的侵袭能力。方法将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SO-Rb50瘤细胞与角膜上皮和实质细胞共同培养,用形态学方法观察其粘附能力,以电镜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这些细胞表面蛋白聚糖的变化。结果SO-Rb50瘤细胞能粘以角膜的纤维细胞上,呈贴壁生长敏殖,但与角膜上皮不粘附。电镜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角膜上皮细胞和SO-Rb50瘤细胞表面均有抗透明质酸酶和软骨素裂解酶消化的蛋白聚糖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80岁,门诊号83568,左眼增生物视物不清一年半,于2002年8月22日就诊.眼部检查:左眼畏光流泪,眼睑闭合不全,视力光感.左眼鼻侧病变呈半透明乳头状隆起,遮盖角膜全部,大小为2.0cm×1.4cm,颞侧达角巩缘外3 mmn.病灶表面不规则,边界清,周围少许滋养血管,外向生长突出结角膜表面,灰红色、无蒂、近似石榴籽.局部组织活检:乳头状瘤、局部不典型增生、未侵及上皮基底层,部分癌变(图①、②).  相似文献   

4.
眼睑鳞状细胞癌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其VEGF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贾仁兵  范先群 《眼科研究》2005,23(6):579-582
目的建立眼睑鳞状细胞癌(SCC)移植瘤模型并研究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BALB/c裸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右上睑皮下接种Tca8113细胞建立眼睑SCC移植瘤,接种后第15、30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检测所有裸鼠血清中VEGF蛋白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组移植瘤组织和对照组正常眼睑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裸鼠右上睑均有SCC移植瘤形成,接种后第15、30 d,实验组裸鼠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188.6 pg/m l±79.93 pg/m l和200 pg/m l±75.28 pg/m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 pg/m l±31.41 pg/m l和90.4 pg/m l±28.62 pg/m l)(P<0.01),两组间VEGF染色分数经统计学分析也存在显著差异(2.6±0.16和2.38±0.19,0.64±0.18和0.52±0.15)(P<0.01)。结论Tca8113细胞裸鼠眼睑皮下接种是建立眼睑SCC移植瘤的可行方法,靶向VEGF的基因治疗可望为眼睑SCC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LT)对裸鼠HXO-RB44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50只裸鼠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C组、D组分别为低、中、高浓度MLT治疗组;E组为阳性对照组.低、中、高浓度MLT治疗组分别按每只每次腹腔注射MLT 20 mg·kg-1、40mg·kg-1、60 mg·kg-1各2 mL进行给药,阴性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每只每次腹腔注射等量足叶乙甙(4 mg·kg-1);每天给药1次,共7 d.观察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裸鼠体质量的变化.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裸鼠移植瘤的形态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E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值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次黄嘌呤核苷值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LT各治疗组裸鼠血常规结果及肝、肾功能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B组、C组、D组裸鼠体质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裸鼠皮下移植瘤肿瘤质量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低剂量的MLT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无抑制作用,C组、D组与A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表明大剂量的MLT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低、中、高浓度MLT治疗组及阳性对照组裸鼠移植瘤抑瘤率分别为12.50%、27.89%、40.72%、44.52%;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MLT治疗组及E组肿瘤内出血、坏死的程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MLT治疗组VEGF、ICAM-1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MLT的治疗剂量与VEGF、ICAM-1蛋白的表达呈高度负相关.结论 MLT、对HXO-RB44细胞皮下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MLT能抑制裸鼠移植瘤内VEGF、ICAM-1蛋白的表达,其浓度与VEGF、ICAM-1蛋白的表达呈高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OIP)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水平与IOIP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60例IOIP患者(病例组)和30例正常健康者的血清ICAM-1水平。所有IOIP患者均经过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采用SPSS 17.0软件比较IOIP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清ICAM-1水平的差异,并分析IOIP组血清ICAM-1水平与病例及眼别的关系。结果 IOIP患者血清ICAM-1水平为(251.68±76.16)μg·L-1,比正常对照组(176.56±29.80)μg·L-1明显增高(P<0.05);随着IOIP病程的延长,ICAM-1的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病程>12个月患者(326.60±38.71)μg·L-1与病程6~12个月患者(264.53±34.90)μg·L-1及病程<6个月患者血清ICAM-1水平(184.04±53.05)μg·L-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双眼发病者血清ICAM-1水平(293.30±69.34)μg·L-1明显高于单眼发病者(240.17±74.56)μg·L-1(P<0.05)。