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及丙戊酸钠治疗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海人酸癫痫动物模型并给予丙戊酸钠治疗,探讨其治疗作用。方法 42只Wistar大鼠置于立体定向仪上,于右侧海马注射海人酸制备大鼠癫痫模型。根据癫痫发作病程,随机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慢性期等实验组;另设丙戊酸钠治疗组,分别于海人酸注射后24h和自发性癫痫出现后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在实验过程中以视频录像监测大鼠症状的改变,深部脑电图观察癫痫的病理过程及丙戊酸钠治疗前后脑电活动的改变。组织切片经Nissl和Timm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数目、苔藓状纤维发芽。结果 (1)电生理学改变:海人酸注射后数分钟大鼠即出现癫痫发作并呈现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等病变过程。脑电图于急性期和慢性期均表现为典型的癫痫发作电活动及发作间期表现。(2)病理学改变:海马神经元死亡主要出现在急性期,以实验侧CA3、CA4区最为明显,齿状回无明显神经元缺失。Timm染色显示从静止期开始出现苔藓状纤维发芽并进行性增加。(3)丙戊酸钠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变:早期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可抑制癫痫发作及其症状的发展;出现自发性癫痫后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欠佳,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结论 海人酸模型是模拟人类颞叶癫痫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早期丙戊酸钠治疗效果较好,否则不能有效控制癫痫。 相似文献
2.
目的立体定向手术建立海人酸(KA)颞叶癫痫大鼠模型,检测海马内IL-1β、TNF-α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侧海马CA3区注射KA(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其行为学特征,HE染色和Nissl染色以及电镜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内IL-1β、TNF-α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TNF-α 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大鼠注射KA后出现湿狗样抖动、头面部肌阵挛、肢体阵挛及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等,病理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变性、缺失及胶质细胞增生,模型组IL-1β在致痫后3、6h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于12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7d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蛋白与mRNA表达时程基本一致,3h出现,12h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7d后回归至对照组表达水平,15、30d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大鼠-侧海马注射KA是人类颞叶癫痫理想的动物模型;(2)内源性IL-1β、TNF-α参与了癫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海人酸注射建立海人酸大鼠癫痫模型,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手术,大鼠海马组织微量注射海人酸,术后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电生理改变及海马超微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海人酸注射后实验大鼠出现典型的颞叶癫痫发作过程,表现为湿狗样抖动、前肢抽搐、跌倒以及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等,皮层脑电图出现多种形式的痫性放电,单神经元放电细胞外记录显示癫痫模型大鼠放电杂乱,形态不规整.电镜显示神经细胞固缩,星形细胞突起肿胀,神经突触水肿,可见兴奋性递质小泡,线粒体水肿崩解,嵴排列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水肿,血脑屏障破坏.结论 大鼠立体定向海人酸药物注射是一种较理想的癫痫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海马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模型方法及其行为、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fKA)建立颞叶癫痫模型。观察其行为学、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KA注入海马后模型大鼠麻醉清醒后有典型癫痫发作表现: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随后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8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Ⅳ~Ⅴ级。同时有额叶皮层和海马的癫痫放电脑电图及病理、影像学表现。结论 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癫痫发作明显,其行为表现、海马病理改变、脑电及影像改变类似人类颞叶癫痫.可作为较好的研究颞叶癫痫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临床上大多数癫痫病人的发作都可获得满意的控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虽经早期合理使用一线抗癫痫药物(AED),仍不能较好控制发作而成为难治性癫痫。难治性癫病的病因复杂,既有先天性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因素。由于在病人身上研究难治性癫痫的发生机制比较困难,故目前主要通过建立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探讨其形成和耐药机制以及筛选新的AED。一、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的选择标准【引l.模型的癫痫性发作应与人类癫痫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上最常见的难治性痴痴包括复杂部分性发作、L规加时Gastaut综合征和婴儿痉挛症等,因此,模拟这… 相似文献
6.
