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医源性眼部血管阻塞的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特征性表现。方法 对9例患者(9眼)进行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9例有明确医源性病史诱发的患者中4例为中央动脉阻塞,FFA表现为早期中央动脉静脉充盈迟缓,晚期视盘高荧光,黄斑周围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充盈缺损;4例为中央动脉阻塞合并中央静脉阻塞,FFA表现为中央动静脉充盈迟缓,后极大量片状低荧光遮挡,黄斑拱环破坏,周围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充盈缺损,后极及周边广泛无灌注区;1例为眼动脉阻塞,FFA表现为脉络膜背景荧光及中央动脉充盈迟缓,血管出视盘后荧光素充盈中断,至晚期不充盈,视网膜周边广泛无灌注区。结论 医源性眼部血管阻塞可引起中央动脉阻塞,中央动脉合并静脉阻塞及眼动脉阻塞,严重程度较重,阻塞范围较广,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有所不同,但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相似,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2.
王文玲  户秀慧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46-1948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相干光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OCT)在诊断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012-06/2015-12本院眼科中心收集的47例47眼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最终确诊结果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患者21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患者26眼,所有患者均于起病2 wk内接受了FFA和OCT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的图像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CRAO组患者的平均黄斑中心小凹厚度、测量角度、充盈时间测定结果均显著低于CRVO组患者的平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的OCT、FFA图像各具特点,二者结合可以较好地鉴别诊断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探讨FFA在RVO的应用.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临床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患者126例(126只眼)的FF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VO患者共126例(126只眼).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有42例,占33.33%;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串珠样改变或栓子形成者45例,占35.71%;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者51例,占40.48%;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者41例,占32.54%,其中8例伴有视乳头新生血管,占6.35%;黄斑囊样水肿者47例,占37.30%;侧支循环形成者15例,占11.90%.结论 FFA可以很清楚地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底视网膜及血管形态功能的改变,对RVO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采用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前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表现,了解溶栓治疗对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灌注的改善情况.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09年5月在我科采取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CRAO患者,观察患者溶栓前后眼底情况并记录溶栓前、溶栓后48h、溶栓后1个月的荧光血管造影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及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并进行对比.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CRAO患者24例,溶栓前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平均为(28.87±6.85)s,溶栓后48h及1个月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分别为(15.21±4.01)s及(15.71±3.43)s,与溶栓前对比显著缩短,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溶栓前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平均为(40.17±8.55)s,溶栓后48h及1个月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分别为(22.25±4.73)s及(21.71±3.77)s,与溶栓前比较缩短,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溶栓后1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内层水肿逐渐减轻,但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不同程度萎缩.结论 选择性介入溶栓治疗CRAO可及时有效恢复视网膜血供,缩短荧光造影的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及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但即使迅速恢复了视网膜中央动脉血供,仍可会出现视网膜神经组织不同程度的组织形态学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急性期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并分析其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视网膜循环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9-01/2021-03就诊于陕西省眼科医院且临床诊断为CRAO急性期(病程≤7d)的患者43例43眼,均行FFA、OCT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检查及溶栓治疗。将治疗前OCTA显示患眼视网膜血管血流信号较对侧健眼增强或不变的患者纳入A组,OCTA显示患眼视网膜血管血流信号较对侧健眼降低的患者纳入B组。应用Image J软件处理OCTA图像评估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FFA检查记录治疗前患眼视网膜循环时间。结果:A组患者患眼和对侧健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均高于B组(25.08%±4.40%vs 12.24%±3.41%,25.72%±2.70%vs 17.89%±4.55%,均P<0.001),B组患者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充盈时间(FT)[96(20.50,193.50)s]较A组[11(5.00,19.50)s]延长(P<0.001)。病程、对侧健眼视网膜血管密度、F...  相似文献   

6.
郭丽  吴航  吉训明  方薇 《眼科》2007,16(4):246-249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初步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1例(21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主要指标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方法经检眼镜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1例,通过Seldinger技术经微导管超选择眼动脉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中10例经超选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眼动脉主干狭窄和阻塞,11例眼动脉主干显影,全部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前、治疗后3天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分别为(38.18±10.86)秒、(12.65±3.30)秒(t=-11.89,P=0.000)。平均随访(3.23±1.26)个月。治疗后4例患者视力>0.25,9例视力不同程度改善,8例视力无变化。结论超选择眼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可改善患者视力,但需迅速完成内科、神经科及眼科诊断.尽快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分型及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96例(96只眼)RVO患者进行FFA及眼科常规检查,并进行随访.结果 28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中5只眼为缺血型,23只眼为非缺血型,其中有3只眼转化为缺血型.有新生血管5只眼.伴有黄斑水肿18只眼,黄斑缺血1只眼;6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中缺血型40只眼,非缺血型28只眼,有2只眼转化为缺血型.有新生血管14只眼.伴有黄斑水肿30只眼,黄斑缺血29只眼.结论 FFA检查不仅能给RVO分型,而且能很好地判断患者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可以起到推断预后的作用,并作为选择治疗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部缺血综合征(ocularischemicsyndrome,OIS)的临床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表现特征。方法收集经临床及FFA确诊的OIS患者8例8眼,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和FFA表现。结果8例患者年龄38-69岁,男性5例,女性3例。所有病变眼均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狭窄,静脉扩张但不纡曲,均可见多少不一的视网膜棉絮斑,FFA表现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视网膜血管及视盘渗漏。虹膜细小新生血管2眼。结论OIS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狭窄及棉絮斑,FFA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延长,视网膜血管及视盘渗漏。多与全身疾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Stargardts病(STGD)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在荧光素造影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变化.方法 对65例(130眼)STGD患者行常规眼科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 FFA检查:所有病例黄斑部呈现斑点状透见荧光,部分带有斑点状遮蔽荧光.44眼呈现典型的"牛眼征",4眼黄斑萎缩区显露脉络膜的粗大血管,56眼黄斑区以外散在点状透见荧光,116眼呈暗脉络膜征,22眼视盘高荧光,6眼视盘分支静脉充盈迟缓,1眼可见小血管着染伴渗漏.结论 根据STGD患者出现的FFA异常变化,可以初步了解其所处的病变程度,提示FFA是一种诊断STGD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重度非增殖期及增殖期DR且符合PRP适应证的16例(16眼)患者纳入研究,并行PRP.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采用FFA对所有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进行记录,观察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出现显影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计算得出视网膜动脉、视网膜毛细血管、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不同时段的视网膜通过时间的变化.结果 DR患者PRP治疗前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为(1.58±0.99)s,治疗后为(2.19±1.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叭1).DR患者PRP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动脉、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PRP是DR患者的最重要治疗方式,在PRP治疗后1~3个月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最为显著,较PRP治疗前有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