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发现输入黑热病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吕XX,男,27岁,广西陆川县人。2007年11月1日在广州首次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出汗、头晕、咳嗽等症状,曾在当地某家医院就诊(诊断和治疗情况不详)。因病情反复,12月6日回到原籍的一家诊所输液治疗3d,12月9日到南宁就医,入住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  相似文献   

2.
赵红光 《农垦医学》2011,33(3):286-287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常见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异常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2月收住我院的6名患者。结果:6名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常合并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经骨髓涂片检查找到杜氏利什曼原虫。结论:新疆南疆流行区黑热病常年散发,应引起注意,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3.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病例资料患者,男,35岁,为明确肝脏长大原因而入院。11年前患者发现感染乙肝,1年前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25d前,患者为明确肝脏长大原因而入华西医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慢性病容,巩膜轻度黄染,右侧胸锁关节下见一蜘蛛痣,双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扪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可。腹部外形正常,腹壁软,右侧腹壁下可扪及质韧肝脏,脐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右侧腹部可扪及巨大包块,考虑为肿大的肝脏,肝脏肋下约8横指。  相似文献   

5.
唐光敏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129-130,133
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a)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在非疫区由于认识不足,常引起误诊。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黑热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一例黑热病患者骨髓内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与其他利什曼原虫相似,但虫体大小、膜下微管数及膜下微管中心间距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8.
潘杰锋  吴虹  王冬霞 《农垦医学》2001,23(4):269-270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复杂 ,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削瘦 ,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 ,易与一些发热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相混淆。我院误诊 3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例 1 ,男性 ,39岁 ,因间断性发热 1周入院。查体 :体温 39 0℃ ,皮肤无出血点 ,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肝触诊不大 ,脾肋下 1cm。血常规 :白细胞 3.7× 1 0 9/L ,中性粒细胞 0 62 ,淋巴细胞 0 38。血小板1 30× 1 0 9/L。肺部拍片无异常。初步诊断 :伤寒。经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治疗 1周 ,病情无好转 ,行骨髓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  相似文献   

10.
王旭  余华  陈帮伟 《四川医学》2003,24(10):1012-1012
患儿 ,男 ,5岁。因面色苍白 ,伴神萎 ,纳差 ,乏力 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 :T 36 6℃ ,P 90次 /min ,R 2 0次 /min ,体重 2 0kg。急性病容 ,面色苍黄 ,神稍差 ,无发绀。双肺呼吸音稍粗 ,无明显干湿音 ,心音有力 ,律齐。肝肋下未扪及 ,脾肋下 5cm ,质中 ,缘钝。血常规 :WBC2 9× 10 9/L ,RBC 2 87× 10 12 /L ,Hb 72g/L ,PLT 82×10 9/L。B超提示脾肿大 ,有占位性病变 ,骨髓穿刺提示缺铁性贫血 ,CT示脾大 ,脾内多个结节状低密度实质性占位 ,提示淋巴瘤可能。经儿科、血液科及肝胆外科会诊 ,诊断脾亢 ,脾恶性淋巴瘤 ,于 2 0 0 1…  相似文献   

11.
李永桃  任泽佑 《四川医学》1997,18(6):416-417
黑热病3例报告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611130)李永桃任泽佑黑热病在我市极少见,我院在1990年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27岁,农民。因畏寒、发热、关节痛4月,门诊查肝功异常,以“慢性活动型肝炎、脾功亢进”于1990年3月19日入院。4个月来...  相似文献   

12.
患男 ,1岁 ,因发热 30 d于 1 999年 1 1月 1 5日入院 ,患儿于 3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 ,每日清晨和晚间体温达 39℃以上 ,经降温处理 ,静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体温仍持续不降 ,先后诊断为 :上感、病毒感染、败血症、伤寒 ,在当地医院检查胸片正常 ,细菌培养 (- ) ,骨髓检查正常 ,给予先锋必、丁胺卡那、红霉素 ,物理降温 ,小剂量激素抗炎治疗 30 d,持续发热达 40℃ ,近 1周出现流涕、咳嗽、恶心、精神食欲差而来我部。病程中无抽搐 ,脑性尖叫 ,腹泻。查体 :T39℃ ,P1 40次 /min,精神差 ,神志清 ,咽部充血 ,扁桃体 I度肿大 ,两肺…  相似文献   