目的: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许多化学药物及电刺激所造成的癫痫发作模型中均可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合成。表明HSP70与癫痫发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方法:选择针对HSP70的鼠单克隆特异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海人酸(KA)诱导SD大鼠癫痫发作后HSP70表达进行了观察,并就MK-801对HSP70表达的影响做了初步探讨。结果:KA注射后24h,H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用青霉素、海人酸2种药物制作癫痫模型,探讨2种致痫剂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条件.方法 取健康雄性昆明小鼠90只,分为3组,对照组(n=10)、青霉素致痫组(n=40)和海人酸致痫组(n=40),青霉素致痫组腹腔注射青霉素7×106 U/kg,海人酸致痫组腹腔注射海人酸10mg/kg,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5 μL/g.注射后连续5 h观察小鼠是否有痫性发作并分级,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 空白对照组无痫性发作,两模型组均出现痫性发作,海人酸致痫组与青霉素致痫组按Racine分级0~Ⅴ级各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小鼠出现癫痫的潜伏期海人酸致痫组比青霉素致痫组短(P<0.05),而且海人酸致痫组比青霉素致痫组死亡率低(P<0.05).结论 腹腔注射海人酸所致的动物模型具有与人类颞叶癫痫极为相似的癫痫发作行为学、脑电图特征,是理想的模拟人类颞叶癫痫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时空分布。方法 采用海人酸 (KA)诱导大鼠癫痫模型 ,以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癫痫发作后 6h、1d、3d、7d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 对照组及KA致痫后 6h组 ,海马区均未发现凋亡细胞。KA致痫后 1d ,海马CA1、CA3及CA4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3d时明显增多 ,7d时最多。KA致痫后 1d、3d、7d ,海马CA1锥体层线性长度1mm的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6 .6 0± 3.6 9)个、(13.5 7± 5 .17)个和 (2 5 .96± 4 .87)个 ;CA3区分别为 (6 .4 8± 2 .4 5 )个、(13.89± 2 .5 2 )个和 (2 8.80± 5 .39)个 ;CA4区分别为 (4 .6 0± 1.4 5 )个、(12 .2 0± 2 .0 4 )个和 (2 5 .2 0± 5 .83)个。 3个时间组相应区域凋亡神经元数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 0 1)。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 凋亡参与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认知、情感、行为、社会功能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慢性重性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病因机制、药物作用机理乃至新药开发等研究。良好的动物模型构
建将有利于解决疾病研究中的工作难题。现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类型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关
联进行综述,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立体定向手术建立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检测癫痫大鼠海马内TNF-α及其mRNA的表达, 评价其意义。方法大鼠一侧海马CA3区注射海人酸,观察其行为学特征及HE染色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海马内TNF—α蛋白和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大鼠注射海人酸后出现湿狗样抖动、头面部肌阵挛、肢体阵挛及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等,病理可见海马神经元变性、缺失及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内TNF-α蛋白与 mRNA表达时程基本一致,3h出现,12h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7d后回归至对照组表达水平,15d,30d又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一侧海马注射海人酸的大鼠癫痫模型中,内源性TNF—α参与了癫痫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癫痫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癫痫综合征,迄今已发现了一系列候选基因,其中大部分编码离子通道蛋白及相关调节因子、膜蛋白或参与信号传导的酶和细胞因子。虽然它们不是全部的病因所在,国际癫痫学界仍倾向于部分癫痫综合征是一类“离子通道病”(channelopathy)。 相似文献
12.
青霉素致癫痫动物模型的机制研究:Ⅰ.细胞学和生化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和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9,12(3):45-48
青霉素是建立癫痫动物模型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许多学者将青霉素腹腔注射或在脑皮质表面应用,成功地诱导出类似于人类皮质癫痫的动物模型,为癫痫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本文综述了癫痫样发作的发生、发展机制和青霉素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 相似文献
13.