结论IOIP患者血清ICAM-1水平可反映病程长短和严重程度,检测血清ICAM-1水平在评估疾病的严重性、病程长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OIP)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症状严重,治疗后易复发,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相关蛋白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以及细胞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其在IOIP的发生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值得关注. 目的 探讨NF-κB信号通路在IOI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于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收集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手术切除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IOIP组织标本24例,制备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查IOIP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IOIP细胞中NF-κB相关蛋白NF-κB/p65、p-p65、p50和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 IOIP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为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病灶涉及泪腺时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24例IOIP标本的细胞质中均可见NF-κB/p65阳性表达,其中15例可见细胞核中NF-κB/p65呈阳性表达,占62.5%;22例IOIP标本的细胞质中p50呈阳性表达,占91.7%,其中17例细胞核中p50呈阳性表达,占70.8%;22例IOIP标本中p-p65呈阳性表达,占91.7%;11例IOIP标本中IκB-α呈阳性表达,均定位于细胞质,占45.8%.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IOIP发病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可能被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IOI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玉珍  魏锐利  蔡季平  李由  程金伟 《眼科》2012,21(5):352-356
目的 通过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不同治疗方式及影响其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危险因素的研究,以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997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眼科收治的79例病理确诊为IE期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方法 回顾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和放射治疗)及预后情况。手术方式包括全部切除和部分切除。预后情况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存率、有无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生存率、有无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部切除58例,局部切除21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2~4周行眼局部放射治疗。5年总生存率86.0%,共有6例转化为DLBCL。放射治疗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有较好的局部控制。患者双眼发病(P=0.0221)和对放射治疗的初始反应(P=0.0033)与肿瘤转化为DLBCL有相关性;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手术方式等因素对转化均无影响。结论 双眼发病和对放疗的初始反应与MALT淋巴瘤转化为DLBCL相关,而手术方式对转化无影响;根据不损伤眼部重要结构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眼科, 2012, 21: 352-356)  相似文献   

9.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和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NK/T(natural killer 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62例原先诊断为鼻腔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LCA、CD45RO、CD3、L26、CD79a、CD56、TIA-1的表达.结果 62例鼻腔T细胞淋巴瘤中43例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19例仍诊断为T细胞淋巴瘤.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中CD56阳性率并非100%;石蜡切片中的CD3的阳性定位与T细胞淋巴瘤定位不同;细胞毒性颗粒蛋白-T细胞内抗原(TIA-1)呈现高表达.以上3种抗体标记的联合使用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病变的发生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损伤是DR的早期特征性改变.