13.
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以白蛉为传播媒介所引起的地方性传染性寄生虫病,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目前我国北方省份仍有少量散发病例,在长江以南地区尚没有黑热病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物资和人员的全球化流动,黑热病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现将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确诊病例合并败血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典型病症逐渐明显,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脾脏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数减少,血浆球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损害与单纯淋  相似文献   

15.
Kala-azar is increasing in incidence in some endemic areas of China, such as provinces of Sichuan and Gansu. Monoclonal antibodies have been shown to interfere with th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infe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We have now raised McAb against membrane antigen of promastigotes of L. donovani canine isolate (the pathogen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3 McAb which inhibit the growth of promastigotes in vitro culture by incorporation of 3H-thymine deoxyriboside, such as McAb 2B12-A8, 2H6-E3, in the presence of complement, showing strong inhibiting effects with a decrease in incorporation of 3H-TdR, 94-99.3% rate of inhibition, whereas the inhibition rate induced by McAb 1B1-C2 fluctuated in a range of 68-95%, which is identical with the results of macrophage infection inhibition test by the same McAb, 61-87%. The results of ultrastructural localization of L. donovani antigen by protective McAb 2H6-E3 with immunogold technique showed the gold particles, in clump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outer side of promastigotes membrane. According to the high density of localized gold particl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antigen is abundant on the plasma membrane.  相似文献   

16.
向春道 《四川医学》2003,24(10):1090-1090
患者 ,男 ,2 1岁。发病前曾去过新疆等地。因发热 ,没精神 ,全身水肿并疼痛 ,腹胀 ,头发脱落入住我院内一科。查体 :T 36 3℃~ 4 0 2℃ ,头发稀少 ,全身凹陷性水肿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肋下 8cm ,脾肿大肋下 10cm。化验 :Hb 5 0g/L ,WBC (0 95~ 1 3)×10 9/L ,血清蛋白电泳 :A占 2 2 %,γ占 5 3%,麝香草酚浊度 >2 0麦氏单位 ,白蛋白 15g/L ,球蛋白 5 5g/L。经排除白血病、疟疾、伤寒等疾病 ,考虑黑热病。检验 :从周围血中查找利杜体。用瑞姬染色法对血片染色 ,油镜检查。但未发现阳性结果。改作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同法…  相似文献   

17.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通过白蛉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1958年已基本消灭,但近几年个别地区又有发现。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1991年~1998年已确诊的4例,其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因右上肺结核灶,诊断为肺结核1例男,24岁,头晕、乏力半年,加重2月入院,无发热、咳嗽及咯血。院外胸片示:右上肺结核病灶,抗痨治疗8个月无效。3年来曾外出经商。T36-3℃,贫血貌,皮肤无瘀点,淋巴结不大,心肺(-),肝扪及,脾左肋下锁骨中线14cm,质稍硬,Hb40g/L,WBC2-3×1…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江西黎川人,因发热,头昏、乏力半年入院.患者无诱因于2004年11月份出现发热,体温为38℃左右,发热前有畏寒.在外院就诊,查血色素低,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低下,诊断不明,且出现头昏,乏力,体温升高达40℃,在上海某医院查心电图正常胸部CT正常,未行治疗入我院.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分布遍及亚、非、欧、美各洲,我国建国前在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农村有流行,1958年在我国范围内已接近消失.  相似文献   

20.
作者首次报道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黑热病患者血清内循环抗原获得成功。发现硝化纤维滤膜可以较好地吸附该循环抗原,再与高滴度McAb C-2结合及 ELISA显色(McAb-AST)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对20例确诊黑热病患者血清的试验结果,19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95%。正常人对照、间日疟及吸虫患者均显阴性反应。检测结果说明本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都很好,方法简易可行,对我国黑热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