癫痫动物模型点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癫痫作为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病,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为进一步研究癫痫,近年来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依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不同,采用的癫痫动物模型也不同。按采用动物,可分为鼠模型、兔模型、猴模型、猿模型等;按诱发方式,可分为电点燃和化学点燃动物模型。癫痫点燃的动物模型是具有诱导致痫和自发性发作优点的致痫模型。本文将对点燃的现象、概念、点燃方法、可被点燃的动物、点燃的电生理基础机制等进行综述。1.点燃的概念点燃(kindling)原始概念是指通过重复不变的亚抽搐剂量的电刺激,导致癫痫活动的强度逐渐增加,最终出现全身性癫痫发作称为点燃。此外,用化学和药物周期性的亚抽搐剂量稳定刺激也能逐渐诱发出癫痫,并且癫痫的程度逐渐加重,这个过程也称之为点燃。点燃目前被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癫痫动物模型,其致痫性增高具有永久的保留能力,较好地模拟了人类癫痫的进行性发展和长期反复的自限性发作形式。目前,主要的癫痫模型有化学点燃、脑内点燃、光或电点燃、脑组织片点燃等模型。后三种致痫方法对动物或实验设备要求高。脑内点燃或脑组织片点燃因损伤脑组织不宜进行脑生化研究。化学点燃致癫痫模型因不损伤脑组织,实验设备要求简单,结果稳定,已被广泛应用于抗癫痫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实验以及癫痫基础研究,特别适用于神经生物化学和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Wada将点燃过程分为6个阶段(1)同侧面部抽搐;(2)两侧面部抽搐;(3)点头;(4)对侧前肢出现阵挛.并且头向对侧旋转;(5)站立时出现阵挛性跳跃(6)摔倒,并全身抽搐(强直-阵挛发作)。在试验中,一旦动物出现摔倒伴全身性抽搐,就被认为已制成点燃模型。这种作用是持续的,动物点燃后停止刺激12个月,再次用原第一次的剂量刺激,仍能出现摔倒伴全身抽搐。目前尚没有方法可逆转点燃作用。点燃的癫痫发作的几个特征支持其作为人类癫痫发作的模型。第一,点燃的癫痫发作行为类似于人类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伴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第二,点燃癫痫发作期间的脑电图异常类似于人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期间杏仁核和海马结构电极描记的结果;第三,发作间期脑电图都可记录到棘波;第四,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除外)能够有效阻止点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遗传性癫痫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对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癫痫的自发基因突变小鼠模型,果蝇属动物模型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为癫痫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癫痫大鼠不同脑区神经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海人酸(KA)注射后至癫大鼠不同脑区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通过建立KA杏仁核注射至癫痫模型,采用Fluo-3和PI方法分别检测了致痫鼠胞内钙离子浓度(IECa^2 )和细胞凋亡发率。结果 实验组各脑区IECa^2 增高,细胞凋亡百分率也相应增高,与手术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在KA注射1周内,随时间延长,IECa^2 和细胞凋亡百分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 KA致癫痫鼠不同脑区IECa^2 增高与神经细胞凋亡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实验观察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体重260±20g。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①sham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②KA模型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1(4μg/μl);③依达拉奉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1(4μg/μl)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10mg.kg-1.d-1腹腔注射。于大鼠注药或假手术后立即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于7d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进行硫堇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注药对侧(左侧)海马CA1、CA3区及CA4门区组织形态学特征,并对其进行组织学分级。结果 Sham组大鼠注射对侧海马CA1、CA3和CA4门区无明显组织损伤,组织学分级多为0~1级,ND值为198±20.62和212±30.14;模型组KA致痫大鼠可见明显的组织损伤,组织学分级多为2~3级,ND值为79±13.72和90±14.98,与sham组相比,组织学分级显著升高(p<0.05),ND值显著降低(p<0.01)。依达拉奉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少量、散在性神经元坏死,组织学分级多1~2级,ND值为101±16.85和135±12.17。与模型组相比,组织学分级降低(p<0.05),ND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减轻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1):72-75
<正>伴海马硬化性内侧颞叶癫痫是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之一,发病人数日益增多,但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阐明其发病机制有利于对颞叶癫痫的理解,并为癫痫的早期风险评估、诊断、预后和治疗的临床工具开发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其基本病理组织学特征,与癫痫相关基因,及其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