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4(TLR4)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呈高表达,但TLR4与糖尿病性RGCs损伤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研究高糖对原代培养的大鼠RGCs中TLR4表达的影响,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以及靶向药物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木瓜蛋白酶消化法从出生后1 ~3d的SPF级大鼠视网膜中分离RGCs并进行纯化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RGCs特异性标志物Brn3a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及10、20、30 mmol/L葡萄糖组,分别于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后24 h及48 h收集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RGCs中TLR4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细胞接种后贴壁生长并呈近圆形,纯化培养后24 h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且呈聚集样岛状生长,可见突触和轴突.培养的细胞中Brn3a为阳性表达.葡萄糖培养后24 h岛样细胞群周边细胞轮廓不清,反光弱,葡萄糖培养后48 h部分细胞内结构消失,仅残留细胞轮廓,可见大量细胞碎片.细胞培养后24 h,10、20和30 mmol/L葡萄糖组RGCs中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45±0.237、1.180±0.193和0.827±0.213,培养后48 h分别为1.509±0.422、2.433±0.617和1.435±0.410,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600±0.099和0.724±0.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胞培养后24 h,10、20和30 mmol/L葡萄糖组RGCs中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2±0.147、0.626±0.128和0.330±0.153,培养后48 h分别为0.464±0.121、0.930±0.441和0.394±0.158,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090±0.050和0.094±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高糖环境下大量体外培养的RGCs细胞内结构消失,同时细胞中TLR4表达量上调,提示RGCs中TLR4的过量表达可能与高糖诱导的RGCs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Hou GH  Ye N  Wu J  Xu JT  Shi WJ  Chen Y  Liu XH  Zhang ZH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8):719-724
目的 应用猪板层角膜做载体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跨胚层诱导为上皮样细胞,甚至角膜上皮样细胞,初步探讨hMSC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研究.用密度梯度离心培养技术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hMSC并传代,对体外培养的hMSC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将传代后的hMSC接种于去上皮的猪角膜基质片前弹力层表面培养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检测角膜上皮细胞标志物角蛋白12(CK12)以及角膜缘干细胞标记物ABCG2和CK19的表达.运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使种植在前弹力层表面的细胞复层化.待细胞融合形成单层后,置入插入式培养皿中进行气液界面培养.培养4周后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光镜下观察其复层情况.结果 获得的hMSC可以在体外培养扩增,表现出很强的增殖潜能.流式细胞仪示:培养的hMSC CD45阳性率为0.06%,CD34为0.41%,CD44为86.43%,CD29为85.72%,CD105为90.72%.诱导4周后部分细胞表达CK12和CK19,不表达ABCG2.运用气液界面培养法进行体外复层的结果显示可以形成1~2层的上皮样细胞,并很可能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结论 在本实验的诱导条件下,hMSC可以分化为上皮样细胞,并很可能为角膜上皮样细胞,hMSC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技术角膜上皮重建的种子细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眼内肿瘤针穿后针道瘤细胞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彦津  宋国祥 《眼科研究》1997,15(2):98-100
研究眼内肿瘤细针抽吸活检后针道内瘤细胞的移植。11只眼内肿瘤离体眼球,作细针抽吸活检,共44个针道,每个针道作5μm连续切片检查。国产6号半普通针组22个针道中有15个发现瘤细胞,美国产20G套管针组22个针道有2个可疑瘤细胞。结论 细针后吸活检技术安全、有效、使用套管针明显优于普通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有效途径,从而解决体外诱导分化效率低及存活状况不佳等问题.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BMSC,免疫组化检测CD31、CD44、CD45、CD105表达并对细胞进行鉴定.按照诱导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视网膜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组、bFGF组、不加诱导液组,分别诱导大鼠BMSC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于诱导后第3、第7、第14天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微管蛋白-βⅢ(Tui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分析阳性细胞率:采用MTT法检测诱导后BMSC增殖状况,比较细胞存活率.相同时间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形态学观察:视网膜细胞+hFGF组诱导BMSC 12 h后出现形态变化,逐步形成典型的神经样细胞:bFGF阳性对照组也可见形成突起结构,但无典型的神经样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处理组诱导3 d后即可检测到阳性细胞,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Tui1、NSE和GFAP阳性细胞率增加,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存活率:各组BMSC存活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但不同诱导方法对BMSC存活无显著影响.结论 模拟视网膜微环境配合bFCF能够诱导大鼠BMSC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继续存活.  相似文献   

14.
