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小板生成素在血小板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 ,又称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 (megakaryocyte growthanddevelopmentfactor,MGDF) ,195 8年人们首次提出体液中存在调控血小板造血的因子 ,但鉴定该因子的努力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直到 1994年 ,Sauvage等采用亲和层析法首先纯化了猪的c mpl配体 ,克隆了人的c mpl配体的cDNA ;接下来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 ,它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寻找的调节血小板生成的因子TPO。此后国内外对其分离、克隆、结构、生物学活性及在临床疾病中…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生成素研究进展潘峰石远凯王奇璐综述30年前即有人证明,把经处理后患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动物血浆给其它动物注射后,能明显增加其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巨核细胞集落(CFU-Meg)培养也证明这种血浆具有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和巨核细胞成熟的活性,因此...  相似文献   

3.
4.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病因繁多,多见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骨髓衰竭性疾病、恶性血液病、慢性肝脏疾病,以及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目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在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TPORA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治疗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网织血小板 (reticulatedplatelets,RP)是新从骨髓中释放的血小板 ,具有较高的止血活性 ,许多学者认为RP百分率(RP % )及其绝对值对于分析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及血小板减少机制有重要意义[1 ,2 ] 。血小板生成素 (Tpo)是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和血小板生成的特异性调节因子[3] ,被认为是诊断血小板减少的重要指标[4 ] 。我们对 10 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RP及Tpo水平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①健康对照组 :正常健康献血员及健康体检者 6 0名 ,男 2 8名 ,女 32名 ,年龄 …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交叉研究方法,对第1周期(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PLT)≤75×10^9/L的38例实体肿瘤患者于第2周期采用相同化疗方案,随机分为A组和B组(治疗组),每组19例.A组:第2周期化疗前3天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U),每日1次,连用7d;B组:第2周期化疗结束后6~24 h注射rhTPO(15 000 U),每日1次,连用7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50×10^9/L持续时间及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TPO可减少PLT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提前给药效果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伴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66例分成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治疗原发病及积极控制感染,实验组患者于血小板下降的第1天给予rhTPO治疗,300 U·kg-1·d-1,皮下注射,当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 50 × 109/L时即停用,疗程一般不超过14 d。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即刻、治疗后1、2、3、5、7、9、14 d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体温下降至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影像学恢复时间、ICU治疗后28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L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 结果实验组患者仅血小板计数治疗后3、5 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56 ± 19)× 109/L vs.(42 ± 18)× 109/L,t = 3.112,P < 0.05;(67 ± 22)× 109/L vs.(54 ± 21)× 109/L,t = 2.520,P< 0.05],且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35 vs. 11/31,χ2 = 4.022,P = 0.04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t = 0.692,P< 0.05)、体温下降至正常的时间(t = 0.510,P< 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t = 0.262,P< 0.05)、肺部影像系统恢复至正常时间(t = 0.685,P< 0.05)、28 d病死率(χ2 = 0.001,P< 0.05)及ICU平均住院天数(t = 0.637,P< 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中没有观察到rhTPO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且经rhTPO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 = 0.697,P< 0.05)、ALT(t = 0.478,P< 0.05)、C反应蛋白(t = 0.110,P< 0.05)及总胆红素(t = 1.634,P< 0.05)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传统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联合rhTPO治疗可以显著地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输注血制品带来的风险以及医疗资源的消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老年ITP患者29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5例采用rhTPO联合减量泼尼松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标准剂量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71.43%;随访3个月,治疗组长期反应率78.57%,对照组长期反应率50%.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无一例终止治疗.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ITP疗效佳,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是治疗老年ITP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采用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分析可能导致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因素,探讨AA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可溶性Fas(soluble Fas,sFas)表达情况与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关系.方法 AA患者36例,均行免疫抑制治疗6...  相似文献   

11.
应用重组血小板生成素(rTpo)对1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进行CFU-MK和CFU-GM培养。研究结果表明:①Tpo 10ng/ml为CFU-MK培养的最佳浓度;②AA患者CFU-GM和CFU-MK增殖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③AA患者CFU-MK增殖较CFU-GM更低(CFU-MKx 3.2,CFU-GMx 17.5);④Tpo对骨髓小剂量照射后CFU-MK的增殖有促进恢复,对血小板的减少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 %(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迈格尔)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选择经过传统药物治疗而血小板仍处于较低水平的1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皮下注射迈格尔0.75mg,治疗1-2疗程,每个疗程15天,结果表明:治疗后所有患血小板数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病人的临床出血症状也随之改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迈格尔对慢性障碍性贫血的血小板减少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09年10月收住恶性肿瘤患者45例,在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随机分为A、B组,A组皮下注射rhTPO(15000U/d),B组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11(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A组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所需时间A组较B组明显缩短(P〈0.05),分别为(6.18±4.20)和(10.46±4.54)d,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2例患者化疗后需要输入外源性血小板,A组无患者需要输入血小板;与B组比较,A组较少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治疗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彭军 《临床荟萃》2014,29(10):1091-1094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性疾病,其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且没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明显诱因或基础疾病.目前难治性ITP的治疗十分棘手,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抑制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生成是现代ITP治疗的主流思路.其中,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是近年来治疗难治性ITP的新方向.ITP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样化,如何甄别ITP患者的发病机制并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将是今后关于ITP在临床与科研中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第一个周期(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PLT)≤50×109/L的18例肺癌患者,在下一周期(治疗组)所有患者接受5次rhTPO 15,000u皮下注射(SC),三次化疗前(第-3、-2、-1天),两次化疗后(第1、8天),两个周期化疗方案均为吉西他滨1.0g/m2第1、8天+顺铂75m/m2第1天,监测两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毒副反应.结果 在化疗后3、6、9、12、15、18、21天,治疗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最低时间分别出现在第15天和第12天,最低值分别为(56±13.0)×109/L和(33.8±14.0)×109/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4例患者输注血小板,而治疗组无一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通过合理的rhTP0使用方法(三次化疗前,两次化疗后)可以明显地降低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0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最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1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最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2d(范围7—15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子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8.
Th17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T细胞亚群,可特异性分泌IL-17。RORγt和STAT3是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近年来已发现,Th17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比例增高且功能亢进。本文简要综述了Th17细胞及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几种免疫相关性血液病的发生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对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最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剂AMG 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本文就ITP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作一综述,并对ITP分型施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