兔眼球爆炸伤后视网膜节细胞凋亡及其与谷氨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兔眼球爆炸伤后视网膜节细胞的病理改变及其与玻璃体谷氨酸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0只成年灰兔用同一种爆炸物、用电子传感器进行检测制作近乎相同的实验眼眼球爆炸伤模型,于伤后不同时限点按序处死,分别取实验眼和对照眼进行视网膜DNA片段末端标记(TUNEL)光镜观察,并分别取实验眼和对照眼的玻璃体测定其谷氨酸含量,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前瞻性、自身对照、实验研究。结果:眼球爆炸伤后20~40天视网膜DNA片段末端标记(TUNEL)光镜观察发现实验眼视网膜节细胞呈不同程度阳性着色。提示眼球爆炸伤后视网膜存在节细胞凋亡;同时眼球爆炸伤后实验眼玻璃体内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眼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我们推测眼球爆炸伤后出现显著的非屈光性视力障碍可能与视网膜节细胞凋亡有关。而伤后玻璃体谷氨酸浓度增加可能是诱发细胞凋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 研究表明线粒体途径的凋亡和自噬均是影响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重要因素,但压力是否引发RGCs线粒体途径的凋亡和自噬尚未阐明. 目的 探讨压力对体外培养的RGCs线粒体途径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方法 将培养的RGC-5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及0、20、40和6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组,根据分组使用自制加压装置对离体培养的RGC-5细胞密闭加压处理4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率,采用JC-1荧光染料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色素C(Cyt-c)、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Beclin-1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0 mmHg压力组培养的RGC-5细胞呈梭形,可见较多的树突,而20、40和60 mmHg压力组随着压力的增大,细胞密度变小,部分细胞树突缩短且变少,死亡细胞增多.正常对照组及0、20、40和60 mmHg压力组总凋亡和坏死细胞比例分别为(15.69±0.77)%、(15.77±1.14)%、(18.30±1.07)%、(23.28±1.33)%和(34.47±1.1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90,P<0.001),其中40 mmHg压力组和60 mmHg压力组总凋亡和坏死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橙色荧光,20 mmHg压力组和40 mmHg压力组细胞荧光强度减弱,橙色变淡,60 mmHg压力组细胞呈绿色荧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60 mmHg压力组细胞中Cyt-c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40 mmHg压力组和60 mmHg压力组细胞中LC3-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20、40和60 mmHg压力组细胞中Beclin-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压力升高可诱导体外培养的RGC-5细胞形态异常,导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通过线粒体途径发生凋亡和自噬.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眼科方面已成功诱导分化为角膜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视网膜神经样细胞等,但诱导成为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微环境的研究尚少. 目的 研究骨髓MSCs(B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光感受器样细胞的可能性及其所需的微环境. 方法 分别将第2代BMSCs细胞株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株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取第4代人BMSCs细胞株及第3代RPE细胞株用于实验.将BMSCs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的BMSCs与含有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及2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骨髓干细胞培养基(MSCM)及RPE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共培养进行BMSCs的诱导分化,而对照组的BMSCs仅用MSCM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RPE细胞诱导BMSCs3、5、7d时细胞中视紫红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以鉴定分化细胞的表型.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RPE细胞诱导BMSCs 5 d、7d时细胞中视紫红质和恢复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培养的BMSCs形态均一,呈纺锤形或梭形,RPE细胞形态均一,呈多边形或六边形,细胞内充满色素颗粒,生长良好.诱导后的部分BMSCs呈神经样细胞形态,细胞变圆,突起增长,突起末端可见一级、二级分支,相互间连接呈网状.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表明,诱导组细胞诱导后第3、5、7天细胞中可见视紫红质的表达,表达率分别为(5.83±0.29)%、(20.36±0.32)%和(29.80±2.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1±0.35)%、(2.56±0.24)%和(2.32±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 d =41.510,ts d=107.290,t7 d=30.036,P<0.01).RT-PCR法检测显示,诱导后5d、7d诱导组细胞中视紫红质和恢复蛋白mRNA表达的灰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紫红质mRNA:ts d=103.506,t7 d=122.584,P<0.01;恢复蛋白mRNA:t5 d=106.674,t7 d=189.992,P<0.01). 结论 采用含bFGF、EGF及BDNF的条件培养基与RPE细胞培养液体外共培养后BMSCs能够诱导分化成光感受器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LC是一种免疫辅助细胞,属树枝状细胞,是由骨髓中的前体细胞衍化而来,分布于表皮,淋巴结、肺胸腺,脾,粘膜,外周血等,角膜缘LC远远多于中央周边P,主要位于角膜,结膜上皮内. LC形态为树枝状,有Birhceck颗粒,表面有ATP酶,吞噬能力不及巨噬细胞,具游走性,参与或抑制角化过程.在免疫反应中,主要能刺激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辅助TC增殖,辅助TD依赖性抗体的产生. 在病理上,它与慢性炎症关系密切.在移植免疫反应中,LC是MHC不相容的主要激发细胞,LC携带的同种异体抗原是真正的排斥抗原. LC与眼病关系:(一)边缘性角膜病:角膜缘附近的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的LC可传递抗原,携带HLA.角膜缘的IgA,补体,T细胞较多,有OKT_4~+,OKT_8~+细胞,因此免疫反应较多.边缘性角膜病应属免疫性眼病.(二)眼部碱性伤:由于CALT受损,使免疫传入弧障碍,使角膜局部免疫防御反应力减弱,致加重组织损害.(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角膜的携带HLA-DR抗原的LC可引起TC激活,因而引起排斥反应.免疫反应时,角膜上皮可见大量LC,由于新生血管进入植片及角膜缘LC较多,因此移植片较大或靠近角膜缘新生血管多,则易发生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的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进一步应用rd小鼠进行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方法rd新生鼠42只,分别在第0、3、7、14、21、28、35d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眼球水平位视网膜赤道部外核层细胞的厚度;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结果病理结果显示,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数或密度从第14d开始减少2.14层±0.60层,第21d减至近单层1.30层±0.37层,第35d减至0.57层±0.25层。电镜结果显示,rd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生后第14d出现凋亡;外段盘膜部位线粒体从第7d开始出现部分溶解、减少,逐渐加重;外界膜也从第7d开始变为较连续,第21d后不连续。结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段的线粒体和外界膜对于视网膜盘膜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开展rd小鼠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G)的活化在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趋化因子CX3C模体配体1(CX3CL1)参与小胶质细胞稳态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可溶性因子,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生物功能,但其对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途径和靶细胞是否为RMG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BMSCs对脂多糖(LPS)活化的RMG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CX3CL1/CX3CR1信号通路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视网膜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和振荡分离的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RMG,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中CD11b、Iba1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RMG.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1 mg/ml的LPS液2μl以刺激RMG 24 h,然后将细胞分为LPS对照组、BMSCs组和CB-BMSCs组,其中BMSCs组将RMG与BMSCs共培养24 h,CB-BMSCs组将RMG与中和性抗体封闭CX3CL1的BMSCs共培养24 h,未予LPS刺激的RMG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RMG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采用EdU法观察各组RMG的增生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MG吞噬荧光微球后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利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RMG的迁移细胞数.结果 用视网膜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和振荡分离的方法成功分离和培养出RMG,细胞中CD11b和Iba1阳性表达呈绿色荧光,GS呈阴性表达.空白对照组、LPS对照组、BMSCs组和CB-BMSCs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分泌量分别为(2.55±0.97)、(24.91±3.07)、(20.38±2.97)和(24.90±1.88) n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90,P<0.05);IL-1β的分泌量分别为(1.12±0.36)、(10.40±2.76)、(7.00±1.75)和(9.55±1.11)n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96,P<0.05);其中BMSCs组TNF-α和IL-1 β分泌量均低于LPS对照组(均P<0.05),而CB-BMSCs组与LPS对照组间TNF-α和IL-1β分泌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RMG增生率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4,P<0.05),其中BMSCs组RMG增生率明显低于LP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SCs组与CB-BMSC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RMG的MFI值和迁移细胞数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0.55、15.49,均P<0.05),其中BMSCs组MFI值和迁移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LP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B-BMSCs组与LPS对照组间MFI值和迁移细胞数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MSCs能够抑制LPS活化的RMG的增生能力,可能通过CX3CL1/CX3CR1信号通路来抑制活化的RMG分泌促炎性因子,并增强RMG的吞噬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及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研究了Ki-67,P